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悟透《大秦帝國》《大明王朝》:明白了一個幹大事的道理

2021-02-23 正和島

來 源:首席組織官

         (ID:COO-STRATEGY)

趁此疫情,我觀看、複習了三部長篇歷史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之裂變》、《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

這三個劇都是50集上下,在一般的時候還真難以鼓起勇氣觀看、複習。

三劇講述的故事前後跨越了2300年:

第一個發生在先秦,是中央集權帝制的醞釀期(主要人物是秦孝公、商鞅,時間段為公元前361~338年)。

第二個發生在明朝,是中央集權帝制之高峰(主要人物為海瑞、嘉靖皇帝、嚴嵩、胡宗憲、張居正、戚繼光等,時間段為1560~1566年)。

第三個是在中央集權帝制被推翻的時候(主要人物是李鴻章、慈禧太后、孫中山、袁世凱、光緒帝等,時間段為1894到1914年左右)。

複習了這三個劇,結合過去這些年對於企業的觀察及體會,我有三個關於組織的思考。

第一個思考:

看了這幾個劇,我進一步豐富和修訂了我劃分企業組織發展階段的方法。

0~1

業務萌芽期

1~10

業務野蠻成長期 

業務戰略及人才戰略摸索期 

組織及文化萌芽期

10~100

整合戰略成型期

(業務、人才、組織、文化等)

業務有序擴張,成為王國

100~N

整合戰略擴張期,成為帝國

N~N

整合戰略徘徊期;組織及文化衰退期

N~0

業務、人才衰退期,組織及文化崩潰期

0~-N

業務、人才潰敗期,新人才萌芽期

-N~1

新業務萌芽期,新人才生成期

這三個歷史劇所講述的故事可以對應三個不同的組織發展階段。

《大秦帝國之裂變》講的是從10-100(整合戰略成型期)的故事。

《大明王朝》講的是N~0(業務、人才衰退期,組織及文化崩潰期)的故事。

《走向共和》講的是0~-N(業務、人才潰敗期,新人才萌芽期)到-N~1(新業務萌芽期,新人才生成期)交叉轉換的故事。

絕大部分的中國民企的核心挑戰都在10~100這個階段,也即《大秦帝國之裂變》這個劇所描述的階段。大部分民企都難以跨越整合戰略成型期。

什麼是整合戰略?就是不能只有很好的業務模式(或產品),而沒有與之匹配的人才、組織及文化體系。

如何才能跨越「整合戰略成型期」?

關鍵就在於能否有2-3個的「大才」。

這2-3個「大才」,就是這個企業的核心領導人,是企業的「廟堂」,是高層之中的高層,是核心中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這個企業就可能做到「上兵伐謀」。沒有這2-3個人,即使有很多將才,「廟堂謀敗,焉得戰場兵勝」?

將才,雖然能獨擋一面,能夠領兵打仗,但做不了「廟堂之謀」。

比如,舉三國的例子,關羽、張飛就是將才。在劉備找到諸葛亮之前,他們哥仨只能到處流竄。在諸葛亮之後,算是有了2個「大才」,關羽和張飛作為「聯合創始人將才」也能起到另外0.5的作用。

一大幫有一技之長的「小才」(相當於校才),即使數量眾多,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2-3個「提綱挈領的大才」的引領和整合,也根本也成不了氣候。

什麼是「提綱挈領的大才」?其一是全局的系統思考能力,包括了業務、人才、組織、文化、變革、技術、時間、空間等各方面綜合在一起的系統思考能力。單獨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夠的。其二,實施整合戰略的難點在於「變革」,尤其是涉及「變法」的變革。「大才」必須具有領導變革的能力。

在這個階段,是應該有2個還是3個大才呢?是不是「大才」越多越好呢?

