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 | 傅光明:《理查二世》:原型故事與真實歷史

2021-02-19 書城雜誌

英國編年史家拉斐爾·霍林斯赫德(Raphael Holinshed,1529-1580)所著《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編年史》(The Chronicles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以下簡稱《編年史》),無疑是莎劇《理查二世》「原型故事」的主要來源。這部著名的《編年史》於一五七七年初版,首印時為五卷本,十年後出第二版時改成三卷本。一五九〇年,莎士比亞開始寫戲。第二版修訂本《編年史》為莎士比亞編寫歷史劇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麥克白》中的有些劇情,以及《李爾王》和《辛白林》中的部分橋段,均取材於此。

除了這部《編年史》,莎劇《理查二世》還從別處或多或少借用、化用了一些原型故事。例如,勞德·伯納斯(Lord Berners,1467-1533)英譯的法國中世紀作家、宮廷史學家讓·弗魯瓦塞爾(Jean Froissart,1337-1450,舊譯傅華薩)寫於十四世紀的《英格蘭、法蘭西、西班牙及鄰國編年史》(Chronicles of England, France, and Spain and the adjoining countries),一五四八年出版的律師、議員、史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e,1497-1547)的《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個貴族世家的聯合》(The Union of the two noble and illustre famelies of Lancastre & Yorke),詩人、劇作家克里斯多福·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的劇作《愛德華二世》(Edward the Second),塞繆爾·丹尼爾的《內戰》,無名氏作者的一部舊戲《伍德斯託克的託馬斯》(Thomas of Woodstock),律師、作家託馬斯·弗瑞(Thomas Phaer,1510-1560)的《官長的借鏡》(A Mirror for Magistrates,1559)等。

對於不熟悉莎士比亞如何從各種原型故事裡汲取「編」劇靈感的讀者來說,他那些債主們的作品早已被遺忘。簡言之,若不知莎士比亞如何寫戲,根本無從知曉他都找誰「借」過東西。也就是說,在讀者腦子裡,莎士比亞是一個亙古未見的原創作家。實則非也!

今天的莎迷們極難想像莎士比亞是一個跟劇團籤了合同,每年必須拿出一悲一喜兩部戲,只圖「寫」戲儘快上演並能賣座的編劇。這樣一來,他哪有那麼多閒工夫考古似地挖掘原型故事,而是怎麼得心順手怎麼「編」。

關於這部戲的寫作,莎學界早有一個說法,認為莎士比亞寫之前,舞臺上已有一部同名「舊戲」在演,莎劇《理查二世》只是對這部「舊戲」的改寫。多佛·威爾遜(Dover Wilson,1881-1969)在其主編的《劍橋新莎士比亞·理查二世》導言中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他那些無名的前輩們對英國歷史爛熟於心,早替他把各種編年史精讀一遍,把各種關於理查覆滅的資料加以消化,寫成一部戲,留待他修改。那時,劇場生意紅火。他所屬劇團於一五九四年新組重建,急於賺錢,一來可以賺回一五九一年至一五九四年因瘟疫導致劇場關閉造成的損失,二來可與唱對臺戲的海軍大臣劇團(Admiral’s Men)一比高下。莎士比亞是劇團的主要編劇,但在那段時間,他很可能是劇團的唯一編劇。另外,就我們所知與莎士比亞相關的一切而言,可否有理由假設,對於莎士比亞來說,哪條路最省力,他就走哪條路。沒什麼理由讓我相信,為寫《理查二世》,他會比寫《約翰王》更加費事地去讀霍林斯赫德或其他什麼人的任何一部編年史。丹尼爾的史詩,一個演員對《伍德斯託克的託馬斯》所知的一切,以及我們設想的由當初寫《動蕩不安的約翰王時代的統治》(The Troublesome Reign of King John)的作者所寫的劇作,把這些加在一起,便足以解釋清楚一切。

慶幸的是,對莎士比亞而言,這一說法僅僅是假設。否則,這意味著,莎士比亞只是一個用最省事兒的法子改寫別人舊戲的二道販子,倘若如此,他將退居二流、三流編劇的行列,甚至根本不入流。

總之,莎士比亞寫《理查二世》「費事地」花了心思、下了功夫。按威爾遜所說,《理查二世》第一幕第一場以布林布魯克和毛伯雷在理查王面前相互指控開場,跟愛德華·霍爾《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個貴族世家的聯合》的起筆十分相似。換言之,霍爾的《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個貴族世家的聯合》激發起莎士比亞搭建《理查二世》戲劇架構的靈感。

接下來,威爾遜對莎士比亞如何把從以上各處採集來的原型故事融入《理查二世》,作了梳理:

