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
漫步西南財經大學,一尊尊光華先行者的雕像,安靜地環繞在噴泉廣場,千裡之外的長江盡頭,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校園內,同樣屹立著一所光華書院,訴說著百年光華的歷史榮光。
12月5日,隨著《光華大學與成都十年》的出版,兩所高校背後一段「同根同源,一脈兩支」的教育史故事,再次勾起了人們的回憶。
近日,在「十三五」即將收官「十四五」藍圖待繪的重要時刻,滬蓉兩地高校檔案校史研究專家齊聚蓉城,參加《光華大學與成都十年》暨「十四五」高校檔案校史文化傳承創新研討會。會上,西南財經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兩校黨委書記為合作編撰出版的《光華大學與成都十年》一書揭幕。
抗戰西遷,創造教育史奇蹟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數十所大學紛紛內遷,從滬遷蓉的光華大學,便是這漫長西遷隊伍中的一支。光華大學,正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華東師範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西南財經大學的共同源頭。
光華大學,肇始於民族危亡之時,誕生於「五卅」風雲之間。1925年,為聲援「五卅慘案」,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愛國師生憤而脫離該校,擁戴張壽鏞先生創辦光華大學,點亮興學強國的希望之光。
1938年3月1日,光華大學成都分部在王家壩租賃校舍正式開學。1939年1月,新校於草堂迤西落成,全校學生遷入上課。期間,雲集了葉聖陶、蕭公權、容啟兆、薛迪靖、歸潤章、程英琦等一批名師。光華大學成都分部艱苦創設、奮力崛起,逐漸發展成為一所含文、理、商三學院綜合性大學,成都十年,共培養畢業生2352人,川籍學生佔80%以上。雖在戰時,光華大學成都分校,不僅沒有被戰火炸垮,反而為國家造就了一大批急需的財經等專業人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抗戰勝利後,復旦、大夏、以及西南聯大的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紛紛復員。西南聯大師範學院整建制留昆獨立建校,反哺雲南,發展為後來的雲南師範大學。而光華大學成都分部文、理、商三個學院全部贈送留川,反哺當地。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國立西南聯大舊址,深有感觸地說,國難危機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所培養的人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高等教育始終是與國家民族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的,光華大學成都分部的辦學歷程,折射著中國高等教育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發展歷程,也彰顯了一代知識分子教育救國、興學強國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合力效國,一脈兩支嘉蔭長
1946年2月,光華大學成都分部改稱成華大學(意為成都光華大學之簡稱),除部分師生返滬外,其餘師生和它的校產(時值一億五千萬元,包括校舍、教學儀器、圖書館)全部贈交川人接辦。光華大學部分師生返滬後,於1951年與大夏大學一同成為華東師範大學成立的主要基礎。
抗戰期間,來川避難的大學及專科學校有十餘所;抗戰勝利後,光華大學成都分部成為唯一一所留川高校。1952年院系調整時成華大學改為公立,並先後匯入西南地區16所財經院系,組建四川財經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2012年8月,西南財經大學將建校時間確定為1925年6月3日光華大學成立之時。作為西南財經大學的起始院校,光華大學成都分部捐贈的不僅僅是校產,更有實力師資,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這些為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為中國財經類高校中的翹楚夯實了基礎。
歲月如歌,從黃浦江邊到浣花溪畔,兩校同根同源,一脈兩支,東西輝映,共育桃李,創造了中國當代高等教育的一段佳話。
無問西東,滬蓉兩地話未來
華東師範大學與西南財經大學,因為光華大學這段歷史而有了特殊的淵源和特別的感情。2012年,兩校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開展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近兩年來,兩所大學無問西東,再次牽手發掘大學文化,傳承歷史榮光。兩校檔案館歷時兩載,以兩校館藏檔案為主要基礎,同時收集光華大學師生、報刊登載的反映光華大學成都分部的回憶文章、成都分部辦學舊址和實物遺存圖片等資料,聯合編寫《光華大學與成都十年》,並在今年六月出版,首度全面權威呈現光華大學成都十年辦學歷史,再現了光華師生同仇敵愾、共克時艱的奮鬥歷程,體現了一代知識分子教育救國、興學強國的志向抱負。
西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趙德武在會上致辭強調,高校檔案作為大學文化的溯源與載體,忠實記錄著一所高校的變遷與發展,凝聚積澱著一所高校的辦學思想與精神力量,是學校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學校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在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希望與會專家深入研討弘揚大學優秀歷史文化,繼續推進檔案校史共享交流與合作,為大學文化傳承創新提供強勁的歷史基礎、史料基礎和檔案基礎,為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