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界莫扎特」辛波斯卡: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於不寫詩的荒謬

2020-12-22 曉讀曉看

如果有一首詩,沒有幽深難懂的意象,沒有複雜難解的深遠意境,沒有旖旎繁複的遣詞用句,卻讓全世界喜愛詩歌的人熱衷傳頌,比如辛波斯卡的《種種可能》:

我偏愛電影。我偏愛貓。我偏愛華爾塔河沿岸的橡樹。我偏愛狄更斯勝過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偏愛我對人群的喜歡勝過我對人類的愛。我偏愛在手邊擺放針線,以備不時之需。我偏愛綠色。我偏愛不抱持把一切都歸咎於理性的想法。我偏愛例外。……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

辛波斯卡

「萬物靜默如謎」

維斯拉瓦·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波蘭著名詩人、翻譯家。1923年生于波蘭小鎮布寧,她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受家庭氛圍的薰陶,她很小的時候便顯露出文學方面的天分。

在二戰的飄搖動蕩中,因為家庭貧困,辛波斯卡未能讀完大學,但她卻成為波蘭最受歡迎的詩人,在詩歌領域的成就影響至深。

在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中,辛波斯卡只發表了不到200首詩,可見她對作品的嚴苛程度。另外,作為翻譯家,她還將許多優秀的法國詩歌翻譯成波蘭語。

1996年,辛波斯卡以「具有不同尋常和堅韌不拔的純潔性和力量」,成為諾貝爾文學史上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女詩人。

在獲獎演說中她說:「沒有任何事物是尋常或正常的──任何一個石頭及其上方的任何一朵雲;任何一個白日以及接續而來的任何一個夜晚;尤其是任何一種存在,這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存在。」

年輕時的辛波斯卡

這種對於世間萬物存在的穿透力和人文觀念,使她的作品充滿了感性與理性混雜的敏感和謙卑,以及由人及物、略帶憂傷的複雜感受。

外界的榮譽對辛波斯卡來說,只是錦上添花,她的世界「萬物靜默如謎」,只有文字對她而言是心醉神迷的,她在自己的詩裡面靜默。

辛波斯卡說:

詩人只有關起門來,脫下鬥篷、廉價飾品以及其他詩的裝備,去面對——安靜又耐心地守候他們的自我——那白晰依舊的紙張的時候,因為到頭來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作為當代最為迷人的詩人之一,辛波斯卡享有「詩界莫扎特」的美譽。

「詩人必須不斷說『我不知道』」

辛波斯卡的詩總是以日常生活切入,簡潔、澄澈、輕盈,卻直入人心。她善於揭示隱藏在平淡之中的不同凡響的事物,擅長以出人意料的比擬、敏感細膩的觀察和獨特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來表現人生、情感以及複雜多變的外部世界。

「未來」,「寂靜」,「虛無」 對辛波斯卡來說是最奇怪的三個詞,比如,一說「寂靜」,就破壞了它。人感知的一切,像雲,無法被語言完全定義、捕捉、表達。語言,之於事物本身是徒勞的。沒辦法,自從人類創造了語言,就成為它終身的僕人,沒法翻身。能出逃的,只有啞巴,石頭和沉默的人。

辛波斯卡說,詩人永遠在嘗試,嘗試寫出一句滿意的詩句。詩人必須不斷說「我不知道」。每一首詩都在努力回答這句話。

在《致友人》中,辛波斯卡寫道:

在從虛假通往真理的途中, 你凋萎,不再有銳氣。

辛波斯卡無疑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她的獨特和珍貴在於,她證明了扣好領口、有方格和皺褶的圍巾、出席葬禮、路過墓地和市鎮買麵包和肥皂才是詩人該記錄的事。」

辛波斯卡在《詩人與世界》裡說:大體而言,靈感不是詩人或藝術家的專屬特權;現在,過去和以後,靈感總會去造訪某一群人──那些自覺性選擇自己的職業並且用愛和想像力去經營工作的人。

辛波斯卡

她想通過詩歌把人們從庸常生活裡拯救出來,喚醒他們感受力、想像力和愛的天性 。

「我向必然致歉」

作為詩人,辛波斯卡除了愛好寫詩、抽菸,她一生都與這個世界保持距離。她的詩歌不喜歡過多感情的宣洩,但她也關心這個世界,關心這個世界都在發生什麼。

「我覺得我只能拯救這個世界一個很小的部分。當然還有別人,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拯救一個很小的部分」,在與世界的關係上,她沒有袖手旁觀,她有她的理性和慈悲,既追求個體的獨特和自由,也對世界心存美好善良的願望。

辛波斯卡同情弱小,反諷並質疑這個世界的荒謬。她《在一顆小星星底下》中寫道:

