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其時的藝術家 丟勒

2020-12-24 騰訊網

生活中我們大都有這樣的經歷,回想你做事的過程中總摻雜著「偶然與必然」的因素,在確定與不確定中尋找平衡。

當我們將視野的維度放開,人類歷史正是在「偶然與必然」中發生。

藝術?亦是。

圖坦卡蒙逃過千年盜墓者,而成為現今最為聞名的埃及法老王;偶然運用相對穩定的繪畫材料,使得達文西的作品完整留存至今。拉斯科巖洞壁畫的隨手塗鴉,今天也被冠以藝術的名頭。等等。

丟 勒

能在其同時代眾多大師中留下姓名又何嘗不是一種巧合。

《祈禱的手》1508年 素描 丟勒

需要多麼強大的情感力量,才能描繪出這樣一行飽含深意的畫作?

丟勒流傳至今的作品多為木刻版畫、銅版畫。這些版畫在當時能夠廣泛傳播,除了丟勒精湛的技藝,亦得益於兩個人、一項發明、一場革命。

(左)翰內斯·古騰堡 (右)馬丁·路德

翰內斯·古騰堡 發明鉛字活字印刷術

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在維騰堡大教堂門上,拉開宗教改革序幕。

在15-16世紀的德國,前有翰內斯·古騰堡發明鉛字活字印刷術,後有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

義大利文藝復興思潮如日中天,人文思想蔓延至德國。而丟勒恰逢其時。

在印刷術被大量運用之前,文字作為信息的載體,只能通過少數掌握書寫技能的人通過手抄的方式進行記錄和傳播。這種消耗巨大人力物力成本的方式,使得書籍在當時難得進入大眾視野。一本較精美的《聖經》堪比一座房子的價值。這就造成教會僧侶和文化精英僅僅通過巧妙的解讀文字,就能實現把控大眾思想的目的。

16世紀初,得力於活字印刷術的普及,書籍開始變得廉價。人民的識字率飛速攀升。間接造成教派思想與普通大眾對立的開始。隨著思潮的匯聚,馬丁·路德逐漸被推向隊伍的前排。路德做為挑戰教會的「鬥士」,組織將拉丁文版本的《聖經》翻譯成德文,並在活字印刷術的幫助下大量印製發行。得益於此,印刷版《聖經》成為大眾與上帝直接建立連接的紐帶。

馬丁·路德 版本《聖經》

印刷術對當時傳播媒介的革新,類似網際網路對傳統紙媒的顛覆。在宗教改革過程中,「宣傳印刷冊」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馬丁·路德的忠實支持者,丟勒為其宣傳冊繪製的插圖,也隨著其印刷品的傳播得到廣泛的關注。丟勒更是通過印刷品的傳播,將其版畫作品遍及整個歐洲。

當時「末日審判」情緒的瀰漫,使得取材於《啟示錄》中的系列作品迅速傳播,由以這幅《啟示錄四騎士》最為經典。

《啟示錄四騎士》1497年 木刻版畫 丟勒

四位騎士(分別代表戰爭、瘟疫、貧困和死亡)從天而降,不分貧賤富貴,對人類進行審判。馬蹄所到之處,罪人們統統受到懲罰。

丟勒的銅版畫作品中也有諸多經典作品,如《騎士、死神與惡魔》、《書齋中的聖哲羅姆》……

《騎士、死神與惡魔》1513年 銅版畫 丟勒

《騎士、死神與惡魔》局部

這幅畫充滿了複雜的肖像和象徵主義,其含義已經爭論了幾個世紀之久。畫中每一個人物形象、每一個動物、每一種植物都具有寓意。

《書齋中的聖哲羅姆》1514年 銅版畫 丟勒

《書齋中的聖哲羅姆》中聖傑羅姆坐在辦公桌後,正在全神貫注地學習和冥想。

《書齋中的聖哲羅姆》局部

丟勒的經典作品更不止於此,即使過了幾個世紀依舊具有影響力。即使在當時信仰混亂、戰亂不止、瘟疫肆虐的德國,丟勒也沒有停止通過知識探求世界的腳步,觀察自然,竭力發現宇宙的奧秘;對數學、哲學、建築學、解剖學等領域都頗有研究。

