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品讀到的是姥姥對幼年時代的倪萍進行的教育方式。那種潤物細無聲的特殊教育,積極進取、勇敢攀登的人生態度,讓倪萍銘記在心,受用一生。
時光如水,晝夜不息。孩子大了,姥姥老了。以前是姥姥領著倪萍,如今倪萍照顧姥姥。她是怎樣用心報答、孝敬姥姥的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九十七歲的姥姥掙錢了
人,是一天天一年年衰老的,我們卻只能在某一刻覺察親人的老去。不妨回想一下,看看是否如此呢?
倪萍說,她從未想過自己的姥姥也會像其他人那樣老去,直到有一天,哥哥買回一根寫滿壽字的拐杖,姥姥對它如獲至寶。那一刻,倪萍不得不承認——姥姥老了。
老了的姥姥常常覺得悶,坐在床上說著話就能睡著,有時一睡就是一天。這讓倪萍感到心疼,也覺得害怕,她怕姥姥就這麼睡過去,再也不會醒。
因此,她想出了一個對策——
倪萍訂了三份報紙,她假裝煞有其事地告訴姥姥,這三家報社現在回收舊報,按照紙張大小、有無圖片進行分類整理,一天十五元,這樣的活幹不幹?
姥姥閒得慌,她當然願意。
一輩子沒有工作過的姥姥,九十七歲的時候開始掙錢了,一個月四五百的「工資」,她幹得歡天喜地。
有了工作掙了錢的姥姥,居家過日子出手也大方了。阿姨出去買菜,她順手掏出二十塊,讓阿姨帶個大西瓜回來,或者捎點排骨回來。
倪萍明白,姥姥想用自己掙的錢,幫外孫女拉扯這個家。
其中一份報刊周年慶,倪萍在酒會上開玩笑,自己成了貴報的副總編——她指自己在姥姥那裡是這份報的副總編,因為每月要給姥姥「發工資」。
知曉真相的人下會心而笑,不明就裡的人弄假成真,結果還搞出大烏龍——第二天網絡上出現一則大標題:倪萍出任《南方周末》副總編。
有時候,倪萍故意把家裡報紙翻亂,好讓姥姥通過整理報紙消磨時光。每個月到了「發工資」的日期,倪萍很用心地把錢換成新的,回家交到姥姥手裡。
有生以來第一次嘗到掙錢的滋味,姥姥喜悅得無以言表,而這份喜悅映在倪萍眼中,卻成了落淚的心酸。
時間長了,整理報紙也擋不住姥姥打瞌睡的衝動。於是,倪萍又為她找了一份「新工作」——剝瓜子。
倪萍告訴姥姥,她單位回收瓜子仁,質量要求嚴格,剝一瓶可以掙十五塊。於是,「見錢眼開」的姥姥開始了人生中第二項工作。
那些日子,倪萍家到處都是瓜子皮,姥姥整天除了吃飯都在剝瓜子。看著一瓶瓶顆粒飽滿的瓜子仁,倪萍依然覺得心酸。
回想一路走來,姥姥的點撥讓她在困境中豁然開朗,姥姥的善良寬容修正她的錯誤行為,姥姥的智慧光亮照亮她前行的方向。
如今,眼看著姥姥一天天老去,倪萍想法設法延遲姥姥的老去,卻清楚地知道,任何人對時光流逝都無能力為。
她在書裡寫道:
「晚上睡不著,起來看著這杯一粒一粒的瓜子仁。我把它們倒在桌子上,再一粒一粒地撿回去,偶爾放進嘴裡嚼一嚼,咽下去的卻是滾燙的淚水。」
倪萍回想小時候,村民給生產隊剝花生種子,有些人貪小便宜,把自家的癟花生偷換給生產隊,把好花生留下來。姥姥從不做這種事。
「好種子結好花生,孬種子結小花生。孩子也是這樣,你們都在跟前看著。我要是做那『聰明』事兒,你們長大了就不聰明了。種下什麼種子就長出什麼果。」
在姥姥的言傳身教下,倪萍一天天長大,從小山村走向大世界,不論行走多遠,始終不忘本心。
姥姥努力工作,勤快工作,那麼問題來了——剝好的一瓶瓶的瓜子仁怎麼處理?
