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封鎖中國?當初歐美國家間相互封鎖的結果是……

2021-01-09 觀察者網

【文/科工力量 柳葉刀】

在華為公司被美國政府納入實體清單後,路透社市場分析師John Kemp發表了一篇文章,很有前瞻性地指出,禁運在強制對方改變行為方面很少奏效,因為此舉強烈刺激對手通過轉換貿易、建設本地產能或改變所用技術來繞開封鎖。

歐美國家間也曾相互封鎖,但從歷史經驗出發,美國想利用科技封鎖的手段打壓中國高端製造崛起的企圖,恐怕難以實現。借用「封鎖」的手段切斷他國的供應鏈某一環節,結果並不會讓受制裁的國家一蹶不振,僅會使其遭受短期困難,相反,歷史上很多類似的案例證明,封鎖只會讓受到制裁的國家,採取各種辦法實現突圍,在產業鏈上不斷彌補不足之處,最終與前者並駕齊驅,甚至更為領先。

技術封鎖,貿易封鎖,這些概念並不是二戰之後美國的「獨家發明」,其實早在18世紀,歐洲的兩個強國——英國與法國,就對封鎖政策「情有獨鍾」。不過,這兩個國家採取封鎖的手段,是為了不同的目的。法國作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陸權國家,其封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扼殺英國,稱霸歐洲。英國採取「封鎖」的手段,是為了保障自己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不被分食,防止自己的科學技術外洩到美國、德國、法國,因為那時候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而後三者正在進行中。

但正如John Kemp在其文章中所指出,供應鏈和技術具有驚人的靈活性,比當時觀察人士所認為的更加靈活,而且供應限制很少是施加外交壓力的有效形式。所以封鎖的後果是,英國最終通過貿易轉換,突破了法國的大陸封鎖政策。美國、德國在英國嚴格的技術封鎖中,還是成功的完成了工業革命。

有了加拿大的松樹桅杆 英國皇家海軍依舊「囂張」

1807年,英國造船廠的工人們坐在桅杆旁邊,為自己的生計發愁。這一年,因為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從波羅的海運來的桅杆和木材已經斷供,而北歐的優質桅杆和木材正是造船廠建造海軍戰艦的關鍵材料。

英國造船業的原材料,桅杆、木材、纜索、帆布等主要依靠北歐提供

十八世紀,在英國,適用於造船的國內木材短缺,英國海軍艦艇的建造主要依賴外部木材來源。東北歐的波羅的海地區是英國最主要的木材供應地,少部分來自北美洲,但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使得獲取歐洲大陸資源變得不確定。

從1806年起,為了戰勝英國這個主要敵人,奪取歐洲乃至世界霸權,拿破崙開始實行大陸封鎖政策。而早在8年前,當時還是督政府將軍的拿破崙就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為了戰勝英國,可供採用方式有三種,一是在漫長的冬夜對英國來一次偷襲。二是派一支遠徵軍到地中海東岸諸國,威脅英國在印度貿易。三是把注意力和資源全部轉向萊茵地區,以便從英國人手裡奪取漢諾瓦(注:由於英王的原因,漢諾瓦曾歸屬英國)。

法國的督政府、執政府、以及作為皇帝本人的拿破崙,一直在對英鬥爭期間實行這三項軍事方案。

但是,1789年,拿破崙遠徵埃及失敗,同年,英國海軍在阿布基爾全殲法國艦隊。1803年至1805年,對英國本土的直接進攻也宣告破產。不過,拿破崙在歐洲大陸上的勝利,為其提供了另外一種打擊英國的方案。

1806年,拿破崙勢如破竹,佔領德意志,法國軍隊沿北海和波羅的海海岸前進,佔領沿海城市和村莊。藉此,拿破崙發布柏林敕令:不列顛群島處在封鎖狀態,與不列顛群島的任何貿易、任何來往一律禁止。緊接著,法國與俄國結盟。

拿破崙稱霸歐洲 宣布大陸封鎖政策 斷絕英國與北歐的木材貿易

在法國控制北歐,尤其與俄國結盟後,英國工業原料面臨短缺,特別是造船的物資,像桅杆、纜索、帆布等短缺嚴重。英國海戰頻繁,維繫龐大的艦隊,很大程度上依靠北歐的木材等原材料。法國的封鎖北歐的手段,對英國皇家海軍產生了打擊。

