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姥姥語錄》⑩ | 讀書多了,比別人多活幾輩子

2021-02-17 十點人物誌

昨天,我們品讀的是姥姥樸素的人生觀。善良、寬容、感恩、豁達……種種教人向上的品質,對倪萍而言就像一張寶貴的精神儲蓄卡,在人生路上一次次派上用場。

生活智慧方面,這張卡上又有哪些內容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姥姥的小名叫能子

倪萍的姥姥叫劉鴻卿,小名是能子,她人如其名地能了一輩子。

條件雖然艱苦,她總能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門口菜園不大,只要做好計劃,將之充分利用,情形就大不一樣。

「豆角快搭架的時候,倭瓜就長出來了,菠菜冬天多蓋上一層雪,春天,飯桌上的綠葉就比別人家早上半個月。」

院子裡雞鴨成群,早上下河,晚上回窩。姥姥算準了日子孵化小雞,只為下鍋的雞蛋能打出蛋花。

院子裡還挖了一個地窖,冬天到來,將蔥蒜栽在上面,蓋上玉米杆子,借地窖蒸發的水汽慢慢養著。

寒冬臘月,全家人圍坐在溫暖的炕上,聽著戲曲,磕著瓜子,要是想吃蘋果了,就去地窖裝上半筐蘋果、蘿蔔,用結冰的涼水衝洗過,咬上一口,那股甘爽勁讓倪萍記憶猶新。

姥姥擅長醃製鹹鴨蛋,這是讓她方圓十裡有名的一門手藝。其實並沒獨門訣竅,只不過不怕麻煩,注重細節,講究之下創造美味。

姥姥用心過日子,什麼事都要精打細算,柴米油鹽才變得有滋有味,菜地蔬果也顯得有情有義。因為這份能力,姥姥家的日子過得比別人家紅火,誰看了都表示羨慕。

但她從不承認這是自己的功勞,總說得益於兒女的能力。

倪萍的舅舅外出工作掙錢後,讓人捎回一籠香蕉。姥姥挨家挨戶地分送,那時候,村裡誰都沒見識過這種水果,有些人連皮都吃了進去。

很多年過去,提及此事,大家仍報以溫暖的微笑。

倪萍的媽媽年輕時候是會計,她找朋友幫忙,將一大卡車煤塊拉進院子,使姥姥家成為村裡最先燒煤的大戶。姥姥不願獨享,又像份蘋果一樣,把煤塊分給了左鄰右舍。

除了柴米油鹽的瑣務,姥姥在人際處事上也是能手,憑著分寸感平衡一大家子。

在她眼裡,兒媳婦、女婿都不算外人,卻又都是外人。她從不把保姆當外人,看見不對的地方也會不客氣地指出。

「一碗水端平它就不灑,你沒本事端平了就盛半碗水。」這便是姥姥的持家之道。

姥姥的生活智慧藏在她那些明白曉暢的語錄中,讓倪萍受用一生。

姥姥是季羨林的「同學」

姥姥不識字,卻格外崇尚文化。她心裡有一桿秤,凡事都會放上去稱一稱斤兩,最重的是書籍。

「二十塊錢買個吃的,一會兒就吃完了,買本書吃一輩子。好的書下一輩兒又接著吃,上算。」讀到這裡,我對這位姥姥由衷感到敬佩。

季羨林老先生書裡寫的內容,都是姥姥熟悉的事情,倍感親切,好像對方是她的一位鄉鄰,因此她稱他為「季老頭兒」。

姥姥羨慕季老的學問,又指著季老年期時海外留學時的照片,誇讚他漂亮又精神。

有一次,姥姥感嘆自己時運不濟,如果當初上學念書,說不定還是季羨林的同學。這種幻想讓後輩笑出了淚水。

「書念多了的人,就比別人多活了幾輩子。念了書不用出門,哪兒就都能去到了。兩條腿在能走,這一輩子能走多遠?認了字,看了書,想去哪兒跟著書走就行了。」

這是姥姥對讀書的理解。

倪萍心思細敏,為了安撫姥姥因自己此生未能讀書帶來的遺憾與痛楚,從那之後稱「劉鴻卿同志」為季羨林的同班同學。

有一年,倪萍去南開大學參加校慶,在那裡遇上了季老。

回去後,她將此事向姥姥提及,又說大冬天老人家裡外穿了四件毛衣,既不好看,也不得勁,袖子套在一起,胳膊都不能打彎,「季老站在主席臺上,兩手伸著像稻草人,老頭兒臉凍得煞白。」

