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會出現超級「機器腦」嗎?華為曾砸了48萬的類腦智能晶片到底是...

2020-12-28 健康界

前言

近日,華為又因被美擴大晶片供應限制引發關注。鮮為人知的是,華為的全資子公司哈勃科技曾在2019年的時候,砸了48萬,投資了一家專注於類腦智能晶片的AI公司。類腦智能被稱為AI未來高效發展的「潛力股」,能彌補AI對於現實世界的感知、情況評估和決策任務能力的缺陷。近年來AI在醫學上的應用十分迅猛,如醫學影像診斷、智慧機器人、藥物研發等,不知類腦智能晶片未來會成長成什麼樣?

一、什麼是類腦智能?

類腦智能是受大腦神經運行機制和認知行為機制啟發,以計算建模為手段,通過軟硬體協同實現的機器智能。類腦智能具備信息處理機制上類腦、認知行為表現上類人、智能水平上達到或超越人的特點[1]。類腦智能發展有3個層面的目標,分別是結構層次模仿腦、器件層次逼近腦、功能層次超越腦。

1、結構層次

主要研究基本單元(各類神經元和神經突觸等)的功能及其連接關係(網絡結構),通過神經科學實驗的分析探測技術完成。

2、器件層次

重點在於研製模擬神經元和神經突觸功能的微納光電器件,在有限物理空間和功耗條件下構造出人腦規模的神經網絡系統,如研製神經形態晶片、類腦計算機

3、功能層次

對類腦計算機進行信息刺激、訓練和學習,使其產生與人腦類似的智能甚至湧現自主意識,實現智能培育和進化,學習、記憶、識別、會話、推理、決策以及更高智能。

二、類腦智能的發展方向

眾所周知,人腦是已知的最複雜,功能強大,高效,有效,靈活和智能的信息處理系統。因此,人腦的功能,其結構組織和信息處理原理應被用作設計人工智慧系統的原型,而不僅僅是以黑匣子的方式模擬其行為。因此,類腦智能的發展方向大致可歸納為基礎研究、生物性能實現和生物系統結構建模三個方面[2]。

1、基礎研究

類腦研究的基礎是研究神經細胞作為腦基礎功能單元的物理化學原理和作為最小信息處理單元的數學原理。神經細胞的數學模型、等效電路、模擬神經網電路的研究就屬於這個範疇。

2、生物性能實現

當暫時無法直接從基礎要素的研究中解析出基本原理時,模仿生物的某一項性能也是類腦智能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例如在研究人腦中的視覺系統時,通過模擬人眼的運動控制神經系統及各種眼球動態響應,從而獲得了一系列有效的機器視覺運動控制原理,可成功應用於3D自動拍攝系統、雙目相機在線校準等產品之中。人工智慧算法也是僅模擬了貓大腦視覺皮層通路中信息的分層處理機制和神經網絡的基本拓撲結構,構建出卷積神經網絡,便已經推動了人工智慧的巨大進步。

3、生物系統結構建模

為了實現類腦智能系統,首先要理解腦的系統結構和各個腦器官的功能和特性,通過組合對應各個腦器官基本功能的部件,搭建一套具有類似生物腦系統基本功能的「機器腦」,然後再逐漸改良和完善。仿生機器腦是研究自主智能系統的重要平臺,除智能外具備感知和操控功能,是人工智慧系統獲得自主學習、智力演化等高級認知能力的關鍵。

三、全球開展「腦計劃」,搶佔技術制高點

2018年8月,Gartner公司發布2018年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公布了5大新興技術趨勢,其中類腦智能、神經晶片硬體和腦機接口作為重要技術趨勢。現在,全球主要發達地區的國家、研究機構和科技企業都已紛紛進入類腦智能的研究領域,並已投入相當可觀的資金以供其蓬勃發展。

美國「使用先進革新型神經技術的人腦研究計劃」(BRAIN)旨在理解人類思想、動機、情感的產生過程,帶動新型疾病療法的開發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歐盟「人腦計劃」(HBP)依託信息通訊技術(ICT),把認知神經科學和計算數字模擬結合起來,實現大腦系統的人工模擬,發展高性能計算機、醫學信息學、神經形態工程、智慧機器人等應用產業;日本「使用神經技術的腦科學疾病研究計劃」(Brain/MINDS)目標為降低和消除神經精神疾病的社會負擔[3]。

