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文化,最開始更多的是用來在聚會中活躍氛圍,並不像現代嘻哈一樣,隨意的去diss其他人。
當時的嘻哈,是來說出自己對生活的不平,現在的嘻哈卻在商業包裝下,為diss而diss。
帶著極強節奏感的嘻哈,土豆是可以接受的,可帶著強烈diss氣息的,卻實在欣賞不來。
尤其是看著影視作品中,兩個嘻哈歌手明明不算敵人,卻彼此對罵,真讓人難受。
土豆本來想重溫一下《8英裡》,卻意外看到了一部印度神作《印度有嘻哈》。
當初姆爺半自傳的電影《8英裡》算是將屬於地下的嘻哈文化朝著嘻哈正式化推動了一大步,就是不知道印度版本的姆爺是怎麼樣滴。
在流入國內的大部分印度電影,歌舞的選擇基本上都是帶著印度風格的民俗舞蹈,男生基本是陽剛舞蹈,女性則是柔美,不過在看完這部電影後,土豆算是對印度歌舞片有了新的認識。
穆拉德出生在印度的貧民窟,一家五口人居住在一處不到九十平米的小屋中,本來就不寬裕的家庭,父親還選擇休掉母親,為穆拉德找了一個新媽。
兩個妻子住在一個屋簷下,穆拉德老爸也是真的硬。
雖然心情不怎麼樣,但穆拉德有自己的避風港,那就是嘻哈音樂,帶著耳機,他可以忘記煩惱。
甚至時不時還創作一些歌詞,不過他從來沒有真正的在說唱舞臺上表演過。
因為穆拉德的家人以及女友其實都需要他大學畢業找一個踏實的工作,嘻哈對於穆拉德還只是生活的調味品。
想靠音樂掙錢,本來就已經很難,想靠小眾的音樂謀生難度無疑更大。
一次去教室的路上,穆拉德聽到了舍爾的說唱,於是他帶著自己長年累月記錄下來的說唱歌詞找到舍爾,希望舍爾能夠唱自己的歌。
可惜的是舍爾拒絕了,拒絕的理由很簡單,你自己的歌你都不唱,誰會替你唱,這臺詞有點耳熟,和第一屆超級女聲的宣傳標語好像。
被舍爾強行推到舞臺中央的穆拉德,第一次向著說唱開炮了。
對於穆拉德這種天分型選手,舍爾自然是喜歡的很,兩個人友情飛速升溫,他甚至為穆拉德製作了一段說唱單曲。
聽起來有些寒酸,但其實這正是音樂道路的艱難,真正能夠被大眾接受的音樂就那麼多,想出單曲,沒有公司看好的情況下,只能自費。
現在大部分已經成名的音樂人,背後基本上都有公司的支持,可沒有公司支持的地下音樂愛好者,只能自掏腰包。
所以很多音樂比賽中,大部分的音樂人不僅會編曲還會寫詞,這都是逼出來的。
這首說唱單曲本來只是穆拉德一時的玩耍作品,就在他打算重新步入學習正規的時候,這首歌卻招來了就讀於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天空,她想為穆拉德的作品編曲。
出於對穆拉德才華的欣賞,天空甚至自掏腰包為他製作精良的MV,到了後面,兩個人甚至在音樂的驅動下,為愛進行了鼓掌。
從這裡開始,電影成功地塑造出一個符合傳統認知下的說唱歌手,穆拉德。
不過到了這裡劇情也就急轉直下,說唱對於穆拉德的家庭來說,填不飽肚子,也因為穆拉德和天空之間的曖昧,讓女友離開了穆拉德。
雙重打擊之下,穆拉德的脾氣越發暴躁,在一次目睹父親打母親的時候,他帶著母親離開了家。
可離開父親,也就意味著沒有口糧,為了謀生他帶著兜帽,跟著自己的朋友開始偷車,維持生計。
生活的重擔和對命運的抗爭,在這個時候從穆拉德心中慢慢甦醒,看著周圍的風景,他開始懂得了說唱的真正意義。
為了生計,當然也為了夢想,穆拉德和舍爾報名參加了有五十個說唱歌手組成的說唱比賽,獎金有一百萬盧比,折算成人民幣大概是九萬。
電影本身到了這裡就差不多可以了,不過印度電影最大的弊端也就出現在這裡,那就是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加長版。
這部電影時長154分鐘,姆爺的《8英裡》110分鐘,多出來的四十分鐘基本上都是水。
當然水裡面的乾貨還是不錯的,嘻哈音樂無疑有著很多糟粕,就好像塗鴉,隨意塗鴉對於居住環境有著很大的破壞,但是好的塗鴉卻也有正能量。
為2008年奧運會製作的「北京奧運塗鴉牆」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嘻哈音樂其他三個元素中,也有屬於著其本身的魅力,大概等到嘻哈文化真正走出符合大眾審美的道路時,他們也就能夠從地下走出來。
可喜的一點是,嘻哈文化確實是在不斷進步的,就好像姆爺年輕的時候,對生活不滿道作出一首《Kill You》diss自己的母親,但是為人父母之後,姆爺也作了一首《Headlights》為母親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