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姥姥語錄》① | 如果有來生,我盼著姥姥只愛自己

2020-12-22 澎湃新聞

領讀 | 江徐

「孩子,記住,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

有一期《朗讀者》中,倪萍讀到這裡,話語哽咽,臺下觀眾報以掌聲,還有人在默默抹淚。

倪萍的姥姥去世後,她寫了一本書,通過姥姥通俗易懂卻富有人生哲理的話語,記錄下一位善良、勤勞、智慧而又平凡的老太太的一生,回憶了她與姥姥之間關於愛的點滴往事。

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作者對姥姥的深切懷念。親切平實的語言,感人肺腑,讓讀者在微笑與淚水中被感動。

今晚開始,我們將為您帶來倪萍的《姥姥語錄》。

用心說的話才是真的

米蘭·昆德拉在《生活在別處》寫道:「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一次次生離,讓人難以忍受,最終的死別,更是讓人無法面對。

不管一個人擁有怎樣的名,謀得多大的利,或者在舞臺上如何的光彩照人,面對生死,同樣會黯然神傷,只因為心中有愛。

《姥姥語錄》第一章節內容,取名為「天黑了」,倪萍寫的是她與姥姥的生死告別。

在倪萍心中,這位與她「認識了五十多年的老朋友」,是一位熱愛生活的人,以一副柔弱肩膀、一雙三寸小腳,拉扯大一群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走的時候四世同堂。

很多人忌諱提及「死」這個字,哪怕最親的人,因為心懷恐懼,從來對它避而不談。夕陽西下,已至生命的黃昏,倪萍直言問姥姥怕不怕死,姥姥坦誠回答:是個人就沒有不怕死的。

而在往日,這位姥姥和天底下很多人一樣,事不如意時會隨口說出一句「死了算了」。對此,倪萍覺得不太理解。

姥姥便告訴她:「人說話,一半兒是用嘴說,一半兒是用心說。用嘴說的話你倒著聽就行,用心說的話才是真的。」

這並不代表不真誠。她認為,開口說話前,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照顧到對方的感受。姥姥舉了個例子,比如看見別人臉上有個黑點,你不要直接說,可以先說自己臉上也有個黑點,這樣對方心裡會容易接受些,不那麼尷尬。

說的是生死大事,教的卻是處世之道。

有一次,又聊到死亡,倪萍問姥姥,以後想她了怎麼辦,清明是否得回老家上墳。

中國人將清明上墳看得很重,不管多遠的路程,不管多忙的事情,到了那天都得趕回去給祖宗與去世的親人磕頭,否則會被指摘為不孝。

倪萍的姥姥沒有進過學、讀過書,卻對身前身後事看得格外通透。她認為,人死成空,沒用的擺飾都是弄給別人看的,想念一個人,不需要特地做什麼。她體恤外孫女工作的特殊性,因此更加認為沒必要年年回去上墳。

姥姥走後,倪萍真的沒有去看過他,因為不敢。越是不敢,越是在心裡惦念。

對於這種「不敢」,經歷過死別的人,想必都能感同身受。

分批分個兒地走,就像分批分個地來

如果有來世,你想做什麼?

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都在心裡想過。三毛在《如果有來生》中寫,如果有來生,她願做一棵樹,站成永恆;化作一陣風,成為永恆;做一隻鳥,飛躍永恆。

倪萍也曾和姥姥探討過,如果有來生,是否還願意像這一生辛勞,生兒養女。姥姥沒有回答,而是進行反問。

藉此話題,倪萍向自己最親近最信任的人袒露心聲。她說,如果有來生,並且還做主持人,就不結婚不生孩子,安心自在地活出一個人的精彩:

「先在一個安靜的屬於自己的花園房子裡睡上一大覺,起來洗個澡,喝一杯咖啡,再清清爽爽地去化妝,精精神神地去演播廳,無牽無掛。晚上回來,舒舒服服地泡上一個玫瑰浴,點一支香菸,喝一杯紅酒,翻一本閒書。」

