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為一本書殺了汪景祺,間接導致浙江科舉停考

2020-12-24 紅娟筆跡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790字,閱讀約4分鐘

汪景祺(1672-1726),原名日祺,字星堂,錢塘人。他是年羹堯的重要幕僚,也是一個出色的"馬屁精"。

王景祺自視才高八鬥,恃才傲物,但在賽場上的表現並不出色,考了二十多年也只是在考舉人,之後便開始了遊歷生涯。

清世宗即位後,青海羅布藏丹津叛亂,世宗派年羹堯到西北平叛。此時的汪景祺也遊歷西北,成為年羹堯的心腹,在當時的西安巡撫胡啟恆的引薦下,汪景祺結識了年羹堯,此時的汪景祺充分發揮了拍馬屁的過人水平,不僅稱年羹堯為"宇宙第一偉人",還將其與年羹堯、郭子儀、菲託等歷史名人相提並論,立下汗馬功勞:"與你的功名相比,不僅是日月之光,更是月之水,自有天地以來,克敵之奇,迅疾之功,今日之大將軍也!"也正是因為如此,汪景祺得到了年羹堯的賞識,成為了年羹堯的幕僚。

年羹堯

然而,王景琦的美好日子只維持了兩年。隨著年羹堯為雍正帝所擒,汪景祺作為年羹堯的親信和幕僚,逐漸被雍正帝所注意。

明清時期,文人墨客大多有私人日記的習慣,汪景祺也不例外。在與年羹堯相處的日子裡,他還留下了大量的私人日記,汪景祺從中精心挑選了許多文章,彙編成冊,取名《西政隨筆》,贈送給年羹堯,一方面,學者之間的書籍交流是一種友誼的象徵,另一方面,汪景祺的文章中充滿了對年羹堯的極度讚美,實際上是為了繼續討好年羹堯

年羹堯倒臺後,雍正皇帝下令對年羹堯的住所進行檢查,尋找腐敗和拉幫結派的證據,但由於年羹堯已經銷毀了大量信件和文件,負責檢查的傅敏等官員幾乎無功而返。在對年羹堯的住所進行進一步深入調查時,福民發現了汪景祺送給年羹堯的《西政隨筆》一書,書中內容令福民等人大吃一驚。

西徵隨筆

福民等人之所以感到驚訝,是因為《西政隨筆》的內容使其成為一種"逆書"般的存在。

在這本書中,除了對年羹堯的吹捧和對年羹堯豐功偉績的讚揚外,還記錄了一些官員的劣跡,以及對時政的諸多批評和對朝廷的詆毀。另外,在這篇《西徵隨筆》中,影響最大,也是最"乖張"的地方,主要有兩個地方。

一是《歷代紀事本末》對雍正年號的極端負面評價。

汪景祺在文章中將"是"作為"不祥稱號"的同義詞,並例舉了包括金代海陵王的"是長"、金哀宗的"是大"、元代元順帝的"要是"、明朝明武宗的"德"和明英宗時的"道統",這些以"是"作為年號的君主,不是亡國之君,就是國家由盛而衰的君主。都受到了歷史的批判,這無疑是對雍正的極大嘲諷

另一個是對康熙皇帝的誹謗。

王景祺說,康熙皇帝不配"聖祖"這個廟號,不應該叫"祖",原因是滿洲人沒有文化,愚昧。此外,汪景祺還作詩,以"皇帝揮毫不值錢"來諷刺康熙皇帝:"皇帝揮毫不值錢,獻詩杜昭賜絹紙。千家詩從頭寫起,雲淡風輕近午日。""雲淡風輕近午日"是康熙皇帝南巡時寫過的詩。然而在王景琦看來卻是"不值錢",這對於來說是極大的挑釁。

人工智慧新嬌羅宣葉

於是,當傅敏等人將此事報告給雍正皇帝時,雍正皇帝勃然大怒,《習正隨筆》立即被皇帝列為禁書,並對汪景祺說:"荒唐之狂,至於此極矣,惜此一夜,再留一日,勿使此逃。"