後來,倪萍按照姥姥吩咐,買了藍色絲綢與蠶絲棉回來,姥姥一針一線地縫製出一件棉襖。擇日,倪萍帶上棉襖、山東水疙瘩鹹菜,還有姥姥蒸的全麥饅頭,給季老送去。

書裡寫道:「在堆滿厚書的小屋子裡,季老吃著饅頭就著鹹菜,穿著老鄉給他做的絲棉襖,頻頻點頭。我相信老人家激動了,我也有些心酸。」

在倪萍看來,季老奮鬥一生,堪稱學界泰鬥,人到暮年也沒享什麼福。

身為季老的「同班同學」,姥姥對此表示反對。她認為,是福是罪,人人心裡自有標準,對季老來說,不能看書寫字算遭罪,與書相伴比堆金積玉享福。

倪萍的姥姥不識字,可她一輩子都在生活中念著無字之書,從中領悟生活之理。

1997年,倪萍出版了散文集《日子》,季老聽說給予讚揚,表示想要一本去看,這讓倪萍感到羞愧,因為她覺得自己水平遠遠不夠。

姥姥一番話鼓舞了她:「要書不丟人,給書也不丟人。沒聽說哪個大人不讓小孩子說話,有時候小孩子都能說出一堆大人的話。」

心裡知道,腳就知道

倪萍在序言中寫:「我寫你的時候就哭了,是看見那一陽臺的月季花哭。」

姥姥在世時候喜愛花草,即便在窮苦年代,院子門口也會栽種兩株月季。

到了冬天,人都穿不暖和,她卻用碎布條、舊繩、玉米葉將月季枝幹包裹起來,就像穿了一件五顏六色的衣服。

姥姥告訴倪萍:「眼睛可不能餓著,眼要是見不著好東西,慢慢地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沒用了。眼要是吃不飽,人就像個傻子。」

那時倪萍不懂,長大後才明白,姥姥用最質樸、最省錢的方式養育著她的眼睛與心靈。學生時代,學習再忙,掙錢再少,倪萍都會在窗臺上養幾盆月季和梔子。

後來養成了習慣,每次進入花園或者苗圃,萬紫千紅中,她首先找尋的就是這兩種花。在倪萍心中,它們是世界上最金貴的花,因為是姥姥的花。

再後來掙錢了,有了自己的房子,倪萍家裡的鮮花從未斷過。

有一年春節,她花了一千塊錢買回一大束牡丹,姥姥日日守著它們,反覆說一句:「人心都變了,怎麼捨得下剪子呀?」

花瓣散落,她將它們拾起,養護在水盆裡。

這是真正愛花的人呀!

秋冬時節,老家兩棵蘋果樹開滿小白花,姥姥經常一個人坐在石臺上「餵眼睛」。就像書中所寫——從背後看去,你會被這景象感動。

冬天,花葉凋零,姥姥將蠟在爐子裡融成液體,趁熱用雞蛋蘸成花瓣,逐一貼到上樹幹上,原本光禿禿的樹幹生機煥然,開了一樹「紅梅」。

裹小腳的姥姥永遠在鞋子裡鋪著繡花鞋墊,她有個木頭梆子,全家老小的鞋墊都由她一針一線納出來,哪怕男人的鞋墊,也會繡上兩片綠葉。

倪萍覺得那是多費勁,腳底是美是醜別人又看不見。姥姥卻說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心裡知道,腳就知道。」

姥姥愛花,卻從來不穿花俏衣裳,倪萍問原委,她這樣回答:「『人是衣裳馬是鞍』不是說你得穿得多好,多貴。

馬要想跑得快、能駝東西,得配個合適的鞍子;穿也是這樣,穿得合適才不怪,不怪人就好看。」

梔子花開的時節,掐一朵半開不開的,別在耳根後面,便是姥姥最出眾的打扮。花瓣枯萎後,並不扔掉,她會用手絹包起來,放在孩子們口袋中。日子雖然窮,心靈卻馨香。

「九十九年中每一天,姥姥的眼睛永遠比肚子重要,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裡,姥姥的眼睛裡也能看到光亮,姥姥崇尚著人間一切美好的人和事。」