不是越多越好,因為人越多,底層邏輯協同的難度就越大。而且,「變法強臣,天下難遇」。這2-3個人,能走到一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是風雲際會的事,是小概率事件。正常態是君暗臣弱、孤掌難鳴、志大才疏、德不配位、懷才不遇等。

在10-100這個階段,如果能有2個配合默契的「大才」就已經能做的很優秀了。

只有創始人1個「大才」,雖然決策很快,但太容易做出錯誤決定,總體效果一般只能到70-80分(以百分制來衡量的話)。有2個「大才」是效果和速度之間最好的平衡,配合的好的話,可以達到85-90分。如果有第3個「大才」,好處是理論上可能提高2~3分,但協同的成本很可能把增加2~3都抵銷掉了。

所以,最好是有2.5個。2.5個是什麼意思?就是這第3個人雖有全局視野,但並不是頂層設計的主動參與者,而是在前兩個人需要補充的時候被動參與。

18年底的時候,我曾寫過一篇小文章叫《從團夥到組織的關鍵是能否有五六個「真高管」》。10~100的這個階段,就是從團夥到組織的關鍵階段。

對這個話題,我現在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在這五六個「真高管」中,得有2.5個「大才」,剩下的幾個真高管可以是獨擋一面的「將才」。注意,創始人/一號位是包括在這2.5人中的。

《大秦帝國之裂變》這個電視劇裡有這樣一句臺詞:國力,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廟堂。對於一個現代企業來說,道理是相似的,在10~100的這個發展階段,公司的組織能力根基在基層員工,但魂魄在這2.5個「大才」身上。

在10~100這個階段之前,公司的魂魄很可能就在創始人一個人身上。如果過了10~100階段,到了100~N階段的時候,可能會需要多於2.5個大才(比如3-5個)。

不過,即使是在100~N階段,如果能有可以默契合作的2.5個「大才」,也已經很幸運了。

所以,關鍵的挑戰就在於誰能在10~100的初期甚至之前能吸引到「大才」。

如何才能吸引到「大才」?

顯然,企業的創始人至關重要。

公司還不大,甚至還沒有度過生存期,靠什麼吸引「大才」?志、明、才。尤其是「志」和「明」。

用現代的話來說,「志」就是使命願景價值觀,「明」就是自知之明、辨才之明、知勢之明。「才」創始人也必須要有,尤其是系統思考能力,但要放在第三點。

其他「大才」是可以補充創始人在「才」方面很多不足。但「志」與「明」,如果創始人不夠強,其他任何「大才」都難補。

說到「大才」,有些人立刻就會想到「大材小用」這個成語。

真正的「大才」,也一定要有智慧認識到,必須找到「大材小用」的機會才可以一展雄才。一個企業的上限,在10~100的階段就已經大致決定了。過了10~100階段,規模很大但組織問題很多時再補,不是不可能,但成功機率微乎其微。

比如,等到像大明王朝1566年的那個時候,你就是張居正、海瑞、戚繼光那樣的人才,又有何用?在巨大的官僚機器面前,任何個人的能力和品德都是「螳臂當車」,能當個曇花一現的中興名臣就已經不錯了。

更不要說等到1895甲午海戰的那種「潰敗期」的時候。一代名臣如李鴻章又如何?只能「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只能籤下一個個恥辱的條約。

在10~100的階段,這2.5個「大才」更可能建立「萬世之功」。

《大明王朝1566》裡有一句臺詞很有意思:當家三年狗都嫌。一號位的工作,看起來風光,實際上不是那麼心曠神怡。幹長了很容易疲勞和倦怠。而且,即便辛苦大家也不滿意,狗都嫌。這些要素加在一起,創始人/一號位在能力上很容易成為障礙,在心理上也很容易產生戾氣。

如果當前的創始人/一號位幹得還不錯,就是任職時間有點長了,要不要換一下,找個新的一號位?換一個人,有很大可能不成功。第一任非創始人CEO的成活率更是極低。

一號位的鑑別、發展、任用,即使花再多功夫,再有機制,也不會每次都成功,因為這種「明君」本來就不多見。某一次可能選到優秀的;但經常是勉強及格;有的時候甚至不及格。

所以,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明君」上。

如果在「組織」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那麼在決定要不要選下一任「君主」的時候就會從容的多。

