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五臺山論道一段為什麼要刪掉」這個問題,我也說幾句,見識各有深淺,難分對與錯,算是與大家一起討論吧。
首先,我覺得「上面的人」總是抱著一副「萬事我都比你懂」、「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這種家長心態真的不好。
五臺山論道這一段,你不刪又能怎麼樣呢?又不是什麼惑世妖言,讀者心中自有判定。而且,我敢說90%的觀眾只覺得這是一段「不明覺厲」的對話,但其實根本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坦白的說,如果不是認真的讀了幾遍,我也不知道說了什麼,特別是電視裡的臺詞,神神叨叨的,不知道說了啥。——難道這是被刪的原因?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劇中有「殺富濟貧」四個字。也可能是因為劇中涉及到宗教理念。所以有所刪節。總之,都是一些猜測。
所以,本篇也說幾點分析和猜測吧。
一、敲門磚式的一首詞: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這個其實有很大的問題,雖然作者後面也發覺這裡面滿是一個「嗔」字。但其實,遠不止於此,畢竟把學佛的人都說成是「痴人說夢」,這個就有點過份了,誹謗宗教並不可取,光這一點,就有可能被「砍」了。
而且,「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這種生硬的填詞也不算高明,「袈裟本無清淨」是什麼意思?你如果說「披上袈裟也躲不開塵世紛擾,落不得清淨」,那還可以理解,「袈裟本無清淨」雖不能說是謗佛,但是這句也沒什麼佛性吧,「袈裟」怎麼就「本無清淨」了呢?
二、與智玄大師見面後,大師看了這首詞,估計心裡也有幾分來氣,見面後,馬上拋出一問:「敢問兩位施主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的什麼行呢?」
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寫在這裡,對前面自己寫的東西,進入了一個「自我證言」的階段,首先作者馬上解釋一下「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這句話的意思。
丁元英:「大師考問晚輩自在情理之中,晚輩就鬥膽妄言了,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磐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無證者雖不落惡果,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磐。」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段話,「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磐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
這段話,如此站在佛教的角度來說,也是有問題的。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經書」指引,你再有悟性,又能悟出第二個如來?創造第二個佛教?而且,真經是真經,法門是法門,二者不能混為一談,不能說直經就是法門。更不能說是「可悟不可修!」。
後面一段說的挺好的,邏輯上也沒什麼問題,這裡不展開。
三、智玄大師又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
丁元英: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磐。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致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丁元英說的「佛乃覺性」是對的,「佛」 就是覺悟的人。當初,漢字中並沒「佛」這個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中國人專門發明了一個漢字來對應梵文中的意思。就是現在的「佛」字。佛字是個「人」字傍,也說明,這個佛與人的關係。
但是,馬上又說「佛乃覺性,非人」,就又有問題了。「佛本來就是覺悟的人」,怎麼又變成「非人」呢?
後面作者展開了: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
換成白話來說:「佛是覺性,不是人,人人都有覺性,但不等於覺性就是人」。覺性也可以說就是人的「意識」,包括智慧、知識、文化等等許多內在的東西。意識是人的一部分,人的意思不能脫離人體而存在。所以,「人相可壞」當然沒錯,但是「覺性無生無滅」這個說法就不對了。
接著後面的一段話,理解起來有點兒費勁,恕我直言,比《道德經》還難理解。但是,真正理解了,又不太能苟同。比如,「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這句話。我不知道佛教中是不是有「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這樣的描述,畢竟我也沒有認真的學過佛法,如果有,望朋友們指教。
但是,就這段話來說:「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這句我覺得也有問題。高深的道法,目前對於人類來說,最難理解的「道」,遠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組成我們目前已知宇宙的極微觀世界的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了,目前我們叫他「量子」領域。比如說「薛丁格的貓」、「量子糾纏」這類東西,就是愛因思坦也不能理解。
所以說「道法、不可思議」這個沒什麼問題,但是呢,說「非文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文化的東西,是理解不了終級「道法」呢?還是說道法他不是文化?還是什麼意思?
這種東西對於普通人來說,說了和沒說一樣,這些臺詞對於電視局來說,確實也沒什麼太多的意義。
限於篇幅,對於具體對話的分析就說到這裡吧,再說說丁元英來寺裡的目的。他自己說是來「求個心安」,但其實,更像是來賣弄見識的。以致於到最後,他二人,都有幾分飄飄然了,這也與「求個心安」是相違背的。
因此,作者在這裡也不太好自圓其說。表面是求心安,但其實是作者在這裡要炫耀一下學識。就如紅樓夢開篇裡說的,有些人說書,是為了把自己作的幾首歪詩塞進去。
所以說,精彩雖然精彩,特別是上下劇來起來看的話,但是,我們不能把這些東西奉作經典,也不能一股腦的瞎吹。
還比如,丁元英的酒桌上「即興」創作的一首詞《卜算子 自嘲》,其實是清朝人丁元英所作,而不是作者的創作,更不是「丁元英」這個人在酒桌上的即興創作。
許多人把這個也奉為神作,就有點那個了。
如我開篇所說,見識各有深淺,難分對與錯,特別是大家心目中奉為經典的東西,硬要唱些反調,必要會被罵的。
所以,如果我說的不好,希望大家理性的討論,歡迎指正。
最後的結論是:電視劇裡,有刪節固然不好,但是呢,沒有刪節,也不表示就好的到了什麼高度了。不然,為什麼為刪呢?作為觀眾,吃個瓜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