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父親陳毅

2021-02-09 作家文摘

1955年夏,陳毅和張茜一起遊香山

兒時我對父親的感覺是那樣的遙遠,只是一個朦朦朧朧的輪廓。

1943年9月,我出生在淮南黃花塘新四軍軍部醫院。父親匆匆趕到醫院看望母親,安慰了母親幾句,就匆匆離去,這可引起了奧地利醫生羅生特的不滿,他生氣地說:「一個丈夫,一個父親怎麼可以這樣沒有責任感?!」

母親只好苦笑著安慰羅生特醫生:「現在在打仗,一個軍長怎麼可以守在醫院裡。他能及時來看看我們就很不錯啦。」

羅生特搖搖頭說:「我真不理解你們中國人的舉動。」

11月25日,我出生還不到兩個月,父親就離開我們到延安去了,這一走就是兩年。一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我們全家才真正大團聚了。

父子不能常在一起很令人感到缺憾,但還有比這更怪的事。我在上小學時,在「父親」這一欄一直填:「陳雪清,職務:處長。」學校裡不管誰問,都是這樣回答,這是父親交代的。

陳毅、張茜,陳昊蘇、陳丹淮、陳小魯、陳姍姍(叢軍)50年代初上海合影

在南京漢口路上小學時,我的班主任俞老師是一位很和善又很認真的老師,恰好就住在我們家附近,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汽車從我們家裡進進出出。她覺得這根本不會是一個普通處長住的院子,多次問我都得不到答案。一次上練習課,同學們都在做題,俞老師卻把我叫到講臺前,很嚴肅地問我:「你父親到底是誰?」

我回答:「陳雪清。」

她生氣地說:「你撒謊!」

我堅持地說:「就是陳雪清!」但我卻沒再堅持說我沒有說謊。

俞老師忽然拿出一張報紙給我看。我一看,原來上面登著父親在一次大會上講話的照片。

俞老師指著報紙說:「他才是你父親,對吧!」

我不吭聲,只是搖頭。

她忽然和氣下來:「有這樣一個父親是光榮的事,為什麼你不承認呢?」

我牢記著父親的交代,仍然搖頭。

俞老師見仍然問不出結果,使出了最後的一招:「你哥哥陳昊蘇都承認了,你怎麼還不承認?」

我心裡想,也許俞老師真的知道事情真相了,可是我絕不能改口。對於一個小學生,受到老師這樣的責問,我眼淚汪汪的幾乎要忍不住了。

俞老師看我這樣就不再追問下去了,以後再也不問這件事了。其實我心裡也十分愧疚,確實是在騙她。直到上初二時才改填父親的真名和真實職務。

當時父親所以要我們填個化名,目的有兩個:一是保密和保衛的需要;二是父親一直希望我們兄弟做一個普通的小學生,隱瞞了他的身份,使我們沒有壓力,也使學校沒有壓力。

父親是一個非常開明的父親,也是一位十分放手的父親。他很少訓斥我們兄妹,每遇到一件事情,他總是寥寥數語,這給我們很深的印象。

1952年的一天下午,父親忽然讓秘書把全家拉到中山陵的路旁。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不久一陣歡呼聲鼓掌聲從遠處傳來。不一會兒,父親陪著毛主席走向中山陵,所有的遊人都停下來使勁鼓掌,不停地歡呼「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這時我才明白,父親就是讓我們目睹一下毛主席的風採。回家後,爺爺和奶奶一直十分興奮,爺爺說:「這是真龍天子啊!」我反駁說:「迷信!是主席。」爺爺堅持說:「現在稱毛主席,要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就是稱真龍天子。你懂得什麼?」我說:「你思想落後。」但不管怎麼說,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主席。同學聽說我見到了毛主席都問長問短,我也感到幸福極了。這幸福是父親帶給我的。

陳毅與張茜(1971年春,北京)

