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上海俄文學校
1949年12月,我二十一歲,考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上海俄文學校,學習俄語。校址是老暨南大學的舊址,即現在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校本部。校長是姜椿芳,教師大多是蘇僑。當年第一期共招收三百多名學員,錄取名單發表在1949年12月26日的《解放日報》上。學員被分成三個大班,十幾個小班,每班二十人左右,男生略多。學員根據程度高低被分進高級班、中級班和初級班。
張茜(右一)一九三八年與戰友合影
那時,上海市長陳毅的夫人張茜,才二十七歲,也在我們學校學習俄語,成了我們的同學。名義上,她是學校的宣傳股長。有一段時間她是我的同桌,在我的印象中,她是那樣的青春秀美。碰到校長姜椿芳上翻譯課,她是必到的,而且聽得很認真,筆記也做得很仔細。每次被老師點到名,她就滿臉緋紅地站起來。真有點難以想像,她這樣的性格,作為市長夫人,以後又作為外交部長的夫人,在各種外交場合,到底如何應對。她沒有一點高官夫人的架子,和其他同學一樣穿著列寧裝,也是和我們一樣在學校食堂用餐。
陳毅夫婦
那時大家都住校,學校生活團結友愛,豐富多彩。張茜為人隨和,經常看到她和女同學們一起說說笑笑。星期六傍晚,陳毅市長常會親自來接她。由於當時剛解放不久,敵特活動頻繁,學校又地處偏遠,市長的車來時,附近有一小段路要戒嚴,不過到了學校,就解除了。
鄧小平、卓琳、陳毅、張茜和他們的孩子
1950年除夕,學校搞迎新年聯歡活動,內容有摸彩一項。同學們各拿一樣東西出來作獎品。那時拿出來的,基本上是書、筆、筆記本等學習用品。把這些東西編上號,也就是獎品了。我正好摸到了張茜的筆記本。那是一個桔紅色的硬面本子,翻開一看,裡面是張茜娟秀的鋼筆字:「一九五一年新年獻禮!希望收到這件禮物的同學好好使用它,用它記載你的工作經驗和學習心得。並以此永志我們——在革命學校相與共處的革命青年們的團結和友愛。張茜贈於除夕。」我當時大概已經有了一點歷史和文物意識,覺得這個筆記本不能隨便使用,幾十年來一直妥善保存著,至今完好如初。不過歷史的痕跡還是明顯的,因為它畢竟已經歷了五十八個春秋。
周恩來及夫人鄧穎超、陳毅及夫人張茜遊陽朔
1951年初,我們一期學員中的部分同學因工作需要提前畢業,我留校當了助教。不久張茜也隨調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陳毅去了北京。和張茜同學的日子也就結束了。
1962年,周恩來夫人鄧穎超(右1)、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右3)、陳毅夫人張茜(右4),與柬埔寨王國首相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合影
毛澤東與張茜在陳毅追悼會上
關於張茜的這段經歷,見諸文字的小傳很少提及,連曉植撰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的長篇傳記《張茜》中也只有一句話:「到上海後,張茜曾任上海俄語專科學校的宣傳股長。」但曉植在「後記」中說:「她酷愛文學,在她幼年的時候就開始攻讀許多文學名著,並在其中吸取營養。……很多人都以為張茜可能是出身於大家閨秀和最高學府,這真是一種很有趣的推測。實際上她只是一位中等師範一年級的學生,以後的文化水平,完全是她刻苦自學得來的。」我想,這是對張茜的很確切的寫照吧。
(作者系上外退休老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