一來,好的「組織」會大大提高下一任「君主」的成功率。二來,即使下一任選錯了,再下一任的時候還可以選回來。

「堅守法治,代有明君」,這就是商鞅給秦孝公的建議。如果建立了「法治」,遇到「明君」,公司就會大發展;遇到「昏君」,也不至於走向災難。這就是「以法治成明君,以法治防昏君」。

這裡商鞅所說的「法治」實際就是「組織」,包括了標準、流程、機制等。「明君」,對於企業來說,主要指的就是一號位。更全面、更準確的說,指的是以一號位為核心的2.5個「大才」。

「堅守法治,代有明君」,很多創始人/一號位悟不到這個道理。常犯的錯誤就是過度依賴「人」。

只注重「人」的的創始人/一號位,其常用的手段是「吏治革新」。如果只盯著「吏治革新」,這種創始人/一號位本身也不是什麼「大才」。因為「吏治」只是組織和公司的局部。只盯住「吏治」,在系統思考的層面上已經輸了。

在《大明王朝1566》的時期,以及《走向共和》的時期,「吏治革新」是各方都能想到的手段。但是,「吏治革新」不僅是效度有限的,而且是脆弱的。

當然,不注重「人才」和「吏治」,只注重流程、機制、標準這些「組織要素」,也是危險的。任何時候,吸引、選拔、發展、任用、淘汰人才都是重要的事情,不能鬆懈。人才選育用留汰是個系統。是個系統,其內在的動力就是不斷走向混亂。因為越混亂,其熵值越高;熵值越高,系統就越穩定。

對抗人才選育用留汰系統的熵增,就是這2.5個「大才」要長期堅持幹的事。

「組織」這個事情,非常容易淪為玄學、陰謀、宮鬥、政治。

中國的組織發展史,充斥著這些東西。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沉淪呢?

「陰謀必須陽治」這句《大秦帝國》裡面的臺詞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這句話,與首席組織官所提倡的「化玄學為工程,用專業減少政治」,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建立組織這件事,必須「陽治」。「陽治」的意思就是「專業化」、「透明化」。專業化和透明化,就是要把工作規則引向更公正的「誅行」,而不是肆意任性的「誅言」和「誅心」。

專業化、透明化的表現是什麼?用現代企業管理的名詞來說,就是要把發展組織這個工作「責權匹配化」和「績效考核化」。組織工作,儘管比較過程、比較主觀,但是也可以做到「責權匹配化」及「績效考核化」。

這既是「發展組織」這個工作的核心挑戰,也是一個竅門。很多人不相信發展組織的工作可以做到績效考核化。

但是,以適當的方法,發展組織的工作還是可以做到相當程度的「客觀化」、「責權匹配化」以及「績效考核化」。

這裡我要特別澄清一下,商鞅所說的法治與現代社會的法治是不同的。

商鞅所說的法,本質上指的是法家之法,是以君主為法,在表現形式上也是嚴刑厲法。也正因為商鞅之法太過嚴厲,所以也導致了他在秦孝公死後不久也慘死。後世也不得不在其商鞅之「法」之外包上一層「儒」,這就是「外儒內法」。

這個「外儒內法」的底層心理結構正是近代的一百多年,幾代仁人志士致力於要革新的對象。

商鞅之法的內容肯定是不適合一個現代社會及國家的,因為現代社會和國家不再屬於任何一個君、王或皇帝,所以其治理的方法會有根本不同。不過,商鞅變法的手法對於企業發展組織是有借鑑意義的。