又何其幸運,恭逢其盛,與拉斐爾等眾多文藝復興巨匠為友,與馬丁·路德為精神「導師」……正如牛頓所說的那樣,與柏拉圖為伍,與亞裡斯多德為伍,更要與真理為伍。

相關焦點

  • 【名畫賞析】丟勒-《祈禱之手》
    據同時代人著文回憶丟勒的長相時寫道:"他有一張表情生動的臉,一對明亮的眼睛,長著希臘人稱之為四角形的鼻子,長長的脖子,寬闊的胸脯,束緊了腰的腹部,大腿筋肉十分發達,小腿也結實勻稱,樣子文質彬彬。有人見過他的手指,長得秀美如蔥白,他那俏皮的言談舉止更令人陶醉,以致聽眾都覺得再也沒有比他結束講話時更令人惆悵的事了。
  • 丟勒的憂傷
    丟勒的憂傷丟勒是學識淵博的人,精通宗教、哲學、數學和佔星術等,他不知疲倦地學習和旅行。一生中他曾兩次去威尼斯旅行,結識了畫家喬瓦尼·貝裡尼和拉斐爾等人。1506年第二次逗留威尼斯期間,他在給自己的好友、紐倫堡貴族知識分子皮克海默的信中激動地寫道:「我要騎馬去博洛尼亞,那裡有人願意教我透視的秘密。」
  • 【名畫賞析】天才少年&藝術大師-阿爾布雷特·丟勒
    這幅畫是丟勒29歲時畫的半身肖像,與真人等大,他穿著華貴的裘皮大衣,正面望著我們,同時把右手放在胸前,手指著自己的心臟部位。在那個時代,這種神聖的正面姿態通常只用於畫基督或國王,丟勒這樣畫,大概是要向人們表明,藝術家的神奇創造力在某種意義上是與上帝等同的。他把北方嚴整細緻的傳統風格同文藝復興藝術的建築性和體積感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 「鑑賞」丟勒的水彩畫
    丟勒原名阿爾布雷特丟勒,他是16世紀德國最著 名的畫家之一。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對畫畫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天賦,據說他13歲就能把自己的肖像畫得很好。有人甚至把他和達文西放在同樣的地位上,可見他在繪畫史上是相當有影響力的。
  • 德國最偉大的畫家,成功背後之人,丟勒的「祈禱之手」
    阿爾布雷特·丟勒丟勒所在的家庭並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是貧困,丟勒有著17個兄弟姐妹,可是一個家庭的生活重擔都壓在父親一人的身上,父親即使一天工作18個小時,生活依舊困難。結果是丟勒成為勝者,丟勒就這樣去紐約堡藝術學院讀書了,而哥哥則是在礦場工作為丟勒提供經濟支持。
  • 藝術一刻|你知道丟勒《四騎士》的含義嗎?
    藝術一刻|你知道丟勒《四騎士》的含義嗎?丟勒《四騎士 》大英博物館《四騎士 》是丟勒為《聖經 》啟示錄所作的版畫中最精彩的一幅問題:你知道這組版畫共有幾幅嗎?
  • 【名畫賞析】丟勒-《四騎士》
    丟勒 何其幸運,恭逢其盛,得以發揮才華。 世人評價:德國的達文西、自畫像之父。 據同時代人著文回憶丟勒的長相時寫道:"他有一張表情生動的臉,一對明亮的眼睛,長著希臘人稱之為四角形的鼻子,長長的脖子,寬闊的胸脯,束緊了腰的腹部,大腿筋肉十分發達,小腿也結實勻稱,樣子文質彬彬。有人見過他的手指,長得秀美如蔥白,他那俏皮的言談舉止更令人陶醉,以致聽眾都覺得再也沒有比他結束講話時更令人惆悵的事了。
  • 【丟勒-祈福之手背後的故事】
    自1815年開始,德國每年都會舉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阿爾布雷特·丟勒節」 他的藝術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廣泛收藏 但是丟勒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還要數繪製於1508年的素描名作
  • 義大利文藝復興思想下的北歐之風——賞析丟勒的《亞當和夏娃》
    說到十五世紀德國的偉大藝術家丟勒,學過美術的人應該都看過和臨摹過他的素描作品《祈禱的手》,那種曲線盤相交錯的組合表現形式所呈現出獨特的魅力,讓每一個觀摩者都為之傾倒。丟勒作品《祈禱的手》在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思潮對於德國等一些北方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和北方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產生了北方文藝復興的再次發展,丟勒在此期間對於文藝復興理論和基礎研究的相當透徹
  • 經典賞讀 | 耶茨:密教哲學與憂鬱——丟勒和阿格裡帕(下)
    潘諾夫斯基打算把丟勒的畫引向一種現代或是一種19世紀的解釋,認為《憂鬱Ⅰ》表現了藝術家的痛苦和挫敗感。憂鬱形象身邊滿是創作藝術的工具,但她並沒有使用。她也沒有展翅躍起,而是失落的坐著。甚至連畫中那隻食不果腹、消瘦的狗,也被捲入受挫天才的憂鬱和挫敗氛圍之中。
  • 還沒看過丟勒、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快來圍觀!這個展覽統統滿足你!
