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拯救了浪姐的審美,也給我們提供了重建生命的範本

2020-09-06 孫琬童

《乘風破浪的姐姐》大幕落下。


這檔綜藝可謂高開低走,一開始,各位姐姐們以30+做自己的姿態亮相,讓我們以為這檔節目可以去探討不同年齡段女性的美和活法,充滿了很高的期待。


可是一路看下來,發現節目不但沒有讓我們獲得力量,反而更加焦慮了——你要一直保持少女感,「白、幼、瘦」,年齡才不是問題。


「浪姐」中的30+女團,仍舊是「男性視角」下的產物:大家要唱跳俱佳,又瘦又性感,妝容精緻,在舞臺上當芭比娃娃。


在一眾姐姐中,阿朵成了一個特別的存在。


她剛亮相的時候,感覺有些彆扭,因為看慣了伊能靜這種不惜大價錢保養,50歲還弄得像20歲的裝扮,而阿朵在日常訓練時幾乎完全素顏,沒有醫美的痕跡,卻有歲月的痕跡,讓人一下子就覺得,和其他明星的養尊處優相比,阿朵是經歷過一些故事的。


而時間久了,卻越看她越覺得舒服,她身上有一種別的女孩模仿不來的,獨特的東西。



初評的時候,阿朵以一首民族風特色的《扯謊哥》驚豔舞臺。


這首歌是阿朵自己作詞作曲,也是她銷聲匿跡5年後,推出的新專輯《死裡復活》中13首原創歌曲的其中一首。



阿朵成名很早,25歲時,就在春晚舞臺上唱了《再見,卡門》。


在早年知道阿朵的人們的印象中,是熱辣性感的形象,曲風是偏歐美日韓的舞曲。


但很少有人知道,阿朵從19歲就開始作詞作曲,第一張專輯盛開中就收錄了她的創作,到第二張專輯《寶藏》,她幾乎包攬了整張專輯的詞曲創作。


阿朵更希望人們看到的是她的才華,期待更有意義的自我表達,卻不得不妥協於商業的要求,扮演一個性感的形象。



阿朵說過:「你知道嗎?我的歌都是自己寫,自己創作,可是無論我舞跳得多好,歌唱得多好,很多人卻不會注意到這些,太多的人只注重你的外表,你火辣的身姿。外表的光芒,遮住了我的內心。如果你覺得我穿的衣服很少,曾經吸引你的眼球,那麼我告訴你,我只是為了想讓你聽我的歌。」


在外人看來,她非常成功。但在她自己看來,她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賺錢機器。


她不停地熬夜,工作,轉場,越發迷茫……不久,阿朵大病一場,她開始質疑那些外在的成功。


所以,她停下一切工作,淡出娛樂圈,回到家鄉湘西當農婦,和一起吃喝、一起勞作,採集民間音樂,學習蠟染、苗鼓,在大山中找回了自己的使命——把民族的音樂變成年輕人喜歡的東西。隨後,她成立「生養之地」廠牌,籤下了很多民族音樂人,苗族情歌傳承人、苗族蘆笙傳承人、湘西水腔傳承人、布依族歌王、納西族歌手……


阿朵重建了自己的生命,重新定義了成功,這種對於自身價值實現的追求,才是阿朵內心對成功的真正定義。


一如她《死裡復活》中的歌詞:「原來生命裂了縫,陽光才能照進來。」



範曉萱也是這樣,臺上可愛的她,與臺下真實的她,讓她人格分裂,於是她放棄了商業要求她的可愛路線,在自己最紅的時候,來了個華麗的大轉身,去做自己喜歡的音樂。儘管後來她不是很紅,但過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每個人都會經歷阿朵這樣的掙扎和蛻變。


一開始,被外界的評價標準所綁架,聽從別人,看起來是更安全、更好的選擇,可我們會更容易陷入焦慮、抑鬱的負面情緒中。


武志紅的心理學課程中,提到過「內部評價體系」的概念。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人的評價體系也分兩種:內部評價體系和外部評價體系。建立起自己的內部評價體系,而不是為別人或者獎勵去做事,這才是真正能讓一個人保持源源不斷動力的方法。如果將外部因素、別人的評價作為參考標準,我們就很容易出現動力不足的情況。


