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專制下的產物,科舉八股文真的一無是處?論古代八股文的優點

2020-12-21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八股文,古代封建社會的人才選拔的主要內容之一,有著諸多的負面評價,比如「禁錮思想」「封建文化的糟粕」「傳統文化的毒瘤」等等。

龔自珍說:「四書文祿士,五百年矣;士祿於四書文,數萬輩矣」;「科場之文,萬喙相因,詞可獵而取,貌可擬而肖」。他認為八股取士是「天下之子弟,心術壞而義理錮」。

但是八股取士卻一直延續要1905年,在明清朝500多年的歷史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足以說明八股文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儒家教科書

本文以明清朝具體歷史典籍史料與文獻為依據,嘗試從社會、文化、經濟、教育的角度,對八股文的存在價值與積極涵義進行探討。

第一、什麼是八股文?

八股題目取自於《四書》(基本以《朱子集注》為主),《五經》(以《朱子詩集傳》、程朱《傳》《義》、蔡氏《尚書傳》和古代註疏、《春秋三傳》、古註疏的《禮記》為主),後來又加上《四書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等儒家經典。

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八股文因此而得名。

八股文

八股文要求考生模仿聖人說話,必須按照「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為固定模式答題。在古代也叫制義。

一篇好的八股文不僅要立意明確,邏輯通順,還要對仗、優美、有氣勢。

第二、八股文的存在理由與存在價值

明清時期便已有很多讀書人對八股文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都曾經對八股取士有過負面的評價,其中最激烈的批評來自顧炎武,他認為八股文堪比焚書坑儒,對中國文化思想界造成嚴重的損害。

雖然八股文有種種缺點,但是八股文卻一直牢牢地佔據中國文化界的頭把交椅不動搖,深刻的影響著中國的文化與思想。

制義

那麼八股文必然有著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價值。

一、經濟層面:八股文減輕了貧窮士子的負擔,使得社會階層上下流通性增強,從而較好的維護了國家社會的穩定。

在古代,書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奢侈品。曾國藩曾經買過一套《二十四史》花了200兩銀子。換算為人民幣是40000元一套。而古代一般農戶家庭的年收入一般為5~10兩銀子,這足以說明在古代,書籍的珍貴性。

如果科舉考試的範圍沒有限定的話,則出身貧苦人家和身處偏遠山區的士子根本無法與出身富裕家庭、身在魚米之鄉的士子競爭。

就像現在的素質教育一樣,德智體美勞樣樣都考,古代又沒有義務教育的說法,那一般的士子限於自己有限的經濟條件,別說請老師了,就連最基礎的教科書都買不起,最終的結果就變成富家士子科舉越來越容易,貧窮士子科舉越來越困難的局面,大大影響上下階層的流通性,這不是古代皇帝願意看到的結果。

而八股文的考試範圍只有《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那一系列參考教材。這一套參考教材即使是貧窮士子都可以咬咬牙買一套。

而且八股文的科目高度單一,所有文章內容都出自於這套教材的理解,看太多雜書比如法家、佛家或道家書籍,反而影響對這套教材的理解,對科舉考試不利。這就使得參加科舉的士子不論貧富,身處何地,都能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

這是八股文從經濟角度保證古代科舉的平等性。

四書

二、教育層面:八股文提高士子們對儒家經典的理解,也就塑造了士子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推進了士子們對國家對忠誠度、對百姓的責任感。

八股文從《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中出題,講究代聖人立言。士子想要作出一篇合格的八股文,其他思想比如法家、墨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都不能出現在其中。這讓廣大士子認真鑽研儒家經典,認真研究八股文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被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薰陶育化,對士子形成忠君為國和愛護百姓的精神有著無以倫比的作用。

八股文的確比較死板僵化,內容空洞無物,對於治理國家、治理百姓來說沒有太大的用處。

但是古代注重「道」,而不注重「術」,所謂「德為主、才為輔」,所謂「以道為本 以術為用」。

八股取士的精髓在於培養士子的德行,讓士子感受到聖賢是如何做人做事的。只有加深對儒家經典的理解,才能有一顆忠君為國愛民之心。只要有忠君為國愛民之心,何愁不會治理國家,治理百姓。

至於治理國家、治理百姓的那些「術」,那些「才幹」,只需要後期培養即可。

所以能從八股取士裡面脫穎而出的都是對儒家經典有著深刻理解的士子,這些士子也被儒家思想深深的影響著,他們對於統治階級是擁護的,對於百姓是愛護的,對於國家是熱愛的(相對於釋道墨來說)。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朝廷再選進士入翰林院進行系統學習與培訓,讓士子們真正的學習和實踐理國治民的「術」。

古代科舉

三、社會層面:八股取士促進了社會公平性,為國家的統一、增強國家的凝聚力作出重要貢獻。

科舉制度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將人力資源管理的權力回收到中央,避免地方把持壟斷,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

通過科舉制度,保證中國各個地區都享有比較均衡的政治資源,優化了官員隊伍和統治集團成員的地域組合,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增強了全國的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和偏遠地區對中央王朝的凝聚力,也促進了教育比較落後的地區的發展。