被迫做出改變的英國,開始轉向加拿大等殖民地採購木材。在拿破崙戰爭期間,加拿大橡樹和松樹出口到英國的貿易增加。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811年,英國從俄羅斯和普魯士進口了3300根桅杆,從英國的北美殖民地進口了23000根桅杆,僅從加拿大就進口了19000根桅杆。在與法國的軍事衝突中,有利的支持了英國海軍。

加拿大渥太華河木材貿易 運輸原始木材最早是通過漂浮在渥太華河上的方式實現 19世紀加拿大在渥太華河沿岸地區生產的木材產品,銷往英國市場

英國的木材貿易中心轉移到加拿大後,一方面為了回擊拿破崙的封鎖政策,另一方面應木材商人的要求,英國大大增加了對波羅的海木材的關稅,並允許殖民地木材以非常低的關稅甚至零關稅進入英國,使得殖民地運往英國的木材成本降低,波羅的海木材變得更加昂貴,加拿大的木材開始繁榮。同時,印度、緬甸的木材也是英國的重要來源。

通過貿易轉換的方式,英國造船廠不用為桅杆和木材發愁了,工人又可以繼續工作了。而對於歐洲大陸來說,拿破崙的大陸封鎖人為地切斷英國和大陸之間自然形成的密切經濟聯繫,傷害了歐洲各國的經濟。因此,大陸各國與英國的共同利益就使之自然形成了一股共同對抗法國封鎖的力量,最終導致封鎖政策破產。

禁令嚴格 沒能阻止美國獲取紡紗機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那個特殊時期,英國禁止技術人員與技術圖紙外流,防止被別的國家掌握和利用,以維持它工業國家的主導地位。在1774年到1785年,英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禁令,不準技師、圖紙、機器出境。

當時,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規定航船所載移民數量,嚴禁紡織業主和熟練工人移民美洲,後來進一步拓展到鋼鐵業和煤炭業,工匠和製造業主若移民被發現,將被剝奪公民權和財產,甚至關進監獄。

但此時,美國政府急於發展工業,英國在科技、生產、貿易等領域全面領先,成為了美國的效仿對象,各州紛紛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進技術。

1790年,美國國會通過專利法案,聯邦專利委員會開始運轉,美國的「工業革命之父」,出生於英國的塞繆爾斯萊特(Samuel Slater)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來到了美國。

塞繆爾斯萊特 美國第七任總統稱其為「美國工業革命之父」

塞繆爾很年輕就已經掌握新興的紡織技術,但當時的英國國內紡織業已經到達頂峰,競爭趨於飽和,年紀輕輕的塞繆爾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然而大洋彼岸的剛誕生的美國提供了更好前景與機遇。

那時英國政府對工業技術如同保護國家機密一般,不容外洩,技術工人要想出境是百般艱難。1789年,塞繆爾帶著他充滿腦海的先進工業技術,不顧英國的禁令,打扮成農場僱主,乘上去紐約的客船,偷渡到美國。

靠著自己的記憶,塞繆爾複製出當時最先進的紡紗機,在英國技術的基礎上,製成了新型紡紗機。之後,與美國商人布朗合作,在羅德道州的波特基特建起了美國第一家使用新型先機機器的工廠,開啟了美國最早的機械紡織。被英國人視為「叛徒」的塞繆爾成為了美國「工業革命之父」。

當然,除了拿出吸引技術人才的政策,美國政府也主動出擊,為此,費城製造業協會會長還專門設立鼓勵出售技術秘密的專項獎金,並派出間諜,竊取英國機器圖紙和技術。

最典型的實例就是美國布料進口商弗朗西斯科洛厄爾,他借用參觀英國紡織廠的名義,將紡織工藝全部記在腦海,但沒有寫下任何東西。1812年回國時,英國人翻遍他的行李,也沒有發現他的任何技術偷竊的罪證。回國後,洛厄爾基於英國的工藝,建立了美國第一家「綜合」紡織廠,原棉轉化為成品布的全部流程都在一個工廠內進行。洛厄爾在麻薩諸塞州建立多家企業,成為美國第一批現代企業的代表。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英國的種種技術封鎖政策,最終也沒能敵過美國的對策。作為後起追趕國家,美國可以採取很多手段獲得工業技術,或自己創新,或投資購買,或人才引進,英國的封鎖手段難以監管到每一個「漏洞」。