第一,在霍林斯赫德《編年史》裡的「蘭開斯特公爵」(Duke of Lancaster)在丹尼爾的《內戰》裡,稱呼變為「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莎士比亞順手拿來,並把布林布魯克名字的拼寫「Bolingbroke」變為「Bullingbrook」,使其具有了內含「brook」(溪流)的雙關意涵。

第二,莎士比亞對丹尼爾筆下傷感的王后形象做了深入刻畫。伊莎貝爾嫁給理查二世時,年僅七歲,三年後理查王被廢、被殺時,也不過十歲。莎士比亞把她變為一位成年王后。

第三,莎劇《理查二世》第五幕第二場、第三場奧默爾參與要在牛津謀害布林布魯克(亨利四世)的戲,可能直接源自霍爾的《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個貴族世家的聯合》;第四幕第一場卡萊爾主教「這位驕傲的、剛被你們尊為國王的赫福德大人,是一個邪惡的叛徒……英國人的血將作為肥料澆灌這片國土」那一大段預言,第五幕第一場理查王「緩慢的冬夜……他們在追悼一位遭廢黜的合法國王」那一大段悲嘆,取自丹尼爾的《內戰》。

需要說明的是,丹尼爾筆下的布林布魯克對財富的追逐始終大於政治野心,到了莎士比亞筆下,這位新國王也似乎更在乎物質利益。另外,莎士比亞省掉了《內戰》中諾森伯蘭在弗林特城堡前使詐誘捕理查王那段情節,之所以如此,意在凸顯理查王的傾覆是咎由自取。

第四,莎劇《理查二世》第二幕第一場岡特嚴詞譴責理查王的場景,取自《伍德斯託克的託馬斯》第四幕第一場;在劇情處理上,莎士比亞把岡特擺在理查王身邊那些馬屁精的對立面,多少受到《伍德斯託克的託馬斯》劇中格羅斯特公爵(伍德斯託克的託馬斯)這一形象的影響。

第五,霍林斯赫德《編年史》對岡特死後理查王剝奪他的全部財產,描述十分簡單:「蘭開斯特公爵在他位於倫敦霍爾本(Holborne)的伊利主教府邸(Elie’s palace)去世後,葬於聖保羅大教堂主壇北面他第一任夫人布蘭奇(Blanch)的墓旁。公爵之死給這個王國的臣民提供了更加痛恨國王的機會,因為他一手攫取了原屬於公爵的所有財產,奪取了理應由赫福德公爵(布林布魯克)合法繼承的所有土地的租稅,並把此前頒授給他的特許證書予以廢除。」

莎劇《理查二世》對此進行了拓展:第一幕第四場,理查王在探望臨終的岡特之前,已放出話來,要將岡特的財產充公,作為貼補遠徵愛爾蘭的軍餉。但莎士比亞處理劇情時頗為謹慎,給人的感覺似乎是,理查王決定沒收岡特的所有財產,皆因岡特臨死前對他的嚴詞斥責。岡特正告理查王,布希、巴格特、格林等幾個馬屁精會叫他看不清自己的病症,這話刺痛了理查王,岡特剛一斷氣,惱羞成怒的理查王便當著這幾個馬屁精的面,宣布將岡特全部財產一律充公。

簡言之,莎士比亞通過一連串細節使理查王順理成章地犯下致命錯誤,恰如約克在第二幕第一場抗議所言,此乃以君王意志凌駕於法律之上。正是這一不可理喻的暴行,為理查王的覆滅埋下引信。

第六,莎士比亞對霍林斯赫德《編年史》最富戲劇性的情節拓展,是叫諾森伯蘭逼迫理查王高聲朗讀霍林斯赫德在《編年史》裡詳列的三十三條「指控狀」,而歷史上的理查王則是私下簽署的退位書。另外,莎士比亞安排理查王通過討要一面鏡子避開對他不依不饒的諾森伯蘭,並手拿鏡子搞了一出自怨自艾的表演,最終迫使布林布魯克放棄逼他讀「指控狀」。

顯然,鏡子這場戲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主題,尤其意在暗示,理查王一旦失去王位,便成為幽靈般的存在,使布林布魯克剛登上王位便恨不得趕緊除掉他,為理查王之死設下伏筆。

莎劇之所以被後世奉為經典,自然跟莎士比亞作為一名天才編劇,除了會採集原型故事,更會發明創造密不可分,《理查二世》中這樣兩場精彩的情景便屬於莎士比亞的原創:

