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倨傲與狡黠

2020-12-22 字燃世界

其實,這個題目是有標題黨嫌疑的。

作為一個文科生,一直沒有讀過王小波,我是有些底氣不足的。可是當我利用這個特殊的假期,一口氣讀完了王小波大部分小說之後,不得不說,依然還是沒有讀懂王小波。

我上大學,是在2004年,那個年代,或許那是某種理想主義最後的塵埃年代吧。索性記住了一些名字,諸如顧城、海子、王小波。但是第一次讀《黃金時代》時,覺得除了語言肆意以外,並沒有太多的感觸。

這次捧著《王小波全集》之後,通篇看過了他的小說,似乎讀到了一絲不一樣的感覺。我喜歡於某個時間段集中性的去讀一個人做作品,而且我一般是由人到作品的順序,而不習慣從作品到人。

有人說王小波的作品最大的魅力在文字,也有人說最大的魅力在思想,我倒覺得最大的魅力在於那股勁兒。至於是哪股勁兒,似乎又找不到合適的文字來詮釋。但是你在讀他的小說時,是分明能夠感受到那股勁兒的存在的,一點點打到你的心上。

王小波的小說、雜文、散文,其實並沒有一個比較集中的統一感,反而是當我讀到他和李銀河的書信時,完全看到了一個大男孩兒般的年輕人,沉溺在最美好愛情中的那種顧盼神離感。可是當我讀到他的雜文時,又分明能感到文字背後的冷峻與熱忱。再回到小說時,就顯得輕鬆和詼諧了。用一種看似荒誕的筆法,把那個特殊年代的蠻荒與泯滅,一點點呈現在面前。

王小波所有的文字,似乎都是在描繪那個十年和十年裡不斷綿延的以後諸多歲月。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作家方方的一句話廣為人知,「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的頭上,就是一座山」。這句話在王小波的文字中,以另一種肆意的姿態呈現的淋漓盡致。

我看《萬壽寺》、《尋找無雙》時,其實是有點蒙圈的,完全沒有讀《黃金時代》時那種代入感。可是,縱然是這麼一個文字灑脫、情緒盎然的作家,我依然能在每部作品的結尾,讀出一種蕭索的感覺。

起初,這種感覺我並不在意。可是幾部小說讀下來之後,這種感覺愈發明顯。後來我現在想,應該不是王小波筆法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性是我近段時期心境的原因吧。我突然想起來曾經看過的幾部據說是治癒系的文字作品時,依然能在結尾處唏噓感慨一番。

王小波的文字中,除了常見的灑脫與肆意外,其實也還藏著一種矜持,時而顯得高貴,時而又透出誠摯。

有些文字,讀的多了,初始的感覺會漸變。就比如我讀王小波,最初時總是覺得有些荒誕,有種冷冷的幽默。可是讀下來之後,愈發覺得這些荒誕背後濃濃的某種情緒在不斷漫溢。或許,這就是王小波的文字一直被不斷提及甚至被追捧的原因吧。

寫小說是講究技術的,但是於我們這些讀者來說,並未能夠清晰的看出其技巧性。可是我們卻能夠通過這些文字一點點讀到其中是否存在的誠意,那些有著拳拳之心的文字,是能夠一點點浸入到我們的內心的。

真正好的文字,會一點點把我們代入到文字中的世界,而且我們能夠清晰到的感知其中的情緒波動。哪怕這些文字中的世界多麼詭異,但是那些人物背後的情緒,卻能夠真實地打進我們的內心。

現在我回憶起來,依然很難清晰地記起王小波小說中的具體情節,但是那種情緒,卻一直都鑲嵌在腦迴路中。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情緒也會慢慢消弭,但是這種情緒背後所傳達的感觸,會一直綿延下去。

回到標題中,為什麼會突然想到倨傲與狡黠這兩個詞呢。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突然間想起這兩個詞了。或許是王小波文字本身裡邊所流淌的那種感覺吧。

記得李銀河說過,她和王小波是靈魂伴侶,因為王小波是一個很有趣的人,而且總有種大男孩般的質樸。可是他的倨傲是之於那個時代的,他的狡黠是之於那段人生的。我想,這或許是最初想到這兩個詞語的緣由吧。

