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之間,凝固歷史
他將「玩具」做成藝術品
軍事模型的製作樂趣無窮:迷彩服、端著機槍衝鋒陷陣、開著坦克橫掃一切障礙、駕著戰鬥機英姿颯爽的酷勁兒以及攻城略地、旗開得勝……像所有女孩都喜歡芭比娃娃一樣,幾乎所有男人都對機械和軍事的東西感興趣。或者真是這樣,自己動手製作軍事模型,就是這種夢想的延續——
一座鄉間石拱橋上,一輛索摩亞坦克正在徐徐下坡,一位坦克兵伸出身子看路,拱橋旁有個樹樁,拱橋下,兩三片落葉安靜地被水流推到橋墩邊——如此靜謐的場景,叫做《鄉間路》,讓你忘掉了戰時的硝煙、暫時忘掉了這輛戰車和死神結伴的殘酷……時間仿佛靜止。
這不是一幅油畫,也不是一個電影大片的片段,而是一個比例模型的場景:手掌大小之間,呈現出讓人難以置信的藝術和感染力,讓人忘記它的原材料不過是塑料,讓人忘記人們提起它的第一反應——玩具。
這個模型場景的作者是吳巴銀,江湖人稱T8老師的模壇大咖,吳巴銀從2011年開始在國內外多個著名刊物連續發表模型著作,多次在國內外模型大賽中收穫大獎。
我們先來看看吳巴銀得的獎:2014年,他收穫了歐洲比例模型界最高榮譽之一匈牙利莫森國際模型展的現代裝甲組金獎,這也是中國模型玩家首次獲得如此殊榮!2015年他蟬聯了這一獎項,並在2016年收穫特別獎作為展會特邀講座嘉賓。2017年他又在荷蘭SMC模型展專業艦船金獎、裝甲大師組金獎、科幻機械題材銀獎,可以說,他每一次大賽奪冠,都書寫了中國模型的新歷史。
「模型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對我來說是深入骨髓的熱愛。」大學專業是行政,目前旅居英國創業綠色科技種植,作為創業者的吳巴銀,戴著眼鏡、西裝筆挺,回國路演的他和萬千海歸創業者沒有太大區別,唯一出挑的是他酷炫的髮型;而一旦放下工作,吳巴銀最享受的時刻,就是坐在工作室裡做模型。
A 最「心水」作品 不休不眠趕出來
如果說吳巴銀和模型的緣分,那還真是從小時候就開始了,「10歲左右,我父親送我一盒三角號手的現代級驅逐艦,我很清楚的記得這條船在拼好之後,處女航就沉到了我家旁邊的人工湖裡。」從那時開始,一直斷斷續續做模型,但拿起噴筆,開始認真做是在大學以後。「讀大學了,有時間了嘛,就開始認真地研究。」從小學畫畫,也是個軍事迷,比例模型讓他的兩大愛好疊加起來。
查閱歷史資料、自己改造板件、拿起噴筆上色,從一塊塊塑料板上的零件到最後組裝、上色、再到場景。吳巴銀開始了真正進入模型大門。
「模型不僅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你不知不覺地坐下來做東西,等你做完了的時候,才發現有多累。」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埋頭在工作檯上,這是吳巴銀模型狂熱期的常態。「那時讀大學嘛,時間相對寬鬆,偶爾翹個課或者熬通宵做,也是經常的。」
剛開始關在宿舍裡做模型,一段時間後,吳巴銀拿著自己的模型走出去試試,在2011年某模型論壇的模型比賽中,他拿到了二等獎,這個小小的鼓勵讓他很驚喜,「沒想到自己做的模型還不錯。」就這樣,他經常出去參展、比賽。讀研後,吳巴銀去了英國,參加模型展的機會更多了,在國外留學期間,他的模型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國外有很多模型展,還有很多模型雜誌,可以看,可以學習。」
很快,吳巴銀就拿到了歐洲比例模型界最高榮譽之一,匈牙利莫森國際模型展的現代裝甲組金獎。
從此,吳巴銀開始了「大獎收割機」模式,很多比賽和得獎,都刷新了中國模型的歷史。
然而,在這位模型大師的眼中,自己最「心水」的一個作品是當年讀大學時帶著澎湃激情創作的《勝利之路》。一輛盟軍的水陸兩用坦克登陸,四名盟軍在坦克的掩護下,躲避炮彈。爆炸的水浪掀起洶湧的波浪,讓一旁的士兵一個踉蹌,如此生動的瞬間,定格在了掌心上。