我國神經科學和類腦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可分為7大領域,實施「3+2+2」領域模式,包括3大重點方向:基礎神經生物學、神經精神性疾病、類腦人工智慧;2大支撐性領域:變革性神經科學技術、支撐平臺;以及2大產業領域:神經生物醫藥及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慧產業[4]。

中國腦計劃有著一些獨特的亮點:中國腦計劃把腦疾病和腦啟發的人工智慧放在特別優先的位置;中國的各種腦疾病人數是世界上最多的,這使得對於腦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的研究尤其緊迫,同時也為研究提供了最大的數據支撐;現在人們愈加發現要想理解人類的高等認知功能(如思維和意識),以及腦疾病(特別是精神疾病),非人靈長類可能是更合適的實驗動物模型。中國有著豐富的獼猴資源,並且在用獼猴建立人類疾病模型的研究上快速發展。這使得中國在研究高級認知功能,如共情、意識和語言,以及腦疾病的病理機制和幹預手段方面,可能做出獨特的貢獻。

四、類腦智能的應用技術

全球頂尖技術公司、大學和科研機構都相繼加入了類腦計算和類腦智能的布局。

1、微軟:OpenAI

2020年7月,微軟在OpenAI上投資10億美元用以開發類腦智能的新技術,OpenAI將幫助其為Azure雲計算服務聯合開發和培訓新的AI技術。它還將與之合作開發新的超級計算硬體,以嘗試實現AGI,即具有像人類一樣學習任務的能力的機器[5]。

OpenAI可以利用微軟的超級計算和雲計算技術來構建人工智慧(AGI)

2、紐西蘭奧克蘭科技大學:NeuCube

紐西蘭奧克蘭科技大學(AUT)的Nik Kasabov教授開發了一個突破性的機器學習系統NeuCube。NeuCube的框架和計算體系結構能夠創建智能系統,與傳統的統計和機器學習方法相比,該系統在以下方面顯示出了優異的結果:1)更好的數據分析和分類/回歸準確性(降低了10%到40%) ; 2)可能使用VR,更好地可視化創建的模型;3)更好地理解所測數據和過程;4)通過有意義的模型解釋實現新的信息和知識發現。目前,NeuCube已經在全球25個實驗室中使用,並與歐盟和中國開展許多重大的國際AI項目,其中包括220萬歐元的名為PANTHER的研究交換項目[6]。

用於時空腦數據(STBD)建模的NeuCube架構

3、清華大學:天機芯

2019年8月,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施路平團隊研發的第二代「天機芯」(Tianjic)登上了《自然》(Nature)封面。天機晶片是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片。其具有計算存儲融合和去中心化的眾核架構,每塊晶片含有156個計算功能核,約合四萬神經元和千萬突觸。它不僅能夠支持計算機科學導向的機器學習算法和神經科學導向的神經形態計算模型的獨立部署,還能夠支持兩者的異構建模,為發展人工通用智能提供了一個計算平臺[7]。 

天機晶片單片(左)和5x5陣列擴展板(右)

研究人員在一輛無人駕駛自行車上驗證了這一晶片的能力。搭載「天機芯」的自行車,實現了實時視覺目標探測、目標追蹤、自動過障和避障、自適應姿態控制、語音理解控制、自主決策等功能。

自動行駛自行車演示平臺

結語

作為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路徑之一,以認知仿生驅動的類腦智能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但該領域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類腦智能的想要成為AI的主流應用方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關於大腦功能的許多秘密還有待一一揭開,機器算法和科學方法論的壁壘也必將因為類腦智能的快速發展而被逐一打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工程師將必須與腦科學家和生命科學家攜手合作,並開展緊密合作的研究。相信在大數據技術和新一代網際網路技術等基礎技術的支撐下,類腦智能應用的研發將會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實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衝.類腦智能:人工智慧發展的另一條路徑[J].科學中國人,2019(6):72-73. 

[2] 張曉林.類腦智能引導AI未來[J].自然雜誌,2018,40(5):343-348. 