父親作為黨和政府的領導人,很遵守保密紀律,從來不在家裡透露什麼消息,也很少與我們談及國家大事。但有兩次例外,很深地留在我的記憶中。一次是人大會議之前,他在吃飯時問我們:「如果毛主席不當國家主席你們同意嗎?」我沒有思想準備,也不知說什麼好,過了一會兒才說:「如果毛主席自己不願當,那當然聽他的。」昊蘇、小魯也表示了類似的意見。

第二次是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共產黨召開代表大會,按常例我黨是要派高級代表團去參加的,可那時中蘇論戰很激烈,兩黨的分歧甚至影響到兩國的關係。又是在吃飯時,父親問我們蘇共要開會了,你們說我們要不要去參加。

昊蘇說:「參加,參加去和他鬥爭。」

我說:「可參加可不參加,參加與他鬥爭,不參加也是反對的意思。」

小魯說:「不參加,不給他捧場。」

父親笑了:「嗯,還是你乾脆。」

不久,中共就宣布不派團參加蘇共大會。

1964年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開展了一場反對不良傾向的運動,集中批判了各種自由主義。其中有一個學生在日記中寫著:「陳毅講紅與專,完全是和林彪的突出政治、四個第一相對立的。」學院自然將這位學生批判了一頓,不過卻使我感到一種莫名的憂慮,連著幾天都心事重重。正好同學張九九從北京回校了,她告訴我,你父親身體不好,正在休養。我聽了更加坐不住了,就向王政委請假,理由是父親身體不好,要回家看看,系裡馬上就同意了。

到了北京,一進門看見父親正在大廳裡散步。

他看見我很奇怪:「咦!你怎麼回來了?」

我說:「聽九九說你病了,我特地請假回來看你。」

父親頓時大喜過望,拉著我的手向房裡走,一面大聲喊我母親:「張茜,張茜。」

喊得母親有點心慌,一面往外走一面說:「又出什麼事了?這樣大喊。」迎面猛地看到我也是一愣:「你怎麼回來了,有什麼事嗎?」

父親搶著說:「小丹回來看我的,聽說我病了。」他又感嘆地說:「兒子長大了,懂事了。」

1964年2月,在成都的全家合影

晚上我陪父親散步,就把學院的情況告訴了父親,把我的困惑說出來了。「有人說你講的紅與專和林彪的四個第一、突出政治不一樣。」

父親反問:「那你是怎麼看這件事的呢?」

我把握不定地說:「我覺得你們兩個都對,你講的紅與專,我同意,不能都當政治家,也不能沒有政治方向。林總講的四個第一、突出政治是中央同意的,我也接受,這也是在強調理論的作用。可是這兩個說法放在一起,就讓人覺得不協調,我也不知道怎麼看了。」

父親笑了:「你倒是說實話。你要知道有些問題在中央也是有爭論的,今天你提的問題,我也不能講清楚,也不是簡單就能講清楚的,有些事情需要用時間來證明的。不過我還是堅持我的看法。你們當學生的,搞科學技術的,各行各業都要紅專結合,才能更好地為國家服務。」我點了點頭,但心中的憂慮仍然沒有解開。

忽然父親嚴肅地對我說:「你是不是在擔心我?」

我怔怔地看著父親。

父親又笑了:「我對自己是有信心的,你們也要有信心,不要擔心。」

以後我與父親就沒有再談過這樣嚴肅的話題,但是我牢記兩條:對父親有信心,時間會證明一切。

★ 簡  介

《作家文摘》創刊20餘年,以其權威性、思想性、準確性、可讀性,為讀者提供高品質的閱讀,已成為富有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文化傳媒品牌,擁有近百萬成熟、高端的讀者。《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套裝共六冊),為《作家文摘》20年來最具史料價值和閱讀價值的內容集結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收藏價值。

