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工力量 柳葉刀】
在華為公司被美國政府納入實體清單後,路透社市場分析師John Kemp發表了一篇文章,很有前瞻性地指出,禁運在強制對方改變行為方面很少奏效,因為此舉強烈刺激對手通過轉換貿易、建設本地產能或改變所用技術來繞開封鎖。
歐美國家間也曾相互封鎖,但從歷史經驗出發,美國想利用科技封鎖的手段打壓中國高端製造崛起的企圖,恐怕難以實現。借用「封鎖」的手段切斷他國的供應鏈某一環節,結果並不會讓受制裁的國家一蹶不振,僅會使其遭受短期困難,相反,歷史上很多類似的案例證明,封鎖只會讓受到制裁的國家,採取各種辦法實現突圍,在產業鏈上不斷彌補不足之處,最終與前者並駕齊驅,甚至更為領先。
技術封鎖,貿易封鎖,這些概念並不是二戰之後美國的「獨家發明」,其實早在18世紀,歐洲的兩個強國——英國與法國,就對封鎖政策「情有獨鍾」。不過,這兩個國家採取封鎖的手段,是為了不同的目的。法國作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陸權國家,其封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扼殺英國,稱霸歐洲。英國採取「封鎖」的手段,是為了保障自己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不被分食,防止自己的科學技術外洩到美國、德國、法國,因為那時候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而後三者正在進行中。
但正如John Kemp在其文章中所指出,供應鏈和技術具有驚人的靈活性,比當時觀察人士所認為的更加靈活,而且供應限制很少是施加外交壓力的有效形式。所以封鎖的後果是,英國最終通過貿易轉換,突破了法國的大陸封鎖政策。美國、德國在英國嚴格的技術封鎖中,還是成功的完成了工業革命。
有了加拿大的松樹桅杆 英國皇家海軍依舊「囂張」
1807年,英國造船廠的工人們坐在桅杆旁邊,為自己的生計發愁。這一年,因為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從波羅的海運來的桅杆和木材已經斷供,而北歐的優質桅杆和木材正是造船廠建造海軍戰艦的關鍵材料。
英國造船業的原材料,桅杆、木材、纜索、帆布等主要依靠北歐提供
十八世紀,在英國,適用於造船的國內木材短缺,英國海軍艦艇的建造主要依賴外部木材來源。東北歐的波羅的海地區是英國最主要的木材供應地,少部分來自北美洲,但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使得獲取歐洲大陸資源變得不確定。
從1806年起,為了戰勝英國這個主要敵人,奪取歐洲乃至世界霸權,拿破崙開始實行大陸封鎖政策。而早在8年前,當時還是督政府將軍的拿破崙就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為了戰勝英國,可供採用方式有三種,一是在漫長的冬夜對英國來一次偷襲。二是派一支遠徵軍到地中海東岸諸國,威脅英國在印度貿易。三是把注意力和資源全部轉向萊茵地區,以便從英國人手裡奪取漢諾瓦(注:由於英王的原因,漢諾瓦曾歸屬英國)。
法國的督政府、執政府、以及作為皇帝本人的拿破崙,一直在對英鬥爭期間實行這三項軍事方案。
但是,1789年,拿破崙遠徵埃及失敗,同年,英國海軍在阿布基爾全殲法國艦隊。1803年至1805年,對英國本土的直接進攻也宣告破產。不過,拿破崙在歐洲大陸上的勝利,為其提供了另外一種打擊英國的方案。
1806年,拿破崙勢如破竹,佔領德意志,法國軍隊沿北海和波羅的海海岸前進,佔領沿海城市和村莊。藉此,拿破崙發布柏林敕令:不列顛群島處在封鎖狀態,與不列顛群島的任何貿易、任何來往一律禁止。緊接著,法國與俄國結盟。
拿破崙稱霸歐洲 宣布大陸封鎖政策 斷絕英國與北歐的木材貿易
在法國控制北歐,尤其與俄國結盟後,英國工業原料面臨短缺,特別是造船的物資,像桅杆、纜索、帆布等短缺嚴重。英國海戰頻繁,維繫龐大的艦隊,很大程度上依靠北歐的木材等原材料。法國的封鎖北歐的手段,對英國皇家海軍產生了打擊。