通常我們的成長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模仿外界


開始,我們會在意外界的評價,去模仿那些我們認為很成功人,去取悅別人,缺乏獨立的思考。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必須有勇氣去突破這些,發展出為自己而活的能力。


第二階段:自我探索


到了第二階段,我們開始去探索自己身上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到底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認同什麼,就像是阿朵回到深山裡的沉澱。


當你找到這些,就應該把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第三階段:自我實現


一旦你找到了最重要的事情,你就可以遠離和你價值觀不匹配的朋友、工作,專注於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使命。



只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人生的一種整合。什麼是整合?就是將個人生活、工作事業融為一個有機整體,不同的部分之間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實現人生整體一致的目標。


首先我們要有勇氣做內外一致的人,敢於對不適合的事情說不,其次要專注於眼前要做的事,不糾纏在過去的回憶,也不沉溺於對未來的幻想。把手邊的事情一件一件心無雜念地做好,你的生命自然會往理想的地方推進。


別人對你的評價、外界的絢爛,這些不管多麼有吸引力,終究只是過眼雲煙,只有你自己賦予自己的生命意義,才是你真正所要到達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從《浪姐》翻車看女性議題:萬茜虛火、審美窄化、女性平權
    在成為浪姐的萬茜突然擁有熱度之後,往日她「向流量妥協」的蛛絲馬跡也被網友找出,作為其「人設反轉」的打臉罪證。對於國內大多數普通女性而言,30+意味著房子、工作、孩子等各方壓力的交織,沒有女明星的姣好外型和物質條件,《浪姐》「三十而驪」與「三十而勵」的立意都變成了空中樓閣。除了年齡上的設限,《浪姐》對「女團」的認知仍然模糊不清。不可否認,《浪姐》試圖改變市場對亞洲女團「青春少女」的傳統定義,但從第一期到最近一期,從穿著到選歌,節目的審美模式日益趨同。
  • 浪姐的土味審美我服了
    之前聽說浪姐要表演這首歌就開始期待了,結果沒想到卻是這樣的……先說造型吧,造型師是什麼土味審美,玫紅配大紅這是一個明星造型師能幹出來的事?看了浪姐五公 《情人》的表演,你們有啥想法?
  • 吳夢知讓《浪姐》引人入勝、楊瀾提高了檔次,而她彰顯了核心宗旨
    《浪姐》成團,塵埃落定。高開低走,這個節目也算是九死一生。由寧靜、孟佳、萬茜、張雨綺、黃齡、李斯丹妮和鬱可唯7人,在萬眾矚目下,無價之姐正式成團。高光時刻,連黃曉明都要淚灑現場。湖南多檔綜藝節目,操刀文案的都是她。比如《浪姐》之前,就有《花兒與少年》和《歌手》。
  • 《浪姐》「翻車」