 套裝購買更將獲贈價值50元的精品圖書,

點擊上圖查看詳情

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相關焦點

  • 陳小魯回憶陳毅:父親要我拜康生為師
    ,康生被認定為發動文革的主要成員,雖然已死,骨灰還是被遷出八寶山,中央還開除了康生的黨籍、撤消對他的悼詞。但是在此之前,康生作為中共排名第四的重要人物,就連陳毅元帥也對其推崇備至,還要兒子拜他為師,本文摘自《回憶父親陳毅》,作者陳小魯,華夏出版社出版。1971年12月26日,陳毅在日壇醫院病床上與三子陳小魯談話父親和他的同輩人父親曾講過,在他小的時候,爺爺曾讓父親兄弟幾人談談長大以後的志向。
  • 陳毅臨終前為何要吃麵條?
    1971年12月3日,日壇醫院按預定計劃,給陳毅做了胃腸短路吻合手術。但是,吳恆興院長在手術過程中發現,陳毅內臟的癌細胞已經廣泛轉移。經過一陣緊張搶救,陳毅從昏迷中清醒過來:「我剛才聽到了貝多芬的樂曲,曲調優美激昂,有一種鼓舞人的力量!」幾天後的一個清晨,一直陪在父親床邊的女兒珊珊聽到一聲微弱的聲音:「我要吃麵條!」珊珊隨即回答:「爸爸您等會,我就去端來!」珊珊好不高興,多少天來爸爸吃什麼東西都沒有滋味,今天主動提出想吃麵條。一碗熱湯麵端來了,陳毅眼裡閃動著欣喜的光芒。
  • 廉政家風故事|陳毅:「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陳毅:「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陳毅元帥曾在一首詩中寫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陳毅教導子女不向黨和人民伸手,要求子女學會謙遜低調,任何時候都不準搞特殊化。建國初期,陳毅將大兒子陳昊蘇和二兒子陳丹淮送到南京市漢口路小學讀書並交代他們:「當別人詢問父親姓名時,只準說化名「陳雪清』。」之所以這樣安排,一是基於安全考慮;二是在陳毅看來,自己是軍隊領導,自己的子女在軍營裡讀書,可能會引人注目,易使子女產生優越感,滋長驕傲情緒。
  • 賴月明:18歲從軍嫁陳毅,誤傳犧牲消失54年,74歲上北京陳毅已逝
    在江西省委工作期間,李富春、蔡暢夫婦一直在替30歲「大齡」的陳毅介紹對象,當他們看到青春洋溢、又活力十足的賴月明時,兩人心裡都有了主意,一定要把她介紹給陳毅。認識賴月明之前,陳毅剛剛經歷過一段悲傷的婚姻。在一次行動之前,髮妻蕭菊英和陳毅約定黎明之前到家,但是陳毅卻在歸途中遭到匪徒襲擊,比約定的時間晚了兩小時。
  • 陳毅三兄弟的亂世傳奇
    陳毅有堂兄弟三人:陳修和、陳世澤、陳世亨。親兄弟三人,陳毅是老二,兄陳世祿,字孟熙;弟陳世勳,字季讓。還有四個親妹妹。由於年紀相近,陳毅與陳修和、陳孟熙接觸較多,感情也深;其次就是陳季讓了。1918年3月,陳毅和陳孟熙雙雙考進中國留學勤工儉學會成都分會留法預備學校。1919年春,陳毅兄弟又都考入前30名內,各取得四川省政府旅費津貼400元。
  • 鄧小平女兒、陳毅子女、周恩來侄女等紅色後代出鏡的紀錄片
    2014年3月,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表示,「我們都知道,中國共產黨老一代領導人中很多是在法國負笈求學的,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陳毅、聶榮臻等人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政事兒」注意到,在《留法百年》紀錄片中,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人後代,出鏡講述父輩赴法留學的故事。
  • 陳毅和他的體育外交
