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品讀的是姥姥樸素的人生觀。善良、寬容、感恩、豁達……種種教人向上的品質,對倪萍而言就像一張寶貴的精神儲蓄卡,在人生路上一次次派上用場。
生活智慧方面,這張卡上又有哪些內容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姥姥的小名叫能子
倪萍的姥姥叫劉鴻卿,小名是能子,她人如其名地能了一輩子。
條件雖然艱苦,她總能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門口菜園不大,只要做好計劃,將之充分利用,情形就大不一樣。
「豆角快搭架的時候,倭瓜就長出來了,菠菜冬天多蓋上一層雪,春天,飯桌上的綠葉就比別人家早上半個月。」
院子裡雞鴨成群,早上下河,晚上回窩。姥姥算準了日子孵化小雞,只為下鍋的雞蛋能打出蛋花。
院子裡還挖了一個地窖,冬天到來,將蔥蒜栽在上面,蓋上玉米杆子,借地窖蒸發的水汽慢慢養著。
寒冬臘月,全家人圍坐在溫暖的炕上,聽著戲曲,磕著瓜子,要是想吃蘋果了,就去地窖裝上半筐蘋果、蘿蔔,用結冰的涼水衝洗過,咬上一口,那股甘爽勁讓倪萍記憶猶新。
姥姥擅長醃製鹹鴨蛋,這是讓她方圓十裡有名的一門手藝。其實並沒獨門訣竅,只不過不怕麻煩,注重細節,講究之下創造美味。
姥姥用心過日子,什麼事都要精打細算,柴米油鹽才變得有滋有味,菜地蔬果也顯得有情有義。因為這份能力,姥姥家的日子過得比別人家紅火,誰看了都表示羨慕。
但她從不承認這是自己的功勞,總說得益於兒女的能力。
倪萍的舅舅外出工作掙錢後,讓人捎回一籠香蕉。姥姥挨家挨戶地分送,那時候,村裡誰都沒見識過這種水果,有些人連皮都吃了進去。
很多年過去,提及此事,大家仍報以溫暖的微笑。
倪萍的媽媽年輕時候是會計,她找朋友幫忙,將一大卡車煤塊拉進院子,使姥姥家成為村裡最先燒煤的大戶。姥姥不願獨享,又像份蘋果一樣,把煤塊分給了左鄰右舍。
除了柴米油鹽的瑣務,姥姥在人際處事上也是能手,憑著分寸感平衡一大家子。
在她眼裡,兒媳婦、女婿都不算外人,卻又都是外人。她從不把保姆當外人,看見不對的地方也會不客氣地指出。
「一碗水端平它就不灑,你沒本事端平了就盛半碗水。」這便是姥姥的持家之道。
姥姥的生活智慧藏在她那些明白曉暢的語錄中,讓倪萍受用一生。
姥姥是季羨林的「同學」
姥姥不識字,卻格外崇尚文化。她心裡有一桿秤,凡事都會放上去稱一稱斤兩,最重的是書籍。
「二十塊錢買個吃的,一會兒就吃完了,買本書吃一輩子。好的書下一輩兒又接著吃,上算。」讀到這裡,我對這位姥姥由衷感到敬佩。
季羨林老先生書裡寫的內容,都是姥姥熟悉的事情,倍感親切,好像對方是她的一位鄉鄰,因此她稱他為「季老頭兒」。
姥姥羨慕季老的學問,又指著季老年期時海外留學時的照片,誇讚他漂亮又精神。
有一次,姥姥感嘆自己時運不濟,如果當初上學念書,說不定還是季羨林的同學。這種幻想讓後輩笑出了淚水。
「書念多了的人,就比別人多活了幾輩子。念了書不用出門,哪兒就都能去到了。兩條腿在能走,這一輩子能走多遠?認了字,看了書,想去哪兒跟著書走就行了。」
這是姥姥對讀書的理解。
倪萍心思細敏,為了安撫姥姥因自己此生未能讀書帶來的遺憾與痛楚,從那之後稱「劉鴻卿同志」為季羨林的同班同學。
有一年,倪萍去南開大學參加校慶,在那裡遇上了季老。
回去後,她將此事向姥姥提及,又說大冬天老人家裡外穿了四件毛衣,既不好看,也不得勁,袖子套在一起,胳膊都不能打彎,「季老站在主席臺上,兩手伸著像稻草人,老頭兒臉凍得煞白。」
後來,倪萍按照姥姥吩咐,買了藍色絲綢與蠶絲棉回來,姥姥一針一線地縫製出一件棉襖。擇日,倪萍帶上棉襖、山東水疙瘩鹹菜,還有姥姥蒸的全麥饅頭,給季老送去。
