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倪萍在青島的一個普通家庭裡出生了。她出生時,恰逢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為填飽肚子而奔波著,倪萍父母也不例外。
家裡一共倆孩子,忙於工作的父母,倪萍母親又在機關工作,兩個只能顧一個,所以兩歲的倪萍被送進了機關幼兒園,母親三五個月才能去接她一回。
小小的倪萍在幼兒園裡由於被照顧不周,還常常被綁在小木馬上,所以很快就變得營養不良、精神不振,臉像個葫蘆瓢、面色蠟黃。
倪萍大姨看到她這副模樣以後,心疼地哭了,趕緊把這個事兒給倪萍姥姥講了,姥姥知道後,連夜從老家趕來,把兩歲的倪萍帶回了水門口老家生活,一直到了6歲上小學才回了母親家。
母親和父親感情不好,父親很少回家,小小年紀的倪萍很懂事,她小心翼翼的維護著父母的關係,後來父母離婚了,母親臉上的笑容消失了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她的不苟言笑和嚴苛。
而只有想著姥姥,還有姥姥教過自己的那些樸實的道理,倪萍才覺得生活其實也不是那麼苦的。
那時,小小的倪萍盼望著長大,她渴望著去遠方、去看更遼闊的世界。
「媽,我要去濟南上學了。」「去那麼遠嗎?你一個女孩子家……」「我一定要去的。」
20歲,倪萍義無反顧獨自踏上了異地求學的徵程,在山東藝術學院,倪萍開啟了她的人生新旅程。
1979年,倪萍出演了《山菊花》,一年後她又憑藉電影《女兵》中周憶嚴自然又生動的表演,讓觀眾一下便記住了這個山東「大虎妞」,倪萍從此走上演藝之路。
24歲,倪萍即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並憑藉在《雪城》中出色的演繹,獲得了第 6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女配角獎。
1990年,倪萍調入中央電視臺任《綜藝大觀》節目主持人,從演員跨界到主持人,倪萍憑藉著那股不服輸的勁兒一直往前衝,成功從同事眼中剛開始的那個土氣小透明變身為光芒四射的女神主持。
1991年開始,倪萍勇挑大梁和搭檔趙忠祥一起,又開啟了她春晚主持的13年之旅。她端莊大方、親切自然的主持方式深得喜愛,溫婉親切的笑容更是讓觀眾愛上了這個樸實又親切自然的山東女子。
倪萍在這10幾年內連續多年獲得星光獎」最佳主持人獎,全國廣播電視「百優雙十佳」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成為了央視名副其實的「一姐」。
進入央視,倪萍事業之路越走越寬闊,而感情之路卻坎坷不已。
因為來到北京,倪萍和丈夫「聚少離多」,感情破裂後兩人坦然接受了事實,並選擇了和平分手。
隨後,在北京與小品演員郭達相戀,最終這段感情也因父母反對而無疾而終。
倪萍說:「周圍的人都以為我身前身後熱熱鬧鬧,只有我知道人前的『宴席』散後,我的心是怎樣的杯盤狼藉。
恰在這個時候,陳凱歌出現了,在一次拍攝節目時,倪萍邂逅了導演陳凱歌。
此時的倪萍是央視名主持,而陳凱歌憑《霸王別姬》、《邊走邊唱》也成了炙手可熱的名導演。
陳凱歌對秀外慧中的倪萍心有好感,倪萍對才華橫溢的陳凱歌也是一見傾心,情投意合的兩個人最終走到了一起,這在一起就是8年。
陳凱歌外出拍戲,倪萍便心心念念守著電話等著他的信兒,他若閒在家裡,倪萍一下了班便趕回去洗衣做飯。
陳凱歌主張不婚主義,對倪萍提起過一次:「兩個人的感情並不是靠婚姻維繫的。倪萍便將那句沒說出口的話咽到了肚子裡,從此一心一意守著這個良人。」
但偶爾,有朋友問起她:什麼時候吃你們喜酒?倪萍難免黯然神傷只能打趣:「我們是在一起了,可靈魂卻在飄泊,靈魂無處安放。」
1996年陳凱歌再次外出拍戲,倪萍好不容易等到他回來,沒想到等來的卻是陳凱歌的一句分手。
倪萍如遭雷擊,問他為什麼。他說他愛上了別人,他要對女方負責。
倪萍悽然一笑,問他這麼多年就不該對她負責嗎?陳凱歌說:「我對不起你,但只能這樣了。」