王景祺當時就亮出了梟首,梟首被懸掛在市口十年之久,足以看出雍正皇帝的厭惡之情,此時距離當年耿曜被雍正皇帝處死已經過去了一年的時間,這也說明雍正皇帝對於當年耿曜餘怒未消。

然而,"王景琦案"的影響並沒有因為王景琦的死亡而結束。

就在汪景祺被雍正帝處死一年後,又一起"文字獄"案爆發,這就是"科場查思廷考案"。

由於汪景祺和查思亭都是浙江人,雍正帝對浙江士人的印象大打折扣,他在批評汪景祺和查思亭"著書立說"的同時,也否定了浙江的文人學者:"以筆墨之小利,忘綱領之大略。"

於是,世宗將汪景祺、查思亭的過錯強加於浙江人,浙江所有士人為他們的違抗付出了代價,並從雍正四年(1726年)起停止了鄉試和會試。"若此無恥違法之事,查氏子弟如此,必為浙江人所慣,既藐視憲法,又辱支名,應為浙江人鄉,必設法阻止。"

人工智慧新嬌羅銀英

後來,經過以浙江巡撫李衛為首的包括浙江地方官員和在京浙江籍官員在內的全體浙江官員的共同努力,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雍正皇帝下旨:"明年為鄉試時期,浙江籍士子可參加舊鄉試。"