第一個情景發生在第三幕第四場,約克公爵府的園丁及其僕人以修剪草木比喻治國理政,譏諷理查王「沒像我們修整花園似的治理國家」,把英格蘭王國這座花園禍害得不像樣子——「眼下,咱這以海為牆的花園,一整個國土,長滿野草,她最美的花兒都憋死了,果樹沒人修剪,樹籬毀了,花壇亂七八糟,對身體有好處的藥草上擠滿了毛毛蟲。」

第二個情景發生在第四幕第一場,威斯敏斯特宮大廳,理查王面對布林布魯克手持鏡子暗自神傷:「皺紋還沒變深嗎?悲痛屢屢打我臉上,卻沒造成更深的創傷!——啊,諂媚的鏡子,你在騙我,跟我得勢時的那些追隨者們一樣!這還是那張臉嗎?每天在它屋簷下要養活上萬人。這就是像太陽一樣刺得人直眨眼的那張臉?這就是曾直面那麼多惡行,終遭布林布魯克蔑視的那張臉?易碎的榮耀照著這張臉:這張臉正如榮耀一樣易碎。」說完,將鏡子摔在地上:「瞧它在這兒,碎成了一百片。」

除了以上兩處,第一幕第二場岡特與格羅斯特公爵夫人和第五幕第三場約克與這位公爵夫人的戲,還有像岡特臨死前的情景,以及諾森伯蘭、珀西父子倆參與支持布林布魯克取代理查王的篡位行動,都是莎士比亞的專利。

一三七六年六月八日,將滿四十六歲的「黑太子」愛德華(Edward the Black Prince,1330-1376)病逝。這位深得國民擁戴的黑太子的死對愛德華三世(Edward Ⅲ,1312-1377)是致命一擊,也使國民對未來的希望破滅。黑太子年僅九歲的長子波爾多的理查(Richard of Bordeaux)成為王位第一順位繼承人。

一三七七年六月二十一日,愛德華國王辭世。七月十六日,理查的加冕典禮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英格蘭迎來新國王,也是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最後一位國王。

莊嚴盛大的加冕典禮,萬民的歡呼,烙印在十歲理查的腦海。由此聯想一下莎劇《理查二世》第五幕第五場,當馬夫前來探望關在龐弗雷特城堡地牢裡的理查王,對他說加冕典禮那天,布林布魯克騎著「精心侍弄過的寶馬」,走過倫敦街頭,接受萬民歡呼時,理查王「甭提心裡有多難受」了!

此處顯出莎士比亞的匠心,他讓理查王問馬夫:「告訴我,高貴的朋友,那馬馱著他走起來什麼樣兒?」這句再平常不過的話,已把理查王的心扎出了血。因為此時,對理查王而言,只有馬夫這位「朋友」是真正「高貴」的。曾幾何時,這位合法國王被那些「高貴」的馬屁精們害慘了。馬夫回答,那匹馬「傲氣十足,似乎沒把地面放眼裡」。理查王不由罵了兩句,隨即反問:「它沒要把那個篡位上馬的高傲傢伙的脖子摔斷嗎?」

理查王一三七七年繼位,一三九九年遭布林布魯克廢黜,一四〇〇年被殺,前後歷時二十三年,而莎劇《理查二世》只寫了他最後兩年。簡言之,前二十年的因,造成後兩年的果。為便於深入解讀劇情,在此將可與劇情建立關聯的史實作一簡要梳理:

一三八〇年,黑死病席捲下的英格蘭,為湊足軍餉,抵禦法國,由議會宣布向全國徵收人頭稅,導致一三八一年爆發由瓦特·泰勒(Wat Tyler)領導的英格蘭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暴動)。

倫敦陷入混亂,英格蘭前途未卜。在暴亂持續的危急關頭,年方十四歲的理查二世將瓦特·泰勒約到倫敦郊外的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演武場會面談判。泰勒不知是計,身邊只帶了不多的隨從。談判中,雙方發生混戰,倫敦市長威廉·沃爾沃思爵士(Sir William Walworth)抽出匕首,給了泰勒致命一擊。身負重傷的泰勒掙扎著騎馬逃回本部,嘴裡喊著國王背信棄義,落馬而死。起義軍正欲彎弓搭箭,卻看到國王催馬前來,高聲斷喝:「我是你們的國王,你們理應服從我。」暴民們瞬間被震懾住,紛紛放下武器,向國王鞠躬。等國王的援軍趕到,遂將暴民逐出倫敦,避免了一場流血的暴力衝突。

