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胥子龍 廖璨璨)今年恰逢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世英百歲壽誕,6月20—21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辦的「張世英與當代中國比較哲學研討會」線上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湖北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23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開幕式上,張世英教授通過短視頻寄語本次會議「和而不同,萬有相通」。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根友先後致開幕詞。閉幕式上,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系主任仰海峰教授進行總結髮言。
比較是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態度
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安樂哲報告的題目是《張世英先生的「萬物一體」哲學綜論》。安樂哲對張世英先生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思想的內涵、形成背景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發,通過黑格爾哲學與同時代華人哲學家的比較總結分析了張世英先生思想的意義,並提出了「世界哲學」與「世界哲學家」的命題。
北京大學教授韓水法回憶了他在北大求學期間張世英先生的學術活動。韓水法提出,應以更加自由的心態和視野來開展哲學事業,並分別從何謂中西比較哲學、什麼是比較、漢語哲學三個方面對中西比較進行了深入闡發。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提出「在中國的西方哲學」與「中國的西方哲學」的區分,並指出西方哲學對於中國同樣具有當代性,同時展望了「中國的西方哲學」的可能性。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李雪濤介紹了張世英教授通過對「道術裂」的分析,提出一種新的主客融合觀念。
中山大學方向紅教授從張世英教授關於「相同」與「相通」的區別出發,提出了「不同者如何相通」的問題,並介紹了傳統方案在面對這一問題時所遭遇的困境,進而提出一種現象學新方案。方向紅對張世英教授的「兩種目標」說做了更進一步的解讀和討論。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戴茂堂介紹了張世英等學者對普遍性問題的關切。戴茂堂認為,哲學要面向普遍性問題。哲學越是面向普遍性問題,就意味著哲學越接近「真理」和「智慧」,而「真理」是在比較當中獲得的,比較不僅是方法,更是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態度。
清華大學教授宋繼傑介紹了張世英教授「橫向超越」說的主要內容,並據此批判了「內在超越」說。宋繼傑表示,「相通」說代表了一種「宇宙論轉向」,並分析了宇宙論與本體論的關係問題。
「萬有相通」是詩意語言能夠言說境界的本體論依據
清華大學教授黃裕生提出「本原文化」的概念,對中國文化進行了重新定位,並在此基礎上討論了西方文明給中國文化帶來的挑戰。
澳門大學教授王慶節從「中國哲學」概念的矛盾性入手,討論了「哲學」的意義以及中國哲學在當今世界哲學中的地位。王慶節提出,「來自中國的哲學」的概念作為對中國哲學的新的理解,並從三個方面分別詳論。
北京大學教授鄭開圍繞「道」和「理」兩個關鍵詞展開了關於「真理」的討論。鄭開闡述了早期哲學對本原和真理的思考,梳理和辨析了「真」與「真理」概念的來龍去脈,進一步論證了真理境界說的價值與意義。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介紹了張世英教授的學術經歷,接著從漢語哲學研究的角度出發,體證性地詮釋了張世英教授的「人生在世」說。
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學者王博從語言的角度解讀了張世英教授基於人之「在世結構」所構建的境界論思想體系,並提出審美境界只能通過詩意語言才能得以表述,「橫向超越」正是從「可說」走向「不可說」境界的過程,「萬有相通」正是詩意語言能夠言說境界的本體論依據。
北京大學教授孟慶楠在比較性的視野下,通過對《禮記》中《昏義》與《冠禮》兩篇的具體分析,強調了「著代」在冠禮與婚禮之義中的重要意義,展示了儒家關注人倫代際更替的獨特人倫秩序視角。
從哲學本體論角度為全球化提供形上基礎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特聘副研究員歐陽霄將張世英教授《中西哲學對話》一書中的美學思想特點歸納為從研究「審美意識」出發,以提升「人生境界」為指歸,以「超越」「自由」為其理論的核心範疇,重視審美的「精神性」,強調藝術顯真的功能,提倡生活的藝術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韓振華批判性地介紹了法國漢學家朱利安的美學與漢學研究,指出朱利安漢學研究實質上只是將中國作為「他者」反過來研究歐洲的思想,並對朱利安思想所引起的爭議進行了闡述與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樹人回顧了佛教與西方思想傳入中國的歷史,也對拿來主義、中國哲學名實問題和儒家思想世界意義等問題作出闡述。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根友報告的題目是《「萬物一體」與全球化的哲學形上之思》。吳根友從全球化的歷史與教訓談起,介紹了「後工業社會」時代各國學者的「萬民法」構想,在此基礎上提出張世英教授的「萬物一體」說可以從哲學本體論的角度為全球化提供一個哲學的形上基礎。
北京大學教授韓林合闡明了「萬物一體」的內涵,梳理了中國哲學傳統中的萬物一體觀,並分析了其中的典型論證。韓林合在此基礎上對張世英教授的萬物一體觀進行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