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2021-01-18 佳佳樂多

魯豫看了《黃金時代》後,說:「王小波的作品有一種力量,他有無堅不摧的破壞力,又有著超強的治癒力,喚醒了我,文字很解渴。」

高曉松也曾高度評價:「王小波寫的小說,在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而且甩第二名非常遠,他是神一般的存在。」

這兩位大咖為什麼會給王小波如此高的評價?

為什麼很多人看了《黃金時代》後,只看到了文字的表面,只看到了直白的描寫,甚至還誹謗這是一本黃色小說?

莫非是名人的眼光獨到,對文章有著獨到的理解?

其實,《黃金時代》看似荒謬的情節,卻是寫出了那個時代人的心聲,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王小波描寫的有多麼真實。

王小波下過鄉,經歷過高等教育,後來放著教授不當,偏偏要去寫小說,很多人說他不務正業,但他的媳婦李銀河,被稱為性學家,卻非常支持他。

有人說,王小波人長得醜,文字更醜。

其實,說王小波人長得醜,那僅僅是你以為,李銀河可不這麼認為,有才華的人都長得特立獨行。

而你說他的文字醜,那是因為你心裡裝著一個醜陋的靈魂。

這本書其實就是一塊試金石,能從裡面看到醜陋的人,心裡其實也是醜陋的,而從中看到那個時代的荒誕和無奈的人,卻是體會到了王小波的文字魅力。

因為真實而被誤解,因為誤解而被誹謗,因為以訛傳訛,這本書差點就被毀掉了。

當然,王小波也想不到這本書竟然在自己死去之後火了,如果他知道這本書會火,他也會瞑目了!

看上去文字直白,簡單粗暴,但這本書可不是他一揮而就,而是改了又改,不知道有多用心。

越是直白簡單的文字,就越要花心思,這一點尤為難得。

能過直抒胸臆的人不多,拐彎抹角的寫法的作者倒是比比皆是,為什麼?因為要兜圈子,因為要規避一些潛規則,他們怕違規,怕被「河蟹」。

王小波寫了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今天我推薦給大家,你仔細看看,是我說的對,還是那些人說得對,這本書讓你看透人性,直指人心,那個時代青年男女的情愛被壓抑,而書中人物,卻是十分的鮮活的將被壓榨的愛,通過逆反的抗爭表現出來。

