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趙高要讓秦始皇斷子絕孫。大一統王朝就此終結於小人之手,可見小人之惡有多麼可怕和殘忍。
長城之下,長子扶蘇被逼自殺;鹹陽刑場,12位皇子一朝殞命;杜郵城內,6位皇子慘死,10名公主被活活碾死;皇宮深處,公子將閭兄弟3人被賜死;殘陽如血,公子高無奈,自請殉葬。究竟什麼有深仇大恨,趙高要讓秦始皇斷子絕孫?
秦始皇駕崩不過3年,子女全部隨他而去。製造如此慘案的人,卻是秦始皇生前最信任的人——趙高。這個一直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的閹人,究竟藏著怎樣的深仇大恨,寧願挑起亂世,也要把秦始皇的子女全部屠殺?
趙高,本為趙國貴族,後入秦為宦官(一說趙高為"宦官"乃後世曲解),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趙高應該是貴族之後秦始皇是害得他家破人亡的人。造就了趙高的仇恨。其因有三:
一是,本是貴族之後,卻淪落為不入流的宦官,沒有家人陪伴,沒有後嗣傳承,看著秦始皇和眾位皇子,妻妾成群,子孫滿堂,安享榮華富貴,趙高的心理落差,可比天鵝與蛤蟆。這一恨,是地位差距使然。
二是,始皇帝生殺予奪,至高無上,四海萬物,億兆萬民,任意驅使享用。權力竟然如此美妙。做久了奴才,也要做做主人,等到做了主人,昔日主人的一切都要毀去。這一恨,是權力欲望使然。
三是,始皇帝的子女,真正和趙高有關係的,只有胡亥一人。只有胡亥即位,才能保住自己。如果公子扶蘇、公子將閭、公子高……任何一個即位,趙高都沒有任何好處,他的身家性命又將再次被他人操控。死,不過是皇帝的一口唾沫。這一恨,是明哲保身使然。
胡亥即位之後,惶恐不安,常常害怕有人不服奪了自己的皇位,在趙高的慫恿和設計之下,先後殺了兄弟姐妹33人。胡亥害怕,難道趙高自己不害怕嗎?
胡亥本就昏庸無知,那麼多的兄弟姐妹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比他強,趙高把胡亥扶上了皇位,自然擔心皇子公主們不會善罷甘休,不如先下手為強。
總其一生,趙高悲慘過,隱忍過。地位差距和權力欲望,讓他懷著"深仇大恨",屠盡皇子公主,弒殺皇帝,並以恐怖手段控制了朝堂,但趙高並不了解最高權力的玩法。帝王心術之下,趙高不過是一個跳梁小丑。
秦始皇去世之後,子女被悉數被殺光「斷子絕孫」讓人唏噓不已
讓別人斷子絕孫之人最終也沒有好報,同樣是悲慘收場,趙高最終被更加殘忍的手段處死,趙高是直接導致偉大的秦始皇斷子絕孫第一人,也是導致偉大帝國傾踏的歷史罪人。
之後的項羽更是荒唐的放火燒掉秦始皇宮,項羽不得人心的一件事,同樣是對秦始皇旁系家族的的滅族手段,秦子嬰投降後被項羽將趙高沒有殺完的秦始皇家族贏姓族人全部處決,如此殘忍,項羽在烏江自殺時才醒悟,天要亡他啊。天也不能容他啊。怎麼可以違背天道。
中國歷史上800年亂世,被秦始皇強力恢復大一統時代,之所以秦始皇的偉大在封建時代是獨一無二的。在全球也是獨一無二的。然而老天竟然安排他斷子絕孫,導致中國人近兩千年來嘆息不已。若不是趙高胡亥這等敗類,中國的文明發展將至少提前一千年,中國的人類幸福命運也將提前一千年超越地球上其他國家。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績早已是家喻戶曉。他滅六國,創帝制,行郡縣,逐匈奴,徵百越,功績可謂是前無古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秦始皇嬴政被世人普遍稱作「祖龍」。那麼,秦始皇為何會被稱作祖龍呢? 秦始皇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皇帝,祖就是開始的意思,龍是君王的象徵,所以稱他為祖龍。
但不可否認的是,用「祖龍」特指秦始皇已經成為了慣例。毛澤東主席在《讀〈封建論〉呈郭老》中,便加以引用:「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可見毛主席也是非常認可秦始皇的,統一國家就是對人民最大的負責,秦始皇的一生功績絕不止三件,他結束戰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廢分封,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抵禦匈奴,修築萬裡長城;確立皇帝制等等。