然而現實與之截然相反,每天都是忙碌工作,操持家務,既有家的溫暖,也有瑣務帶來的疲累。

姥姥開導倪萍,做人要知足,不應「穿著棉襖盼著裙子」。在她眼裡,自己的外孫女肩負社會使命,註定是要為很多人活著的,有一桿大稱盤稱著,而她自己是小稱盤裡的人。

姥姥這輩子都在子女後輩而活,她不能想像卸下家人與孩子的負擔後,可以擁有怎樣不同的活法。

所以她願意相信,到了下輩子,這一生認識的家人依然能夠團聚。迷信也好,信仰也罷,這樣想的人,都是源於對家的眷戀,對生命延續生生不息的希望。

「分批分個兒地走,就像分批分個地來一樣,早早晚晚地又走到一塊兒了。」

這是倪萍姥姥的生死觀。來來往往,生生世世,誰能保證不是這樣呢?

緣起,則聚。緣滅,則散。再次緣起,依然相聚。

收到姥姥去世的噩耗時,倪萍在東北拍戲。那天天色已晚,她看著家人發來的簡訊,表現得很平靜,也沒掉淚,只是在紙上一遍遍地寫著姥姥的名字,又把寫滿名字的紙貼在結了冰蒙了哈氣的玻璃窗上,看著上面的字模糊、升騰……

親人的離去,需要預想多少次,需要做足何種心理準備,才能在到來時坦然面對?才會不害怕對方的離開?

只要心中有愛,也許永遠學不會坦然告別。

倪萍在書裡傾吐心聲:「如果有下輩子,我不想讓姥姥這麼活了。我盼著她燙著頭髮卷著捲兒、撲著胭脂抹著粉;我盼著她飛揚跋扈、橫行霸道;我盼著她凡事先替自己想,誰都不愛,只愛自己……」

多黑的天,到頭了也得亮

和很多人一樣,倪萍是從小跟隨姥姥長大的孩子。

農村老太太雖然不識字,凡事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比如,倪萍小時候生病發個燒,姥姥並不急著帶她去醫院,而是將孩子放在炕上,像揉麵團一樣,渾身上下從頭到腳揉捏敲打個遍。

說來也神奇,被揉過的倪萍感覺「像被水洗過一樣」,高燒也退了,而姥姥出的汗比倪萍還多。

那時候,倪萍盼望姥姥也能發高燒,那樣,她就能以同樣的方法給予醫治。可是姥姥怕給人添麻煩,這一生從來不生病。

在倪萍眼裡,姥姥就像鐵打的人,一直健健康康,硬硬朗朗,第一次生病便是九十九歲高齡的死亡。

一個人死了,這個人的天就黑了,怎能不會感到恐懼絕望?倪萍想起姥姥對她說過的話:

「天黑了,誰能拉著太陽不讓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頭了也得亮。」

火葬那天,家人一次次打電話詢問倪萍,是否回去參加葬禮,看姥姥最後一眼。隔著電話,她發不出聲音,給不了答覆。

掛了電話,往事浮上心頭。她想起姥姥年輕時候,想起年輕的姥姥坐在灶膛前生火,為省一根火柴,把頭伸進去用嘴吹火,火苗竄起,鍋裡冒了熱氣,結果眉毛被燎去一截。姥姥用手指沾點菸灰,往眉骨上一抹,「眉毛」又長出來了。

她想起晚年喪子的姥爺從此變得神情恍惚,總覺得當兵的兒子並未犧牲,還在蚊帳裡睡覺。於是他把家裡所有的蚊帳都拿出來燒掉。

旁人心疼,趕緊上前制止,唯有姥姥能夠體諒老伴的哀慟。她知道,燒了蚊帳,老伴的心才會覺得熨帖。因此,她縱容老伴燒光當時算得上家庭大件的好蚊帳。她說:「多貴的東西都趕不上人貴。」

