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拉攏臺灣對大陸進行科技封鎖?丨北京觀察

2021-02-15 直新聞

直新聞由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團隊出品

11月20日,首屆「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籤署為期5年的合作諒解備忘錄(MOU)。

此前,臺灣地區外事部門發言人歐江安表示,此次對話開始於今年8月,之後「臺美」在9月克拉奇訪臺期間,正式就啟動此項對話的相關細節交換意見。

造勢3個多月的對話終於落定,雙方討論合作議題也水落石出。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表示,透過這場對話,達成了包括「籤署MOU、經濟合作、科學與技術、5G及電信安全、供應鏈、婦女經濟賦權、基礎建設合作、投資審查、全球健康安全」等九大項目。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注意到,半導體產業、5G、供應鏈、投資審查,是雙方合作的重點,而這些議題與美國對中國大陸打壓方向有某種重疊。

臺外事部門在聲明中說:「慮及臺灣在高科技硬體製造具競爭優勢,且美國在全球高科技產業具領導地位,其中半導體產業將帶動雙方經濟顯著而長期的利益,雙方確認在半導體領域的戰略合作為優先項目。」

臺經濟部門主管王美花說,半導體是產業合作的關鍵,很多半導體的材料設備來自美方,臺灣則強於晶圓製造,透過合作,讓半導體業在臺灣發光。王美花稱,美方一再提及,半導體是未來發展AI、5G非常重要的產業,臺積電要到美國設廠,美方認為是非常好的事情。

今年五月,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臺積電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興建一座先進的晶圓廠,規劃於2021年動工,可創造1600多個工作崗位。

有評論認為,在中美貿易關係緊張的背景下,這是川普重組供應鏈的具體行動,而臺積電的選擇,是向美方更靠攏一步。

公開資料顯示,臺積電2020年第一季56%的營收來自北美,22%的營收來自大陸。蘋果和華為是臺積電兩大重要客戶。據臺積電10月中旬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三季度共營收約3564.3億新臺幣(約121.4億美元),同比增長21.6%,環比增長14.7%,創下了新的季度營收記錄。

在第三季度財報會上,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被問到臺積電第四季度是否會向華為出貨時,魏哲家表示:「不會,因為此前美國禁令已經指出9月15日之後無法再向華為繼續出貨。」

據彭博社報導,臺積電希望美國能提供資金,用以彌補在美國生產半導體與在中國臺灣生產的成本差異。報導援引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股東大會上的話稱,「補貼將是臺積電決定在美國建立晶圓廠的關鍵因素」。

近日,臺積電與美國政府就設廠談判有了新進展。11月18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市政廳會議,批准了該市和臺積電籤訂開發協議。在本次會議之前,臺積電董事層已經批准了 35 億美元的實收資本,以在美國境內設立100%持股子公司。

「臺灣的半導體企業赴美投資設廠,只是初步的,本質上是要加強『美臺』之間的經濟、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融合。加強臺灣企業和經濟對於美國的依賴。」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匡宇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分析。

劉匡宇指出,臺灣拿半導體產業去餵美國,服務於美國在經濟和科技方面與大陸的對抗。與美國的其它盟友一起,形成一個排除大陸的封鎖鏈和包圍圈。美國意圖利用臺灣繼續去拖緩大陸的發展速度,圍堵大陸發展的空間。

據臺外事部門介紹,此次「臺美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對話」在5G及電信安全方面:臺灣為5G乾淨通道(5G Clean Path)的夥伴。臺灣的產能可提供美商就「乾淨網絡」方面堅實的支援。在投資審查方面:雙方承諾共同探討如何增進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與臺經濟部門在投資審查工作上的交流與合作。

一方面,臺灣高調表示要與美國加強在「清潔網絡」和CFIUS的合作,另一方面,美國正不遺餘力地通過上述二者排除、打壓大陸企業和投資者。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今年四處遊說所謂「清潔網絡」計劃,企圖在運營商、應用商店、應用程式、雲存儲和電纜等五個方面清除中國大陸企業。中國外交部多次就此事回應,稱蓬佩奧等美國政客一再以維護國家安全為藉口,濫用國家力量、打壓遏制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其實質是要維護自身的高科技壟斷地位,是典型的霸道行徑。

