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帥
新聞背景:「我負了愛我自己的生物/我卻溫了你的眼睛/我生了時代的心/我將說出我的眼淚/無限一切的生物/也沒望見來復甦的大地/世界悲劇的角色/那時候的人們。」這篇名為《世界悲劇的角色》的詩歌出自人工智慧「小冰」。據了解,它還「寫」了一部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是用100個小時,「學習」自1920年代以來519位中國現代詩人的所有作品,並進行了多達10000次迭代後完成的。(中新網6月29日)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人類在詩歌領域的「領先地位」也要被超越了呢?不言而喻,人工智慧發展日新月異。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慧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它在精密計算和邏輯推理上的能力和潛力遠超人類,但一旦進入人文藝術領域,人工智慧就捉襟見肘了。
靈感和情緒是人類成為萬物之靈長的關鍵要素。人工智慧寫詩,其根據來自大量的文學作品儲存,以及內在的邏輯算法,但是,詩歌作為純文學中對天分和靈感要求最高的一類文體,想寫好它,很大程度上並不依賴邏輯、儲備和模式,而取決於感悟力和創作經驗,而這恰恰是人類獨有的本領。
本質上講,人工智慧創作的詩歌,更像是一些「看起來很美」的意象元素的堆砌,或者句子合轍押韻,但詩歌內在的張力和節奏,卻無法呈現。比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鳥語花香這些意象,會讓人產生詩意,但僅僅刻板地呈現它們是不夠的。優秀的文學之所以優秀,就在於其能從尋常事物中發現獨有的美感,在庸常的生活裡捕捉到瞬間的靈光。即使是一堆看起來乾癟粗糙的物象,經由詩人之手,呈現在試卷上的文字也會有序排列——而且,這個排列之以來作者創作中的「內在律」,而不訴諸於數學公式和算法等,並不能量化而論。
況且,詩歌的形式和內涵是豐富的,並非只有唯美絢爛的詩歌才是出色的詩歌。如在現代主義的範疇內,許多詩歌看似「以醜為美」,實際上是在發揚批判效果,進而呈現更深層的思想。有些詩歌讀起來像「口水詩」,其實只不過是藉助口語表達,來呈現迥異獨特的文學風貌。畢竟,並非所有的創作都是知識分子寫作,如果是民間寫作,其優劣標準又將不同。
也正因此,將不能量化的詩歌(以及純文學)評價標準,和人工智慧的算法標準拼接在一起,本來就是一件不倫不類的事。人工智慧在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貢獻,足以證明其本領之強,並無必要來和人類智慧在詩歌創作上「一決高下」。人類也完全沒必要拿自己的「優勢」去跟人工智慧的「缺點」比較,即使科技再發達,想必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詩歌與文學的世界依然是人類情感和靈魂最佳的棲息地,守衛好我們的心靈家園,依然要依靠人類自身的智慧與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