往事點點滴滴,全在腦海湧現……

猶豫再三,思來想去,倪萍最終沒有回去為姥姥送行。她沒有勇氣眼睜睜看著最愛的人被推進火爐。

雖然人沒有回去,但她覺得,姥姥在送行的人群中看見了自己。人雖然缺席,心卻一直在場。

倪萍期盼姥姥的天,早日亮起來。

結語

今天,我們品讀的是倪萍與姥姥之間關於生死的對話,以及與姥姥的生死告別。德國詩人海涅說:「生存是悶熱的白天,死亡是涼爽的夏夜。」願生者安康,逝者安息,所有人能夠通達對待塵世的的生離死別。

跟隨倪萍回憶的筆觸,我們將看到她怎樣的童年往事與故鄉風情呢?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共讀吧。

圖片來源網絡

《澳門賭王:何鴻燊全傳》⑧ | 澳門回歸後,他能呼風喚雨嗎

-背景音樂-

妹尾武《盆送り》

-領讀-

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書籍《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

-主播-

安靜,十點籤約主播。每天晚上九點,一段聲音,一首音樂陪你說晚安!新浪微博@用心兔子 公眾號:我是安靜。

原標題:《《倪萍:姥姥語錄》① | 如果有來生,我盼著姥姥只愛自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倪萍:姥姥語錄》⑤ | 97歲的姥姥,有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一輩子沒有工作過的姥姥,九十七歲的時候開始掙錢了,一個月四五百的「工資」,她幹得歡天喜地。有了工作掙了錢的姥姥,居家過日子出手也大方了。阿姨出去買菜,她順手掏出二十塊,讓阿姨帶個大西瓜回來,或者捎點排骨回來。倪萍明白,姥姥想用自己掙的錢,幫外孫女拉扯這個家。
  • 倪萍:姥姥從沒離開過
    姥姥是誰?姥姥是倪萍老師99歲的姥姥,姥姥不識字,但是她比很多有文化的人活得更明白。日前,倪萍攜《姥姥語錄》的全新增訂本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其中收錄了10篇新文章及倪萍的最新畫作。《姥姥語錄》是倪萍在其姥姥去世後所寫的長篇作品,出版於2010年,該書曾獲得第五屆冰心散文獎,也讓大家認識到一個善良、平凡、智慧、可愛的老太太。
  • 《倪萍:姥姥語錄》⑩ | 讀書多了,比別人多活幾輩子
    姥姥用心過日子,什麼事都要精打細算,柴米油鹽才變得有滋有味,菜地蔬果也顯得有情有義。因為這份能力,姥姥家的日子過得比別人家紅火,誰看了都表示羨慕。但她從不承認這是自己的功勞,總說得益於兒女的能力。倪萍的舅舅外出工作掙錢後,讓人捎回一籠香蕉。姥姥挨家挨戶地分送,那時候,村裡誰都沒見識過這種水果,有些人連皮都吃了進去。
  • 新書 倪萍的感悟: 姥姥的話像蘿蔔白菜,下到鍋裡就養命
    在《姥姥語錄》中,倪萍的姥姥時刻充滿著人性的智慧,各種平淡的話語中都有著透徹的人生感悟。倪萍稱自己最初寫這本書是因為姥姥走了之後心裡空落落,「有時候夜裡睡不著覺起來寫兩筆,慢慢形成了大白話的《姥姥語錄》,我寫得很快,就20多天。最難忘的就是我基本上流著淚寫的,寫到姥姥包包子、捏餃子,我眼淚就噼裡啪啦打在紙上,我相信這樣的文字出來,會是擲地有聲的,而不是寫了就寫了。」