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在今年美國政府推動的強行收購TikTok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有歐美媒體直言,「2.0版CFIUS是美國針對中國的工具之一」。CFIUS對中國投資者的交易審查越來越嚴格,並要求對某些「關鍵技術」交易的強制申報與美國出口管制許可要求聯繫起來。

在此次「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中,雙方確認「印太地區」應是之後討論的區域焦點之一,包括推動與臺灣「新南向政策」及美國區域戰略目標一致的合作倡議。

「經濟對話」背後的「印太戰略」隱隱欲現。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日前分析,美國的外交經貿政策有兩大區塊,一個是「印太戰略」,另一個是近來持續推動的經濟繁榮網絡,希望藉由打造第二軌供應鏈,降低對大陸供應鏈的依賴。「臺美」對話讓臺灣在未來可以此基礎,進一步與日本、印度甚至歐盟對話。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分析,就美國這幾年來的戰略來說,美國是軍事外交與經濟繁榮網絡連結,針對的是「一帶一路」倡議。例如美國發起的「四方同盟」(QUAD),就是美日澳與印度的結盟,推動與印度的「經濟繁榮網絡」,希望降低中國這些年來在南亞譬如斯裡蘭卡或馬爾地夫的影響力。

在今天(23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在回應有關「臺美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對話」的問題時表示,中方一貫反對美臺官方往來,已就此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我們再次敦促美方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美臺官方往來和接觸,停止提升美臺實質關係,以免嚴重損害中美關係和臺海和平穩定。

「臺灣和美國籤署的備忘錄,法律效力約等於零。但這次『經濟對話』的本質是,在『印太戰略』的語境下,如何加強『美臺』之間的經濟聯繫,利用臺灣的經濟產能去服務於美國圍堵大陸的戰略需求。」劉匡宇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總結。

