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忠至誠之蒙毅
在整個蒙恬家族中,名字為現代人最為熟知的恐怕就是「蒙毅」。這得益于成龍、金喜善主演的電影《神話》,因為那裡面的主人公叫「蒙毅」,儘管這個「蒙毅」與歷史上的「蒙毅」或許大相逕庭。電影《神話》成為2005年年度票房排名第二的大片,讓時人記住了一個美麗的故事,也記住了「蒙毅」這個名字。編者在同朋友談及蒙氏對方不知道時,只要一提電影《神話》,對方自然恍然大悟,可見優秀的文藝作品是宣傳最廣、最深的。當然電影中的「蒙毅」似乎把歷史上蒙恬與蒙毅演化於一身了,他身上有蒙毅的經歷,也有蒙恬的影子。
蒙毅(?―前210年),大將蒙恬之弟,跟哥哥一樣,在名門成長起來,從小學習兵法,抱負遠大。官拜上卿,曾一度是秦始皇寵愛的大臣。蒙氏一族在秦國到蒙恬、蒙毅兄弟時發展到高峰。史書上說「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意思是說皇帝寵信蒙毅到什麼程度呢?外出與始皇帝同乘一車,居內則侍從近身侍奉左右。看過李連杰主演的電影《英雄》的一定對其中一個環節印象深刻:那就近王幾步的問題,殺死刺客長空、殘劍、飛雪,才能夠獲得近秦王十步的機會。雖然是電影,但從側面說明了秦王對近身者戒備,可見蒙毅當時是受到了怎樣的信任。蒙恬將30萬軍在外,所以被譽為「忠信」。
蒙毅的品質從以下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史記》載「(趙高)舉以為中車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決獄。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這裡講述了一件事。趙高被任命為中車府令,並且當了公子胡亥的老師,教授其判決邢獄的知識。後來趙高犯了該殺的罪,蒙毅經辦此案,不敢歪曲法律,依法辦理,革除他的官職,判處了死刑。這充分說明蒙毅為人是剛正不阿的。
在秦始皇巡訪會稽山,前往琅琊途中大病,命蒙毅返回會稽山進行禱告,而未等蒙毅歸來,秦始皇駕崩。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始皇對蒙毅的信任,他是想讓蒙毅代替自己回會稽山禱告,在他的心目中,當時能代替自己的人只有蒙毅。
至於發生在沙丘的那個驚天陰謀本書有專門的一章論述,這裡簡單代過。蒙毅返回時,始皇已經死了。趙高就向胡亥說蒙毅的壞話,謊稱先帝很久以前就打算立胡亥為太子,但蒙毅勸諫認為不可以。說中胡亥痛處,於是把蒙毅囚禁於代。後來胡亥已經當上皇帝,趙高「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終於說動胡亥,派御史曲宮赴代郡殺蒙毅。曲宮這個人也挺「實在」,乘坐驛車前往代郡,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對蒙毅實話實說了:「先主要冊立太子而你卻加以阻撓,如今丞相認為你不忠誠,還要牽連到你們家族,我不忍心,就賜你自殺吧,這樣也算是很幸運了。你反覆地考慮吧!」
人們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人臨死時最能表現一個人的本色。蒙毅是這樣說的: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則臣少宦,順幸沒世。可謂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周旋天下,去諸公子絕遠,臣無所疑矣。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慮之敢謀!非敢飾辭以避死也,為羞累先主之名,願大夫為慮焉,使臣得死情實。且夫順成全者,道之所貴也;刑殺者,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罪百裡奚而非其罪也,故立號曰「繆」,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於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於無辜。唯大夫留心!」使者亦無言應對,殘忍地殺了他。
在這段記述中,蒙毅雖然也是抱著求生的目的,但充分表明了他對陷害不肯低頭的人生態度。這也是至真至誠之人,自己不耍陰謀,往往理解不了小人的陰謀,更無法同陰謀家鬥,而說出富有書生氣的話。這段話可以這樣翻譯:蒙毅回答說:「要是認為我不能博得先主的心意,那麼,我年輕時作官為宦,就能順意得寵,直到先主仙逝,可以說是能順應先主的心意了吧。要是認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麼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週遊天下,其他的公子和太子比起來,相差太遠了,我還有什麼懷疑的。先主舉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積慮(或許這句話是他最違心的),我還有什麼話敢進諫、還有什麼計策敢謀劃呢!不是我藉口來逃避死罪,只怕連帶著羞辱了先主的名望,希望大夫認真考慮,讓我死於我確實犯錯的罪名。況且順理成全,是道義所崇尚的;嚴刑殺戮,是道義所不容的。從前秦穆公殺死車氏三良為他殉葬,判處百裡奚以不應得的罪名,因此,他死後被冠以『繆』的稱號。昭襄王殺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死伍奢。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胥。這四位國君,都犯了重大的過失,而遭到普天下人的非議,認為他們的國君不賢明。因此,在各諸侯國中名聲狼藉。所以說:『用道義治理國家的人,不殺害沒罪的臣民,而刑罰不施於無辜的人身上。』希望大夫認真地考慮!」
如果說他的話有用的話,應該是說真正意義上的人聽的。可惜,他面對的是失去了人性的陰謀家,所以他的結局在陰謀成功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他的悲劇在於他用自己的忠和誠去面對陰謀的屠殺,這時候忠與誠是不堪一擊的。
蒙氏的悲劇讓我想起了那句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句詩恰好描繪了這場陰謀中的得利者與受害方,卑鄙讓趙高們肆無忌憚,高尚讓蒙恬、蒙毅只能留待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