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宋丹丹的繼女趙婷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消息成了熱議話題。
趙婷自編自導的電影《無依之地》拿下了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獲得金獅獎最佳影片獎,讓人歡欣鼓舞,這個獎分量還挺重的,之前能獲這個獎的華人導演也就侯孝賢、張藝謀、蔡明亮、李安和賈樟柯。而亞裔女性導演更是第一人。
但這個話題之所以被熱議,與趙婷是宋丹丹的繼女不無關係。宋丹丹家庭的組成跟《家有兒女》的一家子很像,她和老公趙玉吉都曾離婚過,各自帶著兒女一起組成了四口之家,宋丹丹親生兒子巴圖,趙玉吉跟前妻生的女兒正是趙婷。
而宋丹丹與趙婷的關係還是十分融洽的,女兒每一次獲獎宋丹丹都會在微博不遺餘力的宣傳,為趙婷在國內知名度的提升功不可沒。
趙婷15歲就離開了家,那時候是宋丹丹成為她繼母的第一年。趙婷來到倫敦,讀寄宿中學,可以說從那時候起她就漸漸地遠離了原生家庭,大學考到了美國,在霍利奧克山學院攻讀政治學。獲得政治學學士學位之後,趙婷在紐約大學的電影學校就讀,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史派克·李(Spike Lee)是她的老師之一。
不過估計也有不少網友心存疑慮:趙婷太獨立了,好像和宋丹丹沒有啥關係,宋丹丹第一時間為繼女做親密宣傳是不是有點「邀功」嫌疑?不過從不多的網上資料來看,這麼說還真有點冤枉宋丹丹了。
宋丹丹作為繼母可以說還是情商一流的。正如她在自傳《幸福深處》中對於和這個有個性的繼女之間如何從陌生到融洽的歷程回顧一樣,為了贏得女兒的接納和組建一個和諧的重組家庭,她還是做足了功課,沒少下功夫。
趙玉吉曾是某知名國企的高管,前妻叫黃濤,一開始趙婷是在黃濤名下的,但宋丹丹為了讓她有更好的成長條件,就跟趙玉吉商量,把她接過來一起生活。
不過一開始宋丹丹跟趙婷還是有明顯隔閡的,趙婷見面直接叫她「宋丹丹」,不過宋丹丹也沒介意。
為了打開孩子的心結,宋丹丹和趙婷鄭重其事、開誠布公地談了一回,曉之以理:我和你爸爸之所以建立新家庭,是因為父母不可能因為你放棄自己的幸福,你要過自己的一生,父母也有他們的一生……
這種像成年人的談話,讓兩個人的隔閡少了很多。而宋丹丹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邊界和克制,也堪稱典範。一家四口的相處有一點跟《家有兒女》裡的情節很像,就是在家裡擺的生活照裡,既有黃濤和女兒的合影,也有英達和巴圖的合影,宋丹丹思想還是很開明的。
為了跟趙婷更好的相處,宋丹丹還經常找老公的前任黃濤聊天,一來二去,兩個女人還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友,經常鬥嘴、開玩笑。
宋丹丹還帶趙婷去商場買衣服,作為送給親媽黃濤的母親節禮物。宋丹丹建議趙婷寫個卡片藏在衣服裡,趙婷琢磨半天不知道寫什麼好,宋丹丹就教她寫:「媽媽,我是你這一生最好的作品,祝你母親節快樂!」
1998年,15歲的趙婷就被送去英國的寄宿學校留學,一年就花費30萬人民幣,這對夫妻倆來說,壓力真不小(當時的30萬對很多家庭來說都是筆巨款)。但宋丹丹對於女兒的教育表現出極大的支持,從來沒為錢的事情紅過臉。
這些細節反映出宋丹丹非常清楚與女兒相處的邊界在什麼地方,沒有把趙婷親媽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試圖去取代對方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她儘量以朋友的方式和趙婷相處,做到彼此尊重,給予有邊界的愛與自由,不糾纏,不膩歪,實現了親密但有間的家人關係。
所以,趙婷對宋丹丹也表現出了尊重與認可。從一開始叫「宋丹丹」,趙婷後來主動改口叫「媽咪」了,以趙婷的個性,這應該是她內心真正開始接受這位繼母了。
後來趙婷放假回國,給親媽買了禮物,但送給宋丹丹的是個自己親手做的泥塑,雖然心意滿滿,但有點醜,宋丹丹就心裡不平衡了,抗議道:「憑什麼只給你媽媽買,不給我買?」
趙婷急了,哭著解釋說以為她更注重精神上的東西,宋丹丹也裝哭,說:「憑什麼呀?我精神物質都要!」說著說著,母女倆就抱在一塊了……
從這些細節來看,宋丹丹對女兒的成就引以為傲並無不妥,並且這裡也並沒有表現出宋丹丹有蹭流量和邀功的嫌疑,反而宋丹丹通過這種方式讓趙婷在國內獲得更好的知名度和影視圈資源是有幫助的,在這一點上,宋丹丹表現得很有智慧。
02
但對於像心頭肉一樣的親兒子巴圖,宋丹丹也表現出中國式家長的通病,愛的太滿太膩太控制,反而沒有讓孩子的個性得到真正的舒展與滋養。
巴圖是宋丹丹和英達的兒子,算得上出身顯赫,外公是北京文聯書記,爺爺英若誠是文化部副部長,父母是著名演員和導演,一家人集齊了京圈的核心資源。
但宋丹丹與英達的離婚並沒有做到好聚好散,後面發展成老死不相往來,這也直接連累了巴圖與親生父親之間形同陌路,而這一點也曾讓宋丹丹耿耿於懷,在微博上也開懟過,但是並沒有給兒子迎來父愛,反而是他們的糾纏讓巴圖變得敏感懂事。
但也許是宋丹丹心裡始終憋著一口氣,也更希望兒子給她爭口氣,所以望子成龍的心顯得異常迫切。在宋丹丹眼中,兒子始終是「扶不起的阿鬥」,「所有人都對他咆哮。」
坐不住,成績差,調皮搗蛋……
母子倆參加真人秀, 1個小時的節目,宋丹丹有半個小時都在數落巴圖,簡直令人窒息。
巴圖燉雞蛋,宋丹丹嘲諷:「你要是能把這倆雞蛋煮熟了,我就勉強把你留下」。
巴圖搭雞窩,宋丹丹很不相信:「雞窩要是能搭好,我還真不是他媽。」
更是一有空就抱怨兒子:
「沒有一次能讓我笑著開家長會的」「從來沒讓人省心過」「我生了個廢物」。
這些話其實對孩子來說都是莫大的傷害,但巴圖始終忍著沒發作,而只是苦笑。
連黃磊都有些看不過去了,開玩笑說:你準備把早教繼續到什麼時候啊?
