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記者 張美嫻 實習生 柯勝業
前不久,倪萍在央視《朗讀者》節目上深情朗讀《姥姥語錄》中的內容,炙熱的情感動人心靈,引得無數觀眾為之啜泣共鳴。姥姥是誰?姥姥是倪萍老師99歲的姥姥,姥姥不識字,但是她比很多有文化的人活得更明白。
日前,倪萍攜《姥姥語錄》的全新增訂本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其中收錄了10篇新文章及倪萍的最新畫作。《姥姥語錄》是倪萍在其姥姥去世後所寫的長篇作品,出版於2010年,該書曾獲得第五屆冰心散文獎,也讓大家認識到一個善良、平凡、智慧、可愛的老太太。白巖松說,書中的「姥姥」不光是倪萍的姥姥,她是中國姥姥,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的文化能夠傳承下來就是靠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講的故事一路聽讀下來的,「姥姥」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傳承人的標誌。如今,離姥姥去世已有8年,倪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姥姥從沒離開過。」
姥姥是她人生中的禮物
倪萍流淚寫成的《姥姥語錄》,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她為觀眾們朗誦了自己的書《姥姥語錄》中的選段:「姥姥走前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是感覺一定是有大事兒,叮囑我, 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 我努力地想和姥姥笑一笑,卻是嘴角往上翹,眼淚往下流,喉嚨裡熱得一個音也發不出來。姥姥拍著我說, 你要是救不了你的孩子,誰也救不了。 」
在主題為「禮物」的《朗讀者》節目中,倪萍回應:「我覺得《姥姥語錄》和姥姥給我的就是一份很重要的禮物,是我人生當中離不開的一份禮物。」在倪萍看來,姥姥有一套自己的處事原則,一輩子不嘮叨,說話擲地有聲;不動大氣,平靜如水,卻冷暖分明,不燙誰也不凍誰。「家裡人多她說興旺,人少她說清淨。問她這麼多孩子裡最喜歡誰,誰缺喜歡就喜歡誰。姥姥是佛呀!」倪萍感嘆道。
對於生活中的苦難,她說:「人生下來就得受苦,別埋怨。」倪萍誇姥姥和尼採的高度一樣,尼採也說人生就是一場苦難。姥姥卻說:「這個姓 倪 的就說對了一半兒,那一半兒甜他還沒說呢。」什麼是甜?沒病沒災是甜,不缺胳膊少腿是甜,不認字的人認了字也是甜。姥姥的
歡喜都是乘法,悲傷都是除法。「糖稀越沾越厚,苦菜越洗苦水越少。」
倪萍常在家跟表妹們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姥姥最反對了:「平淡是真,普通是好,這是懶人說的話。上過山頂的人,下輩子還會去山頂。」人的一生一定要使出自己所有的勁兒去登上自己的山頂。「人活一輩子就是往前走,大道走,小道也得走,不走就死在半道兒上。彎道兒走多了,再上直道就快了。」
姥姥教她做人事說人話
「說姥姥是我的老師真不是我抬舉了姥姥,是姥姥抬舉了我,在做人方面,我們的下意識行為和姥姥的下意識行為真不能比,有時候我真懷疑是姥姥沒念過書,還是我沒念過書。」倪萍笑著說。
她從小在姥姥身邊長大,兩歲時嚴重營養不良,被姥姥從青島抱回榮成水門口,吃了一把雞蛋,會笑了。缺食少糧的困難時期,姥姥肯浪費一大團面來教育五歲的她,公家的東西不能偷。家裡青黃不接的時候,從來不借,「借的糧食孩子吃了骨頭是軟的」。
對於孩子,姥姥從來不吝惜於誇獎,「別捨不得誇孩子,芝麻誇著誇著就成西瓜了。」她第一次畫畫是在姥姥家的灶臺上,用樹枝子畫小雞,畫完會留在灶臺好些日子。有一回,她畫姥姥的大辮子,從門口一直畫到院子裡,有雞鴨從「辮子」上走過,姥姥都把它們轟走:「別踩著我的辮子,生疼的!」
姥姥的一言一行在她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倪萍第一次拿起話筒做主持人,腦子裡閃過姥姥的話:「用心看著人,用心和人說話。別覺得自己比人家高,也別怕自己比人家矮。」正是這些樸實的話語,形成了倪萍樸實、平民化的主持風格,用姥姥的話來說,就是說人話。
姥姥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所有的事情都特別看得開,而且一句話讓你馬上找到平衡。姥姥曾在爬山時說,人的一生一定要使出自己所有的勁兒去登上自己的山頂。姥姥很哲學。
——倪萍
(原標題:倪萍:姥姥從沒離開過)
本文來源:大洋網-羊城地鐵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