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會開幕式上,從右至左,北大哲學系系主任仰海峰主持,北大文科資深教授葉朗主旨發言,北大黨委書記邱水平致辭,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董事長、副總裁張建軍致辭
【導讀】12月18日是百歲哲人張世英先生去世100天。今天(19日),北大哲學系、北大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舉辦了「百歲哲人張世英先生追思會」,50餘位來自全國的學術人、媒體人、企業人共聚,緬懷這位哲學家、哲學史家、美學家、哲學教育家,紀念北大哲學系最後一位西南聯大的畢業生。北大黨委書記邱水平深情回憶了與張老的交往經歷,他認為張世英先生留下的精神財富包含多方面,側重在三點:探究天人古今的宏大格局,創建「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不知老之將至」的治學精神。28位參會人發言,一個個細節,一段段論述,動情回憶其晚年不斷創新超越的哲學體系,其對弟子師友樸素關愛的天性,其淡泊名利寧靜治學的操守,其愛山丘重審美有幽默的境界。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總結,「百歲哲人」是對張先生最好的褒獎:百歲,不僅是長壽的年齡,也是其哲學思想生命力的長遠;哲人:既是知識和智慧的哲,也是人生哲學的哲。
今天北京開始入冬以來的首次降溫,寒風凜冽,但與會者都沉浸在張先生留下的溫暖之中,都感受到張先生就在身邊的鼓舞。講堂今日先刊發其次子張曉崧先生會上的發言(追思會內容擇日再發),再次分享張世英先生生前更多平凡而偉大的細節,也感謝其家人長年精心照顧,使得張世英先生及其思想成為社會的財富,成為國家的財富。 (文匯報記者李念)
追思會現場
首先感謝北大哲學系、北大美學中心組織這樣一個追思會,更感謝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友人來參加這樣一個追思會。
生前最後一周去遊玩十三陵水庫,未去成雁西湖成永久遺憾
轉眼間,父親已經離開我們整整一百天。在這一百天中,我會經常有一種幻覺,仿佛父親並沒有真正離開這個世界,仿佛父親還在時刻關注著我們。父親的去世,對我們的家庭生活是一個巨大的改變,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最後一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中,他也不曾成為我們家庭生活的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家庭快樂的源泉,更是家庭存在、家庭精神的源泉。
記得父親去世前的一個周末,8月29日中午,我開車帶著他去十三陵附近的山裡,我們先在昌平吃的午飯,由於進歺館吃飯已經非常不便,父親只是坐在車裡喝了一些酸奶,吃了一塊半曲奇點心,我們則在路邊買了兩個肉夾饃。
右一和左一,張世英先生長子張曉嵐,次子張曉崧
飯後我們開車來到十三陵水庫邊上,買了一點農家菜,又開車去長陵北邊的大嶺溝風景區,欣賞了獼猴桃谷。那天,他的精神狀態非常好,路上還說,我一進山裡就高興,我就喜歡在山裡面轉。下午三點多,往回開車的路上,快到北六環的時候,我聊起了懷柔的雁棲湖,父親馬上說,現在去雁棲湖看看吧?我深知他內心的渴望,懷柔的雁棲湖,一直是父親在京郊休閒旅遊的最愛,連續好幾年,春節的三十晚上,我們全家十幾口人,都是住在雁棲湖酒店度過的。面對父親想去雁棲湖的渴望,我當時卻脫口而出,已約好了小時工,要去家裡打掃衛生,今天就不去了,下個周末我們再去懷柔吧。他略帶遺憾地點了點頭。萬萬沒想到,這次外出,竟成為他一生中最後一次的寄情山水,心遊天地。這也成為我心中的一大遺憾,每當想到這裡,都追悔不已。
父親的哲學體系和人生境界:萬有相通 美在自由
兩個多月前,北大哲學系提出要在父親去世100天的時候,組織一場追思會,並準備出一本紀念文集。我當時就在想,有關父親,可寫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我究竟應該從何說起呢?父親的哲學體系和人生境界可以用八個字概括,這就是:萬有相通,美在自由。前者是他的世界觀,後者是他的人生觀。
在2014年「美感的神聖性」論壇上,與西南聯大同學楊振寧相遇(第一排中間)
每個哲學家都會提出他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萬有相通」最能概括出父親對世界的看法,而「美在自由」最能概括出父親對人生的看法。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但在我父親看來,還應該加上一句:沒有審美自由的人生,更是不值得過。作為一個哲人,他認為人生不僅需要思考,還需要審美。所以他晚年寫了很多有關美學的著作。他認為,審美自由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百歲哲人的獨特性:足夠的人生跨度、歷史曲折、哲學思考
我常想,父親為什麼會提出萬有相通的世界觀和美在自由的人生觀?作為一個百歲哲人,父親這樣思考有什麼獨特性、創造性、深刻性?在我看來,哲學家和哲人有很大的不同,哲人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實踐、去身體力行自己哲學思想的人,百歲哲人更是少之又少。
1953年7月初北京大學哲學系合影
我認為,要了解父親思想的創造性和獨特價值,一定要了解其人生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大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足夠的人生跨度;二是足夠的歷史曲折;三是足夠的哲學思考;四是足夠的人生體驗。沒有足夠的人生跨度,就沒有百歲哲人的思考。但是,僅僅人生百年,還遠遠不足以成就父親思考的深刻性和獨創性。父親生活的這一百年,不是平平淡淡的一百年,也不是太平盛世的一百年,而是跌宕起伏、滄桑巨變的一百年。足夠的歷史曲折,使父親對人生有著超越一般哲學家的豐富體驗,更能夠看穿人生的起點和人生的終點,更能夠想明白,什麼才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左:張世英先生1941-1946年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上學期間。右:北京大學三個月內編成的《張世英哲學思想研究文集》