一部《商標法》成就了德國「刀具」

英國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強國後,就成了很多國家學習的榜樣,除了美國外,德國從19世紀初,也開始效仿英國,尤其是在工業方面。當時的德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科技、經濟遠遠落後於英國,為了快速發展工業,德國的工廠將目光投向英國。

德國工廠的效仿很快引起英國人的不滿和抗議,他們認為德國在「剽竊」英國技術,進行假冒模仿。

英國在工業革命後,技術領先,創立了許多世界知名品牌,可是令英國企業頭痛的是,德國工廠大量仿製英國的產品,並打上英國的標籤,四處銷售,因為那時的德國工業剛起步,產品質量不過關,這就給英國的品牌帶來壞的影響。

英國謝菲爾德公司生產的刀具在市場上名聲響亮,它的刀具都是用鑄鋼打造,鋒利耐用,經久不壞,價格不菲。

德國索林根城的刀具製造商冒充英國品牌,給產品打上「謝菲爾德」的標籤,出口國外。雖然與英國刀具「長相」類似,但鋒利與堅韌程度無法相比,德國刀具質量不過關。

刀具事件讓英國人大為惱火,英國議會針對此類假冒情況制定了一部法律——《商標法》,規定所有進入英國及其殖民地的德國產品一律必須打上「德國製造」的標記。

Merchandise Marks Act 1887 1887年英國通過《商標法》阻止國外製造商謊稱其產品是英國製造 並以此藉口在英國和歐洲銷售

《商標法》的頒布使得德國名譽掃地,德國產品成為了假冒、偽劣、廉價的代名詞,世界各國都反對進口德國製造的產品。

德國上至官員,下至工人,深刻反省,甚至將英國的《商標法》張貼在工廠內,警示自己。從那時開始,德國企業把產品質量放在第一位,在設計上大力創新,在質量上嚴格把關。十幾年後,英國人發現德國產品成為了英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英國原本是想通過法律,懲罰一下德國,保障自己的產品銷路,可精明的英國人萬萬沒想到,他們成就了德國製造。

如今,德國的索林根已經走出當初「山寨」的罵名,成為世界一流的刀具生產基地,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市場。博客、三叉牌、雙立人,這些知名的德國公司的刀具都已經成為各國商品櫃裡的高檔貨。

德國刀具的知名品牌 雙立人

結束語

企圖稱霸歐洲的拿破崙,沒能通過封鎖桅杆、木材等工業原材料的方式使英國屈服,英國通過貿易轉換,在加拿大找到了替代品,英國皇家海軍依舊「囂張」地行駛在大洋之上。相反,法國卻因封鎖,自食後果。

英國作為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妄圖維持工業主導地位,但其採取的嚴格技術封鎖,最終也沒能阻止美國、德國實現工業化,甚至實現對英國的技術超越。

而在二戰以後,美國多次對伊朗發起的單邊或多邊制裁,也沒能使其棄核。美國與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也沒能迫使俄羅斯撤出克裡米亞。同樣,美國對朝鮮的多邊制裁也未能迫使其放棄核武器和彈道飛彈技術。

