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數明清科舉疑案(八)——雍正「俞鴻圖洩題案」

2021-03-05 三豐手札
腰斬,是古代的一種殘忍刑罰,是指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成兩截,其狀慘不忍睹,被腰斬的大多也都是些窮兇極惡之徒,這種刑罰從周朝開始出現,一直到雍正年間才被廢除。而雍正帝之所以廢除腰斬這種酷刑,原因竟是因為一場科舉弊案。

俞鴻圖,字麟一,是浙江海鹽人。康熙五十一年,俞鴻圖考中進士,一直到雍正十年,才被擢升為侍讀,出任河南學政一職,主管一省的文化教育。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被腰斬的人,也正由於行刑時其狀的慘不忍睹,雍正帝才廢除了這項慘無人道的酷刑。

俞鴻圖這樣一個人微言輕的文官,既不是謀權亂政封疆大吏,也不是窮兇極惡的不法之徒,為何會被處以如此酷刑呢?這還要從他主持的一場科舉考試說起。

貪財的小妾

雍正十年,時任河南學政的俞鴻圖奉命主持這一年的科舉鄉試(秋闈),他因為此前雍正四年發生的「查嗣庭科場試題案」,所以對這次的科考分外小心。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百密一疏,前院無事,卻後院失火。

考試時,他命僕從在考院加緊值守以防止考題外洩,可謂是謹小慎微了。但沒想到的是,他的小妾林氏因為貪財,和值守的僕從們串通一氣,向考生洩題受賄。

洩題的手法說起來也挺有意思,小妾林氏在伺候老爺更衣時,趁俞鴻圖不備,將考題貼在他的官服裡面。到了考院外面,僕從們在伺候俞鴻圖脫衣服時,又趁機將考題撕下來。之後他們再把考題賣給參加考試的學子們,以謀取私利,收受的賄賂竟然達白銀上萬兩。

東窗事發

小妾林氏傳統僕從們受賄洩題的事情,起初俞鴻圖並沒有察覺。但是考試結束後不久,街頭巷尾都在瘋傳考前洩題、科舉不公的流言蜚語,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

雍正十一年,事件發生不到一年,河南巡撫王士俊上奏彈劾俞鴻圖,檢舉他營私舞弊,洩題受賄。

雍正十二年,三月,雍正欽點戶部侍郎陳樹萱為朝廷欽差,前往河南同河東總督一起審理此案,即「俞鴻圖洩題案」。雍正帝對這件科舉弊案十分重視,下了嚴旨,如果兩位主審官膽敢徇私情,一定嚴懲不饒。

水落石出

起初,俞鴻圖極力否認自己有洩題受賄的行為,但他的小妾林氏和僕從們見到朝廷欽差後,早已嚇得魂飛魄散,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俞鴻圖也不得不承認了自己的罪狀,原來他在得知自己小妾僕從們受賄洩題後,不僅不依法懲處,反而自甘墮落,閱卷時再次收受賄賂,將行賄考生的試卷優先錄取,又收受了上萬兩白銀。

審理結束後,戶部侍郎陳樹萱向刑部建議處斬俞鴻圖及其小妾僕從,刑部上報雍正,雍正決議對俞鴻圖處以腰斬之刑。

親家執刑

處決下達後,雍正下令由俞鴻圖的親家鄒士恆接管河南學政一職,並且由鄒士恆負責監斬,真正堪稱是殺人誅心。鄒士恆接到旨意後,擔心俞鴻圖想不開,於是沒有將具體的刑罰告訴他。

在古代,腰斬的痛苦程度實際上是由劊子手決定的,劊子手可以一刀斃命,也可以分幾刀砍下,被執刑的人想要速死,要提前給劊子手行賄。

由於鄒士恆沒有提前告訴俞鴻圖具體的刑罰,所以直到俞鴻圖上了刑場才知道自己是被判腰斬之刑。他沒能提前給劊子手行賄,劊子手攔腰分了幾刀砍下去,讓他慢慢死去,當時俞鴻圖的上半身在地上翻來滾去,其狀慘不忍睹。

