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翻譯成漢語就是「東方之鷹」。契丹人是東胡後裔鮮卑的旁支。唐朝末年,他們的民族英雄阿保機登上歷史舞臺,於後梁末帝貞明二年(916年)定國號契丹。契丹是「鑌鐵」的意思,他把自己的國家成為「鐵國」,自己的部落成為「鐵族」,軍隊則成為「鐵騎」。直到今天,在整個斯拉夫語中,還用「契丹」來稱呼中國。比宋朝的誕生早53年,契丹人建立了大遼,仿效中國歷代王朝成立遼國。
遼代女真人大體可分為三部分。居住在遼東地區的被稱為熟女真(系遼籍女真)。因遼國把實力最強的女真人編入直接管轄的戶籍,遷到遼陽府以南,與漢人、契丹人雜居,所以稱「熟女真」或系遼籍 女真。
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的女真人,未入遼籍,仍以狩獵和捕魚為生的,被稱為「生女真」,或「不系遼籍女真」。而居住在兩者之間,分布在輝發江一帶的女真人,與遼國有著羈縻關係,被稱為「不生不熟女真」或「回霸(一作回紇)女真」。
遼興宗耶律宗真繼位後,為避開「宗真」的名諱,將女真改為「女直」。遼國的歧視與壓迫,激起女真人的反抗,但在等待民族英雄誕生之前,被砍掉「兩隻腳」的女真人只能臥薪嘗膽。
英雄終於登場,他誕生在「生女真」中的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有他率領聯盟部落舉起抗遼的大旗。遼天慶四年(1114年),阿骨打率女真將士2500人,在淶流河(吉林、黑龍江交界處的拉林河)祭祖誓師,歷數遼國罪狀以告天。
先後在寧江州(今吉林扶餘東石頭城子)、出河店(今吉林前郭旗八郎鄉塔虎城)大戰遼國軍隊,使遼軍重創而一蹶不振,阿骨打則一躍成為東北地區無可爭議的最高首領。
遼天慶五年(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國,阿骨打正式稱帝。他在登基詔書中宣稱:契丹人的遼國以鑌鐵為號,取意堅硬。鑌鐵雖堅硬,終究要腐爛。唯金不腐。所以女真立國以「金」為國號,取萬世不朽之金的意思。阿骨打自稱「金太祖」。
他讓「女直」重新站立起來恢復了原稱「女真」。政治上,金國推行勃極烈制,皇帝稱都勃極烈,其次稱諳(尊貴)勃極烈,再次稱忽魯(總帥)勃極烈,形成以皇帝為中心的統治模式。在軍事上,實行猛安謀克制。
「猛安」是部落單位,「謀克」是氏族單位,每300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猛安首領為千戶長,謀克首領為百戶長。各戶壯丁平時務農,戰時出徵戰鬥,形成了兵民合一的軍政體制,這個體制與之後滿族實行的「八 旗制」一脈相承。
在文化上,將漢人正楷和女真語雜糅在一起,創製了「女真大字」。顯示出女真文化的創造力和爆發力。金朝建立後,與北宋聯合滅遼。
宜和七年(1125年),遼國天祚帝被金國俘虜,金宋兩國聯合滅遼戰爭結束,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國從此淡出歷史。阿骨打沒能看到這一天,他於宣和五年(1123年)病逝於徵戰途中。
但這位女真英雄的宏圖大略被繼承下來,金國向北宋宣戰迅速佔領山西、河北大片中原土地。一直戰至將宋國兩任皇帝宋敬宗、宋欽宗俘獲,押回金國都城囚禁。
北宋倒下後,金國繼續與南宋對峙,金國戰將金兀朮與南宋名將嶽飛大戰中原,戰至「紹興議和」,南宋向金國稱臣納貢。
因為當時宋徽宗已死,而宋欽宗尚在世,如金國送欽宗回南宋,現任皇帝趙構皇位不保。所以才有了12道金牌令嶽飛停戰,才有了在這議和完成的第三天,嶽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在臨安大理寺。
聽聞此訊時,金國上下歡慶,軍營徹夜痛飲。爾後馬放南山,刀槍入庫,金國與南宋也有了近80年的和平時光。
金國的滅頂之災來自另一位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金國建立在一個群維爭霸的時代,宋朝間契丹人建立大遼、西夏人建立了西夏國、赫然幄起的馬背民族蒙古,演出著波瀾壯闊的逐鹿中原、開疆擴土的大劇,其結果是蒙古人統一中國,建立起橫跨歐亞的大帝國。
金國在期間被蒙古和南宋的聯盟擊敗,最後一座城池於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1234年)失守,金哀宗在蔡州幽蘭軒中上吊自殺。
「東方之鷹」飛翔了120年,金國與大遼、西夏一同消失在歷史煙塵中。金佔領中原後,於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於燕京,是北京地區歷史上第一個建都城的朝代。金中都被歷稱「京都肇始」。
金實行了「南遷北徙」政策,大批女真人被遷到燕山一帶,以後定居在華北地區,而漢人逐漸往北遷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逐漸與漢族融合。在蒙古滅金之後,這些女真人都被列在「漢人」等級中,說明已與漢族無明顯差別。留在東北的女真人則保留住了女真人的民族特性。
元時代,女真人一部分居住遼陽等路的轄區內,與漢人雜居共處,也逐漸融入漢族; 一部分分散在合蘭府水達達等路,即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分布於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中、下遊,東達海岸的廣大地區。
元代「設官牧民」,在這一帶地區先後設立五個萬戶府和東徵元帥府,在烏蘇里江流域設立兩個千戶所,在黑龍江下遊設立萬戶府,通過當地民族上層「因俗而治」。
在中原留下女真人印記的,安屬北京地區今懷柔區域內的渤海所村了。這裡的居民原籍屬渤海國,他們是女真後裔,一直稱自己為渤海人。
明朝弘治年間(1503 年)左右,隨著明朝十三陵部分陵園的建立和附近長城的修建加固,朝廷下令在此地設立了「拱護陵京」千戶所,並建設了渤海城池,布防千餘人的軍隊,統管居庸關以東、慕田峪以西的長城隘口,擔負起內護皇陵,外防敵寇的重任。有此完成了渤海所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