可見,若不熟悉中古英格蘭歷史,單從莎劇《理查二世》中是讀不出這位最後慘遭廢黜的國王,曾經多麼富有少年英主的超凡膽略。

隨著年齡增長,為強化王權統治,理查王開始培育像劇中布希、巴格特、格林那樣的親信馬屁精;與年紀稍長的貴族,尤其自己的三個叔叔——岡特的約翰蘭開斯特公爵、蘭利的埃德蒙劍橋伯爵和伍德斯託克的託馬斯白金漢伯爵,漸行漸遠,招致一些貴族和主教的強烈不滿。

《理查二世》劇中,無論臨死前的岡特的約翰,還是約克公爵、卡萊爾主教,都對理查二世有過直言犯上的強烈的批評和指斥。

隨著時間推移,理查王統治下的英格蘭王國開始陷入內外交困之中。外部,北伐蘇格蘭的英軍無功而返,法蘭西國王查理六世(Charles Ⅵ,1368-1422)建起一支準備入侵英格蘭的史上最強艦隊;內部,理查王先將親信好友羅伯特·德·維爾(Robert de Vere,1362-1392)授予都柏林侯爵(Marquess of Dublin),使其地位與有王室血統的公爵們不相上下,不久再次擢升其為愛爾蘭公爵(Duke of Ireland),又使其將愛爾蘭軍政大權收入掌中,完全與理查王的三個叔叔平起平坐。

與此同時,理查王與議會的矛盾日益激化,他的偏執越來越厲害。在一三八六年十月的議會上,面對貴族、議員們的勸誡,理查王大發脾氣:「我早知道,我的臣民和平民議員有不臣之心,圖謀不軌……面對這樣的威脅,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尋求我的親戚——法蘭西國王的支持,幫我鎮壓敵人。我寧可向他稱臣,也不向臣民屈服。」

無奈之下,格羅斯特公爵(伍德斯託克的託馬斯)和阿倫德爾伯爵向這位不可理喻的年輕國王委婉提及之前愛德華二世(Edward Ⅱ,1284-1327)被廢黜之事,才使理查平息肝火,並不得已答應改革,撤掉了薩福克伯爵麥可·德·拉·波爾(Michael de la Pole,Earl of Suffolk,1330-1389)等一批心腹寵臣。因此,以格羅斯特公爵和阿倫德爾伯爵為首的「上訴派貴族」(Lords Appellant)贏得了這次議會,史稱「美妙議會」(Wonderful Parliament),它要求每年定期召開議會,而且,國王必須參加,同時還指定組建一個為期一年的改革委員會。如此一來,理查的王權成了擺設。

一三八七年二月,不甘失去王權的理查王離開倫敦,打算借巡遊之機聚集王黨,成立忠於自己的御前會議。與此同時,在倫敦的上訴派貴族提出動議,要求清洗內廷,罷免包括德·拉·波爾和德·維爾等五位國王寵臣。

一三八八年二月,「殘忍議會」(Merciless Parliament)開幕。貴族和平民代表齊聚威斯敏斯特宮。五位身穿金線華服的上訴派貴族,趾高氣揚,手牽手一同步入大廳,瞪了一眼國王,然後屈膝行禮。理查王列席了持續近四個月的議會,親眼看見自己所有的寵臣、親信、盟友,一個個被(有的被缺席審判)定為叛國罪處死。這次「殘忍議會」對二十一歲的理查王堪稱奇恥大辱。

此後,理查王為重新擁有王權,先與剛從西班牙卡斯蒂利亞(Castilla)回國的王叔岡特的約翰蘭開斯特公爵修復關係,在他幫助下,王權勢力逐步恢復。一三八九年五月,理查在議會發表親政宣言。一三九〇年三月,在岡特的約翰的協調下,御前會議達成一項協定:所有財政意向須得到國王的三個叔叔的一致批准。表面妥協的國王得以與「上訴派貴族」合作,朝政也開始良性運轉起來。

但隨後不久發生的兩件事透露出,這分明是一個有人格缺陷或心理障礙的國王。第一件事,一三九四年六月七日,安妮王后去世,七月在倫敦舉行葬禮,理查王招呼所有貴族參加。阿倫德爾伯爵遲到,面見國王時,竟被理查王猛擊面部,滿臉是血倒在地上。第二件事,一三九五年十一月,理查王的昔日寵臣愛爾蘭公爵德·維爾的遺體送回英格蘭下葬。他當年兵敗流亡法蘭西後,於一三九二年去世,死後屍體作了防腐處理。許多貴族拒絕參加德·維爾的葬禮,儘管如此,理查王依然下令打開棺材,給這位昔日好友僵冷的手指戴上一枚金戒指,對著他的面龐凝視良久。