有些文字,是需要時光的浸染的。於寫字的人來說,是然。於讀字的我們來說,亦然。當初很多匆匆讀過的文字,而今再次翻起時,就會有種時光的迴響,或響亮,或鏗鏘。

那個真摯的男人,用一種狡黠的文字,描繪了一段沉悶的歲月,記錄了大多數無人問津的落寞與隱忍。我想,這是我這個假期讀王小波後的初感吧。

相關焦點

  • 《東宮西宮》,王小波一生唯一的電影劇作
    ——王小波《東宮西宮》   今年4月11日,偉大的文學騎士王小波先生離開我們22年。 而他一生唯一一部電影劇本著作《東宮西宮》,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禁片之一」,也已存在這個世界23年。恰巧當時,張元的一位加拿大朋友向他推薦了王小波夫婦。 推薦理由是:他們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同性戀研究者。 當時的張元,還不知道王小波是一名作家;更不知道,這位作家會成為之後無數年裡「中國文壇最讓人驚喜的發現」。 王小波加入後,並沒有急於進入劇本創作。
  • 王小波艱辛的成名
    在計算機房打雜,考貨車駕照,王小波的理想依然是小說家。1994年《黃金時代》出版後進不了正規發行渠道,王小波說「一本書的出版比寫作更加艱難」。本文首發於《‍三聯生活周刊‍》2007年第14期。‍‍‍我們準備了這期王小波去世‍10周年的紀念雜誌,限量100份。點擊圖片購買王小波紀念套裝。
  • 王小波因長得醜被李銀河分手,王小波一句話,讓李銀河再次淪陷
    王小波對女神李銀河狂追不舍,追到手後,李銀河卻嫌棄王小波長得醜,無奈地提出了分手,王小波氣急敗壞地反罵一句,沒想到,李銀河卻回心轉意,愛他愛到死心塌地,王小波究竟罵了句什麼話?而王小波,不僅長得醜,還不修邊幅,邋裡邋遢,沒人看得上。有一次,王小波去雜誌社交稿,無意中看到了李銀河,內心想:沒想到人間還有這般美貌的女子,頓時對她一見鍾情。於是,他沒事隔三差五就去找李銀河,好混個臉熟,還打著文學的幌子,製造各種談話的機會。
  • 李銀河初見王小波:怎麼能這麼醜?王小波一句話,讓她淪陷了餘生
    人們這才意識到1997年去世的王小波有多有才、多有趣。「你好哇,李銀河!」李銀河與王小波的戀愛委實不能夠始於顏值,因為李銀河初見王小波時,就徹底被他醜到了,她失望至極:「怎麼會有這麼醜的人?」一天,她在朋友處讀到了王小波的手抄本小說《綠毛水怪》,裡面描述了一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的戀情,其中的「真」深深打動了她。第一次見到王小波,她失望至極,但是王小波卻對李銀河心生愛意。
  • 李銀河初見王小波:沒想到這麼醜,王小波一句話,讓她淪陷了一生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離開了這個世界,當時很多人並不了解王小波,因此他的死就像滴進大海的一滴水,沒有翻起任何浪花,直到幾年後他的作品重新進入人們視線,人們這才意識到1997年去世的王小波有多有才、多有趣。
  • 李銀河嫌王小波醜想分手!王小波回句氣話,歪打正著解開心結!
    你真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人,我走遍世界也找不到,你太好了"1997年,45歲的王小波心臟病發痛苦離世。"王小波我愛你就像愛生命"66歲的李銀河懷著沉重的思念之情,發微博悼念王小波。給這一生他們的回信,畫上了句號。這封回信,距離王小波離開這個世界已經21年雖然時隔21年,但是時間仿佛並沒有讓這個特立獨行的女人丟失她的愛情。
  • 王小波:有趣的靈魂只能獨行
    聊李銀河,時間要退回到王小波考上大學的前一年,1977年。 當時的李銀河在國務院研究室工作,胸大有腦,前程似錦。而那時王小波只是一名街道工人,說「前者居廟堂之高,後者隱市井之巷」一點兒也不為過。 當年,25歲的王小波下鄉回城已經五年。
  • 初看不懂陳清揚,再看戀上王小波,《黃金時代》王小波的「神」作
    《黃金時代》是我看王小波的第一本書,也是我第一次從閱讀中感受到王小波的文字,直接,粗放,又不缺乏細膩和真誠。王小波寫過很多書,有雜文和小說。我忘了自己為什麼選擇先從《黃金時代》看起,也許是因為下面這段話太常見,以至於印象深刻。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魯豫看了《黃金時代》後,說:「王小波的作品有一種力量,他有無堅不摧的破壞力,又有著超強的治癒力,喚醒了我,文字很解渴。」高曉松也曾高度評價:「王小波寫的小說,在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而且甩第二名非常遠,他是神一般的存在。」這兩位大咖為什麼會給王小波如此高的評價?
  • 王小波的《東宮西宮》
