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金陵建康府人,自幼學習槍棒。因父親是屠戶,耳濡目染也便學會了殺豬宰羊。父親去世後,隨著叔父到北地販賣羊馬,不料叔父中途病亡而賠了本錢,不能返鄉,便流落在薊州,靠賣柴為生。他是以拯救者的角色出場的:楊雄被軍漢潑皮張保一夥困住手腳,無法解圍,正好碰到擔柴而來的石秀。石秀看到許多人圍毆一個監獄長,就分開眾人,上前勸了一句,「你們因何打這節級」?不料張保瞪起眼來罵道:「你這打脊餓不死凍不殺的乞丐,敢來多管!」就這一句話,讓石秀焦躁起來,果斷出手,對準張保「劈頭只一提,一交顛翻在地」,隨後又將想來幫忙的五七個潑皮「一拳一個,都打的東倒西歪」,解了楊雄之圍。石秀先救了楊雄,後來又救了盧俊義:盧俊義再次被捕入獄後,大名府梁中書擔心夜長夢多,就下令從快將盧俊義就地正法。石秀奉宋江之命前來打探情況,到了城中,正好碰上問斬。法場在一個十字路口,石秀提前進到了十字路口的一家酒店,選定一個臨街的閣間往外看:法場戒備森嚴,十幾對刀棒劊子手,前排後擁,正是到了行刑時刻。石秀就在眾人的「那一聲和裡,掣著腰刀在手」,在樓上大喊一聲「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直驚得劊子手立刻停止行刑、撇下盧俊義就跑。石秀緊接著從酒樓上跳下來,手舉鋼刀,「殺人似砍瓜切菜」,砍倒了十幾個走不迭的,製造了更大的混亂,然後一隻手拖住盧俊義便跑。雖然因為不熟悉路,兩個人都沒有逃出城去,但石秀的勇敢行動還是成功地救下了盧俊義的性命。石秀的兩次出手,都是危急時刻的單槍匹馬的行動。如果說救楊雄是單人七排1V7,救盧俊義的時候那就是1V30+了。石秀的膽大、仗義,符合人們對好漢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良好預期,所以被人們所喜歡。
人們還喜歡他的機警。你看他在幫楊雄的時候所說的話,明確說出了楊雄的官職,說明他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觀察後,才決定出手的,而且他一出手就「擒賊先擒王」般地首先對著張保下重手,一招解決了問題。再看,宋江一打祝家莊時,派石秀和楊林前去打探情報。進了祝家莊,石秀發現莊裡「曲折多雜,四下裡彎環相似,樹木叢密,難認路頭」,便停下來歇息不再亂走。經過認真觀察和仔細分析,石秀最終到了「一個年老的人」開的酒店門口歇息。隨後,他成功地以外鄉孤苦伶仃的小輩身份博得了鍾離老人的同情,不僅被允許在酒店留宿躲過搜查保護了自己,還打探到了祝家莊「但有白楊樹的轉彎,便是活路」的關鍵情報,順利地解救了因貿然殺進村而被困的宋江人馬。相反,楊林卻因為亂闖亂走,被人識破身份後捉住。還有,你看他從潘巧雲對和尚師兄「海闍黎裴如海,一個老實的和尚」的介紹時起就「有些瞧科」的察覺,到在布簾裡看見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情不自禁」時的「三分在意」,再到做法事當晚兩人「眉來眼去,以目送情」的「五分不快意」,再到聽了將近一個多月的「報曉頭陀直來巷裡敲木魚,高聲叫佛」的「瞧了八分」,最後到十一月十五日晚上親眼看到的「戴頂頭巾」之人從後門出來和頭陀離開的事實,確實是能自蛛絲馬跡間識破潘巧雲與裴如海的姦情。
這些是我們可以看到的石秀的性格角色,那我們忽視的或者說看不到的石秀的角色是什麼呢?楊雄的丈人潘公與石秀商量開了屠宰作坊。一日,石秀去「外縣買豬」,三天才回來。回來後,看「店鋪不開」,進家之後,發現「肉案、砧頭也都收過了,刀杖家火亦藏過了」,就立刻想起了「嫂嫂說過的瘋話」,以為必然是「嫂嫂見我做了這些衣裳」,背後又有話說,疑心自己,不想再用自己做買賣了。石秀便立刻清點了帳目,向潘公請辭。沒想到事情的真相卻是要給潘巧雲前夫做功德,故而歇業兩天。同樣的事情還發生過一次。當石秀確認了潘巧雲偷情的事實後,就去找楊雄。兩人約定了一個明晚「抓現行」的方案。沒想到當晚楊雄酒醉後透露了消息,聽信了潘巧雲的「苦情計」誣陷,要將石秀「趕了出去便罷」。你看他趕石秀方式是什麼?根本不用直接見面表達,而是去屠宰作坊「把柜子和肉案都拆了」。石秀看到後,便「去作坊裡收拾了包裹」走了。二是兇狠的迫害者。