被迫做出改變的英國,開始轉向加拿大等殖民地採購木材。在拿破崙戰爭期間,加拿大橡樹和松樹出口到英國的貿易增加。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811年,英國從俄羅斯和普魯士進口了3300根桅杆,從英國的北美殖民地進口了23000根桅杆,僅從加拿大就進口了19000根桅杆。在與法國的軍事衝突中,有利的支持了英國海軍。
加拿大渥太華河木材貿易 運輸原始木材最早是通過漂浮在渥太華河上的方式實現 19世紀加拿大在渥太華河沿岸地區生產的木材產品,銷往英國市場
英國的木材貿易中心轉移到加拿大後,一方面為了回擊拿破崙的封鎖政策,另一方面應木材商人的要求,英國大大增加了對波羅的海木材的關稅,並允許殖民地木材以非常低的關稅甚至零關稅進入英國,使得殖民地運往英國的木材成本降低,波羅的海木材變得更加昂貴,加拿大的木材開始繁榮。同時,印度、緬甸的木材也是英國的重要來源。
通過貿易轉換的方式,英國造船廠不用為桅杆和木材發愁了,工人又可以繼續工作了。而對於歐洲大陸來說,拿破崙的大陸封鎖人為地切斷英國和大陸之間自然形成的密切經濟聯繫,傷害了歐洲各國的經濟。因此,大陸各國與英國的共同利益就使之自然形成了一股共同對抗法國封鎖的力量,最終導致封鎖政策破產。
禁令嚴格 沒能阻止美國獲取紡紗機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那個特殊時期,英國禁止技術人員與技術圖紙外流,防止被別的國家掌握和利用,以維持它工業國家的主導地位。在1774年到1785年,英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禁令,不準技師、圖紙、機器出境。
當時,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規定航船所載移民數量,嚴禁紡織業主和熟練工人移民美洲,後來進一步拓展到鋼鐵業和煤炭業,工匠和製造業主若移民被發現,將被剝奪公民權和財產,甚至關進監獄。
但此時,美國政府急於發展工業,英國在科技、生產、貿易等領域全面領先,成為了美國的效仿對象,各州紛紛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進技術。
1790年,美國國會通過專利法案,聯邦專利委員會開始運轉,美國的「工業革命之父」,出生於英國的塞繆爾斯萊特(Samuel Slater)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來到了美國。
塞繆爾斯萊特 美國第七任總統稱其為「美國工業革命之父」
塞繆爾很年輕就已經掌握新興的紡織技術,但當時的英國國內紡織業已經到達頂峰,競爭趨於飽和,年紀輕輕的塞繆爾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然而大洋彼岸的剛誕生的美國提供了更好前景與機遇。
那時英國政府對工業技術如同保護國家機密一般,不容外洩,技術工人要想出境是百般艱難。1789年,塞繆爾帶著他充滿腦海的先進工業技術,不顧英國的禁令,打扮成農場僱主,乘上去紐約的客船,偷渡到美國。
靠著自己的記憶,塞繆爾複製出當時最先進的紡紗機,在英國技術的基礎上,製成了新型紡紗機。之後,與美國商人布朗合作,在羅德道州的波特基特建起了美國第一家使用新型先機機器的工廠,開啟了美國最早的機械紡織。被英國人視為「叛徒」的塞繆爾成為了美國「工業革命之父」。
當然,除了拿出吸引技術人才的政策,美國政府也主動出擊,為此,費城製造業協會會長還專門設立鼓勵出售技術秘密的專項獎金,並派出間諜,竊取英國機器圖紙和技術。