可以借鑑的重點就是 「陰謀必須陽治」。「陽治」的手法是可以超越時間的。

很多企業在產權上都有「君主」(即老闆)。一個私有企業,從政治角度看很像是一個「王國」。

是「君主」就有肆意妄為的空間,就有出「惡法」的可能。但是,對一個企業來說,即使是「惡法的陽治」,從長期來看,也比「陰謀」更有效。

這是因為,一方面很多企業有外部競爭的制衡,「惡法」會讓企業所有者有慘痛的損失,所以「君主」會迅速得到反饋。另一方面,企業沒有生殺大權,員工可以用腳投票。

因此,即使企業出了「惡法」,也不會對員工造成人身傷害,只是會傷害他們的感情,影響他們揚名立萬的機會。

所以說,「陰謀必須陽治」的手法,對於一個企業組織來說,完全是可以借鑑的。

發展組織,如果不「陽治」,就會讓位給「陰謀」及「私仇」。與秦孝公、商鞅時期的「陽治」形成對照的是,在《大明王朝1566》時期,在《走向共和》時期,官員們很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揣摩上意」、「拉幫結派」、「領旨謝恩」上了。這些都是組織、文化衰退期及崩潰期的典型現象。

結語

看了《大秦帝國之裂變》、《大明王朝》、《走向共和》三個歷史劇,算是又回顧了一遍中央集權帝制的組織發展史。

雖然任何電視劇都無法還原歷史,也肯定帶有今人的主觀解讀,但因為它們是歷史劇,所以還不能瞎編,比如時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結果等還是要與史實相符。

相比於其它的一些娛樂性電視劇來說(比如我在疫情期間也草草觀看了的穿越劇《想見你》),這三部歷史劇尚可作為學習探討組織、變革、人才、領導力方面議題的「輔助教材」。

作為電視劇,它們當然有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優點。如果你有時間,也推薦你從人才、組織、文化角度觀看一下這幾部劇。

不過,這幾部劇確實都太長了。用兩倍速快進,加上不時的跳看,才能堅持下來。

關於來源:首席組織官(ID:COO-STRATEGY),是面向關注「如何建立或迭代組織」增強組織能力的創始人/一把手/CEO和核心領導團隊成員,以組織、人才、文化、等相關內容的輸出、轉化、深度理解加工為載體,致力於成為中國企業組織能力增強的賦能夥伴。

  