[3] 韓雪, 阮梅花, 王慧媛, 等.神經科學和類腦人工智慧發展:機遇與挑戰.生命科學, 2016, 28:1295-307 

[4] 神經科學和類腦人工智慧發展:未來路徑與中國布局生命科學 2017,29(02),97-113 

[5]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19/07/22/238798/microsoft-is-investing-1-billion-in-openai-to-create-brain-like-machines/ 

[6]https://opengovasia.com/ai-research-projects-underpinned-by-brain-like-artificial-intelligence-system/ 

[7]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02/16371.htm 

相關焦點

  • 可信區塊鏈作業系統之芯:智能類腦
    類腦研究還有望推動新一輪智能技術革命。近年來,深度學習為人工智慧帶來了新的突破,但人工神經網絡及深度學習只是借鑑了神經元間的部分拓撲結構,還屬於仿腦的初級階段。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機制中尚有大量信息沒有被挖掘,蘊涵著巨大的可能性。
  • 海歸教授創辦類腦晶片公司,即將全球首發量產
    在馮諾伊曼架構中,大量數據搬運會帶來功耗、效率等內存牆問題及靈活性問題,為克服該問題,近年來出現了存內計算、可重構晶片架構、異構等晶片架構,力圖在 Memory 端打破存儲牆限制,讓能效有 1-2 個數量級的提升。
  • ...元類腦計算機:基於792顆自研「達爾文2代」晶片,可「意念」打字
    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2020 年 9 月 1 日,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重磅發布。而在此之前,上一代「達爾文」類腦晶片是浙江大學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於 2015 年 12 月聯合宣布的。「達爾文」是國內首款基於矽材料(CMOS)、支持脈衝神經網絡的類腦晶片。1 釐米見方的「達爾文 1 代」內含 500 萬個電晶體,可模擬生物體的 2048 個神經元,最多有 400 萬個神經突觸連接及 15 個不同的突觸延遲。
  • 開頭顱插晶片,讓馬斯克瘋狂的腦機接口究竟是什麼?
    對於重大腦疾病的的診斷和幹預,會成為未來數十年腦科學領域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內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包括各種神經類和精神類疾病在內的腦相關疾病,是所有疾病裡社會負擔最大的,佔到了28%,超過了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社會結構的變化,也讓腦疾病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挑戰持續上升。
  • 腦控萬物,BrainCo 發布腦機接口人類智能作業系統 BrainOS
    根據資料顯示,該項目聲稱在一年內就能將晶片植入截癱病人的大腦,幫助其控制手機或電腦。馬斯克興奮地發布 Neuralink 以來,其技術成果引發許多媒體的關注,也讓更多人根據科研論文、影像資料等媒介形式了解腦機接口技術。這其中,就有一支視頻被許多人觀看、分享,以此暢想未來人類通過大腦實現交互的場景。該視頻其實來自於一家中國的腦機接口公司 強腦科技 (BrainCo)。
  • 「不死之腦」與腦移植,換腦能否幫我們實現永生?
    據考古學家推測,很可能是古時候的巫師給病人做手術,來驅趕精神病人腦中的邪靈。腦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器官,如果出現了疾病,問題就非常嚴重了。腦到底是怎麼工作的?我們來了解一下腦的基本結構。這裡分了三大類:一是在我們身邊已經成為現實的腦科學,一類是在不久的將來可能變成現實的腦科學,還有一類是在遙遠的未來才有可能實現的。
  • 字節跳動將啟動TikTok紐約上市;索尼、鎧俠等日本半導體廠商斷供華為;比爾 · 蓋茨反對晶片不賣給中國|雷鋒早報
    早在 2019 年,京東健康 CEO 辛利軍就曾表示,雖然還沒有上市時間表,但肯定會進行上市。在去年 10 月份,京東健康正式宣布獨立,估值為 70 億美元。相關數據顯示,從疫情爆發至 6 月中旬,京東健康在線問診平臺的接診量超過 1600 萬人次,線問診平臺日均問診量達到約 10 萬人次。
  • 用數據做雕塑:他畫出機器的腦內世界
    《銀翼殺手》的小說原著《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也為 Refik Anadol 提供了最初的創作靈感這樣的場景成為了Refik創作中最重要的靈感——在機器人的腦海裡,記憶會是什麼樣?而人們又怎樣把這些景象呈現出來?
  • 128GB大存儲,3200萬+華為晶片,價格僅1209元!
    作為世界第二大手機品牌,華為今年也是命圖多舛,海思晶片目前的研發也是開始陷入被動,畢竟麒麟晶片未來將無法交付給臺積電代工生產了,但國內也沒有10nm以下的光刻機技術,華為手機未來最大可能是和聯發科開展合作!
  • 智慧型手機的將被什麼取代,未來人類會如何進行通信交流?
