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身患絕症的張茜病情逐漸加重,但她為完成丈夫陳毅元帥生前的心願,拖著帶病的身體,遵照丈夫的遺命,開始整理陳毅生前的詩詞文稿,在重病中完成了初稿《陳毅詩詞選集》,並為其飽含深情地做了序言。
然而時不待人,此時的她因病情已無力完成剩下的整理工作,在彌留之際,將這項重要的工作交給了自己的孩子和朋友。
同年3月20日,張茜終究還是沒有躲過病痛的折磨,去世時年僅52歲,之後她一心掛念的《陳毅詩詞選集》終於也順利出版,了結了張茜最後的一樁心願。
勤奮好學,才女張茜
張茜,原名掌珠,小字春蘭,筆名耿星,1922年出生於湖北武漢的一戶貧困人家。
父親是船工,母親是苦工,家庭雖然貧寒,但是母親卻疼愛有加,在那個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為了讓張茜能早早接受教育,母親毅然忍受艱苦,將女兒送進了學校讀書。在入學前,母親為了表示對女兒的疼愛,給她改名掌珠。
父親因為工作性質長期漂泊在外,家裡只剩母女兩人,因此平時的生活重擔基本落到母親身上。
張茜到6歲的時候,母親看到人家的孩子背書包上學,心裡很著急。再窮不能窮教育,為了女兒的前途,為了擺脫現有的家庭困境,只有讓女兒上學才能出人頭地,為此,母親用她微薄的收入和親戚的支持供張茜讀書。
張茜剛入學,就像一隻快樂的雛鷹,在學校和家之間來回飛躍,可不久後,她忽然變得沉默了,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懂得了生活的艱難和讀書機會的不易,她忽然變得發奮起來,每日早起,在晨曦中朗讀,在油燈和月光下用功。
張茜既聰明又勤奮,在學校裡的功課總是名列前茅,語文學得尤其超群,作文常常被老師選登到校刊上,但她從沒有產生過絲毫的驕傲,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她,就這樣很快張茜以優異的成績從小學、初中畢業。在1937年,15歲的張茜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師範學校。
心地善良,心懷家國
入學沒過幾個月,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快速佔領了我國北平、天津以及華北等大片土地,緊接著又發生了"八一三事件",到十一、十二兩個月裡,我國較為重要的兩個城市上海、南京也相繼失守。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戰爭的烽火已燃遍全國,現在的武漢已成為戰時的必爭之地,八路軍辦事處、新四軍籌備處紛紛在武漢漢口成立,許多接受新思想的愛國人士和青年,都投身到抗日救亡工作中。
此時的張茜,已無心繼續讀書,他和同學激情、勇敢地走到湖北各地去進行演講抗日宣傳,為了更加徹底地將抗日烈火燃燒到每個角落,她毅然深入武漢的工廠中,和工人們同勞同休。乘此機會,組織工人唱歌、排戲、宣講日本人的殘酷暴行,利用一切能用的手段,組織工人起來抗日。
張茜,一位飽含愛國熱情的少女,為了抗日救國整天不辭勞累的工作著,累的腿腳都發腫了,但她還是滿不在乎。在這花季的年齡裡,她柔腸大方,也胸懷滿志,讓周圍的人疼愛和敬佩,她光輝的行動,永遠存在人們的心中。
改名立志,投身革命
1938年1月,新四軍在南昌成立,接著成立了軍部戰地文工團,朱克靖出任戰地服務團(文工團)團長,他是曾經與葉挺同志一起戰鬥過的一位老革命。年初,他來到武漢,親自在一些學校挑選一批思想覺悟高、追求進步的文藝青年學生去文工團。
1938年春,在朱克靖的介紹與幫助下,年僅16歲的張茜決定和她的同學林儀貞、丁劍影一起到南昌參加新四軍戰地服務團(文工團),投入革命隊伍的懷抱。
