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71歲的何爹爹是個有9年病史的慢阻肺患者,長期堅持使用慢阻肺的吸入製劑.最近病情比較平穩,這天下午心情好,稍微活動了一下,抱了一下孫子,突然覺得氣促比平時加重,伴有胸悶、心慌。
何爹爹以為是老毛病慢阻肺發作了,馬上坐下休息,可是呼吸困難不緩解,而且不能平臥了,得坐著呼吸才稍微舒服,一整晚沒躺下睡覺,第二天實在是熬不住了,一早進了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
急診科醫生馬上安排抽血、做檢查,肺部CT平掃提示1.左側氣胸,肺組織壓縮約40%。2.慢性支氣管疾患並肺氣腫,肺大皰形成,雙肺上葉慢性炎症及纖維灶。同時查動脈血氣分析提示二氧化碳分壓高達66.5mmHg(正常人二氧化碳分壓一般在40mmHg左右),提示嚴重二氧化碳瀦留,II型呼吸衰竭。
急診科醫生馬上聯繫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科主任曾祥伯副主任醫師會診,曾主任看過病人後馬上跟家屬交代病情,告知患者家屬患者慢阻肺合併繼發性氣胸、II型呼吸衰竭,生命體徵不平穩,隨時有生命危險。取得患者家屬理解與配合後,當日上午就將何爹爹安排住進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監護病房。
轉入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監護病房時,何爹爹心率140次/分,血氧飽和度75%,呼吸39次/分,生命體徵極不平穩,有猝死可能。
曾祥伯副主任醫師考慮與慢阻肺合併繼發性氣胸、肺組織被壓縮有關,立即安排行床旁左側胸腔閉式引流術。隨著引流管快速順利置入左側胸腔內,水封瓶內見多量水泡冒出,患者瞬間覺得呼吸困難明顯改善,心率緩慢下降到100次/分,血氧飽和度上升至92%以上,呼吸逐漸平穩,也能逐步平臥休息了。何爹爹經過及時有效的處理,現病情相對平穩,已由重症監護室轉入到普通病房繼續治療。
那麼,此次導致何爹爹住進重症監護室的是個什麼疾病呢?這個病是怎麼發生的呢?
曾祥伯副主任醫師介紹:何爹爹是個典型的慢阻肺患者,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簡稱,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高達13.7%,80%發生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病人,這類病人一旦出現肺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即可診斷為慢阻肺。
隨著慢阻肺病情發展,患者呼吸功能會逐步變差,日常活動因呼吸困難日漸加重受到嚴重影響,且容易並發慢性呼吸衰竭、自發性氣胸、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何爹爹此次出現呼吸困難明顯加重,與感染導致的慢阻肺急性加重關係不大,與慢阻肺的併發症自發性氣胸有關。此次導致何爹爹住進重症監護室的就是這個討厭的併發症----自發性氣胸。
什麼是自發性氣胸呢?正常情況下我們人體胸膜腔沒有氣體,自發性氣胸就是氣體進入胸膜腔,造成胸膜腔積氣狀態,胸膜腔內氣體積存到一定量或壓力過大即會對肺組織造成壓迫,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影響心臟血液回流造成心臟停博。
臨床上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為原發性自發性氣胸,常見於無明確基礎肺部疾病的人群,瘦高體型的年輕人更常見,發病機制不太明確。原發性自發性氣胸患者往往基礎肺功能好,即使單側肺組織被壓迫90%,患者也可能無明顯氣促症狀。
第二種為繼發性自發性氣胸,常見於有肺部基礎疾病如慢阻肺、肺結核、肺纖維化的病人,何爹爹就屬於第二種情況——繼發性自發性氣胸。它是由於細支氣管不完全阻塞形成肺大皰破裂,何爹爹的肺部CT就可見多個肺大皰形成,此次發生氣胸就是因為患者抱了一下孫子,用了一下力,使原有的肺大皰破裂,氣體從胸膜破口進入了胸膜腔發生氣胸。由於患者基礎肺功能不好,發生氣胸後肺組織被進一步壓迫,通氣血流比例失調,且合併了嚴重的呼吸衰竭,短時間內呼吸困難顯著加重。
專家強調,繼發性氣胸患者由於基礎肺功能差,即使氣胸量很小,對肺組織的壓迫不大,也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呼吸困難。
曾主任繼續介紹道,繼發性氣胸不像原發性氣胸,原發性氣胸氣體量少時還可以考慮保守治療,即吸氧和臨床觀察。繼發性氣胸一旦確診一般需要立即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因為很少量的氣胸也可能對患者造成致命性的呼吸困難甚至心臟停博。
胸腔閉式引流術簡單講就是在胸壁上切個小切口,鈍性分離皮下組織直至胸膜腔,從小切口處放置一根胸腔引流管,引流管接水封瓶,從而將氣體引流到體外。
繼發性氣胸患者採取胸腔閉式引流術後,若存在胸膜破口不閉合、水封瓶持續有氣體引流出的情況,就需要根據患者的基礎疾病及基礎狀態考慮是否採取胸膜粘連、介入手術、外科手術幹預治療措施了。
繼發性氣胸預後怎樣呢?需要怎樣預防呢?曾祥伯副主任醫師解釋,第一,繼發性氣胸患者平時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用力、屏氣、提重物、用力咳嗽,也不要輕易做擴胸、抬臂動作等,這些都易引起氣胸復發。
第二,氣胸患者如果沒有採取手術治療,在出院後3-6個月不要做牽拉動作、擴胸動作,同時也應避免劇烈運動,避免潛水、坐飛機,以免誘發氣胸復發。
第三,平時要注意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加強營養、適當呼吸肌鍛鍊,以提高身體免疫力。
第四,氣胸容易復發,尤其慢阻肺患者繼發氣胸,一旦出現氣胸復發,應及時就診,以防病情加重而造成嚴重後果。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通訊員田佳 石榮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