    手機只是一個集成眾多功能的智能通信終端,未來取代它的一定是比它更有優勢的設備。我們不妨大膽暢想一下:從近一點來看,智能穿戴設備是有可能的;往遠一點看,植入腦晶片會更加強大;再往更遠一點看,量子通訊腦晶片可以和大腦共同工作。
  • 脫離華為體系後,榮耀的未來在哪?
    作者/冷祖鵬來源/智能相對論離榮耀V40越來越近了,但榮耀V40到底會發布希麼,還是一團謎。2020年12月10日,騰訊《深網》報導稱,高通與榮耀的談判進展非常樂觀,雙方已接近達成供應合作。比較關鍵的或許是相機算法,獨立之後的榮耀還可以使用華為的相機算法嗎?手機的影像系統一直是華為和榮耀的優勢,而拍照性能的強弱決定因素有很多,優化算法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點,這也是為什麼蘋果手機使用1200萬像素的鏡頭拍照效果卻不輸任何使用更好鏡頭的安卓手機。一旦無法使用華為的相機算法,榮耀手機在拍照上的優勢將不復存在甚至會變成劣勢。
  • 十問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AI領域有望突破,哪些還需火候
    兩者互補與融合會是未來的可能趨勢。研究團隊將792顆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集成在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箱中,形成了機架式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他表示,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是一個初步成果,硬體的類腦抽象模擬還較為簡單,後續需要繼續迭代。當前,國際上類腦計算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走向成熟需要硬體、軟體和算法三方面進步。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而影片中的設定是,某研究通過某種鈽元素幫助,建造出一道機器閘門,將粒子變為「逆物質」。從而出現「逆熵」現象,也就是回到過去時間點。關鍵是,有且只能回到過去,無法穿越到未來。所有回到過去的人事物,都將呈現倒退式生活的姿態。因為在逆熵狀態下,事物的運動狀態完全相反。
  • 華為摺疊屏機皇升級!售價1萬9,屏幕用料比黃金貴3倍,砸十億狠推HMS
    例如筆記本、智能穿戴設備類目的同比增長則超過200%。餘承東說,這樣強勁的增長源於我們大量的研發投入,華為的研發投入在全球排名前五。餘承東在會上著重強調了華為的「1+8+N」全場景生態戰略。他說這將是華為五到十年的長期戰略。他說,「1」、「8」、「+」是我們專注的10類產品,而N則需要與我們的合作夥伴共同完成。
  • 南京大學繆峰團隊在「垂直結構」新型類腦視覺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教授團隊將視網膜形態傳感陣列和憶阻交叉陣列結合為一體,提出和實現了「垂直結構」的類腦視覺系統,為未來實現類腦機器視覺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思路
  • ...之江實驗室研製,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來了,可以「像腦一樣思考」
    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腦的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結構。
  • 馬斯克能打開「潘多拉寶盒」,實現數字永生和超級人類嗎?|超級觀點
    超級觀點,來自新商業踐行者的前沿觀察。那麼,腦機接口技術到底有多神奇?它真的能夠改造大腦並且能夠實現進化人類的這個目標嗎?張沕琳:首先我覺得腦機接口技術本身,最開始當科學界去研究它的時候,我們發現人的大腦作為整個神經系統的主體,它的組成單元——神經元,在相互之間進行信息交互時的電信號可以被監測,利用。
  • 開發基於類腦計算的智能視覺傳感器SoC,「SynSense」入局智能家居...
    類腦計算作為一種新興的計算方式,因其能夠大幅提升數據實時處理、機器在線學習能力,並且實現更小的能耗和體積,被認為能夠帶領人工智慧和計算機微型化的下一階段。英特爾、IBM、高通等巨頭近年來紛紛投入了大量研發。
  • 陳世卿院士:人類未來將擁有「第三腦」 5G讓一切加速
    陳世卿院士認為,將腦科學、人工智慧和網格邊緣超算結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從端到邊緣的應用場景,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在2020新基建助力產業網際網路發展主題論壇中,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世卿通過各種淺顯易懂的例子對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的已有應用和腦機融合的未來進行了論述和展望。
  • 陳世卿:未來超級計算將是分布式的 全球變成一張網
    杭州網訊 12月18日-20日,2020網易未來大會在杭州盛大舉行。大會以「洞覺·未見」為主題,匯聚了全球最強大腦,期盼以遠見超越未見,去尋找打開未來的鑰匙。大會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陳世卿發表《基於類腦網格邊緣超算的大數據應用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