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土神秘乾屍,身著清朝龍袍卻頭挽明朝髮髻,真的是韋小寶?

2020-12-24 奇聞趣談史

"文物"古往今來,似乎都與神秘的"古墓"扯上了關係。但凡有"古墓"被發現,不論裡面葬的是將軍,大臣,還是皇親貴族,他們的陪葬品絕對是非常有價值的。就在去年十月份的某天,北京石景山區出土的墓中,驚現神秘乾屍。

"他"的身邊竟然只有幾枚銅錢陪葬,且"他"的裝扮令眾多考古學家一頭霧水,對於"他"的真實身份,更是有諸多猜測。有人認為"他"可能是"戲子";也有人認為"他"可能是被皇帝賞賜過的"武將";甚至還有人說"他"有可能是韋小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北京景山區發現了一副"棺材"

2019年10月的某一天,北京石景山區中的某家一向安靜的研究所,此刻卻傳來了一陣"轟隆隆"的聲音,幾輛挖土機正在運轉,原來是在施工。就在這時,挖土機突然停下不動了,司機有些茫然的下去查看,這一看,直接"啪嘰——"一聲坐在了地上,"棺……棺材啊!"

司機的慘叫聲引起了其他人的關注,眾人看著剛剛挖出來的土坑,裡面赫然露出了黝黑棺材的一角。十幾個人面面相覷,一時間該如何是好,還是負責人更有膽識,湊近觀察了一下,確定挖出來的是棺材後,便打電話通知了考古隊。

收到消息的考古隊急忙帶著裝備,來到了棺材出土地,他們小心翼翼地抬出棺材,打開一看,裡面赫然躺著一具乾屍。據當時參與開棺的考古隊隊員的回憶:"這具乾屍當時有一些部位,還是有比較小的彈性的,不過不像"馬王堆"那樣的乾屍彈性大,並不能彈起來。"

這具乾屍的五官還清晰可辨,能明眼看出來"他"是個男的,身高在一米七左右。比較可惜的是,除了棺材和乾屍旁邊有幾枚銅錢後,就再也沒有什麼其他珍貴的陪葬品。那麼"他"究竟是哪個朝代的?又有什麼樣的身份呢?

為了儘快弄明白這些問題,整個考古隊都將全部精力放在了這具乾屍上,他們展開了全面的觀察。很快,他們就在這個棺材蓋上,發現了一條重要的線索——上面寫著一行字: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

"拙吾黃公之靈柩",這一句話就說明了這個棺材的主人,他的名字叫黃拙吾;"皇清誥授中憲大夫"則是說明了這位黃拙吾是清朝的"中憲大夫",也就是一位四品的文官,這基本上就可以確定這具乾屍的身份了。

但是有細心的考古人員發現,這位"黃拙吾"不簡單,因為他穿了不止一套衣服。而考古隊秉持著"不放過任何一點可以進行研究的地方"的精神,對"他"的衣服進行了一番研究,因為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衣服上的一些紋路,不是可以憑肉眼觀察到的。

於是,考古人員就將他身上的衣服小心翼翼的扒了下來,將衣服放在了儀器下面,並利用了高科技進行了復原。然而這一復原卻讓眾多考古人員一頭霧水,第一層的衣服竟然是"一品武將"的官服,可棺材上不是說"黃拙吾"是四品文官嗎?

就在這時,第二件衣服的復原結果出來了,更是令人大吃一驚——居然是一件"龍袍"!看到這個結果的考古人員皆是傻眼了,這究竟是什麼情況?他們面前的這具乾屍,似乎成為了一個解不開的謎團,掀開一層就又有一層在等著你打開。

乾屍的身份,成為了謎團

這個令人震驚的發現,很快就在"考古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越來越多的專家加入到了對石景山乾屍的研究當中。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揭開這個謎底,然而這一研究,他們竟然又發現了一個難解之謎,擺在了眾人的面前,是什麼呢?

這具"黃拙吾"的頭髮竟然是在腦袋後面梳成了一個髮髻。可種種跡象都表明了"他"是清朝人。而"他"不管是一品武將,還是四品文官,他都是清朝的大臣,他怎麼可能像明朝人那樣,在頭頂上梳一個髮髻呢?