分手後,王文泉介紹了自己的弟弟與倪萍相識戀愛,陳凱歌與陳紅1996年年底結婚,倪萍與王文瀾在1997年也喜結良緣。
本以為從此就能享受普通人的悲歡喜樂,不想更大的磨難接踵而來。
1999年的春晚,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裡,趙本山直言「倪萍就是我夢中情人」,彼時,鏡頭切到臺下的倪萍,作為主持人的她笑靨如花。
但在這笑靨如花背後,很多人不知道,在春節的前幾天,倪萍剛剛出生4個月的兒子被診斷出先天性白內障,醫生告訴她:「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繼續加重,有可能失明甚至危及生命。」
但為了不辜負觀眾的期待,她擦乾眼淚,依然帶著最燦爛的笑容走上了春晚主持的舞臺:
「觀眾陪我十幾年,我一直像個戰士一樣,在戰場上我沒有輸過,我不能因為我個人的事情,讓觀眾看到我臉上有淚痕。」
2004年,在《難忘今宵》的歌聲中,倪萍一如往常,微笑著和觀眾道再見,連續主持了13屆春晚的倪萍,正式宣布離開央視,她要給兒子治病,再也顧不得其他了。
退出了央視,倪萍只能一邊靠拍戲掙錢,一邊給兒子治病,高昂的醫療費幾乎壓垮了倪萍,曾一度要變賣家產繼續維持治療,在他最難的時候丈夫王文瀾也離開了她。
整日的奔波和兒子的病讓她一下變成了滄桑、憔悴的中年婦人,去菜場買菜別人認出她來都驚訝不已連忙問她:「你怎麼這樣了?是過得不好嗎?」
然而這些磨難並沒有打倒她,倪萍把自己當做女戰士,同多舛的命運不停地鬥爭著。
苦難並沒有讓倪萍成為苦情的女人,她並不抱怨什麼,而是學會了自我紓解。她說:「這些經歷使我變得堅強,我很感謝這些苦難。」
儘管為了給兒子看病,她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但2008年汶川地震,她帶頭捐款100萬,此前她先後向母親水窖和青少年基金捐款200萬,如若不是主持人曹可凡爆料,很多人都不知道她默默無聞的善舉。
2011年六一兒童節當天,倪萍、楊志剛協同多名演藝界人士到北京煤炭總醫院探望了10名來自西藏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
隨後,倪萍便在微博發文呼籲文藝界每人拿出四萬元,救助西藏先天性心臟病患),同時呼籲其他有能力的社會人士加入這個公益事業的行列。
在文裡,她再次提到自己姥姥對自己說過的話:
「姥姥說,有一碗米給人家吃,自己餓肚子,這叫幫人;一鍋米你吃不了,給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幫你。我特別相信,文藝界比其他一些行業更容易動員,我們也有能力。今天我就牽頭來做這個事兒。」
倪萍做人、做公益一直都很低調,很多網友都知道倪萍的兒子患有嚴重的眼疾,為了治病花了不少錢。
網友們紛紛誇讚:「倪萍雖然不像其他一些一線明星那樣收入豐厚,能一次捐出100萬給災區,真是讓人佩服。
但面對讚美之詞倪萍卻莞爾一笑說:
「我特別清楚,別人在誇你的時候「水分」特別大。我不可能成為最美麗的女人,就是一個特別普通的人,大家是在心中寄託了一種理想, 而實際上你沒有那麼好。我從社會得到很多,只不過做了應該做的事。」
2010年,玉樹地震,倪萍再次捐款100萬,記者問她:你離開央視這麼久,這些年收入其實也並不怎麼樂觀,怎麼還想著做慈善呢?
她說:「我是個藝人,掙得比一般人多點兒就多捐點吧。其實慈善也不見得追求大,在馬路上扶起一個老人也是一種慈善,藝人所做的都是該做的事。」
如今的倪萍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在舞臺上光彩照人的美女主持,歲月早已在她臉上刻下了印記,可她臉上淡然慈祥充滿溫暖的笑容卻種給人力量,而她的慈悲和善良同樣讓她美得更有一番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