最典型的實例就是美國布料進口商弗朗西斯科洛厄爾,他借用參觀英國紡織廠的名義,將紡織工藝全部記在腦海,但沒有寫下任何東西。1812年回國時,英國人翻遍他的行李,也沒有發現他的任何技術偷竊的罪證。回國後,洛厄爾基於英國的工藝,建立了美國第一家「綜合」紡織廠,原棉轉化為成品布的全部流程都在一個工廠內進行。洛厄爾在麻薩諸塞州建立多家企業,成為美國第一批現代企業的代表。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英國的種種技術封鎖政策,最終也沒能敵過美國的對策。作為後起追趕國家,美國可以採取很多手段獲得工業技術,或自己創新,或投資購買,或人才引進,英國的封鎖手段難以監管到每一個「漏洞」。
一部《商標法》成就了德國「刀具」
英國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強國後,就成了很多國家學習的榜樣,除了美國外,德國從19世紀初,也開始效仿英國,尤其是在工業方面。當時的德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科技、經濟遠遠落後於英國,為了快速發展工業,德國的工廠將目光投向英國。
德國工廠的效仿很快引起英國人的不滿和抗議,他們認為德國在「剽竊」英國技術,進行假冒模仿。
英國在工業革命後,技術領先,創立了許多世界知名品牌,可是令英國企業頭痛的是,德國工廠大量仿製英國的產品,並打上英國的標籤,四處銷售,因為那時的德國工業剛起步,產品質量不過關,這就給英國的品牌帶來壞的影響。
英國謝菲爾德公司生產的刀具在市場上名聲響亮,它的刀具都是用鑄鋼打造,鋒利耐用,經久不壞,價格不菲。
德國索林根城的刀具製造商冒充英國品牌,給產品打上「謝菲爾德」的標籤,出口國外。雖然與英國刀具「長相」類似,但鋒利與堅韌程度無法相比,德國刀具質量不過關。
刀具事件讓英國人大為惱火,英國議會針對此類假冒情況制定了一部法律——《商標法》,規定所有進入英國及其殖民地的德國產品一律必須打上「德國製造」的標記。
Merchandise Marks Act 1887 1887年英國通過《商標法》阻止國外製造商謊稱其產品是英國製造 並以此藉口在英國和歐洲銷售
《商標法》的頒布使得德國名譽掃地,德國產品成為了假冒、偽劣、廉價的代名詞,世界各國都反對進口德國製造的產品。
德國上至官員,下至工人,深刻反省,甚至將英國的《商標法》張貼在工廠內,警示自己。從那時開始,德國企業把產品質量放在第一位,在設計上大力創新,在質量上嚴格把關。十幾年後,英國人發現德國產品成為了英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英國原本是想通過法律,懲罰一下德國,保障自己的產品銷路,可精明的英國人萬萬沒想到,他們成就了德國製造。
如今,德國的索林根已經走出當初「山寨」的罵名,成為世界一流的刀具生產基地,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市場。博客、三叉牌、雙立人,這些知名的德國公司的刀具都已經成為各國商品櫃裡的高檔貨。
德國刀具的知名品牌 雙立人
結束語
企圖稱霸歐洲的拿破崙,沒能通過封鎖桅杆、木材等工業原材料的方式使英國屈服,英國通過貿易轉換,在加拿大找到了替代品,英國皇家海軍依舊「囂張」地行駛在大洋之上。相反,法國卻因封鎖,自食後果。
英國作為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妄圖維持工業主導地位,但其採取的嚴格技術封鎖,最終也沒能阻止美國、德國實現工業化,甚至實現對英國的技術超越。
而在二戰以後,美國多次對伊朗發起的單邊或多邊制裁,也沒能使其棄核。美國與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也沒能迫使俄羅斯撤出克裡米亞。同樣,美國對朝鮮的多邊制裁也未能迫使其放棄核武器和彈道飛彈技術。
所以,歷史經驗證明,貿易制裁、技術封鎖是不能改變一個國家的戰略行為。如今,美國若將自己的供應鏈從中國移走,並不會扼殺中國製造,長期來看,中國將會發展自己掌握的供應鏈,實現替代。沒有了谷歌的安卓系統,中國可以用自己的鴻蒙系統,沒有美國的大豆供應,中國還可以去巴西採購大豆,或者去西伯利亞種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