相關焦點

  • 美國是臺灣哪門子夥伴?臺當局搞「聯美脫中」太幼稚丨北京觀察
    文/唐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0日宣布,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將於11月20日,以實體和視頻同步進行的方式,與臺灣舉行所謂「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對話」。據悉,對話會由美國在臺協會及駐美國的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主辦。
  • 進一步「支持」臺灣?美國做出重要決定
    導讀:自川普上臺之後,就頻繁對中國進行打壓,瘋狂在國際社會上宣傳「中國威脅論」,試圖拉攏更多的盟友組成所謂的「反華聯盟」。不僅如此,美國還打算利用臺灣問題來牽制中國大陸,試圖向美國出售更多的軍事武器來打壓中國大陸。
  • 美媒:就算美軍幫忙,臺灣也不可能贏大陸
    文丨魔魔 審丨暗藍臺灣地區在蔡英文領導後就開始對「九二共識」進行無視,一直在拉攏別國,與美國幾近達成各種協議,希望利用外國勢力對大陸造成威脅。因為近期與美國「互動」頻繁,「臺獨」勢力坐不住了,開始挑釁大陸,煽動民眾情緒,兩岸關係變得緊張。馬英九與連勝文對蔡英文進行指責,希望民進黨可以認清自己,不要將臺灣推入火坑,因為一旦到了必須「武力統一」的時候,美國不一定能幫到臺灣。民進黨面對指責,並沒有思考其中利害,還對馬英九進行回擊。民進黨如果還執迷不悟,「武力統一」將很快到來。
  • 大陸、臺灣女創業家齊聚臺北,智慧連接兩岸!
    這次知蜜孫欣將結合15年對中國企業成長的觀察,以及多次深入臺灣商業的學習和考察,解析臺灣和大陸品牌的不同特點,尤其如何結合自身提煉品牌理念,精準表達,打動用戶。北京嘉賓:王東魁丨資深品牌設計專家,德國梅爾克營銷顧問王東魁資深品牌設計專家,專注於品牌與產品設計,創作了很多年銷售額數億的食品及酒水品牌,作品曾受到前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讚賞;王二不僅擅長圖形語言,更擅長於品牌定位與營銷策劃,深入挖掘品牌閃光點,品牌課程和設計深受好評。
  • 臺灣一高人道破大陸的數十年布局!歐盟、美國發現後已經晚了
    最近幾天,美國、歐洲等地區的媒體,都驚訝中國的科技井噴,說中國在被國際技術封鎖最殘酷的情況下,居然能彎道逆襲,並開始對西方進行技術封鎖,對此感覺很不可思議和震撼。其實,在我看來,真的一點不奇怪。比如,有人批評說,大陸不如臺灣民主,百姓很愚昧,這根本是自欺欺人。大陸的先進程度比臺灣高明20年好不好。批評這種政策的證據也很充分,比如大陸的民用汽車工業。必須要承認,如果說他們沒有從西方國家搞到什麼核心的技術,除非他們是傻子。但是事實證明,大陸的這個局,讓美國為首的西方都輸得很徹底!
  • 臺灣學者:中國大陸「打」臺灣方式很多 不見得是戰爭
    臺灣政治大學學者嚴震生在接受香港中評社採訪時表示,兩岸之間已經完全沒有回頭路,未來10年至20年,中國大陸一定會對臺灣採取強硬的作法。嚴震生觀察,臺灣內部因為自己市場小、薪資水準無法提升,優秀的年輕人或比較有國際觀的人,都出去工作,剩下來留在臺灣的人就更「仇中」。未來10年至20年中國大陸一定會「打」臺灣。
  • 臺灣陸委會:大陸十分「依賴」臺灣
    除此之外,臺灣地區陸委會在之前還對臺灣地區參與峰會的人士進行了「提醒」,表面上看起來是所謂的提醒,背後不過是出自一種威脅罷了。也正是因為這個所謂的提醒,才讓這次的企業家峰會改為視頻連線的方式,臺北地區的分會場也沒有對外開放。
  • 美國再次出手,這回遭殃的是臺灣
    導讀:近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是關於川普政府最後一份匯率政策報告。也正是這份報告,讓蔡英文再度陷入尷尬。據這份報告顯示,臺灣再次被美國列入「觀察名單」中。2017年臺灣才被美國移出「觀察名單」,時隔3年臺灣再次被列入「觀察名單」中。
  • 不是取消ECFA,大陸對臺灣經濟的真正狠招
    受到疫情及反歧視示威兩個無預警變故處理失當的衝擊,美國總統選情變得詭譎難測,越來越多人看衰川普。為力挽狂瀾,今年美國對華政策恐怕都會以持續升高對抗性為基調。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不會引頸受戮,任美國擺布,除持續對美反擊外,也可能加大對臺灣的壓力作為牽制。
  • 聯手對抗大陸?臺防務研究機構:情報無條件提供給美國
    文丨萊維 審丨瑾晗隨著兩岸關係日漸緊張,臺灣和美國在軍事領域的交往也愈加地頻繁,且比之前更為深入。近日,臺灣防務安全研究所對外宣稱,臺灣當地樂山雷達擁有極為強大的監視探測能力,其效果可以覆蓋整個南海海域。除了誇耀設備先進,臺灣方面還宣稱,樂山雷達獲取的情報會毫無保留地轉交給美軍。換句話說,臺灣已經成為美國安插到亞洲的又一個監視點。臺灣方面非常樂於為美國提供情報,宣稱美國會依據他們的情報對中國大陸進行核打擊。
