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理想國與哲人王

2021-02-07 給赫爾的一封信


羅素先生評價柏拉圖的《理想國》時說,這篇作品有一個藍本,是斯巴達和它的立X者萊庫格斯。我以為,對於柏拉圖來說,這是一道絕命殺手。假如《理想國》沒有藍本,起碼柏拉圖的想像力值得佩服。現在我們只好去佩服萊庫格斯,但他是個傳說人物,真有假有尚存疑問。由此所得的結論是:《理想國》和它的作者都不值得佩服。當然,到底羅素先生有沒有這樣陰毒,還可以存疑。羅素又說,無數青年讀了這類著作,燃燒起雄心,要做一個萊庫格斯或者哲人王。只可惜,對X勢的愛好,使人一再誤入歧途。順便說一句,在理想國裡,是由哲學家來治國的。倘若是巫師來治國,那些青年就要想做巫師王了。我很喜歡這個論點。我哥哥有一位同學,他在「文XX命」裡讀了幾本哲學書,就穿上了一件藍布大褂,手裡掂著紅藍鉛筆,在屋裡踱來踱去,看著牆上一幅世界地圖,考慮起世界X命的戰略問題了。這位兄長大概是想要做世界的哲人王,很顯然,他是誤入歧途了,因為沒聽說有哪個中國人做了全世界的哲人王。


自柏拉圖以降,即便不提哲人王,起碼也有不少西方知識分子想當萊庫格斯。這就是說,想要設計一整套X度、價值觀、生活方式,讓大家在其中幸福地生活;其中最有名的設計,大概要算摩爾爵士的《烏託邦》。羅素先生對《烏託邦》的評價也很低,主要是討厭那些煩瑣的規定。羅素以為參差多態是幸福的本源,把什麼都規定了就無幸福可言。作為經歷了某種「烏託邦」的人,我認為這個罪狀太過輕微。因為在烏託邦內,對什麼是幸福都有規定,比如:「以苦為樂,以苦為榮」,「寧要社XX義的草,不要資XX義的苗」之類。在烏託邦裡,很難找到感覺自己不幸福的人,大夥只是傻愣愣的,感覺不大自在。以我個人為例,假如在70年代,我能說出羅素先生那樣充滿了智慧的話語,那我對自己的智力狀況就很滿意,不再抱怨什麼。實際上,我除了活著怪沒勁之外,什麼都說不出來。


本文的主旨不是勸人不要做萊庫格斯或哲人王。照我看,這是個興趣問題,勸也是沒有用的。有些人喜歡這種角色,比如說,我哥哥的那位同學;有人不喜歡這種角色,比如說,我。這是兩種不同的人。這兩類人湊在一起時,就會起一種很特別的分歧。據說,人脖子上有一道紋路,舊時劊子手砍人,就從這裡下刀,可以乾淨利索地切下腦袋。出於職業習慣,劊子手遇到不認識的人,就要打量他脖子上的紋,想像這個活怎麼來做;而被打量的人總是覺得不舒服。我認為,對於敬業的劊子手,提倡出門時戴個墨鏡是恰當的,但這已是題外之語。想像幾個劊子手在—起互相打量,雖然是很有趣的圖景,但不大可能發生,因為謝天謝地,幹這行的人絕不會有這麼多。我想用劊子手比喻喜歡、並且想當哲人王的人,用被打量的人比喻不喜歡而且反對哲人王的人。這個例子雖然有點不合適,但我也想不到更好的例子。另外,我是寫小說的,我的風格是黑色幽默,所以我不覺得舉這個例子很不恰當。舉這個例子不是想表示我對哲人王深惡痛絕,而是想說明一下「被打量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眾所周知,哲人王降臨人世,是要帶來一套新的價值觀、倫理準則和生活方式。假如他來了的話,我就沒有理由想像自己可以置身於事外。這就意味有我要發生一種脫胎換骨的變化,而要變成個什麼,自己卻一無所知。如果說還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恐怕就是這個。因為這個緣故,知道有人想當哲人王,我就覺得自己被打量著。


我知道,這哲人王也不是準想當就能當,他必須是品格高潔之士,而且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在此我舉中國古代的哲人王為例——這只是為了舉例方便,毫無影射之意——孔子是聖人,也很有學問。夏禮、周禮他老人家都能言之。但假如他來打量我,我就要抱怨說:甭管您會什麼禮,千萬別來打量我。再舉孟子為例,他老人家善養浩然之氣,顯然是品行高潔,但我也要抱怨道:您養正氣是您的事,打量我幹什麼?這兩位老人家的學養再好,總不能構成侵犯我的理由。特別是,假如學養的目的是要打量人的話,我對這種學養的性質是很有看法的。比方說,朱熹老夫子格物、致知,最後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本人不姓朱,還可以免於被齊,被治和被平總是免不了的。假如這個邏輯可以成立,生活就是很不安全的。很可能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有一位我全然不認識的先生在努力地格、致,只要他功夫到家,不管我樂意不樂意,也不管他打算怎樣下手,我都要被治和平,而且根本不知自己會被修理成什麼模樣。


