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冒著煙,代表天氣很熱,但嘴角上揚,說明玩得很開心……」站在15位玩伴和幾名社工面前,11歲的男孩皓皓帶著興奮和一點怯意,舉著剛剛趴在椅子上「一揮而就」的自畫像,向大家說自己在東方綠舟玩了一天的苦與樂……這是日前由春暉社工師事務所和長寧區華陽街道合作的「向日葵:青少年成長訓練營」活動最後一個環節——「分享」的一個片段,孩子們把自己一天的「心情」用彩筆畫出來,再用看圖說話的方式,輪流向同伴展示。
「這16個華陽街道的孩子,最大的15歲、最小的9歲,有的來自常見的三口之家,還有些相對特殊,來自『缺了一角』的單親家庭。」當天活動負責人、春暉社工師事務所的陸青沁介紹說。
「說起單親家庭,以前總把單親爸爸(單爸)和單親媽媽(單媽)混為一談,但從專業社工的理論和實踐看,『單爸』和『單媽』這兩個群體其實區別很大,應區別對待。和單媽相比,單爸的聲音一直很微弱,需要社會更多關注。」陸青沁告訴記者,今年7月起,春暉社工師事務所和長寧區婦聯及華陽街道合作的「家家樂,享生活」家庭幸福成長計劃項目已正式啟動,眼下,他們正將更多目光投向傳統上受「冷落」的單爸家庭。
「熱戰頻發」與「消極避戰」
為何要重點「關照」單爸?
陸青沁提起走訪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他和同事登門拜訪一對單親父子,父親讓孩子跟客人打招呼,可上小學的兒子坐在電腦前打遊戲,充耳不聞。父親大概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急了,衝上去一把扯掉滑鼠,當著客人厲聲呵叱兒子,這才換來兒子勉強的回應。坐下來聊天時,父親無奈地說:「現在的孩子懂得多,我管不住他。」
據春暉社工師事務所的專業社工說,在和「外人」打交道時,單爸多傾向於選擇「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礙於面子,不會向別人傾訴「兒女情長」的問題,只選擇性地表達經濟困難等實際問題。相比之下,單媽更能察覺家裡「空氣」的「起伏」,同時會主動詢問社工,「女兒放學回來跟我話不多,怎麼辦?」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溝通不暢是正常的,但在單親家庭環境,因為角色缺失,溝通不暢這個問題可能會被放大。而單爸家庭面臨的特有問題之一就是,單爸們意識不到這是問題。」陸青沁說,那次走訪結束時,這位父親提出的要求就有點讓他們哭笑不得:「我和兒子沒別的問題,就是他成績不好,你們能不能輔導一下?」
陸青沁認為,單爸的煩惱一點也不比單媽少,而按性別細分家庭類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母子、母女、父子及父女這四大類單親家庭,除了缺乏安全感和溝通不暢等共通的問題外,各有各的「煩惱」。具體到單爸身上,同性之間,爸爸與兒子溝通時更傾向於採用激烈的身體語言來解決矛盾,「熱戰」頻發;而在與女兒溝通時,則會因為性別差異,特別是在孩子青春期,「尷尬」的父親往往無法直面比較私密的問題,多採用「消極避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