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視線》:印度越南在南海「試探中國」?
主持人 勞春燕:
歡迎繼續收看《環球視線》。據越南媒體報導,印度的四艘軍艦6月8日同越南海軍在南海舉行了聯合搜救演習,一些印度媒體又開始為同中國叫板而造勢,稱印度和越南用聯合演習來試探中國,這支印度艦隊繼訪問越南之後還去了菲律賓,而印度的國防部長前不久剛剛訪問了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泰國,繞著南海泡,那麼印度頻頻造訪南海,用意究竟何在,我們先來看一個短片,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說:
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近日先後對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泰國進行訪問,希望增強印度與亞太地區國家之間的防務關係。幾乎是與此同時,據越南VTV電視臺報導,搭載有1200名官兵的4艘印度海軍艦船,於6月4日抵達了越南峴港,開始對越南進行訪問。據了解,此次到訪越南的四艘艦船分別是「薩特普拉」號飛彈護衛艦、一艘遠程補給艦,「藍維傑伊」號驅逐艦和一搜護衛艦,都隸屬於印度海軍東部艦隊。在歡迎儀式上,印度東部艦隊司令庫馬爾提到了,南海對於地區國家經濟發展安全和防務的重要性。有印度軍方人士表示,這一次訪越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加強兩國海軍的關係,印度期待今後與越南海軍有更高水平的聯合演練。一些媒體則稱,印度想用聯合演習來試探中國。
在同越南海軍聯合軍演後,這支印度艦隊駛往菲律賓訪問。有印度媒體認為,印度軍艦部署在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可以加強與東協國家的軍事關係,還能夠進一步舒展海上肌肉。印度海軍東部艦隊的部署具有重要作用,它長達一個月的海外部署和國防部長安東尼訪問新澳泰三國都是為了支撐印度的東向戰略。
正在評論:印度海軍舉行聯合搜救演習
主持人:
好,請宋先生先來給我們大致地介紹一下,這次練習聯合的搜救演習是一次多大規模的,什麼性質的演習?
宋曉軍:
它不是一個軍事演習這個級別的,但表示兩國海軍關係走得相對比較近的具有政治意義的東西。搜救演習相對來講比較低,就是層級上就是兩國。其實我們國家比如跟美國、跟印度很多國家聯合搞過軍事演習,但是印度和越南走近的這樣一個態勢,我覺得主要還是因為那個海域比較敏感,像這一次軍艦去的是越南的艦港,這個地方也是非常重要,就是挨近所謂中越之間的爭議的海域。在這裡進行演習是中國的總理剛剛訪問完印度。
主持人:
時間地點都一樣的。
專家觀點:印越合作想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目的
宋曉軍:
而且印度的國防部長在新加坡香格裡拉說了一些話,啊包括他最近也要訪問一些其它國家說了一些話。在這個期間,我覺得這個演習表示了印度想跟越南達成一種「1+1>2」,在南海的口子上,或者在馬六甲海峽的西邊的口子上,構成一個雙方合作的軍事態勢,是有這樣的一個政治意義。
正在評論:印軍艦為何多次出現在南海?
主持人:
尹先生怎麼看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其實印度海軍的軍艦出現在這個海域不是第一次了,兩年前的時候,印度海軍有一艘兩棲攻擊艦造訪了越南,並且再從越南的一個港口轉移到另外一個港口的時候,當時就已經被中國海軍警告進入到了中國的領域。兩年時間過去了,之後又在差不多相同的地方,一支更大規模的印度艦隊來了,為什麼印度海軍現在要頻頻造訪這片水域?難道不怕中國不高興嗎?
專家觀點:印「東向戰略」正具體化
尹卓:
這裡頭有兩個問題要澄清一下第一個,這次印度出訪有一個東向戰略,一方面當然我們說它正在具體化,也就是說它裡頭有,表明它在太平洋現在開始有利益,印度一直自詡它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國,它不僅僅是印度洋的大國,它是世界性的大國,它進太平洋就是一個主要的標誌,所以有事沒事就要進太平洋來。同時它在太平洋的利益在加大,要維護跟太平洋的利益,跟中國現在600億美元,大概在兩三年後會發展到大概一千億美元,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的外貿量相當大,它也是一個資源進口國,從澳大利亞要進口很多資源,所以這條航線對它也很重要,它跟東南亞國家現在交往也比較多,雙方是互惠貿易,這是維護利益的正當的。
專家觀點:印「中向戰略」意在維護太平洋利益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印度的媒體跟政府的立場一直是比較激進,一直在挑撥中印之間的關係,比如軍事對峙事件、邊界對峙等等一系列事情,都是印度媒體現在的炒作,而且炒作非常厲害,有時候無中生有。這次印度進來跟越南搞聯合演習,它是持續性的進行一個活動,它跟越南以前早搞過軍事演習,跟日本和韓國都搞過軍事演習,所以這種東西我覺得用平常心來看。
專家觀點:印在南海爭端中支持越南菲律賓
當然這反映出印度在整個太平洋方向想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跟我們的對立面就是在南海方面,他一直在支持我們的對立面,支持越印,在南海爭端中他是支持越、菲、馬,這毫無疑問,這個立場他不會變,但是這決不會意味著印度在用軍事力量圍堵中國、遏制中國,印度沒這個能力,他也不可能用這點海軍力量圍堵我們。這表示他的意圖,但是他的能力遠遠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主持人:
你說到意圖的問題,英國有一家歐亞述評網也注意到了這次印度的小規模的艦隊造訪了幾個地點,這個評論就說到,印度小型艦隊訪問的四個國家當中,有三個和中國是存在南海的主權爭議的,印度需要同其它受中國政治和軍事打引號脅迫的國家,一道站在戰略的高度。那這種解讀,是否成立?
