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幾天發布了《流浪地球》對談沙龍的活動預告,各位小夥伴在評論區酸成了檸檬精:
沒去成現場的小夥伴不用傷心,跟著小編一起回顧這場「星際冒險」吧!
◎ 時間:11月28日下午
◎ 地點:中國科幻之都——成都【電影《流浪地球》科普文化主題展西南首展】
你見過如此逼真、如此高還原度的《流浪地球》展嗎?
這次龍湖邀請了國內頂級藝術家、設計師、多媒體專家聯合設計了一塊超300㎡的主題展,全部是實景搭建!
◎ 2大互動體驗區:星際測重儀、空間站模擬駕駛
展區牆面科普了『太陽家族』中的八大行星,分別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還設置了超級洋氣的星球測重儀,只要觸動對應星球腳下的按鈕,就可以準確測算出你在該星球上的體重~
領航員號駕駛艙——拯救地球的終極互動體驗,怎麼拯救?往下翻~
◎ 4大拍照打卡區:模擬太空艙、行星發動機電影原版火石道具、3米太空人、3D冰封之境。
模擬太空艙,透過「玻璃」可以看到「外面的雪花」。
看過電影的小朋友大朋友都知道,影片有很大篇幅都是在講述運送火石的過程,火石作為影片中的一個重要線索,它到底長啥樣呢?有多大呢?來了現場就能揭秘!
入口處超3米高的太空人,來逛展必打卡,佔領朋友圈C位~
外展區的3D冰封之境,也是凹造型好地方!和背景融為一體!
◎ 5大文化展區:流浪起因、星際探索、火種計劃、冒險救援、未來新生
◎ 流浪起因:太陽氦閃爆發,地球將被吞沒。
為保障地球航程安全,「聯合政府」耗時三十年建造了「領航員號」國際空間站。
為了應對危機,人類決定啟用兩種方法應對,如果流浪地球「流浪地球」計劃失敗,「領航員」計劃將更名為「火種」計劃。
「領航員」空間站冷藏了三十萬人類受精卵和一億顆基礎農作物的種子儲存著全球已知的動植物DNA圖譜,並設有全部人類文明的數字資料庫,以確保在新的移民星球重建完整的人類文明。
●流浪地球計劃:以整個地球為載體,在世界各地建造核聚變大功率發動機,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
●火種計劃:為避免流浪地球計劃失敗而建造的後備保險箱——「領航員」號空間站,流浪地球計劃開始時作為地球的領航員使用,如果流浪地球計劃失敗,將帶著地球的文明繼續尋找新家園。
牆面展板講述了「救援路線」,還設置了緊急救援的模擬駕駛艙,現場操作手柄就可以「駕駛」領航員號拯救地球。
你來決定是否撞擊木星來實施救援,如果選擇「是」,你將駕駛領航員國際空間站撞擊木星,成功幫助地球脫離木星。
如果選擇「否」,將駕駛領航員國際空間站飛向宇宙,帶著「火種計劃」尋找人類的未來,而最終「地球毀滅」。
地球文明的命運,就在你手上!
除了360°超逼真還原的《流浪地球》場景之外,本次星際冒險還由謝雲寧、阿缺兩位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科幻科普沙龍。來看看他們都向地球輸送了什麼信息?
電影《流浪地球》作為現象級的作品,兩位老師觀看後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流浪地球》帶給我的經驚豔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它具有和好萊塢不相上下的視覺效果,挺讓我震撼的,因為之前的國產科幻片是沒有這樣的質感的。
另一個方面是,它比較完美體現了劉慈欣原著的美學精髓。因為我們知道改編和原著劇情差別還是挺大的,但是裡面的幾個細節,包括終極燃燒、幾個人物的塑造,我覺很有劉慈欣感,印象最深的就是裡面有一個救援隊員是日本人,在爆炸的時候,他說吃的最後一餐如果還有味增湯的話就好了,那個感覺就「很劉慈欣」。
一共看過四遍(不算後來B站上看的)。我有兩個點比較震撼,一個是電影開頭,劉培強給他兒子講「氫氣會爆炸」,然後到了影片中後段,這個點成為了解救人類的關鍵。
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我理解這種戲劇結構,為了後面的翻轉在前面放一個很小的鋪墊,然後當你看到的時候,立馬就能恍然大悟。
第二點是,影片最後的旁白:「從此以後,地球就在宇宙中流浪」。本來這是一句平平無奇的話,但是對我這樣一個從事科幻行業十多年的人來說,真的是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看到中國人說「地球在宇宙中流浪」,這對我一個見識過中國科幻前期落寞時代的人來說是非常非常震撼的,我後面看了四次,幾乎每次都在等這句話!
在電影《流浪地球》裡,我們會被其中閃閃發光的親情所感動,但原著中的親情和愛情其實是非常淡漠的。在末日情景下,人類的感情會是怎樣一種狀態?到底哪一種情況才更合乎常理?