這未免也太奇怪了,棺材蓋上寫的是"四品文官",身上穿的卻是一品武官的朝服和清朝的龍袍;而他又梳的是明朝的髮髻。這具乾屍的疑點實在是太多了,所有專家都忍不住開始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猜測這具乾屍的真實身份。

有一位專家提出的猜想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他認為這位"黃拙吾", 他生前是一位唱戲的"戲子",畢竟在古代,能光明正大的穿龍袍的除了皇帝,還有一種人,那就是"戲子"。但很快,這個說法就被新發現的事實推翻了,這又為什麼呢?

原來專家經過研究,完整復原了"黃拙吾"身上的那件"龍袍",發現那是"如假包換"真正的"龍袍",怎麼證明這一點呢?第一點,"戲子"們所穿的"龍袍"的龍爪都是四個爪子,但是"黃拙吾"身上這件"龍袍"的龍爪和真正的"龍袍"是一樣的,都五隻爪。

第二點,"黃拙吾"身上的那件"龍袍",繡的可是真正的"金龍"。 首都博物館的研究員李玉玲回憶道:"當時我們把'龍袍'放在儀器下進行檢測,想知道它到底是不是金的,結果經過檢測發現,它確實是真正的黃金。"

這個猜測無疑是被推翻了,又有專家提出了一個新的猜測,說這個"黃拙吾",他其實是一位"一品武將",因為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皇帝破例賞賜了他一件"龍袍"。這個說法聽起來倒是十分有理有據,但卻還是很快就被另一位專家推翻了。

來自某個歷史研究所的清史專家張捷夫道:"這個解釋聽起來很對,但肯定不會是這樣,因為在清朝獲得這個殊榮的人,都是有案可查的,整個清代就只有十七人,且都有記載,而這個'黃拙吾'在各種古籍裡都沒有記載,查無此人,因此這個人絕對不是。"

有專家提出"黃拙吾"是"韋小寶"

這時,又有專家提出一個十分大膽的猜測,這"黃拙吾"實際上是"韋小寶",或者是身份跟"韋小寶"差不多的人物。為什麼會這麼猜測呢?第一點,和"黃拙吾"一起出土的幾枚銅錢,都是清朝康熙年間的,這說明"黃拙吾"應該是康熙年間的人。

第二點,"黃拙吾"既穿著"一品武將"的官服,又穿著貨真價實的"龍袍",那就說明了這人的身份絕對不一般。然而翻遍了史書,整個大清也沒有發現關於"黃拙吾"這號人的記載。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會是這樣呢?答案就是,這個人是個太監。

歷史上有不少皇帝,會給自己寵信的太監。封一個高管亦表示自己的嘉賞。不過這種情況很少被計入官方的記載中,畢竟對皇帝而言,再寵信也不過是個"奴才"。這可能就是史書上,沒有"黃拙吾"存在的原因。第三點,這"黃拙吾"明明是清朝人,梳的卻是明朝的髮式。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他" 會不會是潛伏在滿清朝廷裡,反清組織的成員。"他" 臨死的時候,還特意梳了一個前朝的髮式,表明自己到死都不忘"反清復明"。 康熙年間的太監、皇帝身邊的高官,還是反清組織的成員,這不就是小說裡的韋小寶嗎?難不成"韋小寶"在歷史上真的有原型?這就不得而知了。