    在我們的印象中陳毅是一位詩人、軍事家。戰場上的陳毅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生活中的陳毅登臺賦詩、妙然天成。而本文所要展示的是他熱愛體育運動的一面。陳毅從小愛好體育,成年以後他對於體育運動仍是情有獨鍾而且廣泛涉獵,從足球、桌球到圍棋都得心應手。在共和國外交的舞臺上,他更是以體育為紐帶,把和平、友好之花撒遍所到之處。
  • 陳毅的真正死因,竟然是因為一個上將從中作梗
    :「陳毅是個好同志。」即使最終住進了醫院,黃永勝也告誡醫生,只許對陳毅進行常規檢查,不能做手術。因此,陳老總在醫院住了將近兩個月,病歷上除了一些常規檢查外,根本沒有任何治療的記錄。反觀黃永勝,只是因為胃痛,在醫院住了18天,醫院的專家級領導就為他做了16次大小會診。
  • 榮毅仁和陳毅的故事
    這位大叔,正是當時命令解放軍不許入民宅的上海市市長——陳毅。會議一開始,陳毅便講:「我知道,你們對共產黨是怕的,其實沒有啥可怕,你們看我們今天到會的幾位同志,不像是青面獠牙、殺人放火之徒吧?」說完後,大家都笑了。之後陳毅向大家解釋了下當前國內的經濟形勢,告訴在座所有人:「有什麼困難可以找黨、找政府,黨和政府說話是算數的。」
  • 陳毅為何親自上門賠水桶
    細心地陳毅注意到:幾天來,每當戰士們路過那戶人家去井邊打水時,老人便會急急忙忙把門關上,生怕會去搶他屋裡的東西似的。陳毅心想:自從紅軍到這裡後,打土豪分田地,村裡的群眾對紅軍像待親人一樣熱情,為什麼這戶人家對紅軍卻是另一種態度?看看他家的住房和家人的衣著,又不像是有錢人家,陳毅想去弄個明白。  這天,陳毅一人來到井邊,見老人家裡的門正開著。那老人也正在屋裡偷偷望著陳毅。
  • 陳毅是如何治理上海的?兩年之內除黑絕娼
    陳毅在上海檢閱人民解放軍駐滬部隊。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陳毅成為大上海的一市之長。陳毅的女兒是1950年在上海降生的。陳毅後來解釋:當時擔心兩大危險:一是我們打上海,美國出兵幹涉;二是我們接管搞不好,進城後停工停電,大混亂,上海變成一座「死城」。兩種假設中只要有一種變成事實,便會使國內國際局勢受到牽動。陳毅1月25日在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說:「要警惕美國人幹涉,可是我們決不向它示弱。要打就打,沒有什麼了不起!」就在南京解放當日,軍委電告:昨日泊於上海的幾艘美艦及海軍陸戰隊已撤至吳淞口外,兩艘英艦也隨之撤出。
  •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今起免費開放,陳毅家屬帶來珍貴文物
    陳毅之女陳珊珊和市民觀眾一起參觀了這一展覽,她介紹,此次捐贈的50多件文物中,有一部分是陳毅在上海擔任市長時使用的,也有在北京使用過的辦公桌、柜子等,還有陳毅擔任外交部長時穿過的服裝,他的夫人張茜隨他一起出訪時穿的、由鴻翔時裝公司製作的旗袍等。展覽還還原了陳毅「儒將市長」的一面。
  • 賴月明:誤以為陳毅犧牲後改嫁,得知真相後她痛不欲生
    因為戰爭原因,消息閉塞,他們倆都以為雙方在戰鬥中犧牲,之後,賴月明被他父親強行賣給了一個鞋匠,鞋匠死後,賴月明在去找陳毅的路上,得知他被敵人挖去了心肝,傷心欲絕,多年後與一位掉隊紅軍在一起生活。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
  • 她是國軍少將,陳毅的紅顏知己,茅盾先生專門為她寫了本書