排版 | 張溪冉

 審校 | 悟能  輪值主編 | 孫允廣 

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管理者必須卓有成效。

【德魯克·卓有成效百日訓練營】003班火熱開啟!10次教練集中視頻輔導,15名」德友「互學共修,助力成為卓有成效管理者。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之崛起》、《大明王朝》成為口碑與質量齊飛的網紅,歷史正劇真的迎來了春天?
    緣何《大秦帝國》雖然三部前後跨越了8年之久,但劇迷們依舊熱情不減?難道歷史正劇已迎來了春天?例如2007的播映的《大明王朝1566》,豆瓣分高達9.5分,可以說除了老版《紅樓夢》等寥寥幾部電視劇外,已是頂級分數。
  • 他們從《雍正王朝》穿越到《大秦帝國之裂變》,你們還能認識嗎?
    《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和《大秦帝國》稱得上三足鼎立,歷史劇中的翹楚,《大秦帝國》目前與三部,裂變、縱橫和崛起。日前重溫《大秦帝國之裂變》的時候,發現有幾個演員從《雍正王朝》穿越過來的,前後反差還是非常大的,你們還能認識嗎?
  • 什麼是世界性帝國?大明王朝算是世界性帝國嗎?
    導讀: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但是經過仔細查詢才發現世界性帝國不是一個特定稱謂。所以世界性帝國我們可以靈活理解為當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帝國,通常表現為幅員遼闊、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大帝國。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們來看一下大明王朝是否具備這個條件?是否可以算世界性帝國?
  • 豆瓣8.9高評分,《大秦帝國3》、《大明王朝1566》讓歷史正劇重回「黃金時代」?
    《大秦帝國之崛起》(以下簡稱《大秦帝國3》)在央視cctv-1黃金檔熱播。 巧合的是,《大秦帝國3》播出之際,另一部10年前的歷史大劇的《大明王朝1566》(修復版)將在重慶衛視播出,優酷網會員可觀看高清版本。 一時之間,兩部歷史正劇走紅網絡,網友們對其討論熱度絲毫不減,甚至更勝當年。
  • 中國歷史劇排行榜,《大明王朝》《雍正王朝》,還有哪些劇能上榜
    《大明王朝》為何能成為中國古典歷史劇的第一,因為它正是上面所說的第二種歷史劇,達到了哲學思辨的程度。《大明王朝1566》裡面所有人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如嘉靖,海瑞,嚴嵩,胡宗憲等等。但這部劇所有的歷史格局、歷史秩序、歷史事件、歷史邏輯都來自一個明朝歷史上,並不曾存在過的「改稻為桑」事件。
  • 大秦帝國值得稱頌嗎?
    遠的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讚美封建文化的糟粕權謀厚黑,近的如《軍事聯盟司馬懿》美化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奸詐無比、厚顏無恥的司馬懿父子。12月1日開播的《大秦帝國》最新系列《大秦賦》(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從其命名和改名就可以看出《大秦帝國 》系列電視劇一貫的風格:讚美大秦帝國。
  • 大秦帝國,大漢王朝:為什麼有的朝代叫帝國,有的只能叫王朝?
    ,問我能不能講講,為什麼總是叫秦朝和唐朝為帝國,其他朝代為王朝。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老哥都想過,所以昊童就借這個機會來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王朝與帝國的區別,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見諒(我才不會告訴你們有幾部電視劇叫大秦帝國,還有幾本書叫大漢王朝,嘿嘿)。帝國帝國是個外來詞兒,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沒有那個朝代真正的稱自己為帝國。
  • 《大秦帝國》三部曲時隔十年才播完
    今天凌晨,《大明王朝1566》將在優酷網以會員劇的方式復播,本月25日還要登陸重慶衛視晚間黃金檔。一時間,似乎讓人感覺歷史正劇在回暖。十年風雨路,劇沒變,人心和市場卻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根據評分網站豆瓣的評價,《大秦帝國》第一部評分為9.0分,第二部評分為8.5分,首播不足一周的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也迅速達到了9.0分的高分。劇沒問題,卻又遲遲不播,說到底還是與國產劇這十年間的市場變化休戚相關。  回溯至2013年,《大秦帝國》第二部所收到的市場反響並不令人滿意。
  • 《大秦帝國之崛起》開播 歷史劇回暖迎市場春天?
    上周四晚,古裝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積壓兩年後突然於央視一套八點檔開播,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空降」熱搜榜。今天凌晨,《大明王朝1566》將在優酷網以會員劇的方式復播,本月25日還要登陸重慶衛視晚間黃金檔。一時間,似乎讓人感覺歷史正劇在回暖。十年風雨路,劇沒變,人心和市場卻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
