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往今來,似乎都與神秘的"古墓"扯上了關係。但凡有"古墓"被發現,不論裡面葬的是將軍,大臣,還是皇親貴族,他們的陪葬品絕對是非常有價值的。就在去年十月份的某天,北京石景山區出土的墓中,驚現神秘乾屍。
"他"的身邊竟然只有幾枚銅錢陪葬,且"他"的裝扮令眾多考古學家一頭霧水,對於"他"的真實身份,更是有諸多猜測。有人認為"他"可能是"戲子";也有人認為"他"可能是被皇帝賞賜過的"武將";甚至還有人說"他"有可能是韋小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北京景山區發現了一副"棺材"
2019年10月的某一天,北京石景山區中的某家一向安靜的研究所,此刻卻傳來了一陣"轟隆隆"的聲音,幾輛挖土機正在運轉,原來是在施工。就在這時,挖土機突然停下不動了,司機有些茫然的下去查看,這一看,直接"啪嘰——"一聲坐在了地上,"棺……棺材啊!"
司機的慘叫聲引起了其他人的關注,眾人看著剛剛挖出來的土坑,裡面赫然露出了黝黑棺材的一角。十幾個人面面相覷,一時間該如何是好,還是負責人更有膽識,湊近觀察了一下,確定挖出來的是棺材後,便打電話通知了考古隊。
收到消息的考古隊急忙帶著裝備,來到了棺材出土地,他們小心翼翼地抬出棺材,打開一看,裡面赫然躺著一具乾屍。據當時參與開棺的考古隊隊員的回憶:"這具乾屍當時有一些部位,還是有比較小的彈性的,不過不像"馬王堆"那樣的乾屍彈性大,並不能彈起來。"
這具乾屍的五官還清晰可辨,能明眼看出來"他"是個男的,身高在一米七左右。比較可惜的是,除了棺材和乾屍旁邊有幾枚銅錢後,就再也沒有什麼其他珍貴的陪葬品。那麼"他"究竟是哪個朝代的?又有什麼樣的身份呢?
為了儘快弄明白這些問題,整個考古隊都將全部精力放在了這具乾屍上,他們展開了全面的觀察。很快,他們就在這個棺材蓋上,發現了一條重要的線索——上面寫著一行字: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
"拙吾黃公之靈柩",這一句話就說明了這個棺材的主人,他的名字叫黃拙吾;"皇清誥授中憲大夫"則是說明了這位黃拙吾是清朝的"中憲大夫",也就是一位四品的文官,這基本上就可以確定這具乾屍的身份了。
但是有細心的考古人員發現,這位"黃拙吾"不簡單,因為他穿了不止一套衣服。而考古隊秉持著"不放過任何一點可以進行研究的地方"的精神,對"他"的衣服進行了一番研究,因為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衣服上的一些紋路,不是可以憑肉眼觀察到的。
於是,考古人員就將他身上的衣服小心翼翼的扒了下來,將衣服放在了儀器下面,並利用了高科技進行了復原。然而這一復原卻讓眾多考古人員一頭霧水,第一層的衣服竟然是"一品武將"的官服,可棺材上不是說"黃拙吾"是四品文官嗎?
就在這時,第二件衣服的復原結果出來了,更是令人大吃一驚——居然是一件"龍袍"!看到這個結果的考古人員皆是傻眼了,這究竟是什麼情況?他們面前的這具乾屍,似乎成為了一個解不開的謎團,掀開一層就又有一層在等著你打開。
乾屍的身份,成為了謎團
這個令人震驚的發現,很快就在"考古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越來越多的專家加入到了對石景山乾屍的研究當中。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揭開這個謎底,然而這一研究,他們竟然又發現了一個難解之謎,擺在了眾人的面前,是什麼呢?
這具"黃拙吾"的頭髮竟然是在腦袋後面梳成了一個髮髻。可種種跡象都表明了"他"是清朝人。而"他"不管是一品武將,還是四品文官,他都是清朝的大臣,他怎麼可能像明朝人那樣,在頭頂上梳一個髮髻呢?
這未免也太奇怪了,棺材蓋上寫的是"四品文官",身上穿的卻是一品武官的朝服和清朝的龍袍;而他又梳的是明朝的髮髻。這具乾屍的疑點實在是太多了,所有專家都忍不住開始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猜測這具乾屍的真實身份。
有一位專家提出的猜想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他認為這位"黃拙吾", 他生前是一位唱戲的"戲子",畢竟在古代,能光明正大的穿龍袍的除了皇帝,還有一種人,那就是"戲子"。但很快,這個說法就被新發現的事實推翻了,這又為什麼呢?
原來專家經過研究,完整復原了"黃拙吾"身上的那件"龍袍",發現那是"如假包換"真正的"龍袍",怎麼證明這一點呢?第一點,"戲子"們所穿的"龍袍"的龍爪都是四個爪子,但是"黃拙吾"身上這件"龍袍"的龍爪和真正的"龍袍"是一樣的,都五隻爪。
第二點,"黃拙吾"身上的那件"龍袍",繡的可是真正的"金龍"。 首都博物館的研究員李玉玲回憶道:"當時我們把'龍袍'放在儀器下進行檢測,想知道它到底是不是金的,結果經過檢測發現,它確實是真正的黃金。"
這個猜測無疑是被推翻了,又有專家提出了一個新的猜測,說這個"黃拙吾",他其實是一位"一品武將",因為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皇帝破例賞賜了他一件"龍袍"。這個說法聽起來倒是十分有理有據,但卻還是很快就被另一位專家推翻了。
來自某個歷史研究所的清史專家張捷夫道:"這個解釋聽起來很對,但肯定不會是這樣,因為在清朝獲得這個殊榮的人,都是有案可查的,整個清代就只有十七人,且都有記載,而這個'黃拙吾'在各種古籍裡都沒有記載,查無此人,因此這個人絕對不是。"
有專家提出"黃拙吾"是"韋小寶"
這時,又有專家提出一個十分大膽的猜測,這"黃拙吾"實際上是"韋小寶",或者是身份跟"韋小寶"差不多的人物。為什麼會這麼猜測呢?第一點,和"黃拙吾"一起出土的幾枚銅錢,都是清朝康熙年間的,這說明"黃拙吾"應該是康熙年間的人。
第二點,"黃拙吾"既穿著"一品武將"的官服,又穿著貨真價實的"龍袍",那就說明了這人的身份絕對不一般。然而翻遍了史書,整個大清也沒有發現關於"黃拙吾"這號人的記載。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會是這樣呢?答案就是,這個人是個太監。
歷史上有不少皇帝,會給自己寵信的太監。封一個高管亦表示自己的嘉賞。不過這種情況很少被計入官方的記載中,畢竟對皇帝而言,再寵信也不過是個"奴才"。這可能就是史書上,沒有"黃拙吾"存在的原因。第三點,這"黃拙吾"明明是清朝人,梳的卻是明朝的髮式。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他" 會不會是潛伏在滿清朝廷裡,反清組織的成員。"他" 臨死的時候,還特意梳了一個前朝的髮式,表明自己到死都不忘"反清復明"。 康熙年間的太監、皇帝身邊的高官,還是反清組織的成員,這不就是小說裡的韋小寶嗎?難不成"韋小寶"在歷史上真的有原型?這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