而保證科舉制度的實行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性,八股文內容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範圍,不容易產生爭議,八股文的格式規定也非常嚴格,考官評卷時根據格式和內容可以得出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相對於其他形式的文章來講,更容易體現公平公正。

八股文的這些特點都保障了科舉制度的公平公正性,促進了國家的統一與凝聚。

金榜題名

四、文化層面:古代學與仕掛鈎,八股文寫的好可以直接進仕途,官員是特權階級,養尊處優,必然導致古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儘管八股文是「死板僵硬」的代名詞但是八股文也有好處,比如八股文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範。

劉知幾《史通》論述文章:「理盡一言,語無重出。」而八股文最符合這個定義。

明清500多年的歷史中,科舉試都嚴格限制八股文的字數,這就逼迫士子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裡,斟句酌字、言簡意賅的論述闡釋文章的主旨大意。

其實現代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最早的原型就是八股文,用最少的字,表達最簡潔的思想,讓人一目了然。

八股文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由於其公平公正性,導致下層民眾也可以參加科舉入仕從而改變命運,因此讀書之人越來越多,促進了社會教育的大發展,提高了人口素質。

而社會上也形成了一種推崇讀書的共同心理,為文化、思想、知識的普及提供了基礎條件。

狀元及第匾

這些都導致八股文時代的文化、思想大爆發。

文化方面比如湯顯祖、徐霞客、吳承恩、曹雪芹、蒲松齡創作的《牡丹亭》《徐霞客遊記》《西遊記》、《紅樓夢》和《聊齋志異》的內容很多都有借鑑八股文。

思想方面比如王陽明、王世貞、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都是作八股文的高手。

政治方面比如楊廷和、張居正、張廷玉、曾國藩、李鴻章等也都是八股文出身的。

綜上所述:

八股文雖然有著眾多的弊端,也飽受人們的詬病,但是八股文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舉制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代表公平公正的考試程序和規定,這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堪稱「第五大發明」。而科舉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不僅僅是對中國有著巨大的影響,對周邊的日本、朝鮮、越南、蒙古和中亞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八股文到現代已經不合時宜,但是裡面公平公正的氣質與精神不僅需要得到正確的評價,更需要得到弘揚與發展。