這便是倪萍的姥姥,一個平凡、善良、寬容、充滿生活智慧的人,如同一本親切溫暖的書。

結語

今晚,我們品讀到的是,姥姥賢惠能幹的持家之道、她對文化的崇尚,對書籍的喜愛。總之,這是一位崇尚世間一切美好的老人。

人生如書,書中有人生。更多的感動與溫暖,等著你親自翻開書頁,慢慢品讀。

相關焦點

  • 《倪萍:姥姥語錄》① | 如果有來生,我盼著姥姥只愛自己
    姥姥舉了個例子,比如看見別人臉上有個黑點,你不要直接說,可以先說自己臉上也有個黑點,這樣對方心裡會容易接受些,不那麼尷尬。說的是生死大事,教的卻是處世之道。有一次,又聊到死亡,倪萍問姥姥,以後想她了怎麼辦,清明是否得回老家上墳。
  • 倪萍:姥姥從沒離開過
    書名:《姥姥語錄》  作者:倪萍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本版撰文 記者 張美嫻 實習生 柯勝業 前不久,倪萍在央視《朗讀者》節目上深情朗讀《姥姥語錄》中的內容,炙熱的情感動人心靈,引得無數觀眾為之啜泣共鳴。
  • 《倪萍:姥姥語錄》⑤ | 97歲的姥姥,有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昨天,我們品讀到的是姥姥對幼年時代的倪萍進行的教育方式。那種潤物細無聲的特殊教育,積極進取、勇敢攀登的人生態度,讓倪萍銘記在心,受用一生。時光如水,晝夜不息。孩子大了,姥姥老了。以前是姥姥領著倪萍,如今倪萍照顧姥姥。她是怎樣用心報答、孝敬姥姥的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 六歲倪萍的善良——「姥姥的腳還沒有我的大,走路幹活多累呀!」
    最近讀了她的《日子》和《姥姥語錄》,特別是聽到倪萍老師本人誦讀富有家鄉口味的《姥姥語錄》,更讓我崇拜和欣賞。特別感動的是倪萍老師的善良,從幼年就開始的善良,一直延續到現在。無數次我情不自禁,眼淚譁譁地流下來,跟著倪萍老師走進了她的前半生。
  • 新書 倪萍的感悟: 姥姥的話像蘿蔔白菜,下到鍋裡就養命
    《姥姥語錄》再出增訂版 上月初,倪萍登上央視《朗讀者》,分享了她的書作《姥姥語錄》裡的一段文字,
  • 61歲倪萍西裝登臺模樣颯,談起姥姥聲音哽咽淚光閃閃
    11月21日,央視主持人倪萍在山東省會大劇場的舞臺上深情朗讀了《姥姥語錄》。在臺上,倪萍身著一套深色西裝,盤起了長發,著裝造型莊重得體,充分展現了她端莊大方的氣質,也與她所分享的《姥姥語錄》的主題氛圍相符合。
  • 倪萍拒見姥姥最後一面,韓紅為奶奶抑鬱,井柏然被奶奶撿破爛養大
    姥姥去看望她時,看到臉兒蠟黃瘦的像豆芽菜一樣的倪萍,立馬把她從青島帶回老家榮成。那以後,倪萍就跟隨在姥姥身邊長大,直到回青島讀小學。倪萍上學時,每次放假都大包小包扛著往姥姥家趕,哪怕要經歷幾次倒車,也要把姥姥用得上的東西全部背著,像逃荒的一樣。姥姥給了倪萍最快樂的童年,教給她很多做人的道理,倪萍也回報給姥姥最幸福的晚年。
  • 害怕吃苦的人,讀完倪萍的語錄,可能再也不害怕吃苦了,真知灼見
    很多人都曾想過,如果自己出生在大城市,出生在父母有幾套房子的家庭,那麼這一輩子也不用為了房子在奮鬥,也不擔心到結婚的年齡,沒有房子,無法結婚。更不用為了錢去吃盡人生苦,忍受別人的諷刺、挖苦、嘲笑、欺負。
  • 61歲倪萍罕露面,身形消瘦臉頰凹陷明顯,回憶姥姥幾度哽咽落淚
    11月21日晚,61歲的倪萍久違亮相山東省會大劇院,為家鄉的觀眾們登臺朗誦了《姥姥語錄》,並現場回憶起自己與姥姥一起生活的日子,期間倪萍幾度哽咽,眼裡也泛起了淚光,雙手捏著西裝下擺,像是在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讓不少觀眾也跟著心緒起伏。
  • 倪萍光輝的一生
    倪萍2011年2月27日,河北石家莊,倪萍攜新書《姥姥語錄》與河北省石家莊讀者見面。2010年12月29日,倪萍參與北京電視臺《書香北京》節目錄製,為其新書《姥姥語錄》做宣傳。2011年2月27日,河北石家莊,倪萍攜新書《姥姥語錄》與河北省石家莊讀者見面。
  • 搶C位,父親病危直到離世也叫不出「爸爸」,原來你是這樣的倪萍