倪萍每天上班前,佯裝帶上一瓶,轉身又放回自己房間的冰箱。朋友來家裡,臨走都要帶上一瓶——幫忙一起吃。
為了讓姥姥慢一點老,為了讓姥姥開心,倪萍和家人配合著演戲,誇張的喜悅在糊塗的姥姥面前也能矇混過關。
最富裕的是年輕
讀著倪萍的文字,在平實質樸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她對姥姥的感恩,落實在每一件小事、每一個日常的細節。
她在北京買了房子,把朝陽的房間讓給姥姥住。房子在十樓,視眼開闊,前面是劉羅鍋的四合院,不遠處是王府飯店,還有北京火車站。每天,姥姥倚在窗前,看著倪萍接送上學的兒子。
家裡有幾個洗手間,最大的一個也是姥姥專用。出於安全考慮,在最現代化的衛浴邊上焊上老土的扶手。因為擔心姥姥摔倒,倪萍恨不能在她常走的每一處都安上扶手。
姥姥的兒女們生怕給倪萍帶來太多麻煩,不想她工作之餘還要為老人操心,堅持接老人回去。
倪萍雖然不願,卻不得不尊重母親一輩的決定。於是她只能編一個謊,讓親人們安排姥姥搬去表妹家。
只有二十分鐘的車程,倪萍卻不能常常去看望。她為此感到心疼,甚至恨姥姥的兒女們,怨他們不給她日益減少的孝順姥姥的機會,怨他們不懂自己與姥姥之間的感情——那種感情,已經超越親情,她倆除了祖孫,還是朋友、知己、靈魂相依的人。
可是,人生活在家庭、社會之中,有很多事無法隨心而行,哪怕出於好心。
每次去表妹家看望姥姥,倪萍都要拉上一車吃的,除了花錢,她找不到別的表達方式。當她將東西一箱一箱搬上去,看到姥姥站在樓梯口,她「頭也不敢抬,嘴更不敢張,生怕一說話嗓子就熱了。」
吃飯時,倪萍只顧低頭將食物往肚子裡填,因為要堵住隨時可能流出的淚水,實在堵不住,就找個藉口去洗手間。
看著姥姥一天天老去,倪萍越來越明白:「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你和深愛的這個人彼此都知道離別開始倒計時,尤其是姥姥這樣的人,她清醒地知道生命的結束是無力回天的,這是生命的悲哀。」
讀到這裡,我不禁想起自己已經去世的祖母。祖母含辛茹苦地將我拉扯帶大,我卻沒有儘自己能力報答她,讓她在晚年安享天倫。
讀著《姥姥語錄》,激起我對祖母的懷念,也有愧疚之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算生命的悲哀,又有多少人,不覺間,讓這悲哀變成人生的遺憾?
當倪萍意識到姥姥將要離開人世而深感哀傷,她比以往更加用心地做著讓老人家歡喜的事。逢年過節,她和家人像打扮孩子一樣打扮著姥姥,一年四季不斷給她買好看的東西,買幾千塊一斤的海參給姥姥滋補營養……
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儘量延遲最愛之人的老去……
在物質方面,從來不虧待姥姥。倪萍捫心自問,大家所給的愛與孝順,難道就是姥姥真正需要的?
倪萍深深體悟到,如果沒有足夠理解,親人之間的愛,有時是一把雙刃劍。
眷戀生命的人,怎麼活,都覺得不夠。倪萍的姥姥年輕時候想,能活到七十歲已是大福。可活到了七十歲,並不甘心。
倪萍問她,如果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時間段,並且定格在那裡,你會選擇多大的時候?
姥姥回答,二十來歲。儘管那時一無所有,窮得叮噹響,但那時候正值芳華。
「孩子,不管多麼富裕都沒有年輕富裕啊。年輕的富裕就是胳膊是胳膊,腿兒是腿兒,年齡大了富裕管個啥?眼也花了,牙也酥了,渾身都窮了。錢有的是,可身子窮了。」
這段再直白不過、再正確不過的話語,對每一位依然擁有年輕的人,難道不是一種警醒麼?
結語
今天,我們品讀到的是,倪萍為了給姥姥解悶,也為了延遲姥姥老去,想方設法給姥姥找「工作」做。歲月不饒人,再怎麼挽留,終究都是徒勞。孝心與關愛的背後,深藏著生命的哀愁。讓我們期待明天的溫暖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