  •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男人要想幹大事,順勢而為,悟透發展規律,抓住時機,就算現在沒有成功,早晚也會出人頭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智慧的人。
  • 細數那些經典的國產歷史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口碑最好
    一、《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裂變》是一部由侯勇、王志飛、高圓圓、杜雨露、李立群等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主要講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 兵源匱乏,國力虛弱,後來秦孝公和商鞅通過長達二十年的變法, 秦國由弱變強,從而與六國爭霸的過程。《大秦帝國之裂變》作為《大秦帝國》系列首發作品,一經播出口碑收視雙豐收。劇中各個角色均演技在線,值得二刷。
  • 中國最經典十大歷史劇,大秦帝國系列值得一看
    1、大明王朝1566(電視劇)    《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是由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
  • 《大秦帝國之崛起》上映第一天,評分直線飆榜
    開年便有好消息,在昨日《大秦帝國之崛起》已經開播了,還是在央視1套20:00點黃金檔播。聽到這個消息,估計不少觀眾會欣慰不已,畢竟像這樣重大的、嚴肅的歷史正劇,自2013年《大秦帝國之縱橫》播出後,就已經難覓蹤影了。如果想往前追溯,真正能與《大秦帝國》這樣的歷史、史詩大劇並提的,恐怕只有胡玫當年的《雍正王朝》,還有陳家林的《江山風雨情》。
  • 《大明王朝1566》古怪的模範官員
    歷時近三個月,斷斷續續地把《大明王朝1566》重新看了一遍。正如《雍正王朝》,或者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不管什麼時候看,也不管看了幾遍,每次都有新的感觸。萬曆十五年正好是歷時18年的隆萬大改革的結尾,而這部《大明王朝1566》則正是開啟了這場改革的序幕。
  • 開篇就是秦趙邯鄲攻城戰 《大秦帝國4》《大秦賦》上映
    歷史劇「大秦帝國系列」的完結篇《大秦賦》開劇便在豆瓣創下8.9高分,被不少人推薦為「年末最燃大劇」。  從2009年起至今,「大秦帝國」劇集系列共推出《裂變》《縱橫》《崛起》及《大秦賦》四部作品,制播長達11年。
  • 豆瓣8.5,還是系列最低,《大秦帝國》怎麼了?
    《大明王朝1566》還是《走向共和》,亦或是《雍正王朝》?最近,《大秦帝國之天下》一直延期未播,所有翹首以待的觀眾們,都在等待這部當年大劇的播出,但是不隨人願,願想始終未成真。不管是侯勇演繹的秦孝公嬴渠梁,還是富大龍演繹的秦惠文王,都在證明著一個問題,大秦帝國延綿不絕。
  • 姜文新劇將演曹操,易中天編劇,《大明王朝1566》導演執導
    說到歷史正劇,那可是無數男性粉絲最喜歡觀看的電視劇題材,而隨著流量小生和小鮮肉的崛起,近十年已經鮮有歷史正劇開拍,不少網友基本都在吃老本,這些年《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秦帝國》、《大明王朝》等系列歷史正劇已經被翻爛了,每年都要被拉出來回看幾遍才過癮。
  •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才有可能大富大貴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才有可能大富大貴哪個男人不想要有成功的事業還有美好的家庭?但現實總是事與願違,很多男人已經年過40歲,但事業還沒有起色,一事無成,有的男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有了出色的成就。有句話說得好,人比人氣死人!但仔細想一想,為什麼我們的人生和別人差這麼多?甚至能力比他好,人生卻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 12年了,我們為何還掛念《大明王朝1566》?
    12月25日黃金檔,寧夏衛視播完《闖關東》大結局之後,如約播出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以下簡稱《大明王朝》)第1集,有觀眾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在微博上如此評論道。「報祥瑞(下雪)」是《大明王朝》開場的重頭戲,而劇中群臣在風雪中朝見嘉靖帝時,披著紅白相間的外袍,在視頻網站的彈幕中,被不少年輕觀眾萌化為「一群聖誕老人」。
  • 十部豆瓣評分最高歷史劇,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
    在劉歡慷慨的歌聲下,是《雍正王朝》悲涼的底色。第五名,《大秦帝國之縱橫》,豆瓣評分9.3第四名,《大秦帝國之裂變》,豆瓣評分9.3這兩部劇屬於一個系列,而且評分相同,所以放在一起來說。其實還有一部《大秦帝國之崛起》,但是評分只有八點多,比這兩部差了不少。該系列講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經變法而由弱轉強,東出與六國爭霸,進而一統天下的過程。此劇的大氣磅礴,陰謀天下,在諸多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裡非常少見。最難能可貴的是劇中對法治的闡述,放到今天,也依然適用。用最能體現這部劇精氣神的一句話來結尾,「赳赳老秦,共赴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