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北京一公司在天門山取景拍攝紀錄片,95後翼裝飛行員安安(化名)在獲得天門山景區飛行許可後,於天門山進行翼裝飛行。
由於安安未攜帶手機、GPS等設備,加上持續降雨,山內雲霧大,能見度低,地形險峻複雜。飛行航線偏離,造成失蹤事故,失聯6天後,確認死亡,死亡原因為降落傘未打開。
天門山景區是國內外知名的極限運動天堂,因其自然形成的得天獨厚地理條件,天門山可以開展翼裝飛行、跳傘、輪滑速降、蹦極、戶外探險等等幾乎所有極限運動。
這不是天門山第一次發生的極限運動事故,2013年第二屆天門山翼裝飛行世界錦標賽中,來自匈牙利的選手維克多科瓦茨在試飛過程中不幸撞上山崖,頭骨破碎而身亡。
2017年有著十年翼裝飛行經驗的加拿大人格雷厄姆迪金森獨自一人在天門山東線進行翼裝飛行訓練時意外身亡。
翼裝飛行是這世界上最高死亡率最瘋狂的極限運動之一,在飛行過程中,運動員需要運用肢體動作來掌控滑翔方向,進行無動力的空中飛行。最高時速更是可以達到289公裡/小時。運動員需要在短時間內調整姿勢和打開降落傘包,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和危險性。
這是一項幾乎沒有「容錯率」的運動,死亡率高達30%。這項運動的創始人,就死於1998年的一次跳傘中身亡。
01
在安安出事後,大眾關於此事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作死」、「佔用社會資源」等字眼充斥評論區,大眾或偏激或不解的情緒,將極限運動這原本屬於小圈層玩家的概念,推到風口。
在為她年僅24歲離去感到惋惜的同時,更多的是認為她太過自私,為了體驗刺激,不顧生命安全,最終留給自己和家人無法挽回的遺憾和傷痛。
「一個貪玩有錢又不讀書有時間的年輕人。玩的東西多了,就越玩越冒險,終於出了意外,就是一個普通事情。」
許多人認為她是「精緻的利已主義者」,忽視安全不帶gps定位系統,給搜救增加難度,讓救援人員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進山搜救。
特別是如今人們見多了闖野生動物景區、間接害死救援隊卻毫無歉意的各種所謂「愛好者」,相比之下,人們更為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去搜救的救援隊員擔心,他們也是為人子女,有父母,背後是一個個家庭,不該為那些不把自己生命當回事的人冒風險。
極限運動真的等於輕視生命嗎?
02
《三聯生活周刊》是這樣形容極限運動:在這些與死亡擦身而過的冒險中,危險的行為和未知的局面,對挑戰者們形成了難以抗拒的誘惑:無論恐懼還是欲望、刺激還是喚醒、發洩還是釋放,抑或單純的快感。
「高手在民間,失手在陰間。」就是普遍人們對極限運動的固有印象。
但事實上這是一個誤區,極限運動的本質是探索身體極限的運動,除去為了博眼球獲取利益將自己的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的人,真正熱愛極限運動的人,並不是不怕死,而是已經採取了很多訓練來避免意外的發生。
國內著名的職業翼裝飛行員張樹鵬在接受採訪時曾透露翼裝飛行前需要做的準備:
「前期要經過高空跳傘的培訓,跳夠200次以後,才能學習高空翼裝飛行。積累了100次高空翼裝飛行的經驗,同時高空跳傘和高空翼裝飛行的次數累計達到400次之後,才可以學習低空跳傘。低空跳傘再積累100次經驗之後,才可以學習低空翼裝飛行。」
就算是極限運動開展多年,各種條件相對完善的美國,翼裝飛行者在學習翼裝飛行的規定也很嚴苛,美國跳傘協會規定,學習翼裝飛行前,必須要有200次以上的高空跳傘經歷,同時還需要通過安全課程和理論考試測評。
就拿安安來舉例,她接觸翼裝飛行的時長約三年,21歲時,就開始在風洞中磨鍊,考完了a license的認證,完成了自己的二百次獨立跳傘。
22歲,開始學翼裝,參加了全國風洞錦標賽並拿到了第三名,從此她開始過上俄羅斯和杜拜跳傘基地兩點一線的生活。
與此同時她對運動涉獵在同齡人中算是極度出類拔萃的,擅長衝浪、帆板、滑雪、潛水、射擊、跳傘、翼裝飛行等運動。19歲在峇里島學水肺潛水,考了ow和aow,20出頭的年齡,就已經成為了AIDA(國際自由潛水發展協會)的四星自由潛水員。
在國內的翼裝飛行圈,安安是一顆備受期待的新星,才會被選中,參與到此次這部極限運動短紀錄片的拍攝中。
在一次採訪中她曾說,自己作為恐高症者,學跳傘大概耗盡了所有的勇氣,但她同時也享受克服恐懼感的過程與和重力做遊戲。
「挑戰自己並且做到極致時會有一種滿足感,這種感覺在你面對死亡時更加強烈。必須做到萬無一失,如果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有那麼一瞬間,做到完美確實還不錯。」
在目睹了身邊的人因為這個運動受傷或離開後,她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而是籤了一份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
她的原話「:一旦生活中有意外,也能盡最後一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
面對隨時可能會到來的死亡,她沒有逃避。她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她願意承擔這個後果。
03
「回頭看看,忽然發現,自己也算是爬過雪山,蹦躂過跳臺的。」
「長期生活在海邊,衝浪和帆船也沒落下。」
「像魚一樣潛過深海,也背著氣瓶體驗過氮醉。」
「數百次跳傘經驗,然後終於能像鳥兒一樣穿上翼裝飛翔。」
「我的生活應該是星辰大海。」
這些都來自於她的小紅書和微博,她的一生想嘗試的都去嘗試了,想體驗的都體驗了。
世界是多元的,也應是包容的。在不觸犯法律的前提下,成年人經過深思熟慮後,當然可以自由選擇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