父親的哲學思想、哲學體系,絕不是停留在簡單的有感而發,而是從足夠的哲學思考和足夠的知識結構中產生的。他經常半夜醒來,查找資料,奮筆疾書。他幾乎研讀了所有中西方哲學大家包括西方現代哲學大家的思想和著作。他深知在他面前,聳立著一座座的思想理論豐碑。
左起三位北大「30後」,哲學系張翼星先生(1933年生)、葉朗先生(1938年生),中文系文藝理論家嚴家炎(1933年生)
創新源泉:性本愛丘山,人生如何從啼哭走向快樂和自由
哲學家除了需要足夠的哲學思考之外,還需要足夠的人生體驗,這是父親理論創新的最大源泉。他從小就「性本愛丘山」,對世界始終充滿了好奇心,有遊不完的美景,吃不厭的美食,學不盡的新知。
從1995年開始,我和家人就經常開車帶著父親到山裡面轉。以北京為圓心,以1200公裡為半徑,幾乎所有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蹟、湖光山色,我們都以自駕遊的方式走遍了。父親坐在車裡,說話並不多,只是默默地看著窗外的美景,偶爾發出兩聲讚嘆。他多次說過,我覺得我的長壽和喜歡經常到山裡面轉有關。我想再補充一點,他的美在自由的人生境說,其實也和喜歡經常到山裡面轉有關。
張世英先生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在清理父親的遺物時,我發現他把每次出遊的照片都整理得井井有條,時間地點都記錄的清清楚楚,可見他對這些旅遊記憶的珍視。這種仁者樂山、四海雲遊的人生體驗,使他找到了平凡人生的最大樂趣,這就是審美自由。他認為,審美自由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且人人都可以找到的人生樂趣。思考的枯燥,政治的無常,欲求的局限,更突顯了審美自由的難能可貴。所以他的哲學思想、理論創新,並不是首先從書本概念出發的,而是首先從深刻的生命體驗出發的。他是一個真正不僅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裡路的哲人。當他無法享受到這種審美自由的時候,當他遭遇到各種人生無常的時候,他就會發出這樣的人生感慨:我覺得人是被迫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他看穿了人生的起點: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啼哭聲,而不是歡笑聲。
我能感受到,他思考最多的一個人生命題、哲學命題就是:人生如何才能由啼哭走向快樂,由被迫走向自由,直到臨死時能鼓盆而歌。通過自我的覺醒和實踐,走向萬有相通;通過自我的體驗和升華達到審美自由,這就是父親給出的答案。
張世英先生就如同這雪中青松,在哲學的道路上堅韌不拔、砥礪前行
父親是在經歷了足夠的人生跨度、足夠的歷史曲折、足夠的哲學思考和知識儲備,足夠的人生體驗的基礎上,才提出了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和美在自由的人生境界說。儘管這些理論和學說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沒有說透和沒有展開的地方,但是其中的原創性、獨特性和深刻性,是不容忽視的。正像五嶽歸來不看山,登頂過七大洲最高峰的人談登山經驗,一定會比五嶽歸來的人更勝一籌。
最後一次朋友探望的幽默:「他知道我快要死了嗎?」
父親是一個非常與時俱進,善於接受新生事物的人。他很早就學會使用電腦、使用智慧型手機、使用微信,甚至臨終前三四天的夜晚,他起身上衛生間時,還會拿起手機看看有什麼微信和郵件。由於他晚年的聽力嚴重下降,我和他之間的語言交流變得比較困難,常常是用微信,把我要說的話寫成文字,發到手機上,再拿給他看。有一天,我坐在他身邊,用微信告訴他,他巳經比我母親多活了三十三年,他看後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我這輩子可以活這麼久。
父親是一個活得通透,熱愛人生,又看淡生死的人。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的吞咽已經變得非常困難,步履變得非常艱難,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倦臥在沙發上睡覺。但他的精神是平靜達觀的,沒有半點恐懼,甚至偶爾還會流露出他那特有的幽默。
張世英先生總把笑容掛在臉上
8月30日下午,朋友陳越光、王忠明相約想來看他。中午時,我對他說了此事,聽說陳越光要來,他顯得挺高興,問我:「他知道我快要死了嗎?」我說:「不知道」。於是他又笑說:「你告訴他,我快要死了」。我只好笑答:「我告他」。我能感受到,父親直到死時都不相信存在一個外在的上帝,不信奉有神論的宗教,不寄望靈魂的存在。但他主張,存在著美的神聖性,這種美的神聖性,可以看作是一種無神論的宗教。所以他多次說,對待宗教問題,他和愛因斯坦的觀點是一致的。
儘管我能認同父親的主張,人死後,應當如莊子所說,鼓盆而歌。但是,當父親真正帶著笑意離開人世的時候,我所感受到的,卻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悲痛。連續幾天,每天都會忍不住慟哭三四次,我第一次理解了什麼叫慟哭,那是一種內心深處抽畜而引出的淚水,它不是失聲痛哭,而是抑制不住的、默默的、來自心底的陣陣流淌……
從1995年的《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到2002年講課集成的《哲學導論》,「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逐步形成
父親的精神和品格,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明亮。我很贊同對父親這樣的評價: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為日益全球化的時代,提供了一種形上學的理論基礎。與此同時,美在自由的人生境界說則為日益審美化的時代,提供了一種自我覺醒的價值取向。
參會嘉賓名單
作者:張曉崧
現場照片:李念
編輯:李念 劉鄭寧
責任編輯: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