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妙對聯
東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有一句好上聯∶觀音山上觀山水。至今還沒有人對上好下聯。鄙人擬一句下聯並加以分析。
觀音山上觀山水
布袋館中布館聯
觀音/山上/觀/山水
布袋/館中/布/館聯
觀音山/上/觀山水
布袋館/中/布館聯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仄仄平
觀音菩薩對布袋和尚,一男一女比較合適。觀和布詞性都可名可動。上聯前觀為名後觀為動,下聯前布為名後布為動,音和袋都是名詞,故觀音對布袋十分工整。山上有水,館中有聯。觀音觀看山水,布袋布置館聯。山水對館聯也十分工整。
徵聯處故意刁難,說觀音山是森林公園中的一個景點,下聯也必須以景點相對!試問公園中有哪個景點是三個字而且每字詞性與觀音山完全相同呢?這不是強人所難嗎?有人用展覽館對觀音山,可是覽是動詞,對仗不工也!觀音是人物,展覽不是人物也不理想。
時代在發展,公園景點不斷翻新和擴建。故建議在公園中修建布袋館,這樣下聯就十分完美!老夫願意從七十萬獎金中拿出六十九萬九千九百元作為修建費!
附布袋和尚簡介∶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嶽林寺出家,最愛遊化雪竇,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由於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而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布袋和尚傳說」先後列入寧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於2010年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林金洪,福建莆田涵江林柄村人,1949年出生,中共黨員。當過兵,從過政。教壇拚搏三十年,榮獲福建省優秀農村人民教師光榮稱號。興趣廣泛,能歌善舞,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