石秀、楊雄、時遷三人投奔梁山途中,經過祝家莊的一個酒店。三人偷吃了酒店內的報曉雞,被店小二發現。雙方爭執起來。雖然錯在己方,但石秀大怒出手,在打跑了護店的三五個大漢後,還表示「不可放過了他」,就放了一把火,燒了酒店。更有爭議的是,當被楊雄趕出家門後,石秀沒有與楊雄和潘巧雲正面硬剛,而是趁楊雄值班的當晚,堵住了通風報信的頭陀,問清了細節後殺了他,然後又殺了裴如海。第二天,他找到楊雄回到小店後的第一句話就是責問,「哥哥,小弟不說謊吧」?隨後,又以「做個好男子」(回看)的計謀,說服了楊雄同意將潘巧雲和迎兒騙上了翠屏山。在翠屏山上,一步一步引導著楊雄殺死了迎兒和潘巧雲,最終用4條人命的代價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心理學家卡普曼提出一個戲劇三角形(「卡普曼三角」)理論,他認為,在人際關係問題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自覺地扮演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這三種角色。當我們把自己代入其中一個角色時,為了保持這個三角的平衡,周圍的人便會無意識的扮演對應的角色,我們會不斷經歷著三種角色的轉換,體驗不同情緒的變化。比如,孩子在外面上完補習班回來,跟媽媽抱怨、哭訴,「媽媽,畫畫太難了,我不會畫(受害者)。」 媽媽一看孩子哭了,就會心疼,緊接著說「孩子,別哭!媽媽陪你一起學,要不我們就換個班換個老師」(拯救者)孩子說:「不,我不想學了。」媽媽一聽就生氣了,開始指責孩子,「才學了兩節課,你就不學了?你這是半途而廢,當初……」這時候,媽媽就轉換到了迫害者角色。
在心理學看來,如果察覺不到,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個時刻和別人玩這種心理遊戲。對石秀來說,他總是用「拼命」的標籤,將自己置於拯救者的位置上。就連他跟別人介紹起自己的時候,都要主動強調這一點。你看他在向戴宗、楊林介紹自己的時候說,「路見不平,但要去相助,人都呼小弟作『拚命三郎』」;在向楊雄介紹的時候說,「路見不平,便要去捨命相護,以此都喚小人做『拚命三郎』」。石秀也用「拼命」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單人就敢劫法場救盧俊義,完全不計較自己勢單力薄和路況不熟;三打祝家莊時,他敢於故意輸給孫立,甘願被俘虜到莊裡做內應;遇到嫂子偷情背叛義兄,他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一管到底。事實上,拯救者不會拯救任何人,拯救者的目標是實現自我肯定,而不是向任何人提供幫助。也正是拯救者的存在才讓受害者混淆邊界、保持軟弱、分不清自我責任。比如,想讓孩子獨立,可是從小就一直控制孩子,給孩子許多命令、強制、建議,孩子如何才能學會自我成長、自我選擇和自我負責?
那麼,一旦發現自己進入三角戲劇關係中,應該如何跳出來呢?辦法就是——不入戲。以前面那個抱怨不想畫畫的孩子為例,如果孩子告訴你他不想畫畫了,那麼我們應該直接告訴他,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不學了,可以不去了,前提是你一定想清楚了。對石秀來說,發現潘巧雲偷情,作為楊雄的結拜兄弟,出於對義兄的愛護,說明事實真相,就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了,至於如何處理,那是楊雄自己的事情。這樣,石秀也就從三角關係中跳出,避免從拯救者變成迫害者,不用背負「殺嫂」的惡名了。
本文是「微言悅談」公眾號第19篇原創文章
用心寫作,不負「關注」
點個「分享」
讓我們一起為人生「盡力」
-END-
更多精彩內容,戳下面
▼
水滸:林衝|宋江|晁蓋|楊志|戴宗|李雲|武松|李逵|李達|楊雄
閒談:孫權|煮麵吃|老司機|高考|項羽|讀心術|玩平板|網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