而幾乎同一時期發生的另兩件事,又使這樣一個國王贏得了國民的信任:第一件事,一三九四年至一三九五年,理查王為期八個月的愛爾蘭遠徵取得勝利,結束了愛爾蘭的混亂局面,取得了自亨利二世(Henry Ⅱ,1133-1189)以來的最大成就;第二件事,一三九六年三月,與法蘭西瓦盧瓦王朝締結為期二十八年的停戰協定,並將迎娶查理六世(Charles Ⅵ,1380-1422)年僅七歲的女兒伊莎貝拉為新王后。

一切似乎預示著英格蘭將沐浴在和平裡,但理查王越來越從心底欽佩曾給王國帶來分裂、暴力、腐敗和流血,最後死於謀殺的愛德華二世(Edward Ⅱ,1284-1327)。

一三九七年,理查王三十歲,早已成年,但他始終對自己的王權統治缺乏安全感。七月,理查王開始復仇,他突然下令,逮捕了上訴派貴族中的三位——與自己對抗了十年之久的格羅斯特公爵、阿倫德爾伯爵和沃裡克伯爵。這可以說是一起由國王親自發動的宮廷政變。三個人的最終命運是:阿倫德爾伯爵被以岡特的約翰主持的議會定為犯下叛國罪,用劍斬首;沃裡克伯爵在議會上痛悔不已,哀求饒過老命,理查王判處他流放英格蘭、愛爾蘭之間的曼島(Isle of Man),終身監禁。格羅斯特公爵先被押往加來(Calais)的監獄,後諾丁漢伯爵託馬斯·毛伯雷受理查王之命下令將其害死,恰如莎劇《理查二世》開場不久,布林布魯克向理查王指控毛伯雷那樣:「是他謀害了格羅斯特公爵,他先誘惑格羅斯特輕信了自己的敵人,然後,再像個險惡的懦夫似的,讓公爵無辜的靈魂在血泊中流走。」不過,莎劇中並未寫明,國王正是害死格羅斯特公爵的幕後黑手。

九月底,理查二世肅清了所有政敵,終將王權牢牢攥在手裡。此後,為進一步鞏固王權,他恩威並重,一面把從政敵那裡沒收來的土地賞賜給勤王有功的忠臣,一面下令叫所有參與過「殘忍議會」的貴族花錢贖罪。除此,他還專門頒布了一條懲治貴族欺君罔上的法令。至此,理查二世已成為英格蘭歷史上第一個專制、苛政、暴虐之君。

然而,在這次理查王的復仇之戰中,他不僅暫時放過了「上訴派貴族」中的另三位:岡特的約翰(蘭開斯特公爵)、布林布魯克(德比伯爵)和託馬斯·毛伯雷(諾丁漢伯爵),還把布林布魯克擢升為赫福德公爵(Duke of Herford),把毛伯雷擢升為諾福克公爵(Duke of Norfolk)。理由很簡單:年邁的老岡特為金雀花王朝效力不少,對理查王奪回王權起了作用;堂弟布林布魯克似乎還值得信任;毛伯雷幫自己除掉了最大的政敵之一格羅斯特公爵。

但沒過多久,理查王向這兩位年輕貴族下手了。在莎劇《理查二世》中,兩位公爵向理查王「互相指控謀逆叛國」,最後,國王讓兩人以決鬥來解決爭執。

一三九八年九月十六日(莎劇中是17日),星期一,來自各地的騎士、貴族、主教及到訪的外國權貴雲集考文垂演武場。上午九點,赫福德公爵布林布魯克與諾福克公爵託莫斯·毛伯雷將在國王面前一決生死。真實情形與莎劇第一幕第三場相差不多,簡言之,當一切按照騎士決鬥禮儀就緒以後,決鬥雙方正欲手持矛槍騎馬衝向對方,理查王突然起身,高喊:「停下!停下!」所有人不知發生了什麼,兩個小時之後,布希帶來了國王的命令:決鬥取消,布林布魯克放逐十年(後減為六年),毛伯雷終身流放。在劇中,則由主持決鬥的典禮官說:「停!國王扔了權杖。」隨後,國王向兩位公爵宣布:「我把你們放逐出境;——你,赫福德老弟,在第十年田野夏收之前,只許在流放的異地踏足,在美麗的領土一經發現,處以死罪。……諾福克,給你的判決更重一些……我對你的判決是絕望的四個字『永不重返』,否則以死論處。」