所以,歷史經驗證明,貿易制裁、技術封鎖是不能改變一個國家的戰略行為。如今,美國若將自己的供應鏈從中國移走,並不會扼殺中國製造,長期來看,中國將會發展自己掌握的供應鏈,實現替代。沒有了谷歌的安卓系統,中國可以用自己的鴻蒙系統,沒有美國的大豆供應,中國還可以去巴西採購大豆,或者去西伯利亞種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技術封鎖不再好使,中國成功攻克難關,俄國欲用「國寶」技術交換
    如今,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之後,在諸多領域都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這也意味著東方的雄獅覺醒了!在早期的時候,我國發展也經歷了很多曲折,畢竟西方國家採取技術封鎖,我們要想突破,只能依靠自己來實現。經過我們多年的努力,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諸多技術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 核心技術被美封鎖,全球僅中國研發成功,俄國用「國寶」技術交換
    如今,中國改革開放後,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早期,我國的發展也經歷了許多曲折。畢竟,西方國家採取了技術封鎖的措施。如果我們想突破,只能靠自己。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並且在許多技術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有一項技術,全世界只有美國擁有。
  • 德媒:中國突破封鎖的做法果斷乾脆,西方國家將助中國科技騰飛
    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一路走來處處都是坎坷,這些年華為晶片危機就給我們上了一課,技術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算擁有了主導權,在被西方國家封禁的技術中,晶片只是1/35,還有很多我們目前沒有掌握的技術。不過這些年我們也突破了很多尖端科技技術,在西方國家嚴密的技術封鎖下,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都是我們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奮鬥取得的好成績,當年德國媒體就報導過被我國突破的一項西方技術:中國突破封鎖的做法果斷乾脆,西方國家將助中國科技騰飛。
  • 中國該技術不僅突破封鎖,還強化能夠抵禦飛機撞擊
    我們中國科技這幾年的發展歷程是非常心酸和艱難的,一路走來,我們在很多技術上都遇到了非常複雜的難題。在以前的時候,我們中國的科技方面,本就屬就屬於相對弱勢的一項,而西方各國要對我們國家各種技術實行封鎖的策略。
  • 中國芯傳來捷報,國產光刻機打破技術封鎖,沒有ASML照樣獨立自主
    大家都知道,在全球科技發展史中,我國一直都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即便在科技強國的道理下,我國在通信、網際網路等層面的發展程度已經超過了歐美國家,但最為關鍵的晶片,我國企業依舊受限於人。要知道,晶片作為電子產品的核心零件部分,直接決定了產品的性能,所以在缺乏晶片技術的情況下,也使得我國龐大電子產業結構不可避免需要面臨風險。在一般情況下,晶片當前普遍被應用在通信、航天、醫療等重要領域,由於做工和對精細度的要求較高,因此科研實力較為薄弱的公司,很難在晶片技術上實現突破。
  • 中國空軍實力提升如此之快?美專家:長期技術封鎖,催生出殲-20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國外對於中國長期的技術封鎖,也導致中國航空工程師必須自力更生才能實現一流戰機的騰飛。可以說國外的技術封鎖是中國航空工業進步的一個壓力也是一道催化劑,不僅催化出了了殲-10這款優秀的四代戰機,更是直接催生出殲-20這款五代隱形戰機,而這也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 美媒:中國扳回一局,美日聯合封鎖的技術被成功突破,禁令變廢紙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積極和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交流和學習,特別是對西方國家領先的科學技術,美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大幅度領先中國,這一點是不得不承認的,不過中國這些年的發展非常迅速,美國為了維護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在技術層面也對中國進行了一定的限制,當年有一項美國和日本共同研發的尖端科技,一直對中國封鎖和保密。
  • 突破回收關鍵技術,西方封鎖被衝破,中國豪奪「全球首次」
    眾所周知,中國的發展也是經歷過一段黑暗時期,在之前我們的綜合實力還是有待提升的,當然在很多方面也落後於西方國家,以至於我們在發展的時候受到了很多限制。在很多技術上西方國家對我們進行壟斷,但是這並沒有讓我們停停下發展的腳步,反而給了我們更多的動力,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中國努力發展的成果,突破回收關鍵技術,西方封鎖被衝破,中國豪奪「全球首次」。
  • 兩個方向助華為脫困,歐美的封鎖將不攻自破
    兩個方向助華為脫困,歐美的技術封鎖將不攻自破。 然而華為憑藉著最為先進的技術,在5G的全球市場份額排行上,仍然毫無懸念的處於第一的位置,雖然在歐洲市場布局不順,但這樣的成績,毫無疑問讓歐美的技術不攻自破了。
