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大幕落下。
這檔綜藝可謂高開低走,一開始,各位姐姐們以30+做自己的姿態亮相,讓我們以為這檔節目可以去探討不同年齡段女性的美和活法,充滿了很高的期待。
可是一路看下來,發現節目不但沒有讓我們獲得力量,反而更加焦慮了——你要一直保持少女感,「白、幼、瘦」,年齡才不是問題。
「浪姐」中的30+女團,仍舊是「男性視角」下的產物:大家要唱跳俱佳,又瘦又性感,妝容精緻,在舞臺上當芭比娃娃。
在一眾姐姐中,阿朵成了一個特別的存在。
她剛亮相的時候,感覺有些彆扭,因為看慣了伊能靜這種不惜大價錢保養,50歲還弄得像20歲的裝扮,而阿朵在日常訓練時幾乎完全素顏,沒有醫美的痕跡,卻有歲月的痕跡,讓人一下子就覺得,和其他明星的養尊處優相比,阿朵是經歷過一些故事的。
而時間久了,卻越看她越覺得舒服,她身上有一種別的女孩模仿不來的,獨特的東西。
初評的時候,阿朵以一首民族風特色的《扯謊哥》驚豔舞臺。
這首歌是阿朵自己作詞作曲,也是她銷聲匿跡5年後,推出的新專輯《死裡復活》中13首原創歌曲的其中一首。
阿朵成名很早,25歲時,就在春晚舞臺上唱了《再見,卡門》。
在早年知道阿朵的人們的印象中,是熱辣性感的形象,曲風是偏歐美日韓的舞曲。
但很少有人知道,阿朵從19歲就開始作詞作曲,第一張專輯盛開中就收錄了她的創作,到第二張專輯《寶藏》,她幾乎包攬了整張專輯的詞曲創作。
阿朵更希望人們看到的是她的才華,期待更有意義的自我表達,卻不得不妥協於商業的要求,扮演一個性感的形象。
阿朵說過:「你知道嗎?我的歌都是自己寫,自己創作,可是無論我舞跳得多好,歌唱得多好,很多人卻不會注意到這些,太多的人只注重你的外表,你火辣的身姿。外表的光芒,遮住了我的內心。如果你覺得我穿的衣服很少,曾經吸引你的眼球,那麼我告訴你,我只是為了想讓你聽我的歌。」
在外人看來,她非常成功。但在她自己看來,她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賺錢機器。
她不停地熬夜,工作,轉場,越發迷茫……不久,阿朵大病一場,她開始質疑那些外在的成功。
所以,她停下一切工作,淡出娛樂圈,回到家鄉湘西當農婦,和一起吃喝、一起勞作,採集民間音樂,學習蠟染、苗鼓,在大山中找回了自己的使命——把民族的音樂變成年輕人喜歡的東西。隨後,她成立「生養之地」廠牌,籤下了很多民族音樂人,苗族情歌傳承人、苗族蘆笙傳承人、湘西水腔傳承人、布依族歌王、納西族歌手……
阿朵重建了自己的生命,重新定義了成功,這種對於自身價值實現的追求,才是阿朵內心對成功的真正定義。
一如她《死裡復活》中的歌詞:「原來生命裂了縫,陽光才能照進來。」
範曉萱也是這樣,臺上可愛的她,與臺下真實的她,讓她人格分裂,於是她放棄了商業要求她的可愛路線,在自己最紅的時候,來了個華麗的大轉身,去做自己喜歡的音樂。儘管後來她不是很紅,但過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每個人都會經歷阿朵這樣的掙扎和蛻變。
一開始,被外界的評價標準所綁架,聽從別人,看起來是更安全、更好的選擇,可我們會更容易陷入焦慮、抑鬱的負面情緒中。
武志紅的心理學課程中,提到過「內部評價體系」的概念。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人的評價體系也分兩種:內部評價體系和外部評價體系。建立起自己的內部評價體系,而不是為別人或者獎勵去做事,這才是真正能讓一個人保持源源不斷動力的方法。如果將外部因素、別人的評價作為參考標準,我們就很容易出現動力不足的情況。
通常我們的成長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模仿外界
開始,我們會在意外界的評價,去模仿那些我們認為很成功人,去取悅別人,缺乏獨立的思考。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必須有勇氣去突破這些,發展出為自己而活的能力。
第二階段:自我探索
到了第二階段,我們開始去探索自己身上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到底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認同什麼,就像是阿朵回到深山裡的沉澱。
當你找到這些,就應該把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第三階段:自我實現
一旦你找到了最重要的事情,你就可以遠離和你價值觀不匹配的朋友、工作,專注於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使命。
只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人生的一種整合。什麼是整合?就是將個人生活、工作事業融為一個有機整體,不同的部分之間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實現人生整體一致的目標。
首先我們要有勇氣做內外一致的人,敢於對不適合的事情說不,其次要專注於眼前要做的事,不糾纏在過去的回憶,也不沉溺於對未來的幻想。把手邊的事情一件一件心無雜念地做好,你的生命自然會往理想的地方推進。
別人對你的評價、外界的絢爛,這些不管多麼有吸引力,終究只是過眼雲煙,只有你自己賦予自己的生命意義,才是你真正所要到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