這之後的情形,歷史與劇情比較相近,一三九九年七月,流放在外的布林布魯克趁理查王出兵遠徵愛爾蘭,國內空虛,從雷文斯堡登陸回到英格蘭。儘管他的隨行者不過百人,但登陸之後,一大批貴族、騎士趕來投奔,其中包括諾森伯蘭之子亨利·珀西。沒過多久,布林布魯克的軍隊已達十萬人,由約克公爵臨時組建起來的王軍無力阻擋。理查二世坐在康威城堡(Conway castle)——在劇中變為弗林特城堡(Flint castle)——禱告,希望得到法蘭西國王的支援。很快,不僅國民們全都擁戴布林布魯克,最初還想抵抗的貴族們也開始向布林布魯克的軍隊投降,甚至理查王的幾位重要盟友也投靠了布林布魯克。八月初,布林布魯克已成為英格蘭的主宰。

誠然,莎劇中的歷史都是戲劇化的英格蘭史,比如,歷史上的布林布魯克與理查王在弗林特城堡會面時,向國王鞠躬行禮,國王稱他「親愛的蘭開斯特堂弟」,然後,布林布魯克告知國王:「在您召喚之前,我已回到英格蘭……這二十二年來,您敗壞朝綱……因此,我得到國民認可,將輔佐您治國理政。」在莎劇第三幕第三場,布林布魯克先讓諾森伯蘭帶話給躲在弗林特城堡裡的理查王:「他(布林布魯克)此次前來別無他意,只為得到世襲的王室特權,並跪求立即結束流放恢復自由:一經陛下允準,他就會任由閃亮的武器去生鏽,把披好護甲的戰馬關回馬廄,真心效忠陛下。」等國王走出城堡,向他投降,他還不失禮節地說:「最令人尊崇的陛下,到目前我之所得,是因我的效忠理應得到您的恩寵。」

再比如,歷史上被囚禁倫敦塔的理查王,在和前來探視的沃裡克伯爵的弟弟威廉·比徹姆爵士(Sir William Beauchamp)等幾位客人用晚餐時悲嘆道:「有這麼多國王,這麼多統治者,這麼多偉人垮臺、喪命。國家時刻處於勾心鬥角、四分五裂之中,人們相互殘殺、彼此仇恨。」然後講起英格蘭歷史上那些被推翻的國王們。在莎劇第三幕第二場,在威爾斯海邊的巴克洛利城堡,剛從愛爾蘭回來的理查王對奧默爾說了這麼一段話:「……我的國土,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是布林布魯克的,除了死亡和覆蓋骸骨的不毛之地上那一小抔泥土,沒什麼歸我所有。看在上帝分上,讓我們坐地上,說說國王們如何慘死的故事:有些被廢黜,有些死於戰爭,有些被遭他們廢黜的幽靈纏住折騰死,有些被他們的妻子毒死,還有些在睡夢中被殺,全是被謀殺的——因為死神把一頂空心王冠套在一個國王頭上……」

又比如,歷史上的理查王在他缺席的情形下,被議會以列舉出的三十三條罪狀廢黜,並得到貴族和平民代表的一致通過。布林布魯克從議會席位起立,當眾宣布收復王位。登上國王寶座後,威斯敏斯特宮大廳響起臣民的歡呼和掌聲,布林布魯克由此成為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國王。在莎劇第四幕第一場(第四幕只有這一場),威斯敏斯特宮大廳,布林布魯克當眾宣布:「以上帝的名義,我登上國王的寶座。」結果,卡萊爾主教不僅站出來極力反對,還對英格蘭的未來作出預言:「英國人的血將作為肥料澆灌這片國土,後世子孫將因他(布林布魯克)的邪惡罪行而呻吟。」接著,布林布魯克命人把理查王帶來,「叫他當眾宣布退位,這樣,免得有人起疑心」。理查王來以後,把王冠、王杖交給布林布魯克,表示:「我擯棄一切盛典儀仗和君王的尊嚴;我的領地、租金、稅收,全都放棄;我的法令、律令、條令,一律廢止。」這之後,諾森伯蘭逼迫理查王當眾宣讀「指控狀」(未說明多少條罪狀)。誰也沒想到,這個時候,理查王會討要一面鏡子,然後,對著取來的鏡子說了一大段富於哲理的獨白。最後,布林布魯克沒讓理查王讀「指控狀」,只是命人把他送往倫敦塔,並說:「我鄭重宣布,定於下周三舉行加冕典禮。」

事實上,從莎劇對英格蘭歷史的改寫不難覺出,莎士比亞不喜歡這位靠篡位成為亨利四世的布林布魯克,或也因此,他才會在《亨利四世》(上下篇)中,把哈爾王子(未來的亨利五世)和福斯塔夫塑造得更出彩。當然,從《理查二世》對理查王的刻畫也不難看出,莎士比亞對這位最後淪為孤家寡人的「暴君」多少有些同情。他值得嗎?