    焦小健新作展海報 焦小健, 一位詩意飽滿的心思沉重的藝術家, 為中國的具象繪畫做出極具個性的貢獻。丟勒《憂鬱》銅版畫 23.9x16.8cm 1514 丟勒在畫中表現的這位女性,在她的處在陰影中的臉上閃爍著一雙發亮的眼睛,這目光似乎體現了她對世界的無止境的思索。
  • 與達文西齊名的藝術天才丟勒:感謝給夢託一把的手
    手部骨骼圖(百度圖片)而丟勒畫的這雙手不但造型紮實,更重要的是你能通過這雙手感受到那種虔誠的力量,感受到其對信仰的忠誠。可想而知,丟勒的這雙手傾注了多少心血。01神獸眾多,無奈至極故事發生在15世紀德國的一個小村莊裡,這裡有一戶人家家裡的爸爸媽媽,那都是超生遊擊隊的大戶,雖然難以置信,但是他們家生了
  • 寫給今天的青年:生逢其時 重任在肩
    今天的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然而,「行百裡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標越不會一帆風順,越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未來的中國發展,取決於今天青年的奮鬥,而對於這一代的青年來說,擺在面前的,既是個人的人生際遇,又是宏大的時代機遇。
  • 為什麼說電視劇《生於70年代》的播出,是生逢其時?
    電視劇《生於70年代》抓住了這一獨特的題材,算是生逢其時了。60後的故事太沉重太遙遠,80後、90後的故事早已鋪天蓋地。而跟隨中國社會大變革一同成長的70後,他們對愛情的追求和對未來的憧憬,顯得格外有特色。他們所經歷的那些風雨那些風浪、那些喜怒哀樂、那些愛恨情仇,很值得去回味、去思考。不過,編導們對該劇的打磨顯然還是有點功夫不到家。
  • 丟勒作品《騎士、死神、魔鬼》中騎士形象解讀(上)
    19世紀以來,丟勒的《騎士、死神、魔鬼》經過了基督教騎士與德國神話等各種主題的加工後,變成了一幅充滿神秘與詩意的作品,而它最初所具有的社會現實意義已逐漸被混淆。阿爾布雷特·丟勒(1471—1528)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為重要的畫家之一,其作品《騎士、死神、魔鬼》與《聖·哲魯姆在書齋中》《苦悶》是他最重要的三大銅版畫。
  • 全區年輕幹部座談會召開 區委書記孫毅寄語年輕幹部:生逢其時,舞臺...
    全區年輕幹部座談會召開 區委書記孫毅寄語年輕幹部:生逢其時,舞臺廣闊!供稿:區委組織部原標題:《全區年輕幹部座談會召開 區委書記孫毅寄語年輕幹部:生逢其時,舞臺廣闊!》
  • 《生逢燦爛的日子》生逢燦爛的徐潔兒
    生活中,總有一些女人,有著光芒萬丈的風採,在電視劇《生逢燦爛的日子》裡,這樣的女人的典型代表,就是由徐潔兒飾演的葉琪,她不經意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足以讓人一見傾心、一眼入魂,比如說老三郭小洋,比如說黃總,甚至還有小鵬……徐潔兒燦爛於這座古城,用她的喜怒哀樂,書寫了一幕幕的花漾年華。
  • 藝術家就應該有藝術家的樣子
    我們看電視劇裡的藝術家,但凡後者都表現得衣冠禽獸,而前者往往故作陽春白雪卻顯得落魄頹態。影視作品通過這種誇張的手法將藝術家塑造為兩種極端以求突出藝術家的獨特形象。這種手法的大量應用不免讓大眾將藝術家形象與隨性、不羈,甚至離經叛道、虛偽骯髒對應起來,最終形成一種刻板印象。然而真正的藝術家並不如此。對於後者我們不應稱其為藝術家,他們全然是藝術騙子。
  • 文藝復興時的大師們為什麼酷愛「自畫像」?
    喬託 自畫像喬託(1266-1337),這位天賦異稟的小男孩,在對著綿羊寫生時,被契馬布埃(1240-1302)看到,驚嘆之餘並贊其繪畫技巧屬於「自然的饋贈」。■ 文藝復興時期的成熟藝術家們與上帝一樣具有創造能力丟勒(1471-1528)繪製於1500年的自畫像,便是對此論點的精妙詮釋之一。依據傳說中對於耶穌基督容顏的記錄及聖像繪製程式,丟勒精心復刻了自己的正面肖像。
  • 北戴河醫學院呼之欲出,生逢其時
    其二:北京醫院北戴河心腦血管病醫院,該項目是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共同推動下,由秦皇島市政府主導,以北京醫院技術等優勢資源為引領,秦皇島市第一醫院相關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為基礎保障,位於北戴河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範區,佔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8.3萬平方米,開設床位600張的一所公立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將建設成為國家區域心腦血管病醫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