秦始皇功業眾多,那麼他一生最值得稱頌的三大功勞是什麼呢?野史君認為,一為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二為統一度量衡和文字;三為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其一生未殺一名功臣。其在位期間百姓皆有田耕,有房屋。重視農民,修鄭國渠灌溉良田,重視糧食生產。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將地方治理權收歸中央,這是秦朝的一大創舉。秦朝以前,周天子推行的是分封制,將天下分成若干個小國,分封諸侯治理。周天子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通過任命諸侯治理全國,實際上,是將地方治理權給了諸侯,一旦諸侯國做大,便會威脅周天子的統治。周朝立國八百年,但實際上由周天子掌權的時間不過二百年,其餘六百年則是諸侯紛爭。秦始皇鑑於分封制的弊端,在統一全國後便推行郡縣制,由皇帝任命郡縣長官治理地方。郡縣長官要定期向皇帝述職,定期進行升遷調動,這樣一來,對全國的治理權就掌握在了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促進作用。郡縣制並非秦始皇首創,商鞅變法便開始推行縣制,更早的春秋時期,楚國、晉國也先後嘗試過推行縣制,但最終將郡縣制推行到全國的確是秦始皇,並影響至今。除郡縣制外,秦始皇還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作為中央集權的象徵延續了兩千多年。秦以後的中國,若要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必定要走上稱帝之路,這無疑是秦始皇的貢獻。秦末天下大亂,項羽推行的是周天子的分封制,最終以失敗告終,而劉邦稱皇帝,推行郡縣制,確立了漢朝四百年江山。郡縣制和皇帝製造就了中央集權的政府,為我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這是秦始皇一大功績。國家的統一必須有文化和制度的統一做保障,從這一點而言,秦始皇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件。秦始皇之前的中國四分五裂,各個國家各自為政,文化、制度不盡相同。一個商人從今天的河北到湖北做生意,他會遇到諸多麻煩,首先,兩國的貨幣不同,需要兌換;其次,兩國文字不同,需要翻譯;再者,兩國的度量衡不同,需要換算。此外,戰國時,戰爭不斷,各國的車轅長短不同,道路寬窄也不同,為的是防止戰爭時,別國駕車長驅直入。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便著手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一個國家只有有了統一的文化和制度才會有共同的價值觀、認同感。從這一點上來說,秦始皇對中國文化和制度的統一也做出了貢獻。君不見,印度在歷史上遺留下的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對文化和制度缺乏認同,造成今天的混亂局面。秦始皇不是第一個修長城的,也不是最後一個修長城,今天我們所見的長城也非秦長城,而是明長城,但秦始皇卻是第一個在我國北疆修築延綿萬裡城牆的人,這道城牆從那時起,屹立了數千年,至今不倒。萬裡長城的意義在於將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阻隔開來,使得華夏文明有了一道防線。中國北方屢屢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萬裡長城則起到了保衛國土的作用。誠然,漢武帝遠徵匈奴也是解決北方邊患的措施,但它卻耗費了整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漢武帝之後,漢朝也不得不學秦始皇修築長城。綜上所述是秦始皇的三大功績,秦朝短命,但這不代表秦朝沒有貢獻。不要忘了,漢承秦制,若是你覺得漢朝有偉大之處,那你就必須要承認秦始皇所訂下制度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