    姥姥說的能人是勤奮、努力、捨得自己、不怕吃苦的人,是用心做事、執著往前走的人,是敢於超越別人、敢於打倒自己、敢於承認自己的錯、敢於面對別人的成就的人。姥姥不識字,但卻是一位非常有文化有大智慧的女子,姥姥那些樸實卻富含哲理的大白話,一直滋養著倪萍,讓她在人生至暗時刻,沒有倒下。
  • 倪萍和朱迅,面對親人被病痛折磨,救還是不救?做出了不同選擇
    除了兒子,倪萍另一個最愛的人就是姥姥。2009年時99歲的姥姥躺在病床上,無法自主活動,倪萍後來在鏡頭前回憶,忍不住紅了眼眶。2010年《姥姥語錄》出版,獲得了冰心散文獎。如果上了呼吸機如果情況良好,還可以多活二十天,但是倪萍做出了這樣一個決定,每當提起,都忍不住掉下淚來。
  • 倪萍端午憶姥姥,感謝其教導之恩,舊時美照太驚豔
    6月25日上午,知名央視主持人倪萍在某社交平臺上發文,在端午節這天回憶了姥姥對她的教導。倪萍表示小時候在姥姥家,一年裡起得最早的就是端午節這天,姥姥會用太陽升起前艾蒿上的露水洗洗眼睛,&34;,所以她覺得自己一直用明亮的眼睛看世界
  • 離婚的宋丹丹只想求死,倪萍一句話救了她,可宋丹丹卻和她決裂
    隨後摟住了倪萍的脖子表示親密,這才化解了尷尬。在倪萍的作品《姥姥語錄》中,她坦言,自己的待人接物、性格之類的都是在姥姥的言傳身教中學習的,什麼都學到了,就是沒學到姥姥的說話方式。倪萍姥姥說:「給別人聽的話就得先替別人想,人家願不願意聽,聽了難不難受,高不高興?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你要想說,你就要先說自己臉上也有黑點,人家聽了心裡就好受些。」
  • 娛圈揭秘:31歲進央視,主持春晚13年,倪萍最當紅時離開央視的真相是啥_姥姥家
    1959年,倪萍在山東威海出生,彼時,她還跟父親姓劉,叫劉萍。溫馨的家庭在倪萍11歲時被打亂,這一年,父母離異,倪萍選擇跟了媽媽。倪萍上面還有一個哥哥,為了賺錢養家,媽媽不得不把她送到農村姥姥家,所以,小時候的倪萍是跟著姥姥長大的。
  • 倪萍現身西瓜視頻:講述用好奇心成就自我
    主持人直播帶貨已經不再稀奇,這不61歲的倪萍也玩起了直播,別人直播帶貨,倪萍直播讀書。把情感變成故事,2010年倪萍還出版了《姥姥語錄》,憑藉細膩的筆觸,富有哲理的風格,獲得「冰心散文獎」。2014年倪萍再次回歸央視,以55歲的年紀站在《等著我》的舞臺。不過就如同當時的《綜藝大觀》一樣,四年之後,倪萍選擇了悄然離開。
  • 不要孩子不要家庭不要父母,倪萍為何會說出如此驚人語錄
    為何看似風光的倪萍會有這樣一段驚人語錄,我們從她多年的人生經歷中或許能夠找到問題的答案。兩個母親倪萍1959年出生,她的家鄉是山東威海。對於倪萍來說,她與父母並不是很親密,因為除了在兩歲以前和父母一起生活外,她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機會很少。
  • 倪萍:下輩子,我既不要父母,不要孩子,也不要家庭
    有一次姥姥去幼兒園看她,兩歲的小倪萍被繩子綁在凳子上,眼淚汪汪的看著姥姥,姥姥一瞬間淚崩!馬上就把小倪萍接回家,稱無論如何都要自己撫養她長大。據倪萍回憶,跟姥姥在一起的那段時光,雖然日子很艱難,但其實是非常幸福快樂的。姥姥賣鐲子貼補家用,省吃儉用給倪萍吃上營養的飯菜。
  • 娛圈揭秘:倪萍為什麼說下輩子不要爹娘、孩子和家庭,看看她都經歷了什麼
    父母離異後,母親上班,倪萍就一直跟隨姥姥生活。姥姥對她的教育讓她終生受益,倪萍專門創作了一本散文集《姥姥語錄》,書中記錄的倪萍和姥姥的小故事感人肺腑。一年多後,陳凱歌向倪萍坦白,提出分手,因為陳紅已經懷孕了。無怨無悔付出,卻落得雞飛蛋打的結局。這段感情對倪萍傷害極大,在她的著作《日子》中,她稱這段五年多的戀情是「一段沒有自尊、失去自我的日子。」離開陳凱歌后,在朋友的介紹下,倪萍認識了知名記者王文瀾,1997年,兩人結婚。40歲時,倪萍生下了兒子虎子,但這段婚姻僅維持了八年,2005年,倪萍和王文瀾離婚。
  • 倪萍靠國畫出圈,雖然毛病多多,卻依然賣出高價
    說到倪萍,估計沒有人不知道吧。作為一名央視主持人,她以親切又煽情的主持風格深受大家喜愛;作為一名演員,她憑藉《美麗的大腳》獲得金雞獎;同時她還是一名作家,她的散文集《姥姥語錄》,讀來親切動人。倪萍身份之多變,可見其才情之橫溢,甚至她還可以在五十歲,又搖身一變為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