  • 六歲倪萍的善良——「姥姥的腳還沒有我的大,走路幹活多累呀!」
    最近讀了她的《日子》和《姥姥語錄》,特別是聽到倪萍老師本人誦讀富有家鄉口味的《姥姥語錄》,更讓我崇拜和欣賞。特別感動的是倪萍老師的善良,從幼年就開始的善良,一直延續到現在。無數次我情不自禁,眼淚譁譁地流下來,跟著倪萍老師走進了她的前半生。
  • 61歲倪萍西裝登臺模樣颯,談起姥姥聲音哽咽淚光閃閃
    11月21日,央視主持人倪萍在山東省會大劇場的舞臺上深情朗讀了《姥姥語錄》。在臺上,倪萍身著一套深色西裝,盤起了長發,著裝造型莊重得體,充分展現了她端莊大方的氣質,也與她所分享的《姥姥語錄》的主題氛圍相符合。
  • 倪萍拒見姥姥最後一面,韓紅為奶奶抑鬱,井柏然被奶奶撿破爛養大
    倪萍為姥姥寫了一本書《姥姥語錄》,其中記載了很多她們祖孫的趣事。倪萍第一次發工資是20元錢,她立馬給姥姥寄去10元。後來叔叔有了自己的家,奶奶做裁縫賣冰棍養活韓紅長大,日子雖然辛苦卻也幸福,因為奶奶給了韓紅全部的愛。
  • 國民少女楊紫與國民姥姥倪萍搭檔《女心理師》,職業劇路還很長
    11月1日《女心理師》正式開機,楊紫飾演主角賀頓,倪萍飾演賀頓的媽媽,一個國民少女,一個國民「姥姥」又會擦出什麼火花呢!,並親切稱楊紫為楊紫小友,很有可能這次選角是畢淑敏親自點兵點將,邀請楊紫來飾演賀頓!
  • 61歲倪萍罕露面,身形消瘦臉頰凹陷明顯,回憶姥姥幾度哽咽落淚
    11月21日晚,61歲的倪萍久違亮相山東省會大劇院,為家鄉的觀眾們登臺朗誦了《姥姥語錄》,並現場回憶起自己與姥姥一起生活的日子,期間倪萍幾度哽咽,眼裡也泛起了淚光,雙手捏著西裝下擺,像是在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讓不少觀眾也跟著心緒起伏。
  • 倪萍姥姥:把2歲外孫女接到鄉下養大,晚年外孫女為她養老送終
    有一句古話叫做「隔代親」,倪萍和姥姥就是如此。作為著名主持人,倪萍卻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不受母親的待見,還是姥姥把2歲的她接到鄉下養大,用嫁妝為她換雞蛋吃。姥姥全心全意養著倪萍,讓她感受到母愛,而倪萍的反哺也令人動容,她和姥姥之間的點點親情讓人潸然淚下。
  • 倪萍:下輩子,我既不要父母,不要孩子,也不要家庭
    「如果有下一輩子,我既不要爹娘,也不要孩子,也不要家庭。有一次姥姥去幼兒園看她,兩歲的小倪萍被繩子綁在凳子上,眼淚汪汪的看著姥姥,姥姥一瞬間淚崩!馬上就把小倪萍接回家,稱無論如何都要自己撫養她長大。據倪萍回憶,跟姥姥在一起的那段時光,雖然日子很艱難,但其實是非常幸福快樂的。姥姥賣鐲子貼補家用,省吃儉用給倪萍吃上營養的飯菜。
  • 倪萍光輝的一生
    倪萍2011年2月27日,河北石家莊,倪萍攜新書《姥姥語錄》與河北省石家莊讀者見面。2010年12月29日,倪萍參與北京電視臺《書香北京》節目錄製,為其新書《姥姥語錄》做宣傳。2011年2月27日,河北石家莊,倪萍攜新書《姥姥語錄》與河北省石家莊讀者見面。
  • 倪萍端午憶姥姥,感謝其教導之恩,舊時美照太驚豔
    6月25日上午,知名央視主持人倪萍在某社交平臺上發文,在端午節這天回憶了姥姥對她的教導。倪萍表示小時候在姥姥家,一年裡起得最早的就是端午節這天,姥姥會用太陽升起前艾蒿上的露水洗洗眼睛,&34;,所以她覺得自己一直用明亮的眼睛看世界