我為稱之為必然向巧合致歉。倘若有任何誤謬之處,我向必然致歉 但願快樂不會因我視其為己有而生氣。但願死者耐心包容我逐漸衰退的記憶。我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萬物向時間致歉。我為將新歡視為初戀向舊愛致歉。遠方的戰爭啊,原諒我帶花回家。裂開的傷口啊,原諒我扎到手指……

辛波斯卡成長於二戰中的波蘭,在那個主張文學為政治服務的時代,她在1952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存活的理由》。

這本詩集不能倖免地唱起了反法西斯、反帝國主義,頌揚蘇波友誼及社會主義的紅歌。辛波斯卡對自己的第一部詩集很失望,她說從此將不再談論政治。

但在《時代之子》中她寫道:

這是一個政治的時代。所有的白晝的、夜晚的,一切——你們、我們、他們的——無一不是政治事務。無論你喜愛或厭惡,你的基因中含有一個政治的過去皮膚,有政治的色澤,眼睛有政治的偏見。……無論何種方式,你都在談論政治。

何以為詩?如同何以為愛。辛波斯卡告訴我們,一切都是詩。

辛波斯卡

在1953年至1981年期間,辛波斯卡擔任克拉科夫《文學生活》周刊的詩歌編輯和專欄作家,日子緩慢而平靜,閱讀、觀察、沉思、寫詩和撰寫書評,對一個詩人來說,還有比這更幸福的生活嗎?

瑞典學院院士布裡吉塔·特羅澤克夫人這樣評價辛波斯卡:「把詩歌當做生命的回答,當做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想和責任的語言,一種工作方式。」

辛波斯卡在還很年輕時就寫了這首《墓志銘》,她似乎早已參透生死而能超然物外,她縱觀自己素樸靜默的一生:

這裡躺著,像逗點般,一個舊派的人。她寫過幾首詩,大地賜她長眠,雖然她生前不曾加入任何文學派系。她墓上除了這首小詩,牛蒡和貓頭鷹外,別無其它珍物。路人啊,拿出你提包裡的計算機,思索一下辛波絲卡的命運。

辛波斯卡

2012年2月1日,辛波斯卡在克拉科夫去世,享年89歲。

同年,她的詩集《萬物靜默如謎》在國內出版,一舉創造了詩集的出版奇蹟,一年內暢銷十萬冊,使她成為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詩人。

