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英與當代中國比較哲學研討會」線上舉行

2021-01-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胥子龍 廖璨璨)今年恰逢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世英百歲壽誕,6月20—21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辦的「張世英與當代中國比較哲學研討會」線上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湖北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23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開幕式上,張世英教授通過短視頻寄語本次會議「和而不同,萬有相通」。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根友先後致開幕詞。閉幕式上,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系主任仰海峰教授進行總結髮言。

  比較是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態度

  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安樂哲報告的題目是《張世英先生的「萬物一體」哲學綜論》。安樂哲對張世英先生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思想的內涵、形成背景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發,通過黑格爾哲學與同時代華人哲學家的比較總結分析了張世英先生思想的意義,並提出了「世界哲學」與「世界哲學家」的命題。

  北京大學教授韓水法回憶了他在北大求學期間張世英先生的學術活動。韓水法提出,應以更加自由的心態和視野來開展哲學事業,並分別從何謂中西比較哲學、什麼是比較、漢語哲學三個方面對中西比較進行了深入闡發。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提出「在中國的西方哲學」與「中國的西方哲學」的區分,並指出西方哲學對於中國同樣具有當代性,同時展望了「中國的西方哲學」的可能性。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李雪濤介紹了張世英教授通過對「道術裂」的分析,提出一種新的主客融合觀念。

  中山大學方向紅教授從張世英教授關於「相同」與「相通」的區別出發,提出了「不同者如何相通」的問題,並介紹了傳統方案在面對這一問題時所遭遇的困境,進而提出一種現象學新方案。方向紅對張世英教授的「兩種目標」說做了更進一步的解讀和討論。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戴茂堂介紹了張世英等學者對普遍性問題的關切。戴茂堂認為,哲學要面向普遍性問題。哲學越是面向普遍性問題,就意味著哲學越接近「真理」和「智慧」,而「真理」是在比較當中獲得的,比較不僅是方法,更是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態度。

  清華大學教授宋繼傑介紹了張世英教授「橫向超越」說的主要內容,並據此批判了「內在超越」說。宋繼傑表示,「相通」說代表了一種「宇宙論轉向」,並分析了宇宙論與本體論的關係問題。

  「萬有相通」是詩意語言能夠言說境界的本體論依據

  清華大學教授黃裕生提出「本原文化」的概念,對中國文化進行了重新定位,並在此基礎上討論了西方文明給中國文化帶來的挑戰。

  澳門大學教授王慶節從「中國哲學」概念的矛盾性入手,討論了「哲學」的意義以及中國哲學在當今世界哲學中的地位。王慶節提出,「來自中國的哲學」的概念作為對中國哲學的新的理解,並從三個方面分別詳論。

  北京大學教授鄭開圍繞「道」和「理」兩個關鍵詞展開了關於「真理」的討論。鄭開闡述了早期哲學對本原和真理的思考,梳理和辨析了「真」與「真理」概念的來龍去脈,進一步論證了真理境界說的價值與意義。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介紹了張世英教授的學術經歷,接著從漢語哲學研究的角度出發,體證性地詮釋了張世英教授的「人生在世」說。

  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學者王博從語言的角度解讀了張世英教授基於人之「在世結構」所構建的境界論思想體系,並提出審美境界只能通過詩意語言才能得以表述,「橫向超越」正是從「可說」走向「不可說」境界的過程,「萬有相通」正是詩意語言能夠言說境界的本體論依據。

  北京大學教授孟慶楠在比較性的視野下,通過對《禮記》中《昏義》與《冠禮》兩篇的具體分析,強調了「著代」在冠禮與婚禮之義中的重要意義,展示了儒家關注人倫代際更替的獨特人倫秩序視角。

  從哲學本體論角度為全球化提供形上基礎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特聘副研究員歐陽霄將張世英教授《中西哲學對話》一書中的美學思想特點歸納為從研究「審美意識」出發,以提升「人生境界」為指歸,以「超越」「自由」為其理論的核心範疇,重視審美的「精神性」,強調藝術顯真的功能,提倡生活的藝術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韓振華批判性地介紹了法國漢學家朱利安的美學與漢學研究,指出朱利安漢學研究實質上只是將中國作為「他者」反過來研究歐洲的思想,並對朱利安思想所引起的爭議進行了闡述與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樹人回顧了佛教與西方思想傳入中國的歷史,也對拿來主義、中國哲學名實問題和儒家思想世界意義等問題作出闡述。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根友報告的題目是《「萬物一體」與全球化的哲學形上之思》。吳根友從全球化的歷史與教訓談起,介紹了「後工業社會」時代各國學者的「萬民法」構想,在此基礎上提出張世英教授的「萬物一體」說可以從哲學本體論的角度為全球化提供一個哲學的形上基礎。

