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題目是有標題黨嫌疑的。
作為一個文科生,一直沒有讀過王小波,我是有些底氣不足的。可是當我利用這個特殊的假期,一口氣讀完了王小波大部分小說之後,不得不說,依然還是沒有讀懂王小波。
我上大學,是在2004年,那個年代,或許那是某種理想主義最後的塵埃年代吧。索性記住了一些名字,諸如顧城、海子、王小波。但是第一次讀《黃金時代》時,覺得除了語言肆意以外,並沒有太多的感觸。
這次捧著《王小波全集》之後,通篇看過了他的小說,似乎讀到了一絲不一樣的感覺。我喜歡於某個時間段集中性的去讀一個人做作品,而且我一般是由人到作品的順序,而不習慣從作品到人。
有人說王小波的作品最大的魅力在文字,也有人說最大的魅力在思想,我倒覺得最大的魅力在於那股勁兒。至於是哪股勁兒,似乎又找不到合適的文字來詮釋。但是你在讀他的小說時,是分明能夠感受到那股勁兒的存在的,一點點打到你的心上。
王小波的小說、雜文、散文,其實並沒有一個比較集中的統一感,反而是當我讀到他和李銀河的書信時,完全看到了一個大男孩兒般的年輕人,沉溺在最美好愛情中的那種顧盼神離感。可是當我讀到他的雜文時,又分明能感到文字背後的冷峻與熱忱。再回到小說時,就顯得輕鬆和詼諧了。用一種看似荒誕的筆法,把那個特殊年代的蠻荒與泯滅,一點點呈現在面前。
王小波所有的文字,似乎都是在描繪那個十年和十年裡不斷綿延的以後諸多歲月。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作家方方的一句話廣為人知,「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的頭上,就是一座山」。這句話在王小波的文字中,以另一種肆意的姿態呈現的淋漓盡致。
我看《萬壽寺》、《尋找無雙》時,其實是有點蒙圈的,完全沒有讀《黃金時代》時那種代入感。可是,縱然是這麼一個文字灑脫、情緒盎然的作家,我依然能在每部作品的結尾,讀出一種蕭索的感覺。
起初,這種感覺我並不在意。可是幾部小說讀下來之後,這種感覺愈發明顯。後來我現在想,應該不是王小波筆法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性是我近段時期心境的原因吧。我突然想起來曾經看過的幾部據說是治癒系的文字作品時,依然能在結尾處唏噓感慨一番。
王小波的文字中,除了常見的灑脫與肆意外,其實也還藏著一種矜持,時而顯得高貴,時而又透出誠摯。
有些文字,讀的多了,初始的感覺會漸變。就比如我讀王小波,最初時總是覺得有些荒誕,有種冷冷的幽默。可是讀下來之後,愈發覺得這些荒誕背後濃濃的某種情緒在不斷漫溢。或許,這就是王小波的文字一直被不斷提及甚至被追捧的原因吧。
寫小說是講究技術的,但是於我們這些讀者來說,並未能夠清晰的看出其技巧性。可是我們卻能夠通過這些文字一點點讀到其中是否存在的誠意,那些有著拳拳之心的文字,是能夠一點點浸入到我們的內心的。
真正好的文字,會一點點把我們代入到文字中的世界,而且我們能夠清晰到的感知其中的情緒波動。哪怕這些文字中的世界多麼詭異,但是那些人物背後的情緒,卻能夠真實地打進我們的內心。
現在我回憶起來,依然很難清晰地記起王小波小說中的具體情節,但是那種情緒,卻一直都鑲嵌在腦迴路中。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情緒也會慢慢消弭,但是這種情緒背後所傳達的感觸,會一直綿延下去。
回到標題中,為什麼會突然想到倨傲與狡黠這兩個詞呢。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突然間想起這兩個詞了。或許是王小波文字本身裡邊所流淌的那種感覺吧。
記得李銀河說過,她和王小波是靈魂伴侶,因為王小波是一個很有趣的人,而且總有種大男孩般的質樸。可是他的倨傲是之於那個時代的,他的狡黠是之於那段人生的。我想,這或許是最初想到這兩個詞語的緣由吧。
有些文字,是需要時光的浸染的。於寫字的人來說,是然。於讀字的我們來說,亦然。當初很多匆匆讀過的文字,而今再次翻起時,就會有種時光的迴響,或響亮,或鏗鏘。
那個真摯的男人,用一種狡黠的文字,描繪了一段沉悶的歲月,記錄了大多數無人問津的落寞與隱忍。我想,這是我這個假期讀王小波後的初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