 

本文選自《書城》2018年9月號

點擊文末左下方

「閱讀原文」

進入微店購買2018年9月號

相關焦點

  • 新刊 | 傅光明:《約翰王》的原型故事所從何來
    一、《約翰王》的原型故事有研究指出,出自喬治·皮爾(George Peele,1556-1596)之手的舊戲《騷亂不斷的英格蘭國王約翰王朝》(以下簡稱《約翰王朝》)可能是莎士比亞歷史劇《約翰王》的重要原型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有真實故事歷史事件嗎 歷史原型是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是最近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劇情跌宕起伏,非常好看,裡面的歷史人物眾多。那麼長安十二時辰有真實歷史嗎?長安十二時辰歷史原型是什麼呢?一起看看吧。  長安十二時辰有真實故事歷史事件嗎?  其實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 戲劇影展│大衛·田納特傲嬌又耐看的《理查二世》
    ——莎士比亞《理查二世》 少年時萬眾寵愛,年紀輕輕就繼承祖父王位,中年後卻眾叛親離,被人廢黜而死在獄中。理查二世跌宕又傳奇的一生被莎士比亞寫進歷史劇目中,並且一直被不斷地演繹。 理查二世曾經貴為國王,最終卻被一個曾被自己下令放逐的表兄亨利·波林勃洛克罷黜,囚禁在高塔之內直到死亡。
  • 歐洲人有沒有偽造歷史?當然有,比如諾曼第公爵理查二世
    談到歐洲歷史,總有一部分人跳出來說:歐洲歷史都是假的,古希臘古羅馬都是偽造的!
  • 《琅琊榜》故事真有歷史原型?一張地圖暴露真實年代
    電視劇《琅琊榜》第54集,出現了一份詳細的列國對峙地圖:而這個地圖,一看即知,是以西魏、東魏、南梁三國對峙的真實歷史地圖所改編的。因此,這段歷史時期也被成為「後三國」時期。一直到公元577年,北周大軍東進,滅亡北齊,歷時四十餘年的天下三分局面,方告終結。小說和電視劇《琅琊榜》的時代背景是一個架空的歷史朝代,並不符合真實歷史。當然,能明顯看出,確實有其歷史原型,主人公所在的以金陵為國都的大梁,原型就是歷史上的蕭梁王朝。
  • 舞臺映像 | 當「神秘博士」大衛·田納特出演理查二世
    大衛·田納特主演版《哈姆雷特》劇照其中《理查二世》的高清影像將作為美琪的「舞臺映像」系列劇目之一,於7月30日晚放映。劇中的大衛·田納特瞬息萬變,將驕傲外表下脆弱的內心演繹得淋漓盡致、細膩豐富,在舞臺上完美詮釋了理查二世這個歷史上的悲情角色。
  • 歷史上真實的爾晴,為傅恒生6孩子,還與乾隆生一大名鼎鼎兒子?
    但是在歷史上的爾晴遠沒有劇中那麼狠毒,歷史上的清朝後宮皇帝連休息的時間都有規定,規矩十分森嚴,更別說宮鬥了。 爾晴的原型其實是歷史上傅恆的正妻,葉赫那拉氏,是著名詩人納蘭容若的後代。富察傅恆是乾隆皇后的親弟弟,出生於1722年,正好是康熙去世的一年。而他也是乾隆皇帝最寵信的大臣之一,他與葉赫那拉氏的婚姻帶有很濃的政治聯姻氣息。
  • 《如意芳霏》有歷史原型嗎?這是一部講述什麼故事情節的電視劇?
    《如意芳霏》這是一部古裝類型的電視劇,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很多古裝劇都是有著歷史原型的,所以很多人都是非常喜歡看這種電視劇的,因為不僅僅可以觀看電視劇,還能了解到一些歷史,所以很多觀眾還是非常好奇這部電視劇的,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如意芳霏》有歷史原型嗎?
  • 重磅專欄 | 《英王列傳》之理查二世:這個不稱職昏君,為何卻被莎翁偏愛
    前兩篇專欄中,小令老師流暢運用春秋筆法,娓娓講述了「凜冬之王」亨利七世和「聖人君主」亨利六世的傳奇故事,本篇選取的主角是理查二世,既是莎士比亞經典歷史劇的主人公,也是小令老師一位發小兼鐵粉頗為著迷的人物。今天,6月23日,是她的生日,謹以此文祝她生日快樂!
  • 理查二世,投錯了胎的文藝中年?
    阿爾梅達劇院版《理查二世》一本正經或者裝腔作勢地使用了原名The Tragedy of King Richard the Second(《理查二世的悲劇》),並且將文本縮短到100分鐘,全場一共8名演員,扮演所有角色,全程沒有人下場。
  • 八佰真實原型結局是什麼 八百壯士原型故事揭秘
    八佰原型結局電影《八佰》受到了很多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這部影片真實的還原了一段歷史故事,讓大家感受到了戰爭的慘烈與殘酷。《八佰》真實原型結局更是慘烈,八百壯士原型故事原來是這樣的!
  • 真實故事作品與原型人物法律關係分析
    基於真實故事創作的作品,包括小說和電影,因真實性更易引發受眾的共情,因而越來越受到讀者的歡迎。正在上映的現象級電影《我不是藥神》,同樣取材於真實故事。而這類作品最大的隱患,來自原型人物和作品之間的緊張關係。