    在成為浪姐的萬茜突然擁有熱度之後,往日她「向流量妥協」的蛛絲馬跡也被網友找出,作為其「人設反轉」的打臉罪證。萬茜的「崩盤」或許只是《浪姐》「每周一靶子」的營銷套路,這檔綜藝節目在標籤女性上樂此不疲。對於國內大多數普通女性而言,30+意味著房子、工作、孩子等各方壓力的交織,沒有女明星的姣好外型和物質條件,《浪姐》「三十而驪」與「三十而勵」的立意都變成了空中樓閣。除了年齡上的設限,《浪姐》對「女團」的認知仍然模糊不清。不可否認,《浪姐》試圖改變市場對亞洲女團「青春少女」的傳統定義,但從第一期到最近一期,從穿著到選歌,節目的審美模式日益趨同。
  • 播到現在的浪姐,讓我們覺得「吃相可憐」
    人設的持續性崩坍與重建,似乎成為了姐姐們熱搜不斷的G點。這波紅利愈演愈烈,萬茜成為了浪姐中的女海王,幾乎所有姐姐都喜歡她,連許飛都說她:眨眨眼、跳跳腿,身後的人就已迷出三尺口水,不人不鬼。所以公演後她的喜愛度第一名也是實至名歸。然而隨著浪姐的播出,最初的那個雲淡風輕並不想紅的萬茜好像也變了,舞臺表演力Max,短短一個月內接受五個品牌代言,可能是處在浪姐這個角逐戰場裡也不免染上了些血腥氣。努力想贏沒有表現在他的臉上,卻寫在了行動裡。不能免俗的人太多,萬茜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一個。
  • 充滿了貓膩的《浪姐》還能浪多久?
    《浪姐》的熱度會持續下去,但口碑卻在高開低走,最近的兩期尤其令人摸不到頭腦,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想一想《浪姐》走紅的原因是什麼,想一想人們對這個綜藝的期待在哪裡。每個人都在呈現她要蛻變的欲望和能夠蛻變的能力。是對她們的好奇與期待打破了我們對一般綜藝的成見,支持她們到今天。
  • 別人看《浪姐》是看姐姐,我看《浪姐》是看女兒
    對,就是《乘風破浪的姐姐》,不過別人看浪姐,都是去看姐姐的,我看浪姐,卻是挑養女兒的範本~30位姐姐啊,30個可以參照的範本呀,我真是挑的不亦樂乎,眼花繚亂,幾乎每一期都要換一個~第一期solo秀我不能免俗地pick了「別人家的小孩」——
  • 韓國最新整容範本是她!這位超美的模特小姐姐你一定要知道
    以往大家常聽到的整型範本,不外乎就是宋慧喬、金泰希,或是最近的樸敏英、子瑜、雪炫等,可以看的出來大家都偏好自然的長相!,另外也有網友覺得她長的跟全智賢很像呢!,只能說有這樣一張臉、不管她穿什麼都會吸引小編打包整套吧?
  • 好難過,《浪姐》三公太難看了!孟佳被淘汰也沒覺得意難平
    作為忠實粉絲,前幾期的《浪姐》都能感受到《浪姐》節目組想要表達女性30+「三十而儷」的美好狀態,可是這一期的三公表演,我真的很難挖出亮點,反而槽點滿滿,若按照這個水準走下去,《浪姐》高開低走也別怪我們觀眾無情,拋棄了這些美麗的小姐姐們。
  • 《浪姐》總決賽真相曝光,原來我們都被騙了
    歷時 3 個多月,將近 50 場舞臺表演,狂攬全網 400 多億熱度的《浪姐》。終於成團收官了。相信最後的成團名單,大家也都知道了。可什麼時候《浪姐》成團出道,需要這麼多男嘉賓來上臺見證了?但說到底,也正是這種大眾審美,磨平了選秀選手們的特點和優勢,讓一個又一個相似的女團出現。
  • 被凝視的《浪姐》,越來越擰巴了
    無論如何,《浪姐》這個題材的出現還是令人欣喜,也或許真是一種進步。乘風破浪》《浪姐》),自6月播出以來,不斷引起各個角度的討論。播放初期,大家很欣喜終於出現了這樣探討不同年齡段女性美的一個節目,似乎可對當下社會充斥了太久、太單一的「白幼瘦」審美形成一次衝擊。但是,隨著節目的播出,一些不同議論開始出現。
  • 浪姐售後:萬茜從海王到被聯錘,觀眾的審美取向,還是寧靜最透徹
