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教育部發文《關於同意成都學院更名為成都大學的函》,成都學院正式恢復初創時的校名「成都大學」。
喜訊傳來,幾十萬過去的、現在的成大師生十分激動,紛紛在各自的朋友圈裡祝賀母校更名成功。已經82歲的老人李繼華是成大創立五人組唯一健在的一員,見證了成大四十年來的風風雨雨,老人得知消息後更是熱淚盈眶。「終於回來了,終於回來了!多年的努力總算有了結果,也算對逝去的大家有個交代。」
近年來,成都大學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高水平辦好成都大學」的要求,秉承「自愛、自修、自尊、自強」的校訓,遵循「求真務實、自強不息」的成大精神,依照「崇尚學術、鼓勵創新、追求卓越」的興校思想,堅持「校城融合、開放協同、區域應用」的人才培養理念,推進實施人才戰略、特色戰略和國際化戰略,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建設為重點,以科學研究為支撐,紮根成都、立足四川、服務全國、面向世界,致力於建設高水平應用型綜合大學。
成都大學
生是成大、只為大成
1978年,成都大學創建,當時是成都市政府主辦的唯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實行「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辦學體制。學校建校之初即為本科院校。1983年,按照國家教委的統一規劃和地方高校改革的戰略部署,為落實四川省政府「利用外資、籌措經費,發展教育」的指示精神,改辦為「短期職業大學」,停辦本科。2003年,教育部批准同意,「在原成都大學的基礎上建立本科層次的成都學院,撤銷原成都大學的建制,但成都大學校名保留且不被其他學校使用。然後積極創造條件,俟條件具備後,再按程序更名為成都大學」。2010年,具有百年歷史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成都鐵路中心醫院整建制劃轉至學校,更名為成都大學附屬醫院。
2013年,具有三十餘年研究生辦學歷史的中國醫藥集團國家級抗生素研發基地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劃轉至學校。2017年,學校成為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高校,「四川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2018年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下發《關於支持成都學院高水平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從建立組織機構、政策支持、資金及配套支持等全方位支持學校高水平建設。2018年12月,教育部發文,成都學院正式更名為成都大學。
轉眼四十年時光遠去,在成都大學工作已經三十年了的譚平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更回成都大學,這是從我進入學校後開始幾代成大人一致的願望,現在終於實現了。」
成都大學
改的不僅僅是名字
成都大學歷經四十年發展,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2萬餘人,下設16個學院、59個本科專業,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類別)9個,二級學科(領域)24個,涵蓋十大學科門類。學校現有省部級科技平臺11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省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有省部級科技平臺1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數名列在川高校前十位,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在自然出版集團公布的2018年自然指數排行中,學校位列全國高校第187位,在川高校第6位。學校是四川省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現有1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成大師生們表示,「朋友們都可以到學校來看看,看看我們的校園,看看我們的課堂,看看我們改的是不是僅僅是個名字。」 據悉,成都大學近年來積極推進學校內涵發展,搶抓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歷史機遇,全面改善校園硬體設施,全面提升辦學品質。學校圍繞四川產業升級發展和成都文創中心建設、「成都智造」轉型以及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生物醫藥學科群、動漫與文化創意學科群、智慧製造與城市建設學科群、城鄉教育學科群,構建了符合現代城市發展要求的的四大優勢學科群,努力建設與國家級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應用型綜合大學。
2017年,成都大學中國-東協藝術學院成立,成為當年成都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成都市擴大對外開放、推進國際化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件盛事。成都大學中國-東協藝術學院成立以來,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的辦學思路,聘請了原總政歌舞團著名歌唱家、中國文聯演藝中心原主任鬱鈞劍擔任院長,馮驥才、才旦卓瑪、王曉棠、陳凱歌、彭吉象等八十餘位著名歌唱家、作曲家、影視家、舞蹈家、美術家、戲劇家、書法家等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擔任學院顧問、學術委員會成員和客座教授。學院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帶動性,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就讀,打造「一帶一路」藝術教育與交流合作高地。
學校還積極促成成都市與泰國清邁府和紐西蘭哈密爾頓市,建立國際友城關係並開通直航。2016年被成都市評為全市唯一「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範基地」。
未來
建設高水平應用型綜合大學
如今的成都大學校園裡,隨處可見一派欣欣向榮之景,廣大師生的一股股青春活力散發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創新創業學院、張瀾學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國防教育學院等一批創新學院的成立,更是搭建起師生充分施展才華的平臺。今年五月,該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張修軍、李立老師指導的創新創業團隊ITeam的「智眼」項目榮獲全國特等獎,就是對此最好的註解。
王清遠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截至目前,學校已為社會培養了十餘萬各類人才,他們在科技、教育、文化及企業等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著作用。「接下來,成都大學將圍繞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成渝城市群、 「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以建設與國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應用型綜合大學為目標而努力奮鬥。」
到2020年,成都大學全日制在校生規模將穩定在2萬人左右。學校還將繼續加強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頂層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緊密對接成都中心城市對高層次人才的素質要求,立足城市資源,推進政產學研用融合,促進開放辦學、開門辦學與協同辦學,形成政府引導、行業主導、企業參與、科研支撐的校城融合、開放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適應區域應用和市場需求的具有良好的科學和人文素養、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過硬的專業實踐能力、突出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四位一體」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對於未來,王清遠表示:「建成與國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應用型綜合大學的目標一直沒有變。未來我們將創新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對標國內外知名高校,構建治理現代、管理科學、服務為先的機制體制,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立足成都,服務四川,面向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求,走出一條文教結合、開放合作、產教融合的教育綜合改革新路,打造「一帶一路」人文合作的新平臺、新高地,積極服務於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
紅星新聞記者 李春雨 校方供圖
編輯 楊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