1938年2月的某一天,張茜深知自己遠離父母去參軍肯定不會同意,因此在思考再三後決定給母親留下了一封信,便悄悄和同學一起離開了家,沒想到這一次自己的不告而別竟然和父母成了永別。
到達南昌之前,張茜和她同學覺得自己的名字有些封建的味道,不是很合自己的心意,所以他們商量好在戰地服務團(文工團)報名時改名,誰也不透露自己以前的名字,改名張茜,是因為"茜"有紅色革命的意思,表達了她的革命決心,所以這就是張茜名字的由來。
在戰地服務團(文工團),張茜如願穿上了軍裝,並被分配到戲曲組,從此開始了她的嶄新生活,很快就成戲曲組的業務骨幹。
1938年4月,新四軍軍部由南昌市挺近到皖南的涇縣,其中政治部和戰地服務團(文工團)駐紮在涇縣的雲嶺村,張茜休息時經常沿著山溝爬到雲嶺山坡上去練聲。
在雲嶺村,張茜除了駐地演出外,更多的是隨團到前線去為戰士演出,她們的演出聲情並茂,深深地鼓舞著前線的戰士。
在部隊,張茜給人的印象是個美麗文靜的女兵,但她在演戲排練的時候卻很投入,常常讓人分不清戲裡戲外。
才華橫溢,初識陳毅
張茜在1938年一年間排演了很多節目,而且在大多數劇目中演主角,如《阿Q正傳》中的吳媽,《魔窟》中的小白菜,《雷雨》中的四風等等,她表演的才能十分驚人,幾乎名揚全軍。
此間,已是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的陳毅部駐紮在溧陽縣茅山根據地的水西村,他有時到雲嶺軍部來開會。
有一次來開會,正好碰到在雲嶺陳家祠堂有戰地服務團(文工團)演出,就是這次,他看到了張茜扮演的《一年間》中的新娘子,劇中張茜扮演的新娘子嫁給了一位英俊的飛行員,小夫妻十分恩愛,張茜在臺上盡心表演時,卻不知臺下有顆滾燙的心正久久不能平靜,這個人,就是未來張茜的丈夫,我們的陳毅元帥。
陳毅司令在觀看演出之前,已經多次聽說戰地服務團(文工團)有個長相甜美、卻毫不嬌氣的叫張茜的女孩子,學習和工作都很刻苦努力,唱歌和演出也很有才華。
這次碰巧看到,真是如傳說中的一般,名不虛傳,舞臺上扮演的新娘子,端莊大方、笑容迷人,實在讓人心動著迷。
演出結束後,大家都意猶未盡地回去休息,而陳毅司令員心情卻難以平靜徹底失眠了,陳毅司令員想馬上見到她,向她吐露自己的心聲,但是又因為年齡差距,覺得這是傷害。
你要知道此時陳毅已經37歲,而張茜才16歲。但是剛平息的心情,就被演出時舞臺上的"新娘子"所閃現的身影所吸引,總是不時地在他腦海中浮現,輾轉反側,體驗了一把"相思之苦"。
不知不覺已到晨曉,雄雞報曉,軍隊的起床號也已吹響,陳毅司令員一夜未眠,剛有點睡意,一想到今天有重要的軍部會議,趕緊起床,洗漱後強打精神出門去了。
雖然一晚幾乎沒有睡覺,但是因為陳毅司令員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對本地實際情況的掌握熟爛於心,再加上他本來就是一個十分優秀的指揮官,因此雖有疲倦,但是在會議上,對作戰的情況等匯報的詳細清楚。
但是今天做完匯報的陳毅司令員不停的抽菸,面前雲霧繚繞,時不時陷入沉思,後面別人作的報告一句也沒聽進去,周圍的同志們發現了這個異常,都不知道今天的陳毅怎麼了。
會後回到住處,陳毅在內心深處做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但最終腦海中的那道靚麗的身影久久不能揮去,終於,戰勝了內心中最後的那一份克制,他覺得,他必須要採取行動,追求這份幸福,不然自己將要遺憾終生。
陳毅吐露心意,張茜慌亂不已
心動就要行動,在決定了要追求那道揮之不去的身影后,他首先想到了他的老朋友—主管戰地服務團(文工團)團長朱克靖,希望他的老朋友可以分派一部分戰地服務團(文工團)的團員到他的一支隊作戰部隊做戰地服務工作,宣傳群眾,鼓勵部隊。
