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大灣區加速試點技術移民:打破閉門造車「壁壘」,開發國際人才「紅利」
近日,《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廣州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會議表決通過,在科技人才方面,該《條例》提出推進國際化人才特區建設,開展技術移民試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關於試點技術移民,早在2019年廣東發布的「科創12條」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有涉及,廣東提出要在珠三角九市先行先試技術移民。廣州此次在《條例》中再次明確相關政策,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開始加速探索技術移民制度。
在受訪專家看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深,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如果沒有很好的機制和政策來吸引國際人才,將錯失國際人才的新紅利。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試點技術移民,將進一步優化外籍人才就業創業環境,增添「引才」和「留才」吸引力,有利於大灣區進一步開發「國際人才紅利」。
大灣區試點技術移民始末
事實上,「技術移民」正式上升為國家賦予粵港澳大灣區的任務還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中央在人才方面給大灣區提出的任務是,「在技術移民等方面先行先試,開展外籍創新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享受國民待遇試點。」
廣東省社科院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遊藹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就目前而言,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上其他灣區以及北京、上海相比,在人才國際化程度上仍存有差距。
她認為,廣州作為廣東省省會和大灣區核心大都市,此次將「技術移民」寫進條例中,一定程度上是出於落實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建設政策的實際要求。
放眼整個大灣區探索技術移民,還要回溯至2016年。在廣東省政府2016年發布的《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中,廣東就提及制定促進廣東自貿試驗區人才發展意見,包括爭取國家授權在南沙、前海、橫琴開展技術移民制度試點。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恩表示,技術移民在香港、新加坡已經相對成熟,但內地一直未有突破。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仍受很多限制,包括人才跨境就業涉及到福利不過境問題,如兩地稅收、籤證、醫療服務等。而自貿試驗區最有條件落實「技術移民制度」。
「以廣州南沙、深圳為例,目前已經有霍英東研究院以及香港中大等合作辦學的基礎平臺,已吸引一部分香港專才北上工作,就差突破一些玻璃門促進人才流動。」他說。
而深圳最早在2017年,也提出了探索開展技術移民試點的想法。時任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的孫福金於深圳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上透露,深圳市高端人才引進和隊伍建設仍存在不足,因此想通過開展技術移民改變深圳人才發展格局。
彼時,深圳全市全職兩院院士等專家數量及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均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尚有較大差距;深圳市目前尚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全市海外高層次人才中,只有6.8%為外國國籍人員。
2019年1月,廣東省在「科創12條」中也提出,要推進創新人才高地建設,率先實施更優人才永久居留政策,在珠三角九市先行先試技術移民制度,縮短外籍人才申請永久居留的審批期限。
2020年5月,深圳市再次從制度層面進一步加強了引才針對性,提出「推動建立技術移民職業清單和積分評估制度」。同年12月23日,深圳在發布《中共深圳市委關於制定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稿」)中再次將「試點技術移民」作為深圳「十四五」階段重要任務。
建議稿指出,深圳正在制定緊缺人才清單,靶向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壯大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同時,深圳還在探索實施技術移民政策,暢通海外科學家、高端創新人才來深工作通道,加快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建設。
探索技術移民是大灣區應有之義
據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觀察,目前我國對境外人才的管理部門眾多,程序複雜,尚未建起留學、籤證、綠卡、入籍間的銜接機制,來華留學生留在中國就業的通道不夠暢通。相反在國外,通過打通教育體系、留學籤證與就業工作籤證,使外國優秀留學生留在本國工作、創業,已成為各國開發外籍人才的一個主要戰略。
在吸引國際人才方面,技術移民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王輝耀表示,外籍人士對中國內地的就業前景的預期,遠高於對全球、對東亞地區整體的估計。從薪酬收入看,亞洲是最受外籍人士歡迎的地區,居住於此區域的外籍人士年薪超過25萬美元的比例幾乎是在歐洲該比例的三倍。而中國是亞洲地區最受外籍人士青睞的國家,在中國的外籍人士年薪超過25萬美元的概率是全球平均值的四倍以上。
遊藹瓊則認為,技術移民有望打破大灣區內部人才流動壁壘,刺激人才跨境流動,引進高水平技術移民,為加快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優秀的人才資源保障。
廣州在此次《條例》中,除了提出試點技術移民外,尤其強調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的導向,明確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創新成果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並鼓勵企業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建立科技人才雙向流動機制。
為何要格外強調科研與應用的聯動效應?遊藹瓊直言,這種聯動模式已經是國際上人才評價的通行做法。「過去引入科技人才,往往過度集中於高校和科研機構,降低了對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的重視。」
遊藹瓊認為,現在通過建立科技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的方式打通高校和產業,解決科研、產業「兩張皮」的問題,有利於加速人力資源的流動、刺激人才跨境流動,從而提升國際人才的利用效率。
進一步講,接下來,技術移民相關政策和制度的統籌規劃也不可或缺。在歐洲科學院院士(外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看來,應尤其注重在整個大灣區營造出一流的人才生態環境,而非僅在局部地區或部分行業尋求突破,大灣區各城市需要更加注重加強各地人才政策出臺前的溝通協調。
「技術移民試點的探索已接近兩年,接下來應考慮加強頂層設計,注意對整個大灣區技術移民總體方向、目標、任務等的把握。與此同時,各地市再根據產業特點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對技術移民細則進行完善。」遊藹瓊認為,這樣有利於更加精準、有效地開展技術移民,從而避免各地在人才引進中的過度競爭和人才的無序流動。
引才,更要留才。對此多位受訪專家指出,目前大灣區國際人才流動的綜合配套服務政策和措施仍有待完善,需要儘快建立起與國際接軌、體現中國特色、符合大灣區定位的國際人才服務管理體制。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直言,粵港澳大灣區探索技術移民制度是順勢而為、應有之義。「技術移民的探索可以搞,但標準一定要嚴格,防止泥沙俱下和渾水摸魚,還是要針對粵港澳大灣區急需的科技攻關人才。中國不缺資金,也不缺產業轉化和市場,最缺乏的是核心技術人才。粵港澳大灣區不能閉門造車,要把世界一流的人才吸引過來,就必須在人才制度上做突破。」
遊藹瓊亦強調了人才發展環境和延伸服務的重要性。她指出,人才相關的薪酬、教育、養老、住房、稅收等環節都需要進一步落實,才能讓高端國際人才「留得下」。與此同時,包容多元的社會環境以及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也必不可少,要做到讓不同背景、不同國籍的科技人才真正做到「憑實力說話」。
作者:李振,劉美琳,實習生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