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嶽飛的後代嶽鍾琪因戰功顯赫,被關進獄中討好。在漫長的討論了兩年之後,最後兵部給出的判決是斬首,意即秋後問斬。但雍正在接到這份報告後,卻直接將「斬刑」改為「斬監」,意即改判為死緩,也就是說嶽鍾琪基本不用死,那雍正為何要對嶽鍾琪網開一面?還是嶽鍾琪的祖輩嶽飛?
嶽鍾琪是嶽飛的第21世嫡孫,嶽飛第三子嶽霖的後裔,其父親曾於康熙年間任四川巡撫,這也是嶽鍾琪幼年受教育的保證。嶽鍾琪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熟悉兵法,稍長一點就開始參軍打仗,屢立戰功!以嶽鍾琪的表現來看,他的軍力是很高的,不管面對多大的對手,他最後都能贏,在後面,他甚至達到了年羹堯的高度,當時很多人認為,嶽鍾琪的軍力絲毫不輸於年羹堯!
在年羹堯被雍正處理之後,嶽鍾琪接任了年羹堯的職位,而且做得比年羹堯更好。不過,由於一次戰役的失敗,他的生活軌跡被改變了。
乾隆七年(1729年),噶爾丹出兵侵犯清朝邊境,雍正命其大軍出徵,以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組成北路軍,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組成西路軍,分兩路進兵。而且噶爾丹見清軍勢如破竹,便派使者請降,使雍正不敢怠慢,等到雍正下令停止進攻後,噶爾丹又主動出兵偷襲,打了清兵一個措手不及。
雍正怒氣衝衝,放棄了和平的幻想,立即下令進攻!但噶爾丹部也是戰鬥力很強,北路軍受到沉重打擊,嶽鍾琪的西路軍也是久經沙場,損失了大量物資,雍正對此十分不滿,責罵嶽鍾琪「攻敵不速,用人不當」!
在朝廷這樣的地方,總是說長道短的人比較多,有的大臣看到嶽鍾琪被斥責,以為自己倒黴了,便決定火上澆油,開始彈劾嶽鍾琪,先是削去了爵位,然後又被召到京城,押進大牢。最後便出現了文章來頭的那一幕,兵部判官嶽鍾琪斬決,而雍正改為「斬監候」。關於為什麼雍正要做這樣的改變,放嶽鍾琪一條生路,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
嶽鍾琪的功勞,可以說是與年羹堯的功勞不相上下,甚至比年羹堯的功勞還要大。由於功勞如此巨大,雍正也不好直接將他斬首,這會傷了不少人的心。有人會說,年羹堯不也是功勞大嗎,他還沒被雍正處死呢?年羹堯和嶽鍾琪做人這一點不同,年羹堯傲慢傲慢,的確有不敬雍正之處。
可是嶽鍾琪對雍正一向忠心耿耿啊,不管他有多大的權勢,對雍正都是非常敬重的,只不過因為一次戰爭的失敗,把他以前的戰爭功勞全抹掉,判他死刑似乎不太合適,於是雍正就改了兵部的決議。
之前殺年羹堯,雖然年羹堯本身就有問題,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年羹堯是因為功高震主而被殺,如果此時再殺嶽鍾琪,那豈不是更坐實了這種說法?時至今日,不管年羹堯和嶽鍾琪有何罪過,許多不懂實情的人都會以為,是雍正忌憚功勞大的將領,不願給他們讓路,這不是玷汙了雍正的名聲嗎?
而嶽鍾琪是嶽飛的直系子孫,嶽飛在漢人心中的地位很高,歷朝歷代都對他有不少的賞賜和褒獎,如果斬殺了嶽飛的子孫,全國的百姓又會怎麼想呢?為求心安,與其殺了嶽鍾琪,還不如放他一馬,還不如給自己掙個好名聲!
那時的嶽鍾琪,才五十來歲,還比較年輕,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位高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子,留著他,總有用武之地。如今把他貶低,等後來者把他挖出來再利用,他肯定會更忠誠。實際上,雍正的這一做法,也確實為乾隆的下任皇帝帶來了好處。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因大金川之亂,清廷出兵多次失敗,嶽鍾琪被徵為兵部尚書。那時嶽鍾琪雖已年過六旬,卻依然威風凜凜,當年他一出山,便立即掃除內奸,然後揮軍進攻,成功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亂。嶽鍾琪完全可以說是雍正留給乾隆的人才,如果沒有嶽鍾琪,不知道這場戰鬥還會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