至此,浙江三年的科舉禁令終於解除,浙江學子終於可以重新參加科舉考試了。

雍正帝死後,乾隆皇帝即位,經左御史孫國璽親函,乾隆皇帝賜王景祺首級下葬,"王景祺案"宣告終結。

這裡是《紅娟筆跡》,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相關焦點

  • 學歷改革新政策:名校停招、專業停考、戶籍限制!等著想讀的...
    浙江大學2020年6月16日,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宣布:原先在浙江大學的自考專業將全部轉到其他學校北京師範大學2019年5月28日,北京師範大學宣布不再承擔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工作。2019-2020年停考省份及專業情況如下:2019年北京市專科停考9個專業,本科停考14個專業江蘇省公布近50個專業的停考時間表安徽省停考旅遊管理專科、秘書專科、日語基礎科段、服裝藝術設計專科4個專業上海市計算機信息管理(專科/本科)、漢語言文學(專科)、行政管理(專科)停止報名福建省《關於公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部分停考專業課程頂替對照表的通知
  • 清朝的科舉制度:從發達到走入死胡同
    科舉本來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朝廷求取有用人才共同治理,這是朝廷本身的需要,二是朝廷以此將平民選拔為官吏加以優待,使其踏上士子進身的階梯,這是朝廷給予的恩惠。國家多事之際,第一層含義濃厚,而太平之時則更強調第二層含義。特別是清朝中葉以後,由於承平日久、文化發達,希望入仕者紛紛湧入考場,朝廷則苦於挑選。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這一年,兵部左侍郎舒赫德認為,科舉制沒必要存在了。這一意見,是舒赫德八月主考完順天鄉試後提出的。考試中,他搜出了 42 名夾帶小抄的考生。舒赫德認為,科舉制「已非為官擇人之良法矣」,選不到好官,不如廢掉。乾隆帝高度重視,把奏章發給考試主管部門禮部討論,後者強烈反對。禮
  • 宋仁宗時代 參加科舉考試可以帶這本書進考場
    一大波課本裡需要「背誦並默寫全文」的文章作者向你走來。你知道嗎?宋仁宗時代,參加科舉考試可以帶「參考書」進考場。是什麼書呢?還有一個「冷知識」,宋代刻本的「印刷體」,不是宋體,而是楷體……電視劇《清平樂》中,賈昌朝是個只會拍馬屁,對處理疫情災情一問三不知的人。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有諸多優點,其一,對所有參加科舉的考生一視同仁;其二,營造了全民學習的風潮,推動了教育、科技、文學等全方位發展;其三,一批批學富五車的人才嶄露頭角,為國家效力,為民請命。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發展作用。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製圖片   魏晉九品中正制初期為國家廣收人才,但是後期受到貴族的阻擾,此時的人才選拔制度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此時已有了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動亂之後,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建立隋朝。國家建立了,要想它能夠運行下去,除了最高指揮官還需要眾多能人賢士,為國出謀劃策,這樣國家才能安定。
  • 是暴君還是明主,毀譽參半的清世宗
    清世宗是人們常說的雍正皇帝,他叫愛新覺羅·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清朝的黃金時代是康乾盛世,清世宗作為一代承前啟後的帝王功不可沒。不過清世宗的名聲不怎麼好,在民間傳說中他是個篡位的皇帝,為人殘暴,實施酷政,就連他的死亡原因也被杜撰為仇殺。很有必要好好聊聊,清世宗到底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 中國千年科舉歷史,數哪個地方的人最能考?浙江人名列前茅
    科舉考試發明於隋,肇始於唐,迄於宣統,總計1200年歷史。根據搜集整理的歷代科舉成績,一起看看全國到底哪個地方的人最能考! 唐代的科舉遠沒有後世科舉成熟,更有點類似三國南北朝時期的察舉推選制度,平民子弟要中進士難如登天。唐代科舉首現「學區房」概念,唐代進士基本集中在北方,包括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在唐代,北方的黃河流域才是「中原地區」。尤其是唐代自武則天起,一直有兩個政治中心:一個是長安的西都,一個是位於洛陽的東都。而進士數量最多的前兩名:西都就在關內道,東都就在河南道。
  • 汪毅夫:科舉與歌仔冊
    席間得了潘培忠教授編校、黃仕忠教授審校的《閩臺歌仔冊全集》(初編稿),見其所收部分歌仔冊有以科舉為素材者,我的兩個興趣熱點:科舉和歌仔冊,瞬間聯結起來,情緒也瞬間嗨起來(你知道跳廣場舞的老人是怎樣煉成的嗎?是那心中的「一把火,燃燒了我」呀)。           讓我從《新刻金姑看羊劉永新歌》(《閩臺歌仔冊全集》本,以下簡稱《全集》本)的故事說起:劉永家貧,娶妻金姑。
  • 何為間接正犯?