書裡寫道:「在堆滿厚書的小屋子裡,季老吃著饅頭就著鹹菜,穿著老鄉給他做的絲棉襖,頻頻點頭。我相信老人家激動了,我也有些心酸。」
在倪萍看來,季老奮鬥一生,堪稱學界泰鬥,人到暮年也沒享什麼福。
身為季老的「同班同學」,姥姥對此表示反對。她認為,是福是罪,人人心裡自有標準,對季老來說,不能看書寫字算遭罪,與書相伴比堆金積玉享福。
倪萍的姥姥不識字,可她一輩子都在生活中念著無字之書,從中領悟生活之理。
1997年,倪萍出版了散文集《日子》,季老聽說給予讚揚,表示想要一本去看,這讓倪萍感到羞愧,因為她覺得自己水平遠遠不夠。
姥姥一番話鼓舞了她:「要書不丟人,給書也不丟人。沒聽說哪個大人不讓小孩子說話,有時候小孩子都能說出一堆大人的話。」
心裡知道,腳就知道
倪萍在序言中寫:「我寫你的時候就哭了,是看見那一陽臺的月季花哭。」
姥姥在世時候喜愛花草,即便在窮苦年代,院子門口也會栽種兩株月季。
到了冬天,人都穿不暖和,她卻用碎布條、舊繩、玉米葉將月季枝幹包裹起來,就像穿了一件五顏六色的衣服。
姥姥告訴倪萍:「眼睛可不能餓著,眼要是見不著好東西,慢慢地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沒用了。眼要是吃不飽,人就像個傻子。」
那時倪萍不懂,長大後才明白,姥姥用最質樸、最省錢的方式養育著她的眼睛與心靈。學生時代,學習再忙,掙錢再少,倪萍都會在窗臺上養幾盆月季和梔子。
後來養成了習慣,每次進入花園或者苗圃,萬紫千紅中,她首先找尋的就是這兩種花。在倪萍心中,它們是世界上最金貴的花,因為是姥姥的花。
再後來掙錢了,有了自己的房子,倪萍家裡的鮮花從未斷過。
有一年春節,她花了一千塊錢買回一大束牡丹,姥姥日日守著它們,反覆說一句:「人心都變了,怎麼捨得下剪子呀?」
花瓣散落,她將它們拾起,養護在水盆裡。
這是真正愛花的人呀!
秋冬時節,老家兩棵蘋果樹開滿小白花,姥姥經常一個人坐在石臺上「餵眼睛」。就像書中所寫——從背後看去,你會被這景象感動。
冬天,花葉凋零,姥姥將蠟在爐子裡融成液體,趁熱用雞蛋蘸成花瓣,逐一貼到上樹幹上,原本光禿禿的樹幹生機煥然,開了一樹「紅梅」。
裹小腳的姥姥永遠在鞋子裡鋪著繡花鞋墊,她有個木頭梆子,全家老小的鞋墊都由她一針一線納出來,哪怕男人的鞋墊,也會繡上兩片綠葉。
倪萍覺得那是多費勁,腳底是美是醜別人又看不見。姥姥卻說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心裡知道,腳就知道。」
姥姥愛花,卻從來不穿花俏衣裳,倪萍問原委,她這樣回答:「『人是衣裳馬是鞍』不是說你得穿得多好,多貴。
馬要想跑得快、能駝東西,得配個合適的鞍子;穿也是這樣,穿得合適才不怪,不怪人就好看。」
梔子花開的時節,掐一朵半開不開的,別在耳根後面,便是姥姥最出眾的打扮。花瓣枯萎後,並不扔掉,她會用手絹包起來,放在孩子們口袋中。日子雖然窮,心靈卻馨香。
「九十九年中每一天,姥姥的眼睛永遠比肚子重要,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裡,姥姥的眼睛裡也能看到光亮,姥姥崇尚著人間一切美好的人和事。」
這便是倪萍的姥姥,一個平凡、善良、寬容、充滿生活智慧的人,如同一本親切溫暖的書。
結語
今晚,我們品讀到的是,姥姥賢惠能幹的持家之道、她對文化的崇尚,對書籍的喜愛。總之,這是一位崇尚世間一切美好的老人。
人生如書,書中有人生。更多的感動與溫暖,等著你親自翻開書頁,慢慢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