  北京大學教授韓林合闡明了「萬物一體」的內涵,梳理了中國哲學傳統中的萬物一體觀,並分析了其中的典型論證。韓林合在此基礎上對張世英教授的萬物一體觀進行了評價。

相關焦點

  • 「百歲哲人——張世英先生追思會」舉行
    」在北京郵電會議中心舉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葉朗,中國泛海控股集團副總裁張建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兼秘書長龐井君,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嚴家炎,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翼星,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山東大學特聘教授洪漢鼎,以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湖北大學等近70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仰海峰主持。
  • 李超傑:論張世英對黑格爾學術的貢獻
    2017年8月,張世英(右二)在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啟動儀式暨「學以成人」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留影中國人介紹和研究黑格爾哲學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前30年,他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學史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背景下研究黑格爾;後30年,他基本上是在現當代西方哲學和中西哲學比較的視野下審視黑格爾。第三,注重概念分析。由於受過分析哲學和邏輯學大師金嶽霖先生的親傳,張先生對黑格爾的解讀總是邏輯嚴謹,條理清楚,語言流暢。最難能可貴的一點,他每每能夠讓黑格爾說中國話,易於被中國人所接受和理解。第四,國際影響巨大。
  • 著名哲學家、北大哲學系教授張世英去世,享年100歲
    他把中國哲學放到全人類思想和文化的大視野中予以審視,力求超越西方和東方的畛域,以高遠的視角佔據學術制高點,用全球的觀念和視野來統攝中西哲學,為轉型期的中國當代哲學與美學構建出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寬幅畫卷,為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哲學作出了創造性貢獻。
  • 緬懷張世英先生:斯人雖逝,精神長存
    我與張世英先生的學術之緣,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那個時期,黑格爾依然為學界所重,我自己則對黑格爾的哲學尤感興趣。當時中國哲學界研究黑格爾哲學的學人中,張世英先生無疑是佼佼者。與賀麟先生主要從事黑格爾著作的翻譯有所不同,張世英先生更側重於對黑格爾思想的研究和闡釋,20世紀80年代初出版的《黑格爾〈小邏輯〉繹注》,即體現了這一點。
  • 張曉崧:我的父親張世英
    1946年7月,張世英畢業於西南聯大文學院哲學心理學系,獲得文學學士學位證書  父親的哲學思想、哲學體系,絕不是停留在簡單的有感而發,而是從足夠的哲學思考和足夠的知識結構中產生的。  受黑格爾美學思想的啟發,1984年左右,我在《中國電影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叫「電影是最美的藝術」,一下就引起了著名導演鄭洞天等當時中國電影界大家們的高度重視和評價。因為當時的人們,包括電影藝術家自身,普遍認為,電影只是一個娛樂大眾的通俗藝術,怎麼可能超越雕塑、繪畫、音樂、詩歌、小說等等,成為最美的藝術呢!
  •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雲端國際研討會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衛思諭)12月17日至19日,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了在線「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增進世界人民福祉」的雲端國際研討會。此次研討會共有來自中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義大利、希臘、日本、菲律賓等7個時區8個國家的60餘位學者帶來了31場學術報告,同時還有9位澳大利亞共產黨黨員也對此次會議給與了高度關注。
  • 中科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在京舉行
    在剛剛舉行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要求科技工作者樹立敢於創造的雄心壯志,敢於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白春禮強調,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表明,產業革命、技術革命從根本上來源於科學革命。
  •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成立40周年研討會線上舉行
    為慶祝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成立40周年,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於2021年1月24日通過騰訊會議平臺舉行了「新媒體時代的專業影評——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成立40周年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研究機構、新聞媒體的20多位專家與會;本次會議在嗶哩嗶哩網站在線直播,關注人數近千人。研討會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趙衛防主持。
  • 百歲哲人張世英追思會:父親的萬有相通與美在自由