就我所知,哲人王對人類的打算都在倫理道德方面。倘若他能在物質生活方面替我們打算周到,我倒會更喜歡他。假如能做到,他也不會被稱為哲人王,而會被稱為科學狂人。實際上,自從有了真正的科學,科學家表現得非常本分。這主要是因為科學就是教人本分的學問,所以根本就沒出過這種狂人。至於中國的傳統學術,我就不敢這麼說。起碼我聽到過一種說法,叫做「學而優則仕」,當然,若說學了它就會打量人,可能有點過分;但一聽說它又出現了新的變種,我就有點緊張。國學主張學以致用,用在誰身上,可以不問自明——當然,這又是題外之語。


至於題內之語,還是我們為什麼要怕哲人王的打量。照我看來,此君的可怕之處首先在於他的宏偉志向:人家考慮的問題是人類的未來,而我們只是人類的幾十億分之一,幾乎可以說是不存在。《水滸傳》的牢頭禁子常對管下人犯說:你這廝只是俺手上的一個行貨……一想到哲人王,我心中難免有種行貨感。順便說一句,有些話只有哲人才能說得出來,比如尼採說:到女人那裡去不要忘了帶上鞭子。我要替女人說上一句:我們招誰惹誰了。至於這類瘋話氣派很大,我倒是承認的。總的來說,哲人王藐視人類,比牢頭禁子有過之無不及。主張信任哲人王的人會說:只有藐視人類的人才能給人類帶來更大利益。我又要說:只有這種人才能給人類帶來最大的禍害。從常理來說,倘若有人把你當做了nothing,你又怎能信任他們?


哲人王的又一可怕之處,在於他的學問。在現代社會裡,人人都有不懂的學問,科學上的結論不足以使人恐懼,因為這種結論是有證據和推導過程的,對於有理性的人,這些說法是你遲早會同意的那一種。而哲學上的結論就大不相同,有的結論你抵死也不會同意,因為既沒有證據也沒有推導,哲人王本人就是證明,而結論本身又往往非常地嚴重。舉例來說,尼釆先生的結論對一切非受虐狂的女性就很嚴重;就這句話而論,我倒希望他能活過來,說一句「我是開個玩笑」,然後再死掉。當然,我也盼著中國古代的聖人活過來,把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類的話收回一些。


我說哲人王的學問可怕,絲毫也不意味著對哲學的不敬。哲學不獨有趣,還足以啟迪智慧,「文XX命」裡工農兵學哲學時說:哲學就是聰明學,我以為並不過分。若以為哲學裡種種結論可以搬到生活裡使用,恐怕就不盡然。下鄉時常聽老鄉抱怨說:學了聰明學反而更笨,連地都不會種了。至於可以使人成王的哲學,我認為它可以使王者更聰明、老百姓更笨。羅素是個哲學家,他說:真正的倫理準則把人人同等看待。很顯然,他的哲學不能使人成王。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像這樣的哲學就能使人(首先是自己)成王。孔丘先生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子子孫孫都是衍聖公,他老人家果然成了個哲人王。


時值今日,還有人盼著出個哲人王,給他設計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好到其中去生活;因此就有人樂於做哲人王,只可惜這些現代的哲人王多半不是什麼好東兩,人X聖殿教的故事就是一例。不但對X勢的愛好可以使人誤入歧途,服從X勢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誤入歧途。至於我自己,總覺得生活的準則、倫理的基礎,都該是些可以自明的東西。假如有未明之處,我也盼望學者賢明的意見,只是這些學者應該像科學上的前輩那樣以理服人,或者像蘇格拉底那樣,和我們進行平等的對話。假如像某些哲人那樣講出些晦澀、偏執的怪理,或者指天畫地、口沫飛濺地作出若干武斷的規定,那還不如讓我自己多想想的好。不管怎麼說,我不想把自己的未來交給任何人,尤其是哲人王。


聲明:

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相關焦點

  • 哲人不王
    社會分工,讀書人替人讀書,或見人所未見、思人所未思,職分而已;宰豬屠狗亦有秘辛,若論治術,自有羊倌。哲人不王文/陳嘉映柏拉圖是西方思想史上數一數二重要的政治哲人。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外行不一定了解很多,但都知道他所謂的「哲人王」。柏拉圖是思想王國中的王者,但他從來沒當成現實中的哲人王。
  • 哲人王與太陽王——康熙皇帝與路易十四的相互想像
    臣一:「臣奏議,凡下單者皆附精美贈品。」
  • 乾貨丨漫威十年打造的終極哲人王,怎麼就成了反派?
    其希望通過抹除宇宙一半人口而重塑宇宙平衡與秩序的想法,更是充滿了「哲人王」氣息——哲人王是柏拉圖關於政治哲學的核心學說,是柏拉圖在城邦失序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改造城邦,建立理想國家的一次偉大嘗試。該學說強調王者要用哲學思維和知識去統攝政治,從而引導國家有序發展——是的,不是你想的那種哲人王。
  • 世上再無王小波:王小波走後,一切都變得無能為力
    我雖不敢妄自揣測,卻暗暗覺得,王小波本人應該不會因為生活的年代不夠好而心生絕望吧,他那麼堅韌而豐饒的一個人,在什麼樣的年代都能給自己找到一條通途。綠妖曾這樣評價王小波,"他承認現實但是說:世上還有更好之事。"
  • 王小波艱辛的成名
    在計算機房打雜,考貨車駕照,王小波的理想依然是小說家。1994年《黃金時代》出版後進不了正規發行渠道,王小波說「一本書的出版比寫作更加艱難」。本文首發於《‍三聯生活周刊‍》2007年第14期。‍‍‍我們準備了這期王小波去世‍10周年的紀念雜誌,限量100份。點擊圖片購買王小波紀念套裝。
  • 王小波的倨傲與狡黠
    作為一個文科生,一直沒有讀過王小波,我是有些底氣不足的。可是當我利用這個特殊的假期,一口氣讀完了王小波大部分小說之後,不得不說,依然還是沒有讀懂王小波。我上大學,是在2004年,那個年代,或許那是某種理想主義最後的塵埃年代吧。索性記住了一些名字,諸如顧城、海子、王小波。
  • 洪果品《理想國》(37):不義的靈魂如同撕扯的怪物
    這樣一來,又回到了哲人與城邦關係的老問題上。哲人更關心靈魂之事,注重求真求善求美,而政治是世俗的事務,充斥算計骯髒謊言,所以哲人往往不樂意捲入政治。如何處理哲人與城邦的衝突?第一種方式,無道則隱,或隱於山林,或隱於鬧事。
  • 王小波因長得醜被李銀河分手,王小波一句話,讓李銀河再次淪陷
    王小波對女神李銀河狂追不舍,追到手後,李銀河卻嫌棄王小波長得醜,無奈地提出了分手,王小波氣急敗壞地反罵一句,沒想到,李銀河卻回心轉意,愛他愛到死心塌地,王小波究竟罵了句什麼話?李銀河一開始,對這個人並不上心,照她的話說:王小波長得太醜了!可沒想到,王小波卻突然抓住她問:你有沒有男朋友?李銀河先是一愣,然後說:沒有。王小波馬上厚著臉皮說:我做你男朋友怎麼樣?
  • 康熙,東方人眼中「貪財好色」,西方人視為「哲人王」,為何這麼大差距
    康熙一生的政績也是可圈可點的,然而在現代影視劇中《康熙微服出巡》等,康熙帝的角色也是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好色」,二是「哲人王」。電視劇中康熙的微服出巡每次都為民解決困難,然而也多次因「女人」這條人物線,被觀眾戲稱不如改為「康熙選妃」。
  • 「文學教父」王小波:23年前孤獨離世,有趣的靈魂讓我們永久懷念
    王小波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異端。他似乎從未融入過同時代的那個文人圈子,而是站在圈子之外,任由筆下的文字恣意地流淌。沒有人會把這樣一個格格不入與流俗的人當回事,以致於王小波生前籍籍無名。然而在王小波去世之後,他的名氣卻一天比一天地大起來,到了不讀王小波,都算不上文藝青年的地步。
  • 王小波孤獨地死了,不用再參加這個世界為他舉辦的各種盛宴
    我還是寫了一條100字出頭的消息交給新聞版編輯,於是在1997年4月15日的南方都市報一個新聞版的右下方,最不重要的位置,登出一條不起眼的消息:《著名作家王小波逝世》,當時上版時編輯還猶疑地問我:「他真的著名嗎?」 我只能跟編輯介紹說此人經常在南方周末寫專欄,很著名。但一個寫專欄的人,再著名也著名不過今天的連嶽吧。其實王小波直到死的時候,絕對只是個非著名作家。
  • 李銀河初見王小波:你好醜!王小波氣得罵一句話,卻讓她淪陷了