這是和時代在對抗,這才是這套書的終極奧義,筆不前馳,如果你想了解王小波的筆下世界,就請點擊下面連結購買,正版書籍僅需89元,你值得擁有。

相關焦點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導致它成為「禁書」的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導致它成為「禁書」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人,會大膽直白的把人性在你面前露骨的展現,毫不掩飾的剖析?這個人就是,王小波。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導致它成為「禁書」
    當談到上個世紀下半葉的王小波,他可謂是人盡皆知的。就連他的妻子李銀河,也曾宣稱:「如果小波不死,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將是他」。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被認為是這個絕世怪才最傑出的代表作。如何評價《黃金時代》在文化界一直褒貶不一?例如,李靜在《黃金時代》的序言中寫道:「愛之者甘之如飴,厭之者搖頭不已。始愛終棄者自感棋高一著昨非今是。
  • 王小波《黃金時代》:用幽默大膽的口氣,諷刺現實,說出人生事實
    王小波用心最深,最令自己滿意的是他的小說,尤其是他的成名作《黃金時代》。用獨有的黑色幽默,讓你捧腹,讓你沉思,讓你看懂欲望的真實,現實的荒謬。王小波《黃金時代》:用幽默寫肉慾,批判諷刺現實,戳破人生真相王小波自己說:「寫《黃金時代》用了我很多時間和才華,寫得很精緻,傾注了我對小說的許多想法。
  • 看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就知道了,句句戳破人生真相
    對於王小波來說,他的賤更多的是體現在他的作品上,人們最熟悉就是他的《黃金時代》了。王小波《黃金時代》中最「賤」的6句話,句句戳破人生真相,太扎心了1、人活在世上 就是為了忍受摧殘 一直到死 想明了這一點 一切都能泰然處之。
  • 王小波《黃金時代》:肉體的歡愉,是時代變革下唯一的精神武器
    王小波《黃金時代》:肉體的歡愉,是時代變革下唯一的精神武器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王小波王小波,也許你對他還不夠了解,但是你一定聽過他說的一句話:「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然而現實生活總不如想像的那樣浪漫,下鄉插隊的枯燥幾乎打破了王小波的幻想,那裡的荒誕日常更是讓他深惡痛絕。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經歷才是作家最好的素材,而正是那時候的經歷成為了《黃金時代》的藍本。
  • 《黃金時代》:年少不懂王小波,其實他的文字很解渴!
    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提到王小波,人們都會常說一句話:年少不懂王小波,讀遍黃書也白費。他的文字很解渴。這個王小波指的就是那位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大有名氣,被高曉松稱之為「神」的作家。而黃書,指的是他的《黃金時代》,今天我們不談王小波,只談談這本書。
  • 《黃金時代》「賤」的6句話,初讀不懂王小波,如今再讀已淚目
    《黃金時代》講的是破鞋的故事,有個北京醫科大學畢業的女醫生,長得好看,丈夫還坐牢了,下鄉插隊,人人都喊她破鞋!她認識了王二,跟王二理論自己不是破鞋,諷刺的是,王二教她偷漢子,這樣就真的變成了破鞋,就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了,於是兩個人在破帳篷裡,在野草地裡一次次搞破鞋!
  • 初看不懂陳清揚,再看戀上王小波,《黃金時代》王小波的「神」作
    《黃金時代》是我看王小波的第一本書,也是我第一次從閱讀中感受到王小波的文字,直接,粗放,又不缺乏細膩和真誠。王小波寫過很多書,有雜文和小說。我忘了自己為什麼選擇先從《黃金時代》看起,也許是因為下面這段話太常見,以至於印象深刻。
  • 王小波《黃金時代》赤裸和粗俗的描述、顯現出坦坦蕩蕩的真性情
    這個人就是,王小波。一個嘴角下垂的男人,用他的《黃金時代》,說盡人性掙扎與追求,讓人「欲罷不能」。王小波用獨有的黑色幽默,讓你看懂欲望的真實,現實的荒謬。01、《黃金時代》:臉紅心跳打開的「小黃書」,卻是光怪陸離的人性世界歷經20年才定稿的《黃金時代》,是王小波的「寵兒」,不知道有多少人把它當成人生中的第一本「小黃書」來看。
  • 王小波《黃金時代》:荒誕不羈的「性」描寫,實則是對時代的控訴
    在上個世紀末,有三本小說是最出名的:《白鹿原》、《廢都》,還有就是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這三本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性」,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描寫,而且正因如此,在出版的時候總是遭到很多的困難。幸運的是這三本書最後都順利出版並且成為了當今中國文學史上,非常出名的小說。為什麼那個年代,對性的描寫頗豐?
