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回家,在旅途中泡麵一定是最常見的食物。不少人就隨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方便麵,開始了舌尖上的春運。
泡麵加火腿的標配,曾是每年春運大潮的標配,在漫漫歸途中,撫慰著無數遊子飢餓的肚子,最終變成他們共同的記憶。
我們知道,變的是行囊中的物品,但不變的是那一份回家的喜悅。我們一起來聽聽旅途中的他們,講述他們的回家路。
△圖片源自網絡
回家過年,奔波在路上的人們除了帶回家的行李,也一定少不了幾袋路途上吃的食物,酸的、辣的、甜的,各種各樣,應有盡有。
這讓人不禁好奇,今年這些趕著回家人們的行囊中,帶了哪些美食?這些美食背後又有些什麼故事?
泡麵的味道曾伴隨她33個小時
春節前夕,長沙人陳敏策劃了一個特別的行程,帶著一家人外出旅遊,目的地是蘭州,這是她大學四年呆過的地方。
準備出行前,陳敏準備了一些蘋果和麵包。還計劃著路上要帶幾包醬板鴨和奶茶,家人笑她,「高鐵也就八個多小時的行程,你這是準備了三天三夜的食物啊。」陳敏這才意識到,現在的春運速度,早已不是十幾年前,她回家一趟的行程要花費33個小時,路上的食物,自然也不需要太多。
陳敏的春運時光,集中在千禧年之初。當時,她從蘭州大學返回長沙,中途要花費33個小時,而泡麵、火腿腸、壓縮餅乾,是打發這段時間的最好伴侶。
2002年1月,陳敏大學第一個寒假到來,她和6個同學乘著火車返鄉。出行前,陳敏準備了3包方便麵,幾根火腿腸。「當時泡麵就像現在的奶茶,人手一個。」每到中午,火車上的開水房就排起長長的隊伍,大家排著隊去打開水。
撕開包裝袋,把調料包拿出來,開水淋上麵餅,再把調料逐一放上去,經過幾分鐘的等待,泡軟的麵餅散發出的麥香,糅雜著調料包的油香就瀰漫出來。
「當時方便麵可供選擇的口味並不多,最常見的就是紅燒牛肉,香辣牛肉。」陳敏記得,經歷了幾次春運後,她就不愛吃泡麵了。此後,不管是回家還是返校,她行囊裡背著的食物,大多都是小吃麻辣或者幾個饅頭。
而這次旅途,讓陳敏意外的是,幾歲的兒子提出,旅行的食物裡要準備幾款他喜歡的乾拌麵,「現在方便麵的味道更加多元化了。」陳敏說。
對面女生的全家桶讓她饞了一路
上世紀90年代,洋快餐進入中國,那時,能去吃個炸雞薯條,都算是「有點小錢」。現在,洋快餐早已遍布生活出行的各個場所,包括飛機場、高鐵站和火車站。
每年春節前回家,就像是有某種強迫症一樣,常德女孩曹小娟習慣買上一份全家桶。「一定要在上車前買,熱騰騰的那種。」曹小娟的這個習慣,源於幾年前回家時,一次特別的經歷。
家住常德的曹小娟,大學和工作都在長沙,以前回家乘坐火車需要3個小時左右。一次春節前回家,由於時間很趕,曹小娟什麼吃的都沒買,就背著書包上了火車。「那天回家的人特別多,過道上都站滿了人。」
曹小娟還記得,自己對面坐著一個女孩,帶著一個全家桶,裡面裝著一大份雞翅、雞腿、漢堡包。餓著肚子的曹小娟,雖然極力想轉移注意力,但空氣中飄散著的食物香氣,勾起了她的胃口。由於人多,列車員的餐車遲遲沒有推來,曹小娟等了好久,才等到一輛沒有多少食物擺放的移動餐車。下車後,曹小娟出來火車站,立馬找到一家快餐店點上雞翅可樂大快朵頤,似乎想安慰路上饞了3個小時的胃口。
麻辣零食加奶茶成旅途標配
「辣條配奶茶,完美。」今年大三的張依萍,是河西某高校的學生。雖然學校的寒假比春運早,但假期實習,張依萍也成了春運大軍中的一員。
雖然離回家只有幾天,張依萍並不著急準備食物,「現在,高鐵站就能買到奶茶,路上還可以點外賣」。
旅途中,什麼食物最受大學生喜歡?「奶茶、辣條、炸雞薯條。」張依萍快速給出了三個答案。現在,在高鐵站、火車站,手拿一杯奶茶,似乎是一種趨勢。張依萍說,有時候看到陌生乘客恰好拿著和自己同款味道的奶茶,還能順便打開話匣子,互相討論下喜歡的零食。
「我希望以後,還能在高鐵餐車上吃到火鍋。」張依萍告訴記者,回家路上難得就是那份期盼和熱鬧,而火鍋能最大程度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
自製小零食讓孩子吃得健康又開心
1月17日下午,家住株洲的曉君仍在廚房裡忙活著,不過她準備的不是晚餐,而是為了春運路上給兒子快快的小零食。
「這是第二次給孩子準備零食了。」曉君告訴記者,前幾次帶孩子回家,路上遇到堵車,孩子情緒會受到影響,餵零食又怕不乾淨。因此從去年春運前開始,曉君開始為孩子準備自製小零食。隨著快快的長大,曉君可選擇的範圍也多了一些,這次她準備了蔓越莓曲奇餅乾、山藥椰蓉球、蔬果溶豆幾種零食。
曉君的老家在邵陽,回家一趟的行程需要4個小時,「大人隨便吃點都行,小孩子吃的可不敢馬虎。」
水果是從超市精心挑選的,將水果榨汁,倒入麵粉中,五顏六色的麵團揉好放進烤箱,曉君將密封袋拿出來,將做好的食物放入袋裡,將空氣抽出。曉君很快完成了食物的製作和打包。跟孩子豐富的零食相比,曉君給自己準備的,是幾袋速食餅乾和泡麵,「自己委屈點沒事,但是得讓孩子吃得開心。」
春運路上的食物,有些簡單有些委屈,卻也別有滋味,人們計算著,吃完這些食物,也就回到了家。
瀟湘晨報記者陳詩嫻長沙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