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古代封建社會的人才選拔的主要內容之一,有著諸多的負面評價,比如「禁錮思想」「封建文化的糟粕」「傳統文化的毒瘤」等等。
龔自珍說:「四書文祿士,五百年矣;士祿於四書文,數萬輩矣」;「科場之文,萬喙相因,詞可獵而取,貌可擬而肖」。他認為八股取士是「天下之子弟,心術壞而義理錮」。
但是八股取士卻一直延續要1905年,在明清朝500多年的歷史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足以說明八股文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本文以明清朝具體歷史典籍史料與文獻為依據,嘗試從社會、文化、經濟、教育的角度,對八股文的存在價值與積極涵義進行探討。
第一、什麼是八股文?
八股題目取自於《四書》(基本以《朱子集注》為主),《五經》(以《朱子詩集傳》、程朱《傳》《義》、蔡氏《尚書傳》和古代註疏、《春秋三傳》、古註疏的《禮記》為主),後來又加上《四書五經大全》和《性理大全》等儒家經典。
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八股文因此而得名。
八股文要求考生模仿聖人說話,必須按照「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為固定模式答題。在古代也叫制義。
一篇好的八股文不僅要立意明確,邏輯通順,還要對仗、優美、有氣勢。
第二、八股文的存在理由與存在價值
明清時期便已有很多讀書人對八股文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都曾經對八股取士有過負面的評價,其中最激烈的批評來自顧炎武,他認為八股文堪比焚書坑儒,對中國文化思想界造成嚴重的損害。
雖然八股文有種種缺點,但是八股文卻一直牢牢地佔據中國文化界的頭把交椅不動搖,深刻的影響著中國的文化與思想。
那麼八股文必然有著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價值。
一、經濟層面:八股文減輕了貧窮士子的負擔,使得社會階層上下流通性增強,從而較好的維護了國家社會的穩定。
在古代,書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奢侈品。曾國藩曾經買過一套《二十四史》花了200兩銀子。換算為人民幣是40000元一套。而古代一般農戶家庭的年收入一般為5~10兩銀子,這足以說明在古代,書籍的珍貴性。
如果科舉考試的範圍沒有限定的話,則出身貧苦人家和身處偏遠山區的士子根本無法與出身富裕家庭、身在魚米之鄉的士子競爭。
就像現在的素質教育一樣,德智體美勞樣樣都考,古代又沒有義務教育的說法,那一般的士子限於自己有限的經濟條件,別說請老師了,就連最基礎的教科書都買不起,最終的結果就變成富家士子科舉越來越容易,貧窮士子科舉越來越困難的局面,大大影響上下階層的流通性,這不是古代皇帝願意看到的結果。
而八股文的考試範圍只有《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那一系列參考教材。這一套參考教材即使是貧窮士子都可以咬咬牙買一套。
而且八股文的科目高度單一,所有文章內容都出自於這套教材的理解,看太多雜書比如法家、佛家或道家書籍,反而影響對這套教材的理解,對科舉考試不利。這就使得參加科舉的士子不論貧富,身處何地,都能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
這是八股文從經濟角度保證古代科舉的平等性。
二、教育層面:八股文提高士子們對儒家經典的理解,也就塑造了士子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推進了士子們對國家對忠誠度、對百姓的責任感。
八股文從《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中出題,講究代聖人立言。士子想要作出一篇合格的八股文,其他思想比如法家、墨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都不能出現在其中。這讓廣大士子認真鑽研儒家經典,認真研究八股文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被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薰陶育化,對士子形成忠君為國和愛護百姓的精神有著無以倫比的作用。
八股文的確比較死板僵化,內容空洞無物,對於治理國家、治理百姓來說沒有太大的用處。
但是古代注重「道」,而不注重「術」,所謂「德為主、才為輔」,所謂「以道為本 以術為用」。
八股取士的精髓在於培養士子的德行,讓士子感受到聖賢是如何做人做事的。只有加深對儒家經典的理解,才能有一顆忠君為國愛民之心。只要有忠君為國愛民之心,何愁不會治理國家,治理百姓。
至於治理國家、治理百姓的那些「術」,那些「才幹」,只需要後期培養即可。
所以能從八股取士裡面脫穎而出的都是對儒家經典有著深刻理解的士子,這些士子也被儒家思想深深的影響著,他們對於統治階級是擁護的,對於百姓是愛護的,對於國家是熱愛的(相對於釋道墨來說)。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朝廷再選進士入翰林院進行系統學習與培訓,讓士子們真正的學習和實踐理國治民的「術」。
三、社會層面:八股取士促進了社會公平性,為國家的統一、增強國家的凝聚力作出重要貢獻。
科舉制度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將人力資源管理的權力回收到中央,避免地方把持壟斷,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
通過科舉制度,保證中國各個地區都享有比較均衡的政治資源,優化了官員隊伍和統治集團成員的地域組合,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增強了全國的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和偏遠地區對中央王朝的凝聚力,也促進了教育比較落後的地區的發展。
而保證科舉制度的實行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性,八股文內容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範圍,不容易產生爭議,八股文的格式規定也非常嚴格,考官評卷時根據格式和內容可以得出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相對於其他形式的文章來講,更容易體現公平公正。
八股文的這些特點都保障了科舉制度的公平公正性,促進了國家的統一與凝聚。
四、文化層面:古代學與仕掛鈎,八股文寫的好可以直接進仕途,官員是特權階級,養尊處優,必然導致古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儘管八股文是「死板僵硬」的代名詞但是八股文也有好處,比如八股文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範。
劉知幾《史通》論述文章:「理盡一言,語無重出。」而八股文最符合這個定義。
明清500多年的歷史中,科舉試都嚴格限制八股文的字數,這就逼迫士子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裡,斟句酌字、言簡意賅的論述闡釋文章的主旨大意。
其實現代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最早的原型就是八股文,用最少的字,表達最簡潔的思想,讓人一目了然。
八股文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由於其公平公正性,導致下層民眾也可以參加科舉入仕從而改變命運,因此讀書之人越來越多,促進了社會教育的大發展,提高了人口素質。
而社會上也形成了一種推崇讀書的共同心理,為文化、思想、知識的普及提供了基礎條件。
這些都導致八股文時代的文化、思想大爆發。
文化方面比如湯顯祖、徐霞客、吳承恩、曹雪芹、蒲松齡創作的《牡丹亭》《徐霞客遊記》《西遊記》、《紅樓夢》和《聊齋志異》的內容很多都有借鑑八股文。
思想方面比如王陽明、王世貞、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都是作八股文的高手。
政治方面比如楊廷和、張居正、張廷玉、曾國藩、李鴻章等也都是八股文出身的。
綜上所述:
八股文雖然有著眾多的弊端,也飽受人們的詬病,但是八股文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舉制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代表公平公正的考試程序和規定,這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堪稱「第五大發明」。而科舉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不僅僅是對中國有著巨大的影響,對周邊的日本、朝鮮、越南、蒙古和中亞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八股文到現代已經不合時宜,但是裡面公平公正的氣質與精神不僅需要得到正確的評價,更需要得到弘揚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