    王小波先生一生中唯一的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的坎城國際電影節。
  • 王小波的情話,「愛你就像愛生命」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他的寫作間,因心臟病突發離開了這個世界。頭靠著牆壁,牆上有牙齒嗑過的痕跡。當時他的妻子李銀河正在英國做訪問學者,接到電話告訴她立刻回來。同事在接她回來的路上,小心地講,「小波是詩人,走得也像個詩人」。
  • 因為不懂「王小波式的有趣愛情」而被分手?
    重看《歡樂頌》,發現裡面有個非常喜感的劇情:曲筱綃聽不懂「麥克白夫人」的梗,這成了她被趙啟平分手的導火線,後來曲去軟磨硬泡求複合,趙啟平說他渴望的是一種「王小波式的有趣愛情」,曲筱綃追問:「誰他媽是王小波」「什麼樣的叫做王小波式的有趣愛情」
  • 王小波的果醬罐
    王小波說:「我和你就像兩個小孩子,圍著一個神秘的果醬罐,一點一點地嘗它,看看裡面有多少甜
  • 商業片與藝術片 |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105
    END延伸閱讀:電影·韭菜·舊報紙 |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104外國電影裡的幽默 |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103奸近殺 |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102從Internet說起 |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101長蟲、草帽、細高挑 |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 王小波逝世二十年:從反叛天才到「撩妹高手」
    在《王小波畫傳》的前言中,李銀河寫道:「王小波就像一個接頭暗號,這些人從別人對王小波的喜愛程度辨別對方是否同類」。神秘暗號可能的謎底,李銀河認為是自由平等的精神、愛智慧、美的創造以及幽默感。相較「王小波門下走狗」的時代(第一個十年裡「小波粉」的典型),在第二個十年裡,暗號「王小波」的謎底卻增添了新的意義。
  • 王小波:「生前籍籍無名,死後聲名鵲起」
    有人說,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只保留第一個字,作為書名會更合適一些,再看看這本書的封皮,堪稱完美匹配!或許也因為此,香港的一家出版社把書名改成了《王小二風流史》,果然銷量喜人。那麼,王小波的這本《黃金時代》或者說《王小二風流史》,到底寫了些什麼內容呢?它真的是一部「黃」書嗎?
  • 《黃金時代》:王小波45歲離世,天妒英才讓人惋惜
    王小波當時非常平淡的回了一個微笑,說:「我根本不考慮死亡的事。」沒想到只一年,王小波在1997年的4月11日離開了這個他熱愛的世界。在我們現在看來,王小波是一個才華不可多得的作家,任誰看了他的雜文和他的時代三部曲都會被他的文字功底所折服,所以說王小波突然的暴病離世真是太讓人惋惜了。
  • 許倬雲:二十年了,我不時懷念王小波
    今天是作家王小波的忌日,一轉眼他已經去世二十三年了。二十三年來,「王小波」的名字從來不曾離開華語文壇,直到今天,這個名字依然是中國現代語文寫作的一個特立獨行的符號與象徵。這正是王小波的獨特魅力與價值。今天與諸位分享的短文,是王小波早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伴讀妻子李銀河時的老師許倬雲先生的對學生的回憶。
  • 你要的全拿走|作家王小波
    這是王小波寫在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開頭部分的一段話,驕傲而炫耀式地向這個世界宣告了他不懼怕也不過於濃烈地期待未來,可以說對他而言一切都是夢幻,或者都可以說是可有可無,像是實實在在的又是虛無縹緲的,似真似夢,都是他的心裡幻化而出的影象,它們飄飄蕩蕩,隨時撤離。
  • 王小波:如果你願意,我就永遠愛你
    我喜歡,王小波。1、動蕩年代裡最有趣的一抹靈魂王小波的一生和他的名字一樣,前後歷經了不少波折。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卻不幸被劃為階級異己分子。幼兒時期,由於先天發育不良嚴重缺鈣導致他看起來痴痴傻傻。少年時期,被派到鄉下插隊改造,又不幸得了肝炎和瘧疾。中年時期,好不容易當了專職作家又遭頻頻退稿,出版了的作品也是銷量慘澹。最後,突發心臟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