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大都有這樣的經歷,回想你做事的過程中總摻雜著「偶然與必然」的因素,在確定與不確定中尋找平衡。
當我們將視野的維度放開,人類歷史正是在「偶然與必然」中發生。
藝術?亦是。
圖坦卡蒙逃過千年盜墓者,而成為現今最為聞名的埃及法老王;偶然運用相對穩定的繪畫材料,使得達文西的作品完整留存至今。拉斯科巖洞壁畫的隨手塗鴉,今天也被冠以藝術的名頭。等等。
丟 勒
能在其同時代眾多大師中留下姓名又何嘗不是一種巧合。
《祈禱的手》1508年 素描 丟勒
需要多麼強大的情感力量,才能描繪出這樣一行飽含深意的畫作?
丟勒流傳至今的作品多為木刻版畫、銅版畫。這些版畫在當時能夠廣泛傳播,除了丟勒精湛的技藝,亦得益於兩個人、一項發明、一場革命。
(左)翰內斯·古騰堡 (右)馬丁·路德
翰內斯·古騰堡 發明鉛字活字印刷術
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在維騰堡大教堂門上,拉開宗教改革序幕。
在15-16世紀的德國,前有翰內斯·古騰堡發明鉛字活字印刷術,後有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
義大利文藝復興思潮如日中天,人文思想蔓延至德國。而丟勒恰逢其時。
在印刷術被大量運用之前,文字作為信息的載體,只能通過少數掌握書寫技能的人通過手抄的方式進行記錄和傳播。這種消耗巨大人力物力成本的方式,使得書籍在當時難得進入大眾視野。一本較精美的《聖經》堪比一座房子的價值。這就造成教會僧侶和文化精英僅僅通過巧妙的解讀文字,就能實現把控大眾思想的目的。
16世紀初,得力於活字印刷術的普及,書籍開始變得廉價。人民的識字率飛速攀升。間接造成教派思想與普通大眾對立的開始。隨著思潮的匯聚,馬丁·路德逐漸被推向隊伍的前排。路德做為挑戰教會的「鬥士」,組織將拉丁文版本的《聖經》翻譯成德文,並在活字印刷術的幫助下大量印製發行。得益於此,印刷版《聖經》成為大眾與上帝直接建立連接的紐帶。
馬丁·路德 版本《聖經》
印刷術對當時傳播媒介的革新,類似網際網路對傳統紙媒的顛覆。在宗教改革過程中,「宣傳印刷冊」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馬丁·路德的忠實支持者,丟勒為其宣傳冊繪製的插圖,也隨著其印刷品的傳播得到廣泛的關注。丟勒更是通過印刷品的傳播,將其版畫作品遍及整個歐洲。
當時「末日審判」情緒的瀰漫,使得取材於《啟示錄》中的系列作品迅速傳播,由以這幅《啟示錄四騎士》最為經典。
《啟示錄四騎士》1497年 木刻版畫 丟勒
四位騎士(分別代表戰爭、瘟疫、貧困和死亡)從天而降,不分貧賤富貴,對人類進行審判。馬蹄所到之處,罪人們統統受到懲罰。
丟勒的銅版畫作品中也有諸多經典作品,如《騎士、死神與惡魔》、《書齋中的聖哲羅姆》……
《騎士、死神與惡魔》1513年 銅版畫 丟勒
《騎士、死神與惡魔》局部
這幅畫充滿了複雜的肖像和象徵主義,其含義已經爭論了幾個世紀之久。畫中每一個人物形象、每一個動物、每一種植物都具有寓意。
《書齋中的聖哲羅姆》1514年 銅版畫 丟勒
《書齋中的聖哲羅姆》中聖傑羅姆坐在辦公桌後,正在全神貫注地學習和冥想。
《書齋中的聖哲羅姆》局部
丟勒的經典作品更不止於此,即使過了幾個世紀依舊具有影響力。即使在當時信仰混亂、戰亂不止、瘟疫肆虐的德國,丟勒也沒有停止通過知識探求世界的腳步,觀察自然,竭力發現宇宙的奧秘;對數學、哲學、建築學、解剖學等領域都頗有研究。
又何其幸運,恭逢其盛,與拉斐爾等眾多文藝復興巨匠為友,與馬丁·路德為精神「導師」……正如牛頓所說的那樣,與柏拉圖為伍,與亞裡斯多德為伍,更要與真理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