編者說

據說,俞鴻圖在被行刑時,手指蘸著血在地上連寫了七個「慘」字,雍正在聽聞了行刑的慘狀之後,廢除了腰斬這項慘無人道的酷刑,也算是對我國古代封建刑罰的改進做出了重要貢獻。

最後以一首打油詩結尾:

考試作弊,齊心協力

以抄為主,以蒙為輔

抄蒙結合,絕對合格

膽敢告密,考完暴力

敬請期待:歷數明清科舉疑案(九)——XXXXXXX

相關焦點

  • 電視劇《雍正王朝》有人販賣科舉試題,為何唯有李衛可以解決此事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副主考李紱發現有人在伯倫樓販賣科舉試題,情急之下找到三爺,三爺為何讓他去找李衛?還說唯有李衛可以解決此事?開科取士歷來都是朝廷選拔人才的國之重器,任何人膽敢在科舉一事上徇私舞弊那都是殺頭的重罪。所以當李紱知道伯倫樓有人洩題時第一時間就是找到主考官張廷璐,想讓他立刻停止考試,將洩題一事上報給雍正。
  • 清初疑案之雍正被刺身亡,是真是假眾說紛紜
    清初有三大疑案,分別是太后下嫁、順治出家和雍正被刺,其中前兩樁疑案經過史學家分析論證已經有了結論。太后下嫁,皇太極的妃子博爾濟吉特氏下嫁給多爾袞。根據《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在順治六年,將多爾袞的稱號從「皇叔父」改成了「皇父」,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太后下嫁確有其事。
  • 清朝最慘官員俞鴻圖:科考洩題被判腰斬,死前以手蘸血連寫七個慘
    因此到了清代,嚴刑酷法大多都被廢除,最常見的就是被判斬立決,相比於那些折磨人的刑罰,斬立決犯人遭受的痛苦就小多了,其實這些嚴刑酷法的廢止也有一個過程,比如腰斬刑罰的廢除就與清朝一個官員有關,此人名叫俞鴻圖,是康熙五十一年的進士,雍正年間的河南學政,俞鴻圖可以說是清朝最慘官員了,他是最後一個被腰斬的犯人,因死前死狀太慘,連雍正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最終決定封刀,廢除這一酷刑。
  • 唐伯虎是否真的參與科舉弊案:明代政治陋習和可嘆的文人命運
    但是此次科舉發生了陳敏政和徐經舞弊案件,唐伯虎被牽連其中,導致丟掉了科舉前途,最終滑向悲戚的晚年。今天,我們來復盤研究這一場「科舉弊案」,對唐伯虎深陷的案子進行深入討論和思考。唐寅臨摹的《韓熙載夜宴圖》一、案情提要話說唐寅得中解元以後,第二年上京趕考參加會試。
  •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雍正皇帝最為精妙、腹黑的一次權謀算計
    在看《雍正王朝》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科場舞弊案」的演變過程,產生過懷疑。反正小編覺得,整個「科場舞弊案」,乍看之下合情合理,可是細想之後,卻迷霧重重、非常詭異。首先,在整個案件中,大清王朝的帝王將相、皇子權臣都牽涉其中,可謂牽扯甚廣、影響惡劣,即便是由此立馬引發一場滔天巨案,我們也一點不奇怪。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的科舉要比現在的高考更加嚴格。那麼,古人是如何防止學生作弊的呢?
  • 明末四大疑案之紅丸案
    講了梃擊案,令狐還得繼續講,這個案子可以說是梃擊案的延續,主角還是朱常洛,既然咱是講了他這皇帝是怎麼來滴,接著咱就講講他是怎麼沒滴,明末四大疑案之紅丸案正式開始
  • 清世宗為一本書殺了汪景祺,間接導致浙江科舉停考