相關焦點

  • 北京出土神秘男屍,穿清朝龍袍梳明朝髮髻,是韋小寶還是順治帝?
    韋小寶是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頭號主角,順治帝則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就算在小說裡,這兩者也是沒什麼交集的,但一具神秘男屍的出土,卻引發了關於兩者身份的諸多猜疑。北京是一座有著3000年歷史的古都,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
  • 內蒙古挖出清朝公主墓,墓主埋葬240多年宛若活人,還身著龍袍!
    就比如西湖,正是因為有白娘子和許仙的神話故事,更讓這個地方在美的基礎上,增添了一絲神秘。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古墓,本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而這個公主墓卻和你參觀的其他公主墓有不同的一面。這個公主在下葬的時候,身上居然穿著龍袍,而且出土時皮膚還有彈性,宛若活人。這個特別的清朝公主墓主人,就是大清皇帝康熙的第三個女兒,固倫榮憲公主。
  • 古代女子髮髻圖鑑:朝雲近香髻、凌虛髻……原來古髮髻這麼多學問!
    而縱觀古代女子髮髻:「雲鬢花顏金步搖」、「倭墮低梳髻,連絹細掃眉」、「雲髻峨峨,修眉聯娟」、「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眼前展現的一幅幅美人髮髻圖,令人驚豔又令人嫉妒。而我們現在為了漢服要重新撿起古代髮髻,開始了盤頭大計。那麼,你知道古代髮髻有哪些嗎?不同朝代屬什麼樣的髮髻嗎?關注我,滿滿的乾貨,帶你領略上下千年髮髻之美。
  • 你見過清朝帝王的龍袍嗎
    在遼寧錦州博物館裡,珍藏著一件清朝帝王的龍袍。這是一件御賜龍袍,是賞給大臣尹繼善的御賜龍袍。清朝古銅色龍袍錦州市博物館珍藏的這款古銅色龍袍,是1958年在錦州市太和區營盤鄉董家溝村清代名臣尹繼善的墓中出土的。這件御賜龍袍屬于吉服。
  • 秘魯發現神秘乾屍,和傳說中的外星人面貌極為相似!
    外星人遺骸秘魯神秘乾屍跟其它國家出土的乾屍大有不同,因此神秘乾屍備受科學家的關注。這兩具秘魯出土的乾屍與外星人的面貌大為相似,經科學證實這確實不是人類的遺骸,部分學者認為秘魯神秘乾屍是證明外星人存在的最有力證據。
  • 清宮劇裡后妃服飾爭奇鬥豔,但實際上清朝穿的很寡淡
    但要說其中讓人們覺得眼前一亮的還是在電視劇中每一位人物身著的服飾。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時間跨度達到276年,這兩百年的時間,不論是從生活、文化、思想都發生了變化,其中有過低谷也有過輝煌,服飾也產生了巨大變化。
  • 明朝最後的一聲嘆息:韋小寶的師父鞠躬盡瘁卻難挽狂瀾
    據線索推斷,即使有機會創建天地會,也要到他出任明鄭東寧總制的南明永曆二十八年(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那麼韋小寶既不可能在隨茅十八進京時兩耳灌滿天地會豪傑事跡,更不能在1669年和陳近南之間「發生故事」。洪門世傳的「問生辰年月日詩」云:「兄問我何生辰,歲次排來是甲寅,良時吉月廿五日,時逢子醜我出生」,即天地會創立於某甲寅年某月(一說七月)二十五日凌晨。
  • 不同朝代女人的髮髻,髮型精美好看的古代美女手繪圖片
    不同朝代女人的髮髻髮型,包含有魏晉、清朝、民國、明朝、西漢、盛唐、元朝、先秦、大宋等精美好看的古代美女手繪圖片,讓你一睹古代麗人的風採。早年清宮貴婦的髮型,以小兩把頭為主。宋代婦女很喜歡高髻,她們為了使自己的髮髻變得高一點,就在裡面摻上假髮,據說宋朝婦女的高髻還有高達兩尺的危髻,這些都是追趕時髦的結果。髮飾造型大致可分為高髻、低髻。高髻多為貴婦所梳,一般平民婦女則為梳低髻。「朝天髻」需用假髮摻雜在真發內。所以在當時還出現了專賣假髮的店鋪。
  • 世界各地不腐爛女乾屍 千年容顏依舊不變(組圖)
    這具出土時面色紅潤、皮膚極富彈性、身著華麗官服、脖子上有兩道劍傷的傳奇女屍,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各種傳說紛至踏來,是乾隆皇帝的香妃?是一名戍邊將軍被殺的妻子?是乾隆下江南時曾經愛慕的一位女子?科學測定該女子死時為四十五歲左右,生前身高1.57米,現重10.1千克,血型為O型,出土時她仰臥在一座典型風蝕沙質土臺中,墓穴頂部覆蓋樹枝、蘆葦、側置羊角、草簍等。古屍身著粗質毛織物和羊皮,足蹬粗線縫製的毛皮靴。髮長一尺有餘,呈黃棕色,卷壓在尖頂氈帽內,帽插數支翎,膚色紅褐色富有彈性,眼大窩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翹,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徵。
  • 一夢六百年,帶你穿越回明朝! ——從《女醫·明妃傳》看明朝服飾
