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科技、領土、軍事,印度老是愛和中國比,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葉海林認為,主因是雙方的自我認知、對對方的認知都有偏差,2國對 對方的誤判並不是基於行為和意圖判斷,而是身分認知和想像。
葉海林指出,中、印對國際地位判斷存在差異,中方觀點是不管要比什麼層面,中國都在印度之上,但印度眼中,中國始終被更龐大的美國掩蓋,因此雙方實力差距並不能讓印度 在心理方面自認劣勢,「印度面對中國時,特別是在處理對抗性的矛盾時,並不會因為自身在實力上的落差而感到需要有所節制。」
其次,雙方在各自大戰略中對對方定性也有差異。 中國對印度戰略思維70年來有穩定性和持續性,在中國觀點中印度從來不是競爭對手,也不是核心關切或主要威脅,但印度越來越把中國看成影響自身戰略安全、妨礙邁向大國 之路的首要假想敵,特別是右翼的莫迪(Narendra Modi)當選總理後更明顯。 這種差異當然會造成雙方釋出的訊號都容易被對方誤解。
此外,葉海林認為雙方在選擇互動策略時也存在收益預期落差。 實力較下風的印度卻在互動過程中展現極強企圖心,出現爭執時壓迫式的外交策略很明顯,因此印度更大程度扮演雙邊關係型態塑造者角色。
葉海林總結,中國認為中印關係是強國和次強國間的非零和博弈,但印度會認為中印關係是2個強國間的零和博弈,「這種心理偏差和具體的分歧不同,是前提 性和全局性的,幾乎無法透過對具體事務的管控來彌合,因此對中印關係影響更長遠且更具決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