今天《浪姐》第二次公演的淘汰名單出來了,並且在第一時間衝上了熱搜。
很多人為沈夢辰鳴不平,也覺得有實力的丁當不應該就這麼離開。
但是芒果超媒近日來暴漲的市值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沒有話題與爭議的綜藝是沒有價值的,而要創造話題,就必須在節目當中充分地製造矛盾。
就像《怪你過分美麗》這部劇裡於江對流量藝人林湘說的那句話「一個明星半年沒有話題,就等於自殺」一樣,如果站在資本角度來看待《浪姐》的淘汰名單,我們就不難發現一個真相:
真正對所有人都好的結果,並不一定是「公平」的,相反,如果離開能夠製造話題,引發觀眾的不滿和討論,那麼對於藝人和節目來說,也許才是雙贏的選擇。
1、丁當們的離開,是流量自然選擇的結果
如果仔細推敲《浪姐》邀請的30位姐姐的名單,我們就不難發現,在選擇參賽藝人的時候,節目組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
其中既有張雨綺、寧靜、黃聖依、伊能靜這樣自帶流量,能保證節目看點和爭議度的女明星,也有像海陸這樣雖然不紅、但卻能夠因為「被無視」以及情商低而為節目組帶一次熱搜的女藝人。
除此之外,還有因為搶位風波而被指責人設崩塌的王麗坤、因為「唱得太好」而被打了低分的丁當、因為好勝心太強與佛系隊員發生摩擦的藍盈瑩、因為「人狠話不多」而被贊的吳昕。
就連阿朵這樣話題度較低的女明星,也能在離開的時候,因為經紀人的「抱不平」而吸引大眾的目光。
這樣一一細數,我們就不難發現,《浪姐》之所以能爆火,就是因為充分利用了每一位姐姐身上的爭議點,如果本人不紅,那麼就充分利用節目組當中的人際交往衝突、團隊磨合衝突來製造話題。
而節目層層淘汰的過程,其實也是在熱度和實力之間不斷平衡的過程。
這樣來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海陸、王智、朱婧汐、陳松伶、許飛、劉芸幾個人會在第一次公演後就被淘汰了,因為從話題貢獻能力來看,她們都是比較弱的。
而丁當、鍾麗緹、阿朵緊隨其後被淘汰,也符合了這個流量自然選擇的定律。
無法吸引觀眾的注意、無法為節目增加關注度,那麼她們的商業價值自然也就比較低,此時節目組將她們淘汰,其實也是在「聚力」,讓那些更有話題度、更有看點的姐姐們,繼續碰撞出更多的火花,為這檔節目增值。
2、用沈夢辰的淘汰,來為節目製造反差和懸念
繼續沿著《怪你過分美麗》這部劇提供的資本角度來看《浪姐》,我們不難發現,「淘汰」這件事,其實就是一把製造話題的利器。
「淘汰誰?在什麼時候淘汰才最有價值?」應該是《浪姐》節目組製作人一直挖空心思思考的問題。
甚至連通過小道消息途徑流出的淘汰名單,也有可能是節目組為熱搜而埋下的伏筆。
這樣一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表現出色的沈夢辰會突然爆冷出局了。
因為如果按照「公平」的原則,淘汰表現不好的女明星,那麼節目組很有可能會贏得口碑,但同時也會輸了熱度。
相反的,在沈夢辰這一組表演的《Manta》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本場最佳」,並且還得到了杜華等人的肯定時,突然來一個劇情反轉,讓沈夢辰淘汰出局,那麼此時的沈夢辰,就會成為很多觀眾心裡的「意難平」,這樣一來,節目組也就能夠為後期的踢館賽做好鋪墊了。
3、為什麼你越討厭的人,越能留到最後?
有人評價《浪姐》這檔節目,是——一集一個「全網黑」。
「全網黑」這件事雖然對藝人來說有好有壞,但對於節目組來說,卻是不可多得的爆點。
比如說第一期因為讓位事件而被黑的王麗坤、因為公主病而被罵上熱搜的黃聖依;第二期因為野心太強而惹哭吳昕的藍盈瑩;因為拉踩梅豔芳和隊友而被罵的伊能靜等等。
這幾位姐姐們身上雖然有很多讓大眾無法接受甚至討厭的點,但她們卻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角逐當中成為贏家。
這是因為負面新聞的傳播效應,要遠遠超過正面新聞。
而一個節目和藝人如果全是好評,沒有任何可以被吐槽的點,那麼基本上只能一直持續不溫不火的宿命。
這就像我們平常看劇的時候,都巴不得反派能夠快點下線一樣,但如果反派真的下線了,男女主人公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這劇還會有人看嗎?
有時候我們常常忽視了,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反派,其實正是我們把一部劇追到最後的理由。
就像現在《浪姐》裡面爭議最多的伊能靜、黃聖依、藍盈瑩等人一樣,她們不也是我們把浪姐一直追下去的理由嗎?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你越討厭的人,就越是能留到最後」這個問題了。
結束語:
《怪你過分美麗》裡於江的資本視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讀《浪姐》的新角度,也許這個角度不盡然正確,但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卻能理解很多我們原來理解不了的現象,比如說:
為什麼你越討厭的人,越能留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