  • 王小波《黃金時代》,尺度描寫太出格,網友:不敢光明正大地看
    對王小波來說,寫雜文只是講道理,他看到道理在哪裡,就去講一講,講完收工,不會再去修改潤色。王小波看重的還是自己的小說,小說他是花費巨大心力去寫的,寫完之後還要不斷地修改,往往文字讓他感到滿意了,他也還是不罷休,會花寫原稿三到五倍的時間,把小說的情節全部打亂,重新組合。
  • 王小波《黃金時代》:用幽默寫盡肉慾,用現實批判嘲諷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是其「時代三部曲」中的一部,該系列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李靜在給《黃金時代》作的序裡寫道:「愛之者甘之如飴。厭之者搖頭不已。始愛終棄者自感棋高一著昨非今是。王二的讀者,沒有中間狀態。」確實如此。我身邊的人,對王小波,總是褒貶不一。不過無論時代怎麼變,王小波總是有人讀的。
  • 《黃金時代》尺度大堪稱「小黃書」,王小波:沒有性的人生不完全
    然而,最近無意中看到了作家王小波的一部《黃金時代》,卻刷新了我的認知與見解。在《黃金時代》中,作家王小波硬是將避諱的「性」寫到了極高的高度,讓人不禁心頭一震。故事發生在七十年代早期雲南西部某農場,男主名叫王二,二十一歲,被安排到雲南「插隊」。而女主名叫陳清揚,二十六歲,在王二插隊的地方做醫生。
  • 黃金時代:放飛的心靈無畏現實的枷鎖,王小波的特立獨行,值得懂
    這是《黃金時代》中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對於王小波,大多數的讀書人都不會陌生,他被譽為"中國的卡夫卡"。他是當代作家,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後辭職做了自由撰稿人。他的作品涉及小說、雜文、電影劇本、書信。這是"時代三部曲"中的第一本《黃金時代》,接下來會繼續解析他的其他作品。
  • 王小波用20年寫成的《黃金時代》,為何會被說成是「黃色小說」?
    王小波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之一,他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再也不更新了,所以我也只能一次次重讀他的作品,尤其他那本《黃金時代》,更是讓我愛不釋手。但讀過王小波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一向「黃」得厲害,特別是《黃金時代》一書中,關於「兩性關係」的描寫更是非常之多。以至於有很多人在看完這本書後,都將其定義為「黃色小說」。
  • 王小波《黃金時代》:性描寫太多被當「小黃書」出版,那是他們沒看懂?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是部怎樣的作品?王小波的代表作《黃金時代》從二十多歲一直創作到中年,是以他年輕時在雲南的經歷為背景創作的小說,裡面對王二和陳清楊大量直白細微的性描寫一度被編輯認為是「小黃書」、「色情文學」而拒絕出版。
  • 王小波《黃金時代》:難以啟齒的愛,是「性壓抑」年代的集體失語
    這是王小波《黃金時代》的結尾兩段,記得第一次讀到這裡的時候,整個人都呆住了,「天上白雲匆匆,深山裡只有兩個人」,寫的太美了,也極其深沉動人。為什麼陳清揚被拍了兩下屁股就愛上了王二,那時候我也不甚明白,而對於那些初讀《黃金時代》的人們,我想大都會覺得這就像是一本「黃色小說」,基本上都聚焦在王小波鋪天蓋地的性描寫上,至於巴掌背後的愛情,卻很少有人去關心。
  • 王小波《黃金時代》雖細緻但並不猥瑣,更不是「黑暗」的角落
    王小波與《黃金時代》屬於那個年代的藝術"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王小波曾經也是一位下鄉的知青,他明白那種被世俗壓迫的感覺,因此創作了他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絕對是一本被低估的書,王小波本人也是一位被低估的作者,他被稱為"最可憐的作家"。
  • 王小波《黃金時代》:打破時代的禁錮,用勇敢的心去擁抱愛與自由
    「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生半明半暗的雲。」讀過《黃金時代》的人,一定對這句話倍感熟悉和親切。據說當年颳起王小波之風時,幾乎人人會背上書裡這麼一句話。王小波在當時是異類一般的存在。中國六七十年代處於非性的年代,人們思想封閉堵塞,精神崩得緊張。
  • 《黃金時代》:王小波45歲離世,天妒英才讓人惋惜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讓人惋惜王小波少有留下的影音資料流傳最多的是義大利獨立紀錄片製作人安德裡對他的採訪,在紀錄片中,安德裡曾問了王小波一個一語成讖的問題:你對死亡有什麼看法?警察回憶現場狀況:王小波死時用牙啃牆指縫鑽灰在那天晚上七點左右,有鄰居看見王小波在樓下散步,像個正常人一樣毫無異常,有鄰居在晚上十一點聽到了慘叫聲,但是由於太晚了,也就沒人出去看到底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