宋曉軍:
我覺得英國媒體首先是炒作了,最早幾年前炒作了中國要佔領什麼印度洋的珍珠鏈,印度當時就很跟進,因為印度是被英國殖民了多年了,1947年才獨立,它整個上層的官僚基本受英國戰略思維的薰陶非常深。確實最近這段時間,比如說中國已經去年接了瓜達爾港,就是巴基斯坦的這個管理,從新加坡的公司手裡,最近又對這個,比如說對這個前兩天的博鰲開完會,我們對斯裡蘭卡投了大概22億美元的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有緬甸的皎漂的天然氣管已經打通了,這就是珍珠鏈的三個,原來是四個,還有這個。
主持人:
三顆珍珠。
專家觀點:印度對中國的崛起很糾結
宋曉軍:
對,還有孟加拉的吉大港,三顆串在一起,所以印度非常糾結在中國的崛起之上,它既需要跟中國做生意,剛才尹老師說的要達到一千億美元,因為雙方的經濟互補性結構上很好,又想用另外一種辦法來平衡,因為還有巴基斯坦的因素在這兒,你看巴基斯坦的總理剛剛選上,馬上宣布要建中巴鐵路,這個是不得了的事情,如果打通到中國的喀什,用個七八年的工程期,幾百億美元,把目前這條路修起來,那所謂的馬六甲海峽的困局就沒有意義了。你想中亞的國家加上俄羅斯國家,一人五千萬噸的油,這邊皎漂是1500萬噸,如果瓜達爾港這塊再跟中國打通了,那你在馬六甲這個口子跟越南合作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它對中國的崛起,受英國人和海外媒體的鼓譟,它的決策層有點糾結,不做也不行,再加上它的軍方利益集團也要表現,所以說在這裡面有一些波動,我覺得這也屬於正常的。
主持人:
咱們說完海上的,再來說說印度的陸軍,最近有一個消息,是印度媒體報導的,說印度的內閣很快就會批准印度陸軍的一項提議,就是要在印度的東北部,靠近中國的邊境地帶,集結一支山地打擊軍,而且是進攻性質的,大概有四萬人左右。建這麼一支山地軍是什麼意味?到底要打擊誰呢,要防誰呢?
尹卓:
打擊的目標當然是中國,這個用不著含糊,肯定是這樣,但是就看它一個打擊軍夠不夠力量,對付中國一個打擊軍就那麼幾萬人,能不能形成一個所謂的戰略性的力量,當然形不成,它還是一種戰役和戰術的力量。我們說它因為在中印邊界的時候,1962年一敗塗地,慘敗,他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他部隊不夠專業化,他的陸軍在那兒被打得稀裡譁啦的,不夠專業化,實際上我們中國也沒有山地部隊,但是我們中國軍隊像54軍這些憑著自己的戰鬥意志打勝了。但是他認為他自己缺這樣的一支專業性的山地部隊,所以印度陸軍一直想建立這樣的一支部隊。但是這支部隊應該說有一定的專業化,就是說它的這個士兵可能大部分都不是義務兵,而都是職業兵,那要花錢花得很多,印度能不能承擔起這麼多。現在它開始有點錢了,決心要建這個山地軍,但是中印邊界就山地軍改變不了力量的對比,因為喜馬拉雅山8000多米,這個事實誰也改變不了,要有大規模的戰役在這個地方很難實施,後勤補給、空中力量等等都很難施展,所以我想我們在這個地方先看著印度。
主持人:
宋先生怎麼,來看一下具體,包括一個是山地打擊軍,還有兩個獨立的步兵旅和兩個獨立的裝甲旅,這樣的配備是什麼樣的規模?
宋曉軍:
它是軍方利益集團在喊,其實印度在這一方面,說大話辦糙事的事非常多,包括海空軍力量的發展,原來制定的計劃,我們也看到,當然也被說是俄羅斯拖著它,最後給它拖延部分工期航母等等。它自己內部的上層的利益集團之間,分利集團並沒有平衡,確實有除了媒體之外,它的軍方利益集團對中國強硬的這一部分,它要分一塊利,拿中國威脅論說事,要建這麼大。但是你看看印度這幾年的經濟雖然還可以,可是它內部的結構出現的問題太大,貧富差距這麼大,而且中國並沒有威脅你,你沒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去幹這件事,把精力應該留下來,好好去發展自己的國內的經濟,解決自己國內的問題,我覺得這才是印度應該做的。
主持人:
就是你這個東向戰略到底是真的要去遏華呢,還是要跟中國建立一個建設性的關係,大家一起來發展。好,走一段廣告,稍後來繼續。
在去年12月20日召開的東協印度峰會上,越南就南海問題向印度尋求支持,當時印度的外長是這樣回應的,他說有一些關鍵的問題並不需要印度的介入,我認為有些問題真的需要相關國家相互自行來解決。也許印度海軍在積極執行東向戰略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這樣的聲音。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環球視線》,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