  • 娛圈揭秘:31歲進央視,主持春晚13年,倪萍最當紅時離開央視的真相是啥_姥姥家
    倪萍姥姥是個地道的鄉下女人,沒有念過多少書,一生卻豁達通透,對倪萍的影響極深。她不止一次在螢屏前談及過姥姥,後來更是出了一本書叫《姥姥語錄》,將姥姥的大智慧傳遞下去。姥姥文化不高,卻非常支持倪萍多讀書,在考上山東藝術學院後,倪萍獨自一人悄悄到派出所把名字從劉萍改成倪萍,繼續自己下一段人生。很多人熟悉倪萍,是以「央視主持人」的身份,實際上,倪萍的第一份工作,是演員。
  • 姥姥的愛滋養了我這個「榆木疙瘩」
    如果不是從姥姥這裡感受到愛,我不會懂得,愛是這世界上最最美好的。如果不是從姥姥這裡感受到愛,我不會懂得,如何做一個溫暖的人。兩年多了,是姥姥的愛滋養了我這個「榆木疙瘩」,讓我成為一個溫暖、堅定、智慧、機敏的母親。序曲:無法抑制渴望了解寧馨回頭看兩年前的自己,就是一塊冥頑不化的「榆木疙瘩」。
  • 倪萍兒子近況:先天眼疾已治癒,在美國上大學,給姥姥10萬元
    殊不知倪萍老師也是半路出家,只是在央視主持人的舞臺上光環太過強大,才掩蓋了自己演員的身份。也註定了倪萍會有不平凡的一生。1982年倪萍從山東藝術學院畢業後,分配到了山東話劇院,成為了一名話劇演員。醫生說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失明。倪萍也是整日以淚洗面,想盡辦法為兒子求醫問藥。
  • 《愛·回家》我的姥姥
    姥姥已經離開16年了。小時候我每年暑假都是在她家度過的。每天早上她去打門球,我就在旁邊打籃球。每天下午她睡午覺,我就在旁邊寫作業。每天晚上她看報紙,我就在旁邊看故事書。我喜歡跟她開玩笑,一遍一遍的問她同一個很傻的問題,她卻每次都不厭其煩的回答。姥姥有點胖。我喜歡有事沒事去搖晃她手臂上的肉,她卻總是笑呵呵的從不介意。
  • 高齡保姆懷孕,倪萍只說了八個字:安心養胎,工資照發
    《姥姥語錄》裡有這樣一句話:「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03一次春晚,與山東老鄉妞妞結緣「愛越分越多,愛就是個銀行,不怕花錢,就怕不存錢」——《姥姥語錄》 倪萍連續主持了13年的春晚,這13年來,不僅帶給我們很多感動和歡笑,也悄悄的改變著一些人的命運。
  • 我的姥姥
    一次姥姥收拾衣物,我發現櫃底有個方形的紙盒子,好奇地問姥姥裡面有什麼寶貝,放的這麼隱秘?姥姥給我把紙盒子端到炕上,打開後拿出一個紅布包,展開紅布包是一頂老式的帽子。黑金絲絨布底四周繡著紅花綠葉,豔的扎眼,和《紅樓夢》裡劉姥姥進大觀園戴的那種帽子相似。說實話,現實生活中突然看到這個樣式的帽子,既感到突兀又有點害怕。我只看了看,不敢用手去拿。
  • 我的姥姥姥爺
    我的姥姥姥爺是校園戀,一起走過了70餘年,倆人一起學醫,一起讀書,然後一起留校,一起從醫,一起從住院醫生做到了副主治醫生、主治醫師。翻閱他們的老相冊,有他們結婚時的喜氣洋洋,有他們一起讀醫書練醫術的勤學刻苦,有搬到小院的喬遷之喜,有遊歷全球的大千世界,一本本的相冊記錄的就是他們兩個人,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