「當時是我再次看《拯救大兵瑞恩》這個電影,內心很感觸,同時也很衝動,如果能在掌心上還原當時諾曼第登陸的場景,豈不是很酷,就做了這個作品。」從構思到最後完成,吳巴銀只花了四天時間,「其中包括兩天兩夜不睡覺,當時是在大學。」這個作品也是他迄今為止耗時最短的,「很多效果都是我第一次嘗試,包括第一次做水、第一次做爆炸,還好比較順利,一路做下來很幸運。」
如今,技術和經驗都更為嫻熟的吳巴銀可以輕鬆做出比這個更精緻、更完美的作品,然而,也許是當時的那股衝動,那股湧出內心的感受,讓這個作品至今打動著他,也打動著別人。一位模型愛好者說,看到這個作品,眼眶是溼潤的。
B 看畫展,查資料 作品都是時間膠囊
從2010年拿起噴筆,真正意義上做模型,到2014年就拿到頂級大獎,短短四年時間,吳巴銀實現了「新手」到世界一流大師的蛻變。
這樣光速的成長,旁人看來難以想像,聽了他的故事,模型圈不少的「老鐵」也感慨,「做模型也要靠天賦。」
吳巴銀的成長和成功模式也難以複製,不過,他坦言,在模型的道路上,他吃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多。「我其實在鑽研模型的技術上,有很多艱辛,吃了很多苦,也有很多失敗的嘗試,比如測試一種新材料或者新的技法時,可能還沒成熟就往自己的作品上試,結果毀了一個作品,這種推倒全部重來的心情,確實很痛心、很難過。」
讀研和創業後,吳巴銀在模型上投入的時間沒有大學時那麼隨意任性了,「以前經常翹課,現在不行了,好在創業,時間安排也比較自主,相對比較自由。」
過了模型創作的狂熱期後,吳巴銀到現在,持續保持每天花兩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在模型上。「因為可能現在技術提高的那種時間沒有花太多了,或許也沒有像以前那麼多時間坐在工作檯前做模型,但我有時間一直在琢磨,比如一個新場景、一個新的想法。」
每當有靈感時,吳巴銀就會立刻查閱大量的史料、資料,考證後進行創作,會繪製草圖,做一個項目推進表一樣,督促自己完工。「我基本知道自己做一道工序大概什麼時間,就造一個計劃,按照計劃去推進。」在他看來,這也是利用業餘時間最為有效的方式。
當然,除了構思、創作和做模型,吳巴銀也很願意花時間去積累,看模型雜誌,看畫展。「留學後看畫展的機會很多,我經常去觀摩名畫作品,從中得到啟發、靈感,比如說,光影啊,場景啊。」
可以說,生活中許多東西,在他眼裡都有模型的影子,或者說,都為模型創作積累了經驗。
更重要的一點是,吳巴銀一直在逼迫自己創新。「我沒有一個作品是完全按照之前的方法去做,每一個都在嘗試,我都逼自己用另一種技法、表現手法。」也是這樣,他從沒有做過相同的物件。
「所以我每看到一個作品,都感覺是看到了一個時間膠囊,它們會讓我回想起我創作、製作它們的過程,以及那段時間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悟。」
C 模型不是靜態愛好 是交流和碰撞
很多人的印象裡,做模型就是「宅在家裡」埋頭在工作檯前做手工活。
的確,大部分時間,需要人安靜地製作,做好作品後,吳巴銀更希望能帶著自己的展品去交流、去碰撞。「到了歐洲以後,感覺那裡和國內的模型圈還是挺不一樣的,一方面,他們這個模型圈更成熟、更有氛圍。你想,歐洲做模型的歷史有上百年,很多人從爺爺輩兒就在玩兒模型,然後到父親輩,再到自己,別人都知道這是個什麼,不需要去向其他人解釋說這不是玩具……」
另一方面,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澱,讓歐洲模型展的參與度很廣。「歐洲隨便一個小展覽都有2000多件作品,而且作品的整體水平非常高,我們沒法比。」在他看到,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歐洲模型愛好者很愛交流。「歐洲這塊兒吧,國家小交通也方便,比如匈牙利一個展覽,其他國家的愛好者開個車兒帶著作品就來了。」