    明清時期,文人墨客大多有私人日記的習慣,汪景祺也不例外。在與年羹堯相處的日子裡,他還留下了大量的私人日記,汪景祺從中精心挑選了許多文章,彙編成冊,取名《西政隨筆》,贈送給年羹堯,一方面,學者之間的書籍交流是一種友誼的象徵,另一方面,汪景祺的文章中充滿了對年羹堯的極度讚美,實際上是為了繼續討好年羹堯。
  • 飛鴿傳書運送考題,八旗子弟大鬧貢院,解讀乾隆朝的順天府院試案
    在清朝,八旗子弟屬於特權階級,社會地位高,經濟有國家保障,就連科舉考試都是施行的單獨考試制度。今天要說的「飛鴿傳書案」就是乾隆時期,在順天發生的一場八旗子弟科場舞弊案。順天院試乾隆二十三年,直隸學政莊存與負責主持這一科八旗子弟的順天院試。
  • 雍正王朝,雍正為什麼一定要殺諾敏和張廷璐
    在《雍正王朝》中,雖然說諾敏和張廷璐都犯了錯,但是他們的罪過,其實還沒有到要殺頭的地步。但是為什麼雍正帝一定要殺了諾敏和張廷璐呢?
  • 古代科舉考試,哪些情況會延期|進士|貢舉|士子|鄉試_網易訂閱
    而且,此時又有人上言說:因為開科間隔時間太長,「中下之士往往廢學數年,才學之士不幸有故,一不應詔,沉淪十數年,或累舉留滯,遂至困窮,老且死者甚眾,以此毀行冒法幹進者不可勝數。宜間歲一貢舉」。  正好此段時間仁宗請侍臣講解《周禮》,講到「三年大比,大考州裡,以贊鄉大夫廢興」之處,仁宗說:「古者選士如此,今率四五歲一下詔,故士有抑而不得進者,今為之計,孰若裁其數而屢舉也。」
  • 雍正在位期間的「曾靜案」,映射出雍正的狹隘,文字獄由此開始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以禮待讀書人。雍正過去常為科舉的學生王文昭掌燈,當雍正聽說有一個叫曾靜的老師一直在宣揚他的誹謗時,雍正沒有生氣,甚至允許他的親密朋友李偉責罵自己。 對於曾靜的無禮,雍正沒有追求,而是耐心地勸說。 最後,雍正影響了曾靜。 曾靜自發地為雍正宣傳。
  • 文獻中的科舉與明清社會生活
    科舉中的弊案 在科舉時代,科名佳話(如「祖孫父子翰林」之類)和科舉弊案(如「順治丁酉江南科舉弊案」等),都是熱門的話題和談資。科名佳話作為家族和家鄉的榮耀,總被科名佳話主角的後人和鄉人念念不忘、津津樂道。科舉弊案則罕有人樂意說起,但作弊作案的手段總是有人暗中使用。
  • 揭密:雍正並非死於呂四娘劍下而是死在吃不老仙丹上
    以至於時人後人都對雍正的死因枉加猜測,眾說紛紜。雍正帝駕崩之後,他的靈柩在清宮只停放了19天就被移厝到雍和宮永佑殿。為什麼他的靈柩會這麼著急從皇宮中移到寺廟裡來,難道雍正的死真的有什麼不正常的地方嗎? 對於雍正皇帝的死,在《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野史中也有記載,不過在這些野史著作中都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而死的。
  • 明清專制下的產物,科舉八股文真的一無是處?論古代八股文的優點
    龔自珍說:「四書文祿士,五百年矣;士祿於四書文,數萬輩矣」;「科場之文,萬喙相因,詞可獵而取,貌可擬而肖」。他認為八股取士是「天下之子弟,心術壞而義理錮」。但是八股取士卻一直延續要1905年,在明清朝500多年的歷史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足以說明八股文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 傳義、搶替、賄藏,科舉作弊極簡史
    古人也有相似的考試,那就是科舉。文人士子十年寒窗,只為一朝金榜題名。然而,在科舉存在的一千三百年間,作弊手段也是層出不窮,不斷發展。唐朝政府為了能夠更廣泛地搜羅人才、防止一考定終身的現象,允許「行卷」和「公薦」,但也正是因為如此,考生作弊更加光明正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