    昨天跟大家講了有關共同犯罪的知識點,今天跟大家講一下什麼是間接正犯。間接正犯也就是間接實行犯,間接實行犯的本質就是把別人當槍使,而你和這個槍又不成立共同犯罪。間接正犯有如下一些類型,第一是利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比如,我教唆一個十歲的小朋友去殺人,那這個小朋友就是我的槍。我和他不成立共犯,所以我是故意殺人罪的間接正犯。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下歡喜的讀書人,寒門也出將相
    正是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人人追求「學而優則仕」,這股風氣間接帶動了民眾讀書的積極性,提高了古代社會國民的文化水平,為社會培育了許多有用的人才。 當時的文人們,將吟詩作對當作了自己事業的一部分,他們細心雕琢自己的作品,只為名作一出,名揚天下的那一刻。 正是在科舉的土壤中,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才能跨越時間的長河,在千百年後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輝。
  • 科舉朝堂文,科舉成幼兒園園長
    思前想後,元朗一拍大腿,決定為她斷一回!——小劇場—— 元朗:同僚在背後笑你不蓄鬚。要不然,你貼些假的? 唐挽:【斜眼】是麼~ 次日,內閣眾臣:謝公,您的鬍鬚呢? 備考科舉時,親戚花式鬧事,想讓他考試失利,怎麼辦? ——以上答案,盡在《科舉反面教材全解》。本書涵蓋家宅紛爭、科舉疑難、官場煩惱、權臣守則等模塊,適用於廣大有志於做反派大權臣的科考學子。一書在手,科考我有,教不會全額退款!後來勳貴家族教導子弟讀書時,總會拿蕭景鐸作例子:「好好讀書,莫走歪路。不要學他,沒得辱沒了聖賢之言。」
  • 重慶自考停考金融管理專科等11個專業
    重慶自考停考金融管理專科等11個專業各區縣(自治縣)招生考試機構,各主考學校:為順利推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業調整工作,2020年我市自學考試開考專業已全部面向社會開放。依據開考專業相關統計數據分析,結合學科及專業類同性、相關專業辦考情況等因素,充分考慮在籍考生權益,我辦決定停考630201金融管理(專科)等11個專業,並擬定停考專業的過渡對應辦法,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 加官進爵青雲夢,科舉是實現當官的唯一夢想,科舉的利弊有哪些呢
    漢代徵辟「賢良」、「孝廉」,「鄉居裡選,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議,終身不齒」,社會輿論對國家官吏的任用尚有一定的決定作用。至魏晉時期,門閥大族興起,乃有「九品中正」之設立,此種制度固然流弊甚多,但誠如顧炎武所說,「九品中正之設,雖多失實,遺意未亡。凡被糾彈,付清議者,即廢棄終身,同之禁錮。」
  • 文獻中的科舉與明清社會生活
    或書數虛字,或也歟或也哉或也矣,於詩下加一墨圈者銀一百兩,加一黃圈者金一百兩」,又舉例而言之曰:「某科題為『子謂子夏曰』全章,某生與考官暗通關節,令於破題中連用四個一字,某破曰:『儒一而為不一,聖人一勉之一誡之焉』。榜發果掇高魁」云云。
  • 唐伯虎是否真的參與科舉弊案:明代政治陋習和可嘆的文人命運
    但是此次科舉發生了陳敏政和徐經舞弊案件,唐伯虎被牽連其中,導致丟掉了科舉前途,最終滑向悲戚的晚年。今天,我們來復盤研究這一場「科舉弊案」,對唐伯虎深陷的案子進行深入討論和思考。唐寅臨摹的《韓熙載夜宴圖》一、案情提要話說唐寅得中解元以後,第二年上京趕考參加會試。
  • 「尊崇古法,科舉取士」——論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在社會政治與經濟狀況的影響下,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自太祖趙匡胤開始,非常重視科舉取士,在招賢納才方面一改以往的僵化形式,更加注重實用性與合理性的結合。據楊億在《武溪新集》的記述,太宗年間"學舍雖存,殊為湫隘;生徒至寡,僅至陵夷",足可見當時中央官學發展的滯後。而這種勢微與當時科舉制度的發展不無關係。可以說正是由於朝廷和讀書人對科舉的看重,才導致學校地位相對衰微這種情況的出現。
  • 浙江衛視系列紀錄片《一本書一座城》,「小而美」的創作探索:奇幻旅途中的「朗讀者」 文學世界裡的「冒險家」
    以「一帶一路」為創作背景的《一本書一座城》(第二季),創新了話語體系,以情節化、國際化的表達,打造出「第一人稱城市人文紀錄片」的模式。
  • 為何說唐朝的科舉是「豪門貴族」內部的科舉?難怪唐之後再無貴族
    門閥政治不但導致了曹魏政權的滅亡,也是整個400多年魏晉南北朝複雜動蕩年代中各朝廷最大的困擾。在隋文帝再次收拾並統一了舊江山之後,隋朝想通過科舉這條路來達到皇家集權,但替代隋朝的依然是貴族出身的李氏王朝。
  • 雄霸天下的蒙古帝國,三次西徵,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西方殖民擴張
    法國:法國學者麥撒卻認為:「蒙古人西徵,將以前閉塞之路途,完全洞開,將各民族集聚一處,…中世紀滿天黑雲,使人不得望見天日。直到蒙古西徵,而重現光明。當時戰爭殺 人,盈野盈城,似為人類慘禍,而不知實如空天霹靂, 將幾百年之酣睡懶病,自夢中驚醒。」對於蒙古西徵,帶來的有可見的屠戮、交通、交流,還有隱形的技術、思想、文化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