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著名美國著名雜誌《紐約客》,翻譯工作由幾個電影愛好者執行,難免會存在疏漏,還請讀者見諒、指正。本文僅供參考、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Richard Brody
翻譯 | 胖大偉
編輯 | 聶小夾
幾年前,當我聽說導演詹姆斯·格雷正在拍攝一部以外太空為背景的電影時,擔心湧上了我的心間。
格雷是一位優秀的電影製作人,他的作品總是向觀眾傳達出一種強烈的地域歸屬感。而對他來說,在黑暗的虛空或封閉的太空艙裡拍攝,往好了說是一個障礙,往壞了說是一場災難。
我本應該對像他這樣有獨創性的電影製作人的判斷和傾向更有信心,尤其是對一個電影藝術的想法和他無休止的自我質疑是分不開的電影製作人。
在周五上映的《星際探索》中,格雷折射出自己內心深處的觸動,展現出一種深刻的主觀性。在某些本質上,格雷在世俗所熟悉的現實主義的局限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走得更遠。
在一部太空電影中,電影人需要克服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對所要展示東西的需求。一部關於虛構未來中的假想生活的電影所要求的世界構建似乎與格雷的慣常方法背道而馳。格雷的慣常方法是從一開始就把可識別的事物融入其中,並賦予其獨特的個性。然而,事實證明,《星際探索》將世界建立在了這些基礎上,利用巧妙的手法讓陌生的東西變得熟悉和明顯起來,然後用心理上的混亂打破了那些瞬間出現的常規。
格雷與伊森·格羅斯共同編劇的《星際探索》以21世紀末為背景,當時去月球和火星旅行是司空見慣的事。一位技術嫻熟且受人尊敬的太空人羅伊少校,被任命為一項關鍵而又不尋常的任務:一系列「電湧」正威脅著地球上生命的安全,NASA認為它們來自海王星附近。而這一切都與25年前一個的「利馬計劃」有著密切的聯繫。
利馬計劃是25年前的一個秘密任務,由羅伊的父親克利福德領導進行。克利福德是一位最受讚譽的太空人,是木星和土星上的先驅者。但長期以來,他卻在執行計劃中失蹤而下落不明,16年來音訊全無。現在,NASA相信「利馬」號飛船倖存了下來,克利福德還活著,而且他是引發爆炸的反物質釋放的幕後推手——所以他們招募羅伊去聯繫克利福德,希望能讓他停止行動。為了發送信息,羅伊被派往火星表面下的一個基地,這是最後一個能夠向海王星發送信號的完好無損的基地。當所有的努力都失敗後,羅伊決定自己動手行動......
如果要說到太空科幻電影,那不可避免就會談到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格雷的電影從一開始就明確地體現了這一點。在《星際探索》的開頭,格雷提供了一個延長的極端特寫鏡頭,描述羅伊在執行太空任務時的緊張不安。在他頭盔的玻璃面罩上有純粹的怪異光線,但沒有幻覺的視覺。
電影立刻把觀眾帶入了太空旅行的身體壓力和精神需求,它對人類體驗本質——內在體驗的擴展和集中。
在詹姆斯·格雷所導演的所有作品中,《星際探索》是一個關於世代衝突的故事。
主人公羅伊在職業上的掙扎不斷重演,這個故事將個人的背景提煉成一種活生生的神話。羅伊因父親的缺席自童年就留下了情感上的創傷,在他一次所尋求絕望的過程中,這些創傷變得更加明顯可見。
羅伊決心的殘酷在於他想以犧牲情感和生活為代價,去尋找關於父親的真相,為此而付出了超出尋常的努力。但他的表現出的冷靜超乎尋常,其本質可以說是一種超出常人的品質,與其說是一種意志冰冷,不如說是一種緊張壓抑的爆發,一種從內心深處驅走的火焰,成為一種力量的來源。
羅伊的聲音在他自己的腦海中迴蕩,他的心理活動從頭到尾在獨白中呈現地淋漓盡致。他的聲音充滿戲劇性和詩意,充滿信息和表現力,收集觀察和回憶的碎片,將無法緩解的緊張推向前,並將經歷的種種變成一場精神上的危機。格雷電影的連續性首先體現在情緒和色調上;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主題就是虛構的性格與表象的統一。我一直認為他是一位傑出的實用主義描繪家,但同時又是一位偽現實主義者,他的描繪在其所包含的情感世界的壓力下幾乎崩潰——情感世界像一股強大的暗流在他的形象通常靜止的表面下飄動。
布拉德·皮特在這部電影裡的表演是一致熒幕獨舞,集中在他那狂暴而平靜的臉上,以及那凝固的激情和壓力下的深度。
格雷用宏大而富有想像力的手法來描繪未來,讓未來與今天眼花繚亂地聯繫在一起,同時又傳達出它令人疏遠的陌生感。
當去月球和火星旅行變得司空見慣時,人們已經被火車站和機場的瑣碎壓迫所感染。月亮已經成了一個政治戰場,文字戰區和未定義的邊界,威脅性的掠奪者,國際衝突,使得一個官描述它的野生西方翻轉術語暗示一種致命的戰鬥,羅伊將不得不面對為了追求他的使命。
格雷大膽地描繪了伴隨著政治動蕩的空間物理環境。月球暗面之旅以一種直觀的畫面震撼著觀眾的眼球。影片中出現了難以被磨滅的場面,其中有一個場景是我近年來看到的最美妙的場景之一:羅伊在海王星的光環附近,握著緩慢轉動的天線的長葉片,在失重狀態下漂浮著。《星際探索》的一大成就在於影片的宏偉質感。格雷與攝影師霍伊特·范·霍伊特馬合作,後者曾在《星際穿越》中進入太空,隨後又在《敦克爾克》中三線飛行。
在《星際探索》中,詹姆斯·格雷較少使用數字CG,更多地使用實體拍攝,包括皮特親自完成的特技。雖然沒有明顯的方法來確認影片的拍攝方法,但在影片的基調和精神上,它苛刻的簡樸體現在了最終的作品中:外層空間在它的廣度上似乎是無限的,但其中人類行為的可能性是來之不易的,也是有限的。
這使得電影裡所展現的奇觀被夯實,壓製得很少,強調簡單的觀察和人類的負擔(無論是身體上,情感上還是道德上)結合在一起的驚人之處。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
-The End-
歡迎關注:)
微信公眾號 | 【 放映員波洛斯 】
頭條新聞 | 【 放映員波洛斯 】
百家號 |【 放映員波洛斯 】
知乎 | 【膠片放映員Poros】
網易新聞 | 【 放映員波洛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