    追思會開幕式上,從右至左,北大哲學系系主任仰海峰主持,北大文科資深教授葉朗主旨發言,北大黨委書記邱水平致辭,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董事長、副總裁張建軍致辭今天(19日),北大哲學系、北大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舉辦了「百歲哲人張世英先生追思會」,50餘位來自全國的學術人、媒體人、企業人共聚,緬懷這位哲學家、哲學史家、美學家、哲學教育家,紀念北大哲學系最後一位西南聯大的畢業生。北大黨委書記邱水平深情回憶了與張老的交往經歷,他認為張世英先生留下的精神財富包含多方面,側重在三點:探究天人古今的宏大格局,創建「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不知老之將至」的治學精神。
  • 兩位哲人,兩部著作,兩種路徑——藝術的哲學 詩化的哲學
    詩化哲學,正是一個頗為合適的靈魂歸處。在中國哲學史重寫或改寫這一問題的熱烈討論中,考古學新材料被賦予較多關注,而詩化哲學文獻史料往往被忽視。實際上,現當代諸多學人如蕭萐父、張世英等均對詩化哲學有系統深入思考。兩位哲人的詩化哲學思想輪廓,在《蕭萐父選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版)、《中西哲學對話》(東方出版中心2020年10月版)中有具體呈現。
  • 「紀念偉大衛國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線上研討會舉行
    「紀念偉大衛國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線上研討會舉行 (主辦方供圖) 人民網北京5月8日電 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和俄羅斯歷史協會共同主辦的「紀念偉大衛國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線上研討會在中國北京和俄羅斯莫斯科兩地同時舉行。
  • 《腦控》作品線上研討會舉行
    10月24日晚,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安徽大學文學院網絡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腦控》作品研討會通過騰訊會議在線舉行。白燁、陳定家、肖驚鴻、馬季、黃髮有、周志強、禹建湘、周興傑、夏烈、周冰、周志雄、吳長青等專家學者參加研討。
  • 駐東協使團與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舉行中國—東協關係線上研討會
    駐東協使團與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舉行中國—東協關係線上研討會 2020-12-25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成果和中尼關係」線上研討會舉行
    中新社加德滿都12月18日電 由尼泊爾中國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成果和中尼關係」線上研討會18日在此間舉行。尼中國研究中心成員、尼多位前駐外大使、專家學者及中國駐尼泊爾大使侯豔琪等參加了該研討會。
  • 瑞銀大中華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連建明)第二十一屆瑞銀大中華研討會1月11日起在上海舉行,為期兩周,主題為「構建可持續未來:中國發展新藍圖」。本屆研討會首次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因而參會人員更多,預計將有5000人參會,其中包括3800家投資機構。
  • 《出塞書》研討會在廣西北流舉行
    【《出塞書》研討會在廣西北流舉行】廣西日報記者張天韻報導:12月13日,作為2020年「文學名家進玉林」系列活動的長篇小說《出塞書》研討會在北流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知名作家、評論家對該書進行了分析、研討。
  • 開啟童真的哲學審思,用嶄新視角看中國當代藝術
    開啟童真的哲學審思,用嶄新視角看中國當代藝術。由當代藝術中心觀空間舉辦的「童真的哲學審思」學術活動於1月10日下午在廣州琶醍當代藝術中心舉行。活動邀請了當代童稚藝術家代表吳琦璇,作為童真題材美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吳琦璇從自己作品形式中的繪畫、雕塑、裝置藝術、藝術首飾設計等多角度與現場觀眾深入探討童真題材的藝術創作思路,為現場觀眾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看和欣賞當代藝術。下午兩點,「童真的哲學審思」主題學術活動開始,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尹昕,策展人陳觀寶,媒體代表歐陽淳以及眾多收藏家和潮流藝術愛好者共同出席本次活動。
  • 梁曉陽長篇小說《出塞書》研討會在北流舉行
    12月13日, 「文學名家進玉林」系列活動在北流舉行。的「梁曉陽長篇小說《出塞書》研討會」在北流城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為知名作家、編輯、評論家、媒體記者雲集北流,對《出塞書》這部史詩式巨著進行深入研討。玉林市文聯主席羅世才,北流市領導梁小平、陳小鳳、楊紅參加研討會。
  • 《治道》新書發布及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會議場景12月19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國家治理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治道》新書發布及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方立,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浦劬,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正毅等出席新書發布及研討會。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王宏廣主持新書發布活動。
  • 「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央廣網杭州12月21日消息(記者李佳 通訊員高瓊)12月19-20日,「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年會分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本次國際學術論壇結合了線上直播,為中國、美國、英國等多國研究者提供了共同探討當代藝術與美學議題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