    浪姐節目雖然結束了,但是隨著成團夜的抓馬表現,好像觀眾從節目開播盼望的姐姐們互掐才剛剛開始,所以結束的是節目,但姐姐們的乘風破浪,才剛剛開始。作為年度綜藝,幾乎參加這個節目的姐姐都得到了不少新的資源,紅的爆紅,不紅的翻紅。
  • 她是臺灣第一整容範本,憑什麼?!!
    羅志祥的網紅女友周揚青,不僅被羅志祥寵愛有加、服裝生意做得紅火,還被臺灣女生們視為第一整容範本。在臺灣綜藝節目《小燕有約》上,曾討論過誰是臺灣女生整容範本的話題,當觀眾以為會是範冰冰、Angelababy等熱門話題人物的時候。
  • 浪姐高開低走,觀眾表示審美疲勞,定義30+女團節目組備受爭議!
    我不知道大家是從哪一期開始不再追乘風破浪的姐姐或者說對這個節目已經不再有那麼多的激情了,反正我個人認為從第四場公演開始就對浪姐已經審美疲勞了因為這個節目一開始吸引觀眾的點在於一個是姐姐們超強的個性,觀眾都很好奇,30個姐姐之間的相處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然後第二個就是看這些30+的女人,怎麼去看待和應對女團這件事情,第三個當然就是看這幫30+的姐姐們,她們拼出來的女團和我們平時看到的那些選秀節目選出來的女團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 乘風破浪~黃聖依回應浪姐爭議,網友:是我們錯怪她了
    節目裡的小姐姐們也都收穫了不少粉絲;但是只有一個人例外,她非但沒有獲得觀眾的喜愛,還因為自己性格挨了不少罵,這個人就是像黃聖依這些人。在第一期的時候,黃聖依還沒有被那麼多人討厭,但是隨著第二期的播出,黃聖依的風評越來越不好。
  • 「浪姐」的兩難抉擇:是乘風破浪的初心,還是明爭暗鬥的話題?
    當30+女性被捧上高位,形成全民討論時,不在於「浪姐」的「打破定義」是多麼先聲奪人,而在於這股濤聲早已蟄伏兩年之久。最開始,乃至到最後,「浪姐」都背負著關於女性價值的議題,它需要打破男權社會所塑造的女性刻板印象,展示「女人」二字的豐富維度。
  • 「浪姐」選曲:精彩的,無奈的,扭曲的
    近兩個月圍繞「浪姐」的話題實在太多了,除了關於節目本身的評論以外,還有與姐姐實際行為表現相關的心理學分析,以及基於姐姐人氣引申出的職場研究和營銷方法論等……作為一檔通過女團歌舞考核,決定淘汰晉級的綜藝,節目組對其中比賽曲目的選擇自然非常重要
  • 各顯神通的「浪姐」中,我們喜歡的為什麼偏偏是她?
    在天天都上熱搜的《浪姐》中,姐姐們幾乎都是「狠角色」:看《浪姐》,你會覺得萬茜就是一個特別真實的「五好隊員」——喜歡她真的不是沒道理,要知道當萬茜下定決心要來《浪姐》的時候, 就連倪萍姐姐都寫了長文,表達對她的喜愛。
  • 「浪姐」寧靜張雨綺告訴我們:「姐的霸氣」靠的是實力
    9月4日,《浪姐》成團收官夜,寧靜和張雨綺成功出道,張含韻王霏霏爆冷出局,這樣的結果讓追了一個夏天的觀眾大呼:「再也不搞選秀了!」寧靜和張雨綺成功出道在意料之中,她們兩個一個扛起了《浪姐》的熱度,一個扛起了《浪姐》的話題度,有多少人是衝著寧靜去看的?又有多少人是衝著看張雨綺出笑話卻慘遭打臉呢?
  • 「浪姐」選曲:精彩的,無奈的,扭曲的
    近兩個月圍繞「浪姐」的話題實在太多了,除了關於節目本身的評論以外,還有與姐姐實際行為表現相關的心理學分析,以及基於姐姐人氣引申出的職場研究和營銷方法論等……  作為一檔通過女團歌舞考核,決定淘汰晉級的綜藝,節目組對其中比賽曲目的選擇自然非常重要。幾次公演看下來,也感受到節目在選曲方面,可謂表現不俗,同時也似乎感受到曲目選擇上的一些邏輯和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