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CANGJINJIANG
節目視頻
1999年12月24日,在深滬灣出水了一批文物,有銅銃、鐵炮、瓷盤、錫壺等等,共計11件文物,可以分為武裝器具和生活用器兩大類。出水如此大規模的文物在晉江尚屬首次,這個文物「天團」隨後便被晉江市博物館徵集,進行保管。我們本期節目裡介紹的,就是出水文物「天團」的「c位擔當」——銅銃。
壹
絕對c位——銅銃
小編對於銃的認識,就是電視劇裡的手銃、鳥銃,形狀像槍。其實,銃是對古代管型火器的統稱,後來就演變成了現代的槍和炮。節目講到的銅銃,器型近似於炮,它主要是運用在城防、海防、邊防上。
銅銃的銘文寫著它重二百七十斤(相當於現在的三百二十多斤),這個重量不僅在博物館的藏品中位居前列,在中國出土的銃類武器中也是很罕見的。所以,它也是晉江市博物館的「重量級」寶貝。
銅銃保存十分完好,身上刻的銘文信息至今還清晰可辨,我們能看到它的製作者、鑄造機構、督造人、編號這些信息,這對於後人研究明代的火器史和古代的製造技藝都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在很多文物身上能看到有刻著製作者的名字,這種將製作者的名字刻在器物身上的制度叫做「物勒工名」,這種責任追溯的制度能促使工匠們用心製造出優良的器物,對保障產品的質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這門銅銃至今還能保存得這麼完好,我想,與這個制度的保障是分不開的。
貳
文物出水記
產自浙江溫州府的銅銃,它又是如何漂洋過海,來到晉江的呢?一切還要追溯到1999年12月24日。攝製組來到了深滬鎮首峰村,找到了當年發現銅銃的施修河老先生。雖然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是對於當天發生的事情,施老先生還是記憶猶新。他說,那一天出現了罕見的天文大潮,加上又是南風天,之後海水大退,海底一下子顯露出來。
當群眾們意識到這一批出水物可能是國家文物的時候,他們便馬上打電話給晉江市博物館。那時候,吳金鵬剛剛開始主持博物館的工作不久,他告訴我們,那一天早上,一個小時內可能接了5、6個電話,有的是文管員打的,有的是村民打的,說的內容都是有人在深滬灣發現了大炮。
明嘉靖三十二年,海盜王直勾結倭寇在東南沿海騷擾,朝廷調派晉江人俞大猷北上抗倭。為了抵抗倭寇,溫州府開始鑄造銅銃。在明朝時期,泉州一帶倭患嚴重,在晉江的深滬、圍頭、氵丙洲等地都有駐紮軍隊,抗擊倭寇,而俞大猷也曾派遣軍隊到石獅永寧幫助抗倭。
汛,指此地有軍隊駐紮
這門銅銃是否與俞大猷有關,吳金鵬調查了其他一同出水的文物,看能否找到新的線索。在這個「文物天團」中,還有兩件紀年文物,分別是一門弘光元年的鐵炮,一個大明成化年制的白釉花口盤,從這三件紀年文物,再結合文物的特徵來判斷,專家們一致判定,深滬灣這裡極有可能有一處明末清初的戰船遺址。
叄
水下考古探沉船
這些沉船線索不僅吸引了吳金鵬的關注,也吸引了一支特殊的考古隊的到來。在2008年的時候,中國水下考古隊來到深滬灣做了初步的水下探摸。當時參與探摸的考古隊員張紅興老師帶著攝製組來到了深滬灣,他們當時做水下探摸的地方。
鄭軍與清軍在晉江交戰的遺址,經證實的只有白沙古戰場一處。若是能夠在深滬灣找到沉沒的戰船,這將是歷史的更大突破。懷抱著這樣的想法,張紅興在2012年、2016年的時候又帶隊來到深滬灣做了一次陸地調查,一次水下調查,並且將搜索的範圍擴大到整個泉州灣海域。
張紅興在深滬灣水下考古的照片
遺憾的是,三次搜索,都沒有找到能印證歷史上哪一場戰役的相關信息,這也成為了張紅興的一個心結。在拍攝現場,當攝像大哥在拍攝深滬灣空鏡頭的時候,小編聽到張紅興老師對著茫茫大海,說了一句「真想把你找到……」雖然歷經三次挫折,但是我相信張老師一定不會放棄對沉船線索的調查。
《一銃平天下》拍攝現場
通過這批文物天團,我們可以這樣大膽想像。曾經有一支南明的軍隊或者是反清的軍隊,跟清兵在深滬灣有打過一場仗。而銅銃內還殘留的一枚炮彈,說明它在蓄勢待發的時候,便被擊沉了。而在沉船遺蹟沒有找到之前,關於沉船的研究,便不會停止……
肆
現場花絮放送
拍攝深滬灣場景的當天,室外溫度有34℃,海邊更是熱得不行
在拍攝施老伯發現銅銃這段場景的時候,因為海邊的碎石太多,我們的攝像樂哥赤腳拍攝的時候腳被碎石頭劃傷,但他卻沒吭聲,受傷的腳便泡在海水裡。直到拍攝完成後,才默默去處理。所以才有了這麼精彩的成片,為攝像大哥的敬業精神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