  • 70年代美國技術封鎖,稻盛和夫的反擊,為華為指明方向
    當時也是因為自己的技術被西方國家嫉妒,所以對它進行了技術封鎖。因為「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提出了「將自主研發做到極致」的理念,這才取得技術性突破,擺脫了美國的陰霾。有很多人好奇稻盛和夫是誰?為什麼這麼厲害?稻盛和夫,一手創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和KDDI。
  • 中國晶片再傳佳音,打破美國技術封鎖,速度之快讓美方始料未及
    但對於絕大多數國家而言,晶片製造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原因是太難了。 對於各個國家而言,晶片是最高科技水平的代表,是科學製造的王冠。如果繼續深究,晶片又屬於半導體領域。但是,我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發展遠遠落後於美國等發達國家。
  • 荷蘭專家:想要封鎖技術,但不得不往中國出口光刻機,難受
    相信大家都知道,每一個國家在發展的時候,肯定都會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中國擅長的領域是基建,美國擅長的領域是科技,而光刻機技術就是荷蘭擅長的技術之一,現如今,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能夠生產出頂級的光刻機,一個是日本,一個是荷蘭,可見他們在這個領域還是有獨到之處的!
  • 學校打破一甘藍類蔬菜種質資源技術封鎖!
    學校打破一甘藍類蔬菜種質資源技術封鎖!該研究徹底打破了現有國內外育種公司對基於Ogura CMS雄性不育系甘藍類蔬菜優異資源的技術封鎖,對推動整個甘藍類蔬菜品種選育創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默克爾含淚哀求,德國迎來遲到一年的「全境封鎖」!
    編輯:曾印日前,歐盟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德國近日已經正式宣布,12月16日起對德國全境實行更高級別的硬性封鎖措施,以應對進入冬季後愈發嚴峻的新冠疫情問題。按照最新的封鎖舉措,德國將關閉諸多非必要的零售商店,中小學和幼兒園也將大規模關閉,而且會對聚會人數進行嚴格限制(標準是五人以下)。由於聖誕和跨年將近,德國也對大型聚會活動進行了限制。相較於之前德國所實行的軟性封鎖舉措,這次持續到明年1月10日的硬性封鎖舉措在力度和標準上有了大幅提升。
  • 中企捐助古巴的抗疫物資因美國封鎖 仍滯留在中國
    古巴駐華大使卡洛斯•米格爾•佩雷拉1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透露,此前因美國經濟封鎖而遲遲未能抵達古巴的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對古巴捐助的抗疫物資目前仍滯留在中國,未能啟程。
  • 中國向全世界宣布,又一尖端科技突破西方封鎖,網友喜出望外
    在我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道路上,如果不是突破,就會從頭開始進行自己的研究開發,雖然旅途很艱難,但這也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力量發展的必要階段。一旦世界上大部分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在國際社會的發言權也將變得更加有分量。
  • 歐美疫情持續反撲!倫敦、紐約或封鎖,港口延誤尾端寄送暫停
    冬天來臨,歐美疫情持續反撲!英國倫敦最高級封鎖,紐約或全封!新冠疫情的持續使航運公司不斷面對港口積壓和船舶延誤的情況,尾端物流派送也全看運氣,國際供應鏈日趨緊張,全球貿易面臨中斷風險。歐美疫情反撲來勢洶洶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6日7時27分,全球新冠確診病例達73365192例,死亡病例為1632554例。美國依舊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確診病例達16677333例,死亡病例為303046例。
  • 微信會被加拿大政府封鎖嗎?
    CNN報導稱,總部位於中國的字節跳動公司所擁有的TikTok 一直遭到美國政客的批評,他們指責該社交軟體由於與中國有聯繫而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此前,印度通信和信息技術部已經宣布,出於「安全」考慮,封禁包括抖音海外版TikTok、微信在內的59款中國手機應用軟體。
  • 官宣:又一技術打破了西方的封鎖,美國人:我們正倒退回煤炭時代
    可以說 中國正在向著更好的方向走去,近日我國再次傳出好消息,有一項技術封鎖被我們打破,這也讓國外對中國的好奇更加濃烈起來。據中石化官方微信號傳出的利好消息稱,一直以來被西方國家所壟斷的技術,大口徑海底長輸原油管道檢測技術,被我們給攻克了。在2018年12月份中,這項技術就在杭州灣海底管道內通過了檢測測試。
  • 17國聯盟力挺華為,擊破美國技術封鎖
    失去大部分合作夥伴後,華為的晶片供應鏈陷入停機狀態,海斯也不得不為突破技術封鎖開闢變革之路。但是請注意,晶片技術不是隨著時間累積的成果可以在短時間內攻克的,華為最需要的是時間。幸運的是,面對美國的壓力,華為始終堅持不懈,沒有表現出妥協的意思,給了支持華為的人很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