這種展覽上,模型愛好者們都愉快地交流心得,講述自己在創作中、技術處理中遇到的問題、瓶頸,大家互相切磋,甚至商量想辦法,「沒有誰說把一個技術當做獨門秘籍,都很願意分享和交流。」
從2014年拿到了莫森金獎後,吳巴銀也逐漸被歐洲模型大師們接納,進入了他們的圈子。2016年,吳巴銀在莫森展覽上作為特邀嘉賓做了講座,此後,他經常給歐洲資深模友上課,把自己的創作技法無私地分享給其他人。
全新的一年,吳巴銀也給自己制定了滿滿的計劃,希望自己在某些主題、某些技術上做更大的嘗試,收穫更大的進步,「每一次都想看自己的潛力在哪裡,自己還有哪些空間。」他說。
當然,要「玩」好軍事模型,還有一個關鍵之處,玩家必須掌握豐富的軍事歷史知識,甚至熟悉許多兵器的細節,不然做出來的東西顯得很不專業,會在圈中鬧笑話。
□連結
玩塑料模型是個裡程碑
以軍事武器外形(武器系統等外部肉眼可見部件)為形象按一定比例縮小的模型,一般用於教學、展覽、實驗及裝飾等。
仿真軍事模型的歷史久遠,在中國古代史書的記載中,就有許多關於仿真軍事模型方面的描述。在我國現代的考古發掘中,也出土了一些陶質和木質的仿真軍事模型,如中國最早的船模—在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一具陶質獨木舟軍事模型,以及在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等……
靜態仿真軍事模型最早是以冥器、塑像、玩具及製作放樣等形式出現的,發展到現代,進入了一個鼎盛期——成為不斷創新的休閒產業。
軍事模型的製作材質,也由最初的陶土、木材、石材發展到木製、紙制、塑料,直至當代的合金樹脂等。塑料模型的出現是一個裡程碑,西方工業發達國家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開始生產塑料軍事模型,塑料模型的出現先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靜態仿真軍事模型愛好者投入到了實現夢想和體會浪漫的製作之中。
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材質與精密度也在不斷的創新。靜態仿真模型的表現內容也從最初的舟船、陶俑發展到現代的坦克、艦船、飛行器、車輛、人物等,乃至現今的動漫人物或科幻機器人等等,包羅萬象。
□人物介紹
吳巴銀,優秀青年模型家,作品風格鮮明,色彩運用與舊化技巧獨特嫻熟,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普遍認可與好評。作者2011年開始在國內外多個著名刊物連續發表模型著作,《AFV Modeler》《The Weathering Magazine》《Abrams Squad》《Steel Art》《Hobby Japan模工坊》《模型世界》,並多次在國際模型大賽中獲獎,包括:2017年荷蘭SMC模型展專業艦船金獎;2016年荷蘭SMC模型展裝甲大師組金獎,科幻機械題材銀獎;2016年匈牙利Moson國際模型展現代裝甲特別獎並受邀為展會特邀講座嘉賓;2016年英國Euromilitaire模型 展 微 場 景 銀 獎 ;2015-2014 Moson國際模型展現代裝甲金獎,科幻機械金獎;2014-2013上海新年模型展最佳現實題材場景,最佳裝甲車,最佳科幻作品。2012田宮模型攝影賽模型藝術獎,香港模型公開賽裝甲季軍。
採寫/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陳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