    可王小波第一眼看見李銀河卻喜歡上她了。李銀河當時在《光明日報》工作,王小波就經常藉機會跟她借書還書。有一次王小波騎著自行車去還書,並大膽地問了句:「你有男朋友嗎?」剛失戀的李銀河老實告訴了他。知道李銀河沒有男朋友,王小波樂壞了。於是,又壯膽問李銀河:「你看我做你男朋友行嗎?」
  • 初看不懂陳清揚,再看戀上王小波,《黃金時代》王小波的「神」作
    《黃金時代》是我看王小波的第一本書,也是我第一次從閱讀中感受到王小波的文字,直接,粗放,又不缺乏細膩和真誠。王小波寫過很多書,有雜文和小說。我忘了自己為什麼選擇先從《黃金時代》看起,也許是因為下面這段話太常見,以至於印象深刻。
  • 《黃金時代》:王小波45歲離世,天妒英才讓人惋惜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讓人惋惜王小波少有留下的影音資料流傳最多的是義大利獨立紀錄片製作人安德裡對他的採訪,在紀錄片中,安德裡曾問了王小波一個一語成讖的問題:你對死亡有什麼看法?直到第二天下午,平時那個時間都會去胡同做菜的王小波不見了,鄰居這才想起昨晚的慘叫,問了周圍的人,他們也聽到了叫聲,敲王小波家門沒人後,鄰居們慌張之中才報了警。警察趕到現場時發現,王小波已經去世了,而且死狀也很慘,牆上明顯留下了王小波的牙印,王小波的指縫和牙縫都留存著牆灰。
  • 戰爭中的哲人——從蘇格拉底到尼採
    尼採最後這句話,讓我們想起了柏拉圖《理想國》中的蘇格拉底在其「洞喻」中提出的問題:「除了火投射在他們對面牆上的影子,這些人關於他們自己和彼此會別有所見嗎(dergleichen Menschenvon sich selbst und von einander etwas andereszu sehen bekommen als die Schatten, welche
  • 王小波:有趣的靈魂只能獨行
    上級號召青年到廣闊天地裡,「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王小波直到四十幾歲,也沒想明白自己的心臟是否因此更紅了一些。總之,他插隊去了3000公裡外的雲南。 農活間隙,王小波的手總是忍不住伸向別著書的腰間。當年,插隊知青大多會在自己偷看的書外包一層「魯迅著」的書皮。不
  • 李銀河初見王小波:怎麼能這麼醜?王小波一句話,讓她淪陷了餘生
    人們這才意識到1997年去世的王小波有多有才、多有趣。「你好哇,李銀河!」李銀河與王小波的戀愛委實不能夠始於顏值,因為李銀河初見王小波時,就徹底被他醜到了,她失望至極:「怎麼會有這麼醜的人?」一天,她在朋友處讀到了王小波的手抄本小說《綠毛水怪》,裡面描述了一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的戀情,其中的「真」深深打動了她。第一次見到王小波,她失望至極,但是王小波卻對李銀河心生愛意。
  • 《東宮西宮》,王小波一生唯一的電影劇作
    ——王小波《東宮西宮》   今年4月11日,偉大的文學騎士王小波先生離開我們22年。 而他一生唯一一部電影劇本著作《東宮西宮》,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禁片之一」,也已存在這個世界23年。恰巧當時,張元的一位加拿大朋友向他推薦了王小波夫婦。 推薦理由是:他們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同性戀研究者。 當時的張元,還不知道王小波是一名作家;更不知道,這位作家會成為之後無數年裡「中國文壇最讓人驚喜的發現」。 王小波加入後,並沒有急於進入劇本創作。
  • 李銀河初見王小波:沒想到這麼醜,王小波一句話,讓她淪陷了一生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離開了這個世界,當時很多人並不了解王小波,因此他的死就像滴進大海的一滴水,沒有翻起任何浪花,直到幾年後他的作品重新進入人們視線,人們這才意識到1997年去世的王小波有多有才、多有趣。
  • 你要的全拿走|作家王小波
    這是王小波寫在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開頭部分的一段話,驕傲而炫耀式地向這個世界宣告了他不懼怕也不過於濃烈地期待未來,可以說對他而言一切都是夢幻,或者都可以說是可有可無,像是實實在在的又是虛無縹緲的,似真似夢,都是他的心裡幻化而出的影象,它們飄飄蕩蕩,隨時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