  • 紀錄理查 中國第一部《理查二世》在復旦劇社的誕生
    理查二世》,這是中國第一次搬演這部歷史劇,該劇與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上下部、《亨利五世》構成了英格蘭玫瑰戰爭序曲四聯劇。宏大的舞臺敘述清晰、從容,將眾多的人物關係與錯綜複雜的政治的鬥爭一一展現在觀眾面前,頗具氣魄與膽識,這是在真正理解了英國這段歷史背景之後的詮釋與呈現。為了這次演出,劇組成員準備了一年多時間進行案頭工作和文本刪減,體現了復旦嚴謹的治學精神,以及對莎士比亞及其戲劇的敬畏之情。祝賀復旦劇社首演成功!」
  • 電影八佰原型歷史事件是什麼 八佰故事背景原型88師師長是誰
    對於這部電影,大家除了關注影片中的故事,也關注《八佰》歷史原型,它的歷史原型是什麼,真實故事是怎樣的呢?《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 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五散人:原型竟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仙人
    「我周顛不服」一罵成名,作為倚天嘴炮第一人,周顛抬槓都能抬得清新脫俗,陰陽怪氣,其實這個角色是根據真實人物創作的,而且歷史上的周顛除了和小說裡一樣瘋癲狂妄,還是官方認證的仙人,被記載在正史中,朱元璋親自為他撰寫《周顛仙人傳》,今天廬山仙人洞錦繡峰上,還有一座御碑亭保存著當年朱元璋為他立的碑。
  • 金剛川電影歷史背景詳情介紹 電影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樣的
    電影《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我們都知道這是一部獻禮片,像這種的戰爭片一般都是有歷史作為依據的,也是用來致敬先烈的。《金剛川》是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影片,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該片以三個觀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蹟。
  • 《權力遊戲》原型解析——「玫瑰戰爭」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劇中的「異鬼」雖然不存在,但是這部劇卻有歷史原型可循。龐大的劇情是建立在英國史上的一場著名戰爭,史稱「玫瑰之戰」,劇中的人物也可以找到相對應的真實原型,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愛德華三世之死」埋下戰爭的種子昨天我們介紹了「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一世和二世。愛德華二世被伊莎貝拉皇后殘忍地殺害後,愛德華三世稱帝。
  • 【5.22】「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真實殘酷歷史
    「黑太子」愛德華驍勇好戰,而他另一大著名故事,就是娶了自己的姑姑為妻——《權力的遊戲》中雪諾與龍媽的感情其實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劇中那位神武的太子雷加,可能也有來自「黑太子」的靈感。約克家族起於英格蘭北部,所以約克家族被不少權遊迷認為是《權力的遊戲》中「斯塔克家族」的原型。至於為何如此認為,後面還會有交代擁有這樣的實力,約克公爵不可能對「鐵王座」沒有一些想法。
  • 劍王朝講的是哪個歷史朝代 電視劇故事內容背景歷史原型介紹
    電視劇《劍王朝》正在熱播中,這部電視劇有歷史原型嗎?劍王朝講的是歷史上哪個朝代的故事?劍王朝有歷史原型嗎?下面一起來看看。  劍王朝講的是哪個歷史朝代  《劍王朝》講的是秦朝,以戰國末期為背景,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著秦國展開,但做了一定的改良,最後結局也改變了。
  • 《七劍下天山》傅青主從何處來?明清真跡展示傅山真實形象
    【解說】梁羽生小說《七劍下天山》中以劍術聞名的傅青主並非虛構人物,其原型是一位名傅山,字青主的山西太原人。傅山不僅醫道高深,而且文武雙全,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12月29日,在傅山家鄉,「霜滿龕紅——傅山的生平、思想與學術展」,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傅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