其實,他這是採用"迂迴戰術",內心其實是直接想點人讓張茜去,但是自己又不好意思明說,老朋友很支持陳毅的這個想法,所以他們商定上報軍部審批後,就派人過去。
很巧,在陳毅和老朋友朱克靖商定後,話別打算回去的時候,正好碰到了張茜和她的同事。
陳毅的心開始加速跳動,但是他表面卻強裝鎮定,還和張茜和她的同事開玩笑,他的老朋友朱克靖心細,在張茜走後,試探的問陳毅的心思,結果果然和自己所想的一樣,陳毅爽快地告訴了自己的老朋友,他對張茜動心了,希望老朋友可以幫忙。
朱克靖非常了解自己的老朋友,對陳毅的人品、才能非常的敬重,因此對此事非常的上心,他很快找到了張茜,作為戰地服務團(文工團)團長,對自己底下的這些同事非常了解,年僅17歲的張茜,年輕活潑、氣質出眾,並且還穩重大方,平時在內部有許多追求者,但是人家都是沉著應對,沒有流露出任何想法,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好姑娘。
當老團長朱克靖委婉的將陳毅對她的好感轉達時,張茜沒有任何表示,實則張茜內心也很意外和慌張,同時,新四軍是講民主的地方,戀愛自由,朱克靖琢磨不透張茜的真實想法,何況還是一個花季少女,就更讓人難以理解了,這讓朱克靖感到有力無處使,對老朋友的這個委託只有苦笑。
自此過了好長時間,張茜的生活又回歸了平靜,但作為主人公的另一個人陳毅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覺得自己不能再等了,便毅然的寫了一份信準備交給張茜,表達自己的心意,只是信寫好了,自己要有任務外出,讓誰代替自己交給張茜,這又是一個擺在陳毅面前的問題。
突然,一個合適的身影出現在陳毅的腦海中,自己的好友加詩友聶紺弩,聶紺弩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正好在新四軍軍部,陳毅就將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他,並且囑託一定要親手交給張茜同志。
聶紺弩看陳毅面對一個女同志這麼鄭重其事,便趕緊將這封事關好友終身幸福的信件交到了張茜的手中,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陳毅真心打動張茜,攜手相伴32載
張茜因為之前團長朱克靖向自己委婉轉達過陳毅對她的想法,只是後來自己沒有表態,慢慢這件事就忘記了,沒想到今天直接收到陳毅的來信,張茜是第一次直面,內心十分"不安"。
張茜既為陳毅的執著而感動,又為兩人的身份差異而驚慌,心裡十分矛盾。
此時的陳毅已經是新四軍第一支隊的司令員,而她自己僅僅是一個不到18歲新參加革命不久的年輕戰士。
陳毅司令的革命事跡、謀略、才華,在部隊是眾人皆誇,張茜也是早有耳聞,特別是讀了陳毅的《梅嶺三章》,被他的才情深深所折服。
但兩人身份畢竟差距較大,張茜也是自尊心特別強的同志,這時,已經有陳毅司令員追求她的消息傳開,身邊不免有一些不好的話語傳到張茜那裡,讓張茜很煩惱。
後來,張茜向朋友傾訴自己的想法,朋友安慰勸導,以及與後來成為開國上將葉飛將軍夫人的王於耕談心,了解了陳毅的方方面面。
陳毅也找了張茜,兩人深談一夜,向張茜講述了自己的過往,包括兩任妻子的來來往往,以及自己的留學經歷,以後的打算報復,張茜真是的感受到這是一個可以交付終生的人,決定邁出最後一步。
革命之路,聚少離多,然初心不改
1940年1月,39歲的陳毅與年僅18歲的張茜結婚了,結婚除了兩顆滾燙的心終於走在一起了,基本沒什麼儀式。
隨後,他們夫妻因為工作原因開始了離離合合的32載夫妻生活。
婚後,組織上為了使夫妻兩人在在一起工作,將張茜調到了陳毅所在的部隊,張茜從此離開了她所鍾愛的演員事業。