  • 觸及美國利益,臺灣地區被美國列入「觀察名單」
    編輯:陳彧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期,美國財政部將「中國臺灣」列入匯率觀察名單,據悉,這已經是臺灣地區第四次被美國政府列入該名單可以說,美國和臺灣的關係正是由利益為連接紐帶的「典範」。
  • 大陸若採取「封鎖」,臺灣恐難以吃得消
    近日,在臺北以及廈門兩地間,兩岸各界企業家通過線上視頻連線的形式進行了會談,在此次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上,如何緊抓大陸「十四五」規劃機遇成為一大主題。兩岸的產業合作通過這次峰會也在不斷深化,而隨著兩岸合作的不斷加深,現在臺灣地區對於大陸的經濟依賴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臺灣出口靠大陸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臺灣對於大陸的經濟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增長。
  • 這次,臺灣也要被美國拉清單了
    據報導美國政府公布了一份匯率政策報告,臺灣時隔三年再次被拉入觀察名單中。 早在年初美國財政部就對臺灣發出示警。臺「央行」總裁楊金龍曾表示,臺灣去年順差金額達到了230億美元,佔GDP的10.5%,這已經符合了美國觀察名單的第一項以及第二項規定。
  • 臺媒:美國放鬆管制 臺灣膽子越來越大搞中程飛彈對抗大陸
    面對解放軍實力增強,兩岸對比消長,臺灣中科院研發高性能飛彈,展示臺灣方軍事科技能力,一方面推動防務自主能量,突破國際軍事科技管制限制,另一方面,早年美方處處牽制與衛星偵察臺灣方飛彈研發,現在主客觀條件改變,美方對對臺灣發展中程地對地飛彈的政治箝制,也比過去略有寬鬆,頗為耐人尋味。
  • 克拉夫特去不了臺灣,與蔡英文通話談什麼?|北京觀察
    雖然,美國國務院的官方解釋是,「要確保與拜登政府交接程序能順利完成」,所以取消本周所有外訪計劃,但島內綠媒炒作,是大陸的阻撓,讓克拉夫特訪臺計劃被迫叫停。「克拉夫特取消訪臺,更多的還是美國內政的原因。」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鍵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分析。
  • 臺灣論壇最火爆的文章:一位高人道破大陸全布局
    正文如下:臺灣看到4年後,大陸看到40年後,或許這是臺灣的硬傷?最近幾天,美國、歐洲等地區的媒體,都驚訝中國的科技井噴,說中國在被國際技術封鎖最殘酷的情況下,居然能彎道逆襲,並開始對西方進行技術封鎖,對此感覺很不可思議和震撼。其實,在我看來,真的一點不奇怪。
  • 臺商寄語臺灣青年:不來北京,不知道天下之大
    據香港中評社8月17日報導,臺灣遠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冠融在北京出席2016京臺青年科學家論壇時,對在場的臺灣年輕人和創業家說,不來北京不知道天下之大,自己一直用這句話囑咐身邊的年輕人。 他稱,大陸不少年輕人負笈海外學習先進技術,卻願意無私地回來奉獻國家,這一點讓他既汗顏又感動。
  • 技術封鎖中國?當初歐美國家間相互封鎖的結果是……
    【文/科工力量 柳葉刀】在華為公司被美國政府納入實體清單後,路透社市場分析師John Kemp發表了一篇文章,很有前瞻性地指出,禁運在強制對方改變行為方面很少奏效,因為此舉強烈刺激對手通過轉換貿易、建設本地產能或改變所用技術來繞開封鎖。歐美國家間也曾相互封鎖,但從歷史經驗出發,美國想利用科技封鎖的手段打壓中國高端製造崛起的企圖,恐怕難以實現。
  • 臺灣觀察:大陸手機品牌緣何廣受臺灣民眾歡迎
    新華社臺北4月2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OPPO、小米、華為等大陸手機品牌近年登陸臺灣,市場佔有率均擠進前十之列,獲得愈來愈多臺灣民眾青睞。新華社記者2日走訪臺北多個手機銷售門店,探究大陸手機品牌緣何廣受臺灣民眾歡迎。  臺北松江路上的「小米之家」是小米在臺開設的首家體驗店,2日這裡正舉辦一年一度的「米粉節」。
  • 臺灣節目驚嘆大陸黑科技,網友:又想來騙翻譯機?
    (觀察者網 文/燕妮)10月9日,在臺灣的一檔財經節目中,主持人又吹捧起了大陸「黑科技」——科大訊飛的即時翻譯軟體,不過這次網友的畫風卻偏了。主持人說,「臺灣人可能對科大訊飛不熟悉,但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論壇排名50家最厲害的黑科技公司中,中國大陸有9家公司入選,其中第一名就是科大訊飛。科大訊飛在全世界的科技排名是第6。」視頻截圖他以2017年「人大」為例,稱人大代表到北京開會都說方言,而科大訊飛能將28種方言翻譯成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