相關焦點

  • 何謂八股文?為什麼古代很多有名的才子屢試不第?
    而這恰恰就是八股文的結構。——也就是說,八股文是中國古代議論文體發展到極致的產物。下面就是八股文的正文部分,也就是兩兩相對偶的四部分,叫做「八股」或者「四比」。我們前面說了,八股文是中國古代議論文體發展到極致的產物,其實八股文同時也是駢文發展到極致的產物。駢文是四六相對,四字句或六字句相對偶,到了八股文,就變成整個段落相對偶。
  • 古代的八股文考試,是不是真的禁錮人的思想?答案未必如此
    這種復古的寫法,放在八股文時代會是怎樣?八股文一直被認為是古代文人禁錮,那八股文的規矩從哪裡來呢?八股文是好還是壞,其實不重要,因為這是中國科舉考試的必然,也是政治的必需。為什麼考八股文?那不考八股文行不行呢?當然可以,但是效果並不好。
  • 什麼叫八股文?
    更重要的是:科舉必由學校。我們知道,明清兩代為政府機構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是科舉考試,而參加考試是要有資格的。簡單地說,考生首先得是監生,或叫作生員的地方官學學生。成為生員需要經過入學考試,叫童試。參加童試和考不及格的,無論年齡大小都叫童生。合格入學的則叫生員或諸生,俗稱秀才。秀才有兩個出路。
  • 盛行儒學的江戶時代日本為何拒斥八股文
    但八股文卻沒有在日本「邏輯地」形成,這與日本的人才選拔體制、教育制度密切相關。  日本於奈良時代開始舉行貢舉制,歷時二百多年而結束,考試形式主要是策問。日本具有濃厚的儒學基礎,從江戶時代的儒學教育即可見一斑。京都、江戶以及各藩校的儒學教育多以《論語》、《孟子》、五經、《史記》、《漢書》為研習對象,這些典籍正是明清科舉考試的最主要的典籍。
  •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我」的鄉試裡沒有八股文
    其實在周代,已有選士做官的情況存在,如《禮記.王制》云:「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之司馬,日進士。司馬辯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這一期,我想來寫寫蒲松齡的故事,主要是最近我看了電視劇《聊齋先生》有感而發,其實,我想先談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那麼這就開始吧。
  • 一篇冷門八股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八股文是古典文學裡,「冷門中的冷門」,如今是陳詞濫調或死搬硬套的代名詞。其實,它是興起於北宋,盛行於明清兩朝的科舉應試文體。它要求必須按照嚴格的程式去寫作,內容也只限於四書五經的經義。清朝小說家吳敬梓在他的名著《儒林外史》中說:「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這或許就是今天古典君分享這篇八股文的初衷所在。
  • 科舉制被廢除後,為何有很多人後悔了,科舉制的這個好處太過明顯
    隋朝雖然歷二世而亡,但唐朝建立後還繼續使用科舉制來選拔人才。之後歷代王朝都使用這個制度來選拔人才。一直到1905年,清朝才正式下旨廢除科舉制。這在我國實行了1300多年的制度正式結束,成為了歷史。不過科舉制剛廢除就有很多人後悔了。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最終結束。
  • 淺談科舉制度在歷史舞臺中的利弊得失
    所以,凡是想要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步入仕途的考生就必須對《四書》、《五經》這些古典經書進行深入學習和研讀。就文學方面來說,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普及與發展也有著巨大的推動力。唐高宗以後,進士科的主要錄取標準改為詩賦,明確的體現出了進士科的文學考試性質。讀書人以科舉入仕,工詩善賦,為安身立命的資本。
  • 科舉制度:寒門學子想要考上科舉做官,都是很困難的
    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就出現了,這個制度被使用到清朝末期才沒有再使用。科舉制度從建立到廢除經歷了一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儘管這個制度是為了向中央選拔有才學的人,但是它存在著很多漏洞。有一部分擁有真才實學的人因為很多客觀原因從而導致考不上。
  •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是何意思,有誰獲得過他們成就如何?
    在中國古代有科舉考試的歷史上,能夠連中三元的人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的,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最鼎盛的明清時期,能夠連中三元的人也不過才四個人,明代二人,清代二人。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唐時期的新科進士,授予的官職遠較後代進士低微,得慢慢往上爬,才能做大官,如,著名詩人王維考中狀元後,任職太樂丞,只是從八品下的小官,因此,唐時期科舉類似於現代的基層公務員招考,不似明清科舉可以做大官。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僅有十五人能夠連中三元,在唐時期有二人,張又新 、準元翰;宋時期有六人,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時期有一人,孟宋獻;元時期有一人,王崇哲;明三百年間的八十九位狀元中,只有兩人,黃觀,商輅;清時期有三人,錢棨、陳繼昌,戴衢亨,共十五人。考慮到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要複雜很多,其連中三元的含金量要遠遠大於唐宋時期。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 文獻中的科舉與明清社會生活
    清初名士尤侗甚至超出四書、五經以外,從《西廂記》取題,用其中張生一句情話、用八股體作了一篇《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他練習的,或者說賣弄的,是寫作制義(八股文)的本領,卻居然得到了康熙帝的欣賞。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後復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 明清科舉簡表 3.
  •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
    那麼,你真的了解明朝的科舉嗎?明朝立國之初便施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文教政策,朝廷以律法規定讀書人必須通過參加科考科舉取得功名,才能走入仕途做官。據歷史學家統計,終明朝一朝有60%的秀才, 40%的舉人, 50%的進士來自平民階層。無數的呂秀才們,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身及家族的命運,真正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為天子郎"的傳奇。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高考加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也是寒門學子入官為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也誕生了眾多通過科舉成為名臣良將的案例,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選賢任能制度的一個裡程碑。到了重文抑武的宋朝,提倡文人治天下,武舉逐漸荒廢,而文舉科考進一步得到加強,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制度,其中殿試以後,直接授官。宋朝還採用了糊名、謄錄、多人閱卷等多種方式來杜絕考試作弊,考試的內容主要為策論,鼓勵文人參政議政,因而在宋朝誕生了諸多名臣。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中):官職和科舉+地理知識
    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 假如有一次回到古代做官的機會,你們願意回到哪個朝代
    大家好,小編真珍談歷史又跟朋友們又見面了今天真珍想要跟大家聊一下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朝代選舉制度。談及選舉制度,我們最熟悉的當屬科舉制度,可在科舉制度之前,官吏是怎樣通過選拔的,小哥哥小姐姐們認為生活在哪個朝代的官員最為幸福,作為一個歷史專業畢業的人,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鄙見。在談及官吏的身份地位前,我們首先要探討一下各個朝代的選官制度。
  • 跨越明清的紈絝子弟張岱,如何在陽明心學的影響下,成為一代才子
    這位文筆空靈,具有冰雪之氣的文學家就是跨越明清的傳奇才子張岱。張岱(1597-1687),浙江山陰(今屬浙江紹興)人,是明清文史學家。王陽明 一、張岱反對程朱理學與八股制度,終無緣科舉考試 不僅是他,這一時期的很多文人在明朝滅亡前,都深受陽明心學的影響,反對程朱理學
  • 時文造句和解釋_時文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時文(shí wén)。時下流行的文體。舊時也稱科舉考試所採用的文體,如唐宋時的律賦,明清時的八股文。時文參考例句:1、誰要是稍一得罪他,反擊起來不大客氣,經傳綱鑑,隨手引用,時文詩賦,順勢拈來。時文有關的成語:1、敬姜猶績(jìng jiāng yóu jì):《國語·魯語下》載,春秋時文伯歜已為魯相,其母敬姜猶紡績不輟,歜問之,敬姜曰:「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闢!」後遂以「敬姜猶績」為富貴而不忘根本的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