同年夏天,因工作需要,婚後再三個月的陳毅就要和張茜分離去蘇北開展革命工作,而張茜也去了蘇中開展工作,兩人因當時國內抗戰的局面離離合合,但雙方依靠書信互訴心中的思念,沒有絲毫的怨言。
1942年5月,他們第一個孩子陳昊蘇出生,但這時因為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圍剿掃蕩,面對這一危險的局面,兩人商量將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寄養到老鄉家中,張茜含淚同意。
1943年9月,他們第二個孩子陳丹淮出生。陳毅好不容易在身邊陪伴,但兩個月後,因國內局勢,陳毅接到趕赴延安的電報,陳毅只得離開自己的愛人和孩子,沒想到,這一分離就是兩年之久。
1945年抗戰結束,張茜帶著兩個孩子來到陳毅現在的工作地點,山東,全家相見,喜極而泣,全家相聚的歡樂充盈在這家人的每一個臉上。
1949年,陳毅出任上海市市長,張茜帶著孩子和陳毅在上海再次相聚,終於開始了一家新的生活。
再顯才女風範,第一外交夫人
此前因為全國戰爭形勢,張茜只得放棄學習開展地下工作,現在迎來了抗戰勝利,和平的年代來了,為了緊跟國家的需要和發展,她開始了瘋狂的學習,尤其是外語的學習。
經過刻苦的學習,在1952年陳毅出訪蘇聯時,張茜已經完全可以勝任翻譯的工作。
1958, 陳毅被任命為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此時,張茜本想就自己外語翻譯事業發展下去,但現在陳毅出任外交部長,國家交流開展了"夫人外交",因此在鄧穎超的勸說下轉行出任外交工作,為了做好外交工作,將中國文化更好地呈現給外國人,講好中國的故事,她開始學習中國的古文化,提升自己的歷史水平和文化修養。
張茜作為新中國"外交夫人團"的一名重要成員,首次出席的宴會是一次各國駐華使節和經濟代表團,陳毅本來是正式出席與外國官員見面,但是卻身體突發狀況,無法參加,作為陳毅的夫人加外交夫人,張茜臨時被委以重任,代替出場。這次張茜獨當一面,給外國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此,從1956年至1966年,張茜總共出國訪問21次,在國內接待的國際友人更是不計其數,每次都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的讚譽。
抱病整理陳毅詩稿,52歲遺憾離世
上個世紀,因為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陳毅在這段歷史中受到波及,張茜不離不棄,在物質上細心照料,在精神上給予安慰。
1970年9月,陳毅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陳毅的身體狀況被上報中央,10月批准來北京治療。
1972年1月6日,身患癌症的陳毅走完了71年的人生之路。
不幸的是,陳毅去世後的一個月,張茜因為身體不適,檢查後發現已經患了肺癌。
面對親人的病逝,面對自己身患病魔的身體,張茜克服所有,按照陳毅臨終交代,開始整理他生前的詩詞大作,在不到一年時間,她編輯了一部《陳毅詩詞選集》,並寫下了評價中肯的序言,吟成了字字泣血的兩章題後詩。
但最後,因為身體原因,她已經無力完成剩下的工作,只得把這件她牽掛的工作交給自己的孩子,也許,這成為她人生彌留之際最大的一個遺憾了。
1974年3月,張茜離開了人世,風風雨雨多年,他們不離不棄,走過了波瀾壯闊的一生,為他們的愛情所感染,為他們的貢獻所折服。
致敬兩位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