    明朝(1368 - 1644)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明朝是繼漢唐之後強盛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 、「遠邁漢唐」。服飾,是一個朝代的縮影,我蘇古裝大劇《女醫·明妃傳》臨近開播。
  • 伊凡娛樂[三百年乾屍突然復活 專家嚇瘋了]
    原本以為這個墓誌能夠幫助人們揭開這具神秘乾屍的身份之謎。 但是沒有想到考古人員查遍了所有史料,在600多個滿族姓氏中「墨爾根覺羅」並不在其中。既然銘文上寫的是「誥封墨爾根覺羅婦之列棺」,但是為什麼史料上 沒有關於這個姓氏的記載呢?於是考古人員決定從墓室中發現的那件繡著金錢豹的衣服入手。據資料記載繡有這種圖案的衣服正是清朝三品武官的官服。
  • 清朝詭案—乾屍奇談
    可今天咱要講的這個案件,是清朝一件真實的案件。當時可是難壞了當時定興縣的知縣,一時間誰也理不出個頭緒,一耽擱這個案件竟放了三年之久,最後還是在巧合下才得以昭雪。這一天,衙門前有擊鼓聲,原來是有人來報發現了一件命案,知縣聽聞便趕緊帶人前往現場。
  • 江西出土明朝益莊王墓,一套金簪驚豔考古界,專家:美的不太真實
    曾經,江西出土了明朝益莊王的古墓,就是典型的代表。從這裡出土的一套金簪,結果驚豔了考古界,甚至專家都認為,美的不太真實。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據統計,這位王爺的棺槨內一共出土了29件文物,其中包括20件玉器以及9件金器。此外他的兩個妃子也出土了較多的文物,例如王妃的棺槨內出土金銀器79件,而另一位側妃的棺槨內出土了金器122件,玉器有121件,而且還附帶著水晶珠等飾物140餘顆。
  • 看他身上的龍袍就知道了
    而清朝的皇帝對自己的衣服更是認真,在《清史稿·輿服志》裡,就龍袍的形制、製作工藝及色彩等各方面都有詳細的說明,「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交襟處有一條行龍,領前後及袖端則是正龍。明朝那位「懶政」的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他的龍袍上可是繡了十二條龍,龍繡在一個圓形的中間,被稱之為「團龍」。其實,明朝的皇帝各有特色,而萬曆龍袍上的龍還不算多,明世宗龍袍上的龍,幾乎是萬曆的7倍,一共81條。 這有什麼說法嗎? 九九之數,衣襟上的龍紋是36條。
  • 明朝的服飾
    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劇中的明代服飾十分驚豔,使大家對明朝服飾有了更多認識。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
  • 《女醫明妃傳》戲服十宗錯,混淆官服、髮髻穿越
    言下之意,電視劇裡的明朝服飾經過嚴格考證。在電視劇中,出現的明代服飾確實很多,補服、飛魚服、烏紗帽、四方平定巾、比甲……應有盡有,初一看,這些戲服似乎忠於歷史。可是隨著劇情的展開,還是出現了不少服飾方面的史實錯誤,比如混淆官服的品級、不同的角色穿錯了對應的服飾以及髮髻設計失誤等。
  • 明朝古墓出土將軍遺骸,枕骨斷裂證實清朝傳聞,眾人為之淚目
    一些珍貴文物大多都是出土於古墓之中。我國專家們也發掘了不少歷史文物,現在珍貴的文物都被珍藏在博物館中。另外一些文物的發現者還有普通的農民,在他們發現後便及時上交給了國家。在這裡我想說的是,文物是很珍貴的,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它,因為它對國家的發展是起著重要作用的。
  • 古代皇帝的龍袍不能用水洗,那臭了又該怎麼處理?
    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於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後,「黃袍」便成為皇權的象徵,龍袍也被稱為黃袍。又因為龍袍是帝王在上朝和及參加大典時用來突顯帝王氣概時的穿著,所以又被稱為禮服或吉服。在明朝宋應星所著德《天工開物》中曾記載過,一件龍袍的製作,要耗花費3年之久的時間,需要近千位工藝精湛的繡工通力合作,袍身要採用蘇杭地區所產的上等蠶絲面料,刺繡方法要使用最為細緻典雅的蘇繡。龍眼、龍爪部分還要用珍珠、金線、瑪瑙、孔雀羽毛進行修飾點綴。
  • 皇帝廉價龍袍有深意,與吳三桂造反呼應
    由此說明,吳三桂壕是真壕,但皇帝節儉也是真的。如此一看,《鹿鼎記》裡康熙會穿飛線的龍袍,倒是更貼合史實的。但是正確的讀法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在《鹿鼎記》裡,不識字的韋小寶都讀對了。觀眾也在彈幕區刷起了「感動」,畢竟讀對的影視劇真的沒幾部。
  • 明朝錦衣衛的繡春刀為何如此神秘?至今無實物出土,長相無人得知
    近些年來,以明朝錦衣衛為題材的影視劇頗為流行,這也讓「繡春刀」這種神秘的明朝兵器走進大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