我是在高考前看的《流浪地球》原著,當時作為一個高三的學生,我是不太相信整個人類會因為科學的芥蒂分為兩派而互相仇殺的,直到二十年後,我在回過頭來看,我覺得這是有可能的,我想到了二戰前的德國,它的民眾其實是比較麻木的,他們被信仰所縛束去做一些很奇怪的事。
所以我現在看《流浪地球》的情節,我是理解的,不過我更喜歡改編的溫情,而原著的話,我很佩服大劉的遠見。
人性真善美是絕大多數電影的主題,是一種規律,這樣的電影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我也傾向這種,因為我覺得生活本來就很苦澀了,我們還是想看到一些正能量的東西。
在我的作品裡,我是偏向溫情的,不過站在理性的角度,我對人性是略微有些悲觀的。但是我也贊同劉慈欣老師的意見。還有,比如說另一位科幻作家張冉的作品《大飢之年》,講的是人類易子而食,我把這篇作品分享給我的同事,我的同事作為一名媽媽,她是不能理解「易子而食」的。
說一個您覺得最具科幻感的科學發現?
謝雲寧:道恩燈塔水母,受啟發創作的《星際燈塔》。
小科普:道恩燈塔水母是一種半透明的水母,體型小得幾乎無法辨認,即便是成年個體也不過指甲蓋大小,然而這種膠質低級生物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它們居然能夠返老還童!
阿缺:馬斯克腦機接口。
小科普:腦機接口,一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它研究的是在人或動物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以實時翻譯意識,最終做到人類與人類之間、人類與機器之間自由傳輸思想、下載思維。
● 幻迷提問:
幻圈有因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吵架的這種情況,硬軟科幻這種分類是只有國內有,還是國外也有,而且到底有沒有必要分硬軟科幻?
● 阿缺:
硬科幻和軟科幻對於讀者來說可能會吵架,但是作者不會,我和謝老師就從來沒有吵過架~
● 謝雲寧:
我覺得軟硬科幻各有魅力,而且從我的角度來分,沒有軟硬,只有好壞。好的科幻就是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在思想、創意、科技任何一面帶給你觸動那就是好科幻。
● 主持人:
說到軟硬科幻,當然要談談兩位老師的作品,一部是阿缺老師的《星海旅人》,一部是謝雲寧老師的新作《穿越土星環》,讓兩位老師互相推薦吧(笑)
● 阿缺:
《星海旅人》是去年十一月在銀河獎期間出版的,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部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我第一部長篇。《星海旅人》想像的是一個未來社會星際年代,我個人喜歡在這樣的太空歌劇背景下去寫一個故事,所以寫成了它。寫出來以後,我發現還有另外一部作品遠遠超過了這樣的標準,這部作品就是《穿越土星環》。
(全場笑)
● 謝雲寧:
感謝阿缺老師對我的商業互吹,《穿越土星環》是我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是我一直想寫一類小說。我很早以前看了很多關於外星球的長篇,主人公會去一些很遙遠的星球,那些星球的環境和地球是完全不一樣的,人類需要用智慧和當地的生物和平共處,那些故事讓我感覺很新奇,但是後來我發現以一個已知的天文背景來寫的話,可能更吸引人。
當時看到了一個新聞,探測器卡西尼結束了探測任務墜向土星,很震撼,於是我就開始構思。主人公的設定和以往的太空救援故事不一樣,是個被全世界討厭的人(有意思了),沒人願意幫助他,最後他通過自己的辦法贏得了回地球的船票。當然,如果要追求唯美的感覺,還是推薦《星海旅人》。(全場笑)
● 幻迷提問:
再進行創作的的時候,什麼時候會覺得「哇,我這個寫的真不錯,馬上要超過劉慈欣了」或者「哇,我這個寫得真糟糕,寫不下去了,我可能不能當作家了」?怎麼判斷自己寫的好或者不好?
● 謝雲寧:
額,你說的「超過劉慈欣」的我以前有類似的安慰自己的方式,我會安慰自己,我比當時我這個年齡的劉慈欣寫得更好,因為劉慈欣是三十五歲開始發表作品的,我三十二三時就這樣安慰自己,但是現在不可能這樣說了。
我覺得科幻小說有個特點,它不像其他文學,他只要有一個方面打動人就可以發表,比如阿西莫夫的文字是比較簡單的,也就是說科幻文學只要在創意或者表現手法,或獨特,只要有任何一個點能夠打動你都是可以的。我判斷自己寫得好不好就是,看自己寫得是不是其他人沒寫過的。
● 阿缺:
我贊同謝老師說的。這個問題我和我之前的責編討論過,因為在很多平臺上大家都討論說科幻小說很難寫很難發表,但是責編當時跟我說,在收到的投稿裡面,世界觀設定、人物塑造,只要有一個突出的地方,都能發表,這也是我一開始寫就能發表得到認可的原因,我當時文筆並不是多麼成熟,但是我有一點,我對人物的把握還算及格的。至於您剛才說「寫得好」或者「寫的糟糕」的時刻,我覺得您問得非常專業,您不會是同行吧?(小心翼翼)(提問者搖頭)那就好那就好…「(全場笑)
● 阿缺語錄:
寫科幻比發傳單賺錢!
* 兩位老師和部分幻迷合影
到此,由謝雲寧艦長和阿缺艦長領航的星際冒險結束!
你該去開啟屬於你的星際冒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