宋丹丹無奈地說:「沒辦法,在媽眼裡孩子永遠長不大。」
宋丹丹在與趙婷相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耐心與智慧,在與巴圖的相處中似乎完全不見蹤影。越是把對方當自己人,越是不加掩飾地把自己的情緒垃圾一股腦倒出來,還認為這個叫親密無間,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其實很容易給孩子的心理形成很大的傷害。
為了巴圖的成才,宋丹丹也算是豁出去了——花了五年陪兒子去國外讀書,竭盡所能地帶他客串各種角色、上綜藝,算得上娛樂圈從娃娃抓起的上進媽了。
但是結果呢?巴圖年近30了,卻還是像小孩一樣被管教,他失去的不僅是輕鬆快樂,更是面對問題的掌控感——越來越無法確信自己的能力,畏首畏尾,甚至輕易被假想敵擊敗。
和15歲就開始闖蕩國外,年紀輕輕就拿下國際大獎,並且大膽放言要和華人導演之光李安一樣「深入另一種文化,也創造出一種全球通用語言」的趙婷比起來,兩個人的心智成熟度和生命精彩度簡直雲泥之別。
03
為什麼有邊界的愛反而是對孩子更好的滋養呢?
正如紀伯倫的那首非常有名的詩作《論孩子》中寫明的: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弓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最近正好在讀一本紀實性家庭故事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大法律系畢業的吳曉樂根據自己的家教真實體驗記錄的紀實性故事,她選取了九個最有代表性的故事,記錄發表,結果在臺灣引起了軒然大波。對於家長「以愛之名「對孩子的控制所造成的傷害也被廣泛的討論,值得所有的華人家長好好反思。
正如作者坦言:
「這九個故事沒有一個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我不斷受到誘惑,何不把這些故事寫得更正向,更明亮,更溫暖,不妨將那些傷害給淡化、舒緩吧。可是,我不能這麼做。任何的修飾和美化,都是對那些傷痕的背叛。我想要你和我一起,凝視那些臉,凝視一個已經被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的中國式焦慮家長讀一讀。連我這個見慣了原生家庭恩怨,也帶過很多問題家庭的諮詢師,在讀這本故事集時,心情也是十分沉重的。看著一個個富有靈氣的孩子被「我都是為你好「的控制型家長壓得喘不過氣來,最後選擇放棄夢想,放逐和壓抑自我來應付和逃離,我還是會感到心痛。
從心理學角度講,這種「原生家庭」的控制行為,將在密切接觸的日常相處中呈現兩個極端。
一是父母對子女的「暴力趨向」(包括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他們會將傷害合理化,「棍棒下面出孝子」,我創造了你,所以我有權利決定怎麼對你,反正「我都是為你好」,「等將來你有出息了,就明白做父母的良苦用心了」。
二是根據孩子的表現輕則否定、輕視,重則挖苦、諷刺甚至忽視等「冷暴力」。「原生家庭傷害」案例中的家長從不傾聽孩子的意見,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每天生活在否定的痛苦中。
印象最深的一個案例,作者吳曉樂一直覺得《亂世佳人》中白瑞德對郝思嘉說的那句「坦白說,親愛的,我一點也不在乎了」是最傷人心的話,然而一個十四歲多一點的少年陳小乖卻說:「老師,不對,這不夠傷,這不是最傷人的話……最傷人的話是有一天你的母親告訴你:『其實當時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
這讓我想起了《都挺好》中蘇明玉與母親的糾纏,明玉之所以被傷得那麼深,甚至不惜與原生家庭決裂的方式來表達憤怒,就是因為她從來不曾被真正的看見,也從來沒有被尊重和溫柔地對待過。
當然,宋丹丹對待巴圖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滿滿的愛的,只是這樣的愛中含著太多的期待與焦慮,缺少對孩子邊界的尊重,更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鼓勵他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與人生。
所以,巴圖看起來貼心,但始終缺乏真正的力量感,似乎身上也少了英達的那份放蕩不羈的才華和宋丹丹身上那份咬住目標不放手的韌勁。
而趙婷身上體現出來的獨立、自由、深度和大氣,恰恰是在自由自立的環境中打磨出來的,這需要來自家長更多的愛與信任,尤其是給予孩子足夠多的空間,讓孩子自由翱翔,那麼,孩子真的會如你相信的那樣闖出一片不一樣的廣闊天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願你也能學會這份有邊界的智慧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