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影片《調音師》改編自2010年的同名法國高分懸疑短片。這部短片只有14分鐘,講述一個調音師通過假扮盲人迎來事業春天。然而在某天他來到一位客戶家中調試鋼琴不料目睹了兇殺案。短片的節奏快而緊湊,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就把觀眾帶入兇殺現場,與兇手鬥智鬥勇的過程很精彩,戲劇張力完爆多數懸疑驚悚題材長片。短片最後給了一個戛然而止的結局,兇手拿槍指著調音師,電影結束。之後的意猶未盡則完全交給沒有跳出劇情的觀眾們自己去想像了。現在印度版的《調音師》終於給了我們一個結局。故事講述了一直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Akash),在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唯一「目擊證人」後,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影片故事波折驚奇,反轉不斷,是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影片。
劇情介紹
what is life ?It depends on the liver.
字幕把此處的「liver」翻譯成了「肝臟」,顯然與後面影片的劇情更為貼切,但我覺得這裡其實是導演很巧妙地用了「一語雙關」手法,「liver」既是「肝臟」,也意指「生活者」。「生活是什麼,取決於生活者本身。」在我的理解,這才是導演在這部電影中,最深層希望表達的核心觀點。接下來我們就細細分析劇中的幾種典型的「生活者「,以及他們所構成的的社會縮影,賦予了這部懸疑神劇怎樣的現實主義諷刺意味。
從第35分鐘開始,影片正式從愛情喜劇開始向懸疑片的方向轉變。當阿卡什受人之邀,準時來演奏時,就已經將他卷進了這場驚悚的連環殺人案。本以為這是一場浪漫的私人演奏會,直到阿卡什意外發現了男主人的屍體和一個在廁所角落裡舉著槍虎視眈眈的男人(我很佩服阿卡什居然還能尿得出來)冷靜的處理掉丈夫屍體,甚至拿出丈夫的錄音模擬對話、編造謊言,取下丈夫的手錶來嫁禍他人的女主角西米。這一切讓裝盲的阿卡什心驚肉跳,卻又不得不強裝鎮定。
正是從這裡,編劇才開始真正發揮自己的腦洞與功力,對死者的死因、男女主角的形象分別進行了補充和豐滿。劇情的一個轉折點是女主角西米在把男主角阿卡什真正弄瞎之後所經歷的事。在一次街頭追逐之後男主角被幾個曾經有過一面之緣的路人所救。我們以為男主終於要苦盡甘來,畢竟之前男主遇到的普通市民都是善良和單純好騙的形象。阿卡什也這樣認為,因此對他們並沒有戒心,卻沒想到單純的普通市民也會在利益面前倒戈,救他只為從他身上謀取利益。到這裡才真正明白,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一切善意都只是不觸犯自己利益前提下的舉手之勞。他終於明白,自己想要得救,只有抓住「利益」這一人性的弱點為籌碼來進行自救。
阿卡什在面對西米和警長時一直是弱勢的一方,其根本還是因為自己懦弱,不敢改變當前的現狀局勢,甚至心存僥倖心理:只要我保證不會說出去,對他們沒有威脅,他們就會放過我。其實他有大把時間來指認殺人兇手,但他沒有。而是安於現狀甚至祈求西米心慈手軟的放過自己。至此,男主角阿卡什才幡然醒悟,以利益為籌碼,從獵物變成他以為的獵人。但他其實依然沒有從弱勢中走出來,依然被利用,只是獵人變成了別人。而這個「別人」,又是他以為的獵物。這些反轉都是出於人性的複雜,也不斷地在打破著人物的固有形象,引起觀眾的思考:我們身邊看似簡單的那些人,又有多少是披著羊皮的狼?
隨後西米用計又殺死了醫生,並準備用車撞擊阿卡什,誰知一隻兔子躥出,導致西米車毀人亡。蘇菲說:「她害了這麼多人,你應該聽醫生的,挖了她的眼珠子。」阿卡什應該還是盲人,可結尾處,當他準確用兔頭拐杖擊飛一隻易拉罐,誰還能相信他是真的盲人。在電影開頭,一隻被獵殺的盲兔,撞上了轎車後卻安然無恙地逃離了現場。而在最後手拿兔頭拐杖的盲人阿卡什不僅遙相呼應了兔子的隱喻,形成了電影巧妙的閉環之處,也暗表了本片的真正結局。《調音師》對人性的解讀其實已經在電影開頭給出了答案,當人性深陷利益的漩渦,誰又能真正不怦然心動?利益之下其實所有人都是盲者。What is life ?it depends on the liver. (什麼是生命,這取決於肝臟。)
看來這部電影的導演並沒有給我們一個非常樂觀地回答。刻畫出了如此多生動的人物形象,他們都是各有各命。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殺人下毒,比如終究沒有向善的西米;一手遮天、色膽包天、假公濟私的警察局長;貪婪自私卻又膽小迷信的計程車夫婦二人;損人利己、過河拆橋的醫生,再加上本文我們深度解析過得三位人物,這所有人構成了一個印度社會的縮影。影評中特意提到了「溼婆神」,他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明白這一點,或許我們就能更深刻理解片中神來之筆的結局。導演是在借溼婆神說——你問我是善是惡?連最高的神都無法回答,我又怎麼會有答案呢?這也正應了那後半句「it depends on the liver.」千人千面,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做出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好好生活吧,互相尊重彼此的內心秩序。