特別是她的這句:「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於不寫詩的荒謬」讓人喜愛至極。

相關焦點

  • 辛波斯卡:每張臉上都有一雙不可複製的眼睛
    當我說出「寂靜」這個詞,我已破壞了它。當我說出「虛無」這個詞,我已創造了虛無自身所不能把握的事物。陳黎 張芬齡 譯選自《萬物靜默如謎——辛波斯卡詩選》,湖南文藝出版社我偏愛寫詩的荒謬/ 勝於不寫詩的荒謬。
  • 在一顆小星星底下,有一個辛波斯卡丨如是薦書
    「我為稱之為必然向巧合致歉。倘若有任何謬誤之處,我向必然致歉。但願快樂不會因我視為己有而生氣。但願死者耐心包容我逐漸衰退的記憶。我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萬物向時間致歉。是的,那個被稱為「詩界莫扎特」、曾獲諾貝爾獎的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 。
  • 所有的情書都是,荒謬的
    不荒謬的話就不是 情書了。 我自己也寫情書, 同樣, 不可避免地 全都荒謬。
  • 萬物靜默如謎——致敬辛波斯卡特輯 || 醉迷 朗讀:《在一顆小星星底下》
    在一顆小星星底下 | 作者:辛波斯卡朗讀 :醉迷我為稱之為必然向巧合致歉。倘若有任何誤謬之處,我向必然致歉。但願快樂不會因我視其為己有而生氣。但願死者耐心包容我逐漸衰退的記憶。我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萬物向時間致歉。我為將新歡視為初戀向舊愛致歉。
  • 洪子誠:種種可能——周夢蝶和辛波斯卡
    而辛波斯卡處理的大多是身邊日常事物,或由身邊人、事所觸發(詩的題目也可見一斑:清晨四點、健美比賽、廣告、劇場印象、葬禮、寫履歷表……);語言簡潔、樸素,沒有繁複技巧,也鮮有精心營造的比喻、意象。她常採取直接自白的敘述方式。這種風格,以至對她有「詩歌中的莫扎特」的說法。
  • 辛波斯卡:萬物靜默如謎 | 開卷有聲
    評委會稱她為「詩界莫扎特」,一位將語言的優雅融入「貝多芬式的憤怒」,以幽默來處理嚴肅話題的女性。她的詩作題材甚廣:大如死亡、政治或社會議題,小如微小的生物、常人忽視的物品、邊緣人物、日常習慣、被遺忘的感覺。她用字精煉,詩風明朗,沉潛之中頗具張力。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讚嘆。在辛波斯卡的詩裡,我知道少女的力量,我知道無辜的殺傷,我知道接二連三的疑問可以組合成一首停不了旋轉的舞碼。
  • 辛波斯卡 我偏愛狄更斯勝過杜斯妥也夫斯基.
    不,還不完全是。好,就現在。那炸彈,它爆炸了。 讚美姐姐 我姐姐不寫詩,看來她也不大可能突然有興致寫詩。她照料她婆婆,她也不寫詩;照料她公公,他同樣不寫詩。在我姐姐家裡我感到安全:沒有什麼可觸動我姐夫寫詩。而雖然這聽起來有點像亞當·馬切東斯基的一首詩,但我的親戚們確實都不寫詩。 我姐姐抽屜裡沒有舊詩,她手袋裡也沒有新詩。
  • 吳克群電影《為你寫詩》:做一件讓自己心跳加速的事,再傻一次
    吳克群電影《為你寫詩》:做一件讓自己心跳加速的事,再傻一次就在前兩天也有一位歌手,他拍攝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那就是吳克群,吳克群相信很多人並不會陌生他的經典歌曲《為你寫詩》,可以說是很多人都會聽過而且會唱的一首,而就在今年的10月26號,吳克群導演並且自己主演的上映了這部電影,就是根據他的歌曲《為你寫詩》同名改編的。
  • 生活的意義是荒謬
    這樣的一個理想,有的時候覺得有點荒唐,或者叫荒謬。我們拋開那樣的理想並沒有多少年,最多四十年。 人活著的意義永遠講不明白,我們把講不明白的問題叫哲學。 昨天有人看了我發的小說之後感嘆,身邊這樣的荒唐、荒謬的事太多,也許荒謬就是人生的意義。
  • 荒謬大師沈玉琳
    沈玉琳(威廉沈)節目製作人 荒謬大師 主持人 通告王 鎖臺王 饒舌之神 嘉義彭于晏 社會觀察家進入電視臺後,很快就當上了節目製作人。曾製作過許多綜藝節目,當中以製作臺灣電視公司綜藝節目《臺灣紅不讓》最為著名,《臺灣紅不讓》的整人單元〈整人紅不讓〉的成功,使沈玉琳被稱為「整人大王」,自稱首創臺灣綜藝界「荒謬藝術」。在臺灣,綜藝節目競爭壓力十分之大,要想節目做下去,必須保證每集收視率,不然節目隨時會被斃掉。
  • 《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讓孩子們知道寫詩不難
    近日,青豆書房推出詩人、兒童詩歌教育倡導者樹才的新作《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在作者看來,學會寫詩,寫作文根本不是難事。「孩子比大人離詩更近。學習詩歌,是孩子學習使用漢字、開啟內心想像力的最佳方式,也是對一顆童心的最好庇護。」樹才說。自2014年起,樹才給孩子們講詩、教孩子們寫詩,足跡遍布全國,無數孩子在他的啟發下寫了人生的第一首詩。
  • 蘇淺丨 為什麼寫詩?
    為什麼寫詩?而我,最喜歡這個天使說:因為天使叫我寫。尤其對於詩歌寫作來說,我相信確有這樣一個天使,一個正確的,非凡的天使。天使讓我們來做的事當然是快樂的事。所以,寫詩就該是自然表達,絕不是為難自己。詩首先應該是自己的,出於自我內心不可抑止的訴求。然後,詩到來,一點點使我們身心輕盈,透徹,呼吸著詞語的節奏和韻律,直到人整個地被打開了,釋放了。
  • 小說《尋找孔宇》:荒謬,抑或現實
    賞析記錄:落櫻(《尋找孔宇》作者):                我比較偏愛描寫紛繁現實中的輕荒謬感。小說的主人公是位模樣普通,個性小倔,有一雙「真」眼的人。她能看出或說感知到「生活的荒謬」,發現每一個人都在每一個人的局中,從「水晶炒菜」的路人甲,「打腫臉充胖子」的婚宴,「過氣優越感」的門衛,「電視前和生活中的雙重面目的節目主持人」,「花錢買粉絲的冠軍」,「假臉師奶和她的暖昧」,到「受過高等教育依舊脫離不了傳宗接代觀念的私家偵探」等等,所有細節指向都是「看似正常卻荒謬的人生」。
  • 當今詩界,有人說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是真的嗎?
    首先,所謂「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是真多還是假多,肯定無人統計過。宋著名詞人張先我也可來兩句:我中午吃了飯,吃的是大米兼雞蛋,吃完就睡了個午覺,睡午覺是我多年養成的習慣,到了晚上又吃飯。我這不是「詩人」的人,編這種東西都感到臉皮發燒,生怕讓人往頭上丟幾個臭雞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