    她的著名作品《在德國女牢中》記述了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女囚對法西斯的頑強鬥爭,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但是很多人都想不到這樣一位驚才豔豔的女作家,真正的身份是一位共產主義戰士。    胡蘭畦出生於四川成都,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從小就極具愛國主義情懷的她,在14歲的時候就積極地投身到了五四運動中,這一行為遭到了家裡人的強烈反對,為了讓她安穩生活她的父親將她嫁給了表哥,婚後胡蘭畦實在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
  • 陳毅之子曾欲讓父親尊嚴死 醫生:你說了算嗎
    陳毅兒子陳小魯的遺憾  開國元帥陳毅之子陳小魯近年來熱心公益,他是「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的會長與理事長。  陳小魯是國內大力推廣尊嚴死的公益人士之一,對投身於此項公益事業,他有著深刻的切身體會,那就是他父親的死。  陳毅元帥1970年末被查出腸癌,雖然經過了手術和化療,一年後逐漸惡化全身轉移了。當時正在東北當兵的陳小魯趕回北京,父親已進入彌留之際。「父親躺在病床上,全身插滿管子,醫生不停地給他進行各種治療,吸痰、清洗、不停地翻身,父親非常痛苦!」陳小魯回憶。
  • 張茜:陳毅一見傾心,相伴32載,抱病整理丈夫詩稿,52歲遺憾離世
    父親是船工,母親是苦工,家庭雖然貧寒,但是母親卻疼愛有加,在那個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為了讓張茜能早早接受教育,母親毅然忍受艱苦,將女兒送進了學校讀書。在入學前,母親為了表示對女兒的疼愛,給她改名掌珠。父親因為工作性質長期漂泊在外,家裡只剩母女兩人,因此平時的生活重擔基本落到母親身上。
  • 郭沫若贈給陳毅的七言詩,通篇氣勢磅礴,是對陳毅一生最好的詮釋
    本期筆者再分享一首他的古體詩,是贈送給陳毅元帥的一首七言詩,大家且看: 《贈陳毅同志》 一柱南天百戰身次句「將軍本色是詩人」是個名句,直到現在提到陳毅很多人還會用這一句來評價他。陳帥確實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其經典之作包括《青松》、《秋菊》等,水平都是很高的。而其被困梅嶺20多天,寫下的《梅嶺三章》更是入選課本多年的作品,激勵了一代年輕人。 三、四兩句,則選取了兩個具體事例。「凱歌淮海中原定」說的是淮海戰役,當時陳帥等人帶著將領們不畏艱難,打下了這場硬仗。
  • 馬一浮:考試贏過魯迅,妻死後聲明終身不娶,陳毅為請他甘願淋雨
    他出生在一個頗具知識氛圍的家庭中,父親是四川仁壽縣縣令,母親大家閨秀出身,是一名在那個時代少有的讀過很多書的女性。在父母的言傳身教和薰陶下,馬一浮自幼便顯得很是聰慧過人,四歲入私塾之前就能背誦李商隱的《茅屋訪高僧》,五歲既能自己作詩,九歲時已是鄉裡人盡皆知的神童。到了馬一浮十一歲時。
  • 陳毅、粟裕後人來到上海,紀念70年前偉大時刻,共繡國旗
    文 | 海上客 近日,陳毅長子、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原會長陳昊蘇、粟裕長子粟戎生中將來到上海,共同紀念70年前的偉大時刻。70年前的早春,陳毅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
  • 【我記憶中的年味】與父親一起春節的記憶
    儘管大年的腳步如飛而至,但沒有感覺,只是在心底的一角偶爾泛起幾十年前的過年記憶。如今,急切盼過大年的意識已隨父母過世,不會再有什麼希冀,更多的只是年近黃昏的隱憂。但與父母一起春節的日子永遠不會忘記,就像一壺老酒密封在記憶深處,存放時間越久,會越醇越濃。我的老家是廬江北面的一座老鎮。記得那是2010年的春節,在外